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题:饮酒(其五)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诗歌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特定内涵。2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3引领学生从纷繁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到自己的一块净地,从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教学重难点:1.背诵诗歌,准确默写。2.通过“采菊”“见”等表示动作的词,理解诗人的生活志趣。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揭标引学人啊,最难的是选择。名利、地位、亲情、自由、幸福、快乐、游戏、学习.当诸多问题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人们往往被迫做出各种抉择。而最难达到的是选择时候遵从本心。而有一个人他就做到了。谁?(陶渊明)二、作者介绍介绍你对陶渊明的认识。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
2、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江西首位文学巨匠。陶渊明诗文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影响了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作品共传世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三、初读课文全班自由朗读2次。1朗读诗歌(1)读准字音。 (2)读准节奏、语气。2字词疏通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尔,如此、这样。悠然:自得的样子。 见:看见,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日
3、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相与还:结伴而归。3.译文参考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美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四、品读诗歌1理解“而无车马喧”的弦外之音。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心远”心志高远,淡泊名
4、利,远离尘俗,远离官场。2诗歌中描绘了哪些景物?篱笆、菊花、南山、山气、飞鸟。3发挥想象和联想,说说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是怎样一幅图景?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采撷菊花,悠然自得,不经意间一抬头,悠远的南山映入眼中,此时夕阳西下,山色秀丽美好,不时几只飞鸟结伴而还。菊、山、日、鸟、人,由远及近,构成了一副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4. 关于陶渊明 饮酒(其五),苏轼这样评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 苏轼认为, 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映人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
5、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因此说“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5面对田园风光,诗人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呢?提示:抓住“悠然”“佳”“忘言”等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体会。五、思考探究1.提问:谁最能再现诗人的情感呀?你能不能找到诗歌中最富有表现力的一个词语,也即是诗眼,来概括本诗的情感?归纳:悠然!提问:诗人为什么“悠然”?按理说每天带月荷锄归的劳作生涯单调、枯燥和疲乏,陶渊明为什么却如此“悠然”?学生发表看法。老师引导。2. 谈谈你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理解。学生交流意见: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
6、的真谛。教师小结:悟出了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悟出了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可贵;悟出了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悟出了直率真挚的品格;悟出了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只有我们进入诗歌的世界,慢慢捕捉信息,我们才真正悟出诗人的感悟。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3.诗题饮酒,而内容却未提一字“酒”,为什么?归纳:并不是诗人胡乱取了个题目,而是诗人酒后偶然的歌咏,并不是在于歌颂酒好,而是酒后所见抒怀。而且这类饮酒共20首,都是他归园田后所作。六、课堂总结本诗通过记结庐之事,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 以纯朴自然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抒发了诗人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