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富贵不能淫教案一、教材分析富贵不能淫是部编版教材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是新加入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目标是1.阅读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文名篇,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2.进一步熟悉阅读古诗文的方法,反复诵读品味,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3.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二、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优秀生能自学,良好生能借助老师的点拨自主学习把握。合格生能借助老师的点拨和同学的帮助学习掌握。临界生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虽然学习不够主动,但是在这个氛围中能学习掌握。学困生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多次的个别的指导。有利于充分发挥小班化的优势,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
2、生可能因为听课的教师多,不敢表达。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环环相扣的论说特色。2.过程与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思路,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并认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含义,并从中得到收获。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环环相扣的论说特色。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思路,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法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古语有云:“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大丈夫能屈能伸”。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对此
3、做过精辟的阐释,今天我们就走近孟子,了解一下他笔下的大丈夫。2.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推尊为“亚圣”。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3.作品简介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著。其文气势磅礴,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4
4、.写作背景孟子生活的社会动荡不安,是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主张实行“仁政”“王道”。孟子的这些思想、言论及政治主张被记录在孟子一书中。5.文体知识驳论文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 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6.朗读课文 公孙衍(yn)丈夫之冠(gun)女家(r)富贵不能淫(yn)本文朗读时需要注重朗读技巧,首先是文中有不少对比和排比
5、的句式,需要注意朗读节奏鲜明;其次部分语句需要通过重音读出语气,如“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的“诚”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的“焉”字,都应读出重音。总之,本文需要一定的朗读技巧,才能把握文本气势磅礴的特点。7.理解文意关注重点字词,翻译课文重点实词(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 副词,确实,的确 (2)一怒而诸侯惧 惧: 害怕 (3)安居而天下熄 熄: 指战争平息,天下太平 (4)父命之 命: 教导 (5)往之女家 往: 去,到 (6)必敬必戒 敬: 恭敬 (7)无违夫子 违: 违背 (8)以顺为正者 顺: 顺从 正: 原则 (9)与民由之 由: 遵从,遵照 (10)独行其道 独
6、: 独自 行: 这里是固守,坚持的意思 道: 原则,行为准则 通假字:往之女家 女 通 汝,意思为你。古今异义:丈夫之冠也 丈夫 古义: 成年男子 今义: 女子的配偶 词类活用(1)动词用作名词:居天下之广居 原意为居住 在文中意思为居所 (2)动词的使动用法富贵不能淫 原意为祸乱,放纵 在文中意思为使迷惑 贫贱不能移 原意为改变 在文中意思为使改变 威武不能屈 原意为屈服 在文中意思为使服从 一词多义(1)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能,能够 得志:能够实现 (2)戒:戒之曰:告诫 必敬必戒:谨慎 (3)居:居天下之广居 第一个: 第二个:居所,住宅参考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
7、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8.本文的层次结构如何?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以景春所谓的“大丈夫
8、”观点引出作者的观点。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针对景春所谓的“大丈夫”形象,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倡导儒家的仁义礼智。9.合作探究,分析内容(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资料补充:纵横家,出自汉书艺文志,后因称凭辩才进行政治活动者为“纵横家”。 “纵横”即合纵连横。“纵横家”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计谋划多以国家政治需要出发。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资治通鉴周显王三十六年:“张仪者,魏人,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2)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
9、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结合“妾”“妇”“妻”的字形谈“无违夫子”之意。补充:苏秦使锥子扎腿的时候,自己发狠道:“哪有游说人主不能得金玉锦绣,不能取卿相之尊的道理!”这正是战国策士的心思。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画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本来呢,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胜谁得势。国际间没有是非,爱帮谁就帮谁,反正都一样。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
10、当然。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这也正是职业的态度。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 经典常谈第八(3)孟子对大丈夫的阐述精髓是什么?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这三个句子的宾语“之”均被省略。(4)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
11、,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5)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明确:(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6)总结孟子心中真正的大丈夫的两个标准(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远大志向和抱负,并尽量将此大道推行到广大人民中去;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7)孟子是如何反驳景春的观点的?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孟子先破后立,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12、。首先,孟子针锋相对地用了一个反问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对景春的观点给予直接的否定。其次,回答“公孙衍、张仪之流”不能称为大丈夫的原因。孟子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是不问是非,以一味顺从为原则,实际上,也就是没有了任何原则。指出其本质之后,然后斩钉截铁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八、本课总结富贵不能淫一文,孟子通过批驳景春的观点,具体阐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什么境遇,做事都要合乎礼义,不失节操。九、板书设计富贵不能淫 孟子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位大丈夫 (坚守仁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十、教学反思在本
13、堂课的教学中,学生基本上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把握文章的观点。通过反复诵读,学生能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谈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所以在本课的学习中拓展延伸中除让学生在感受先秦诸子散文孟子文章语言美的同时,也受到了思想的启迪。不足之处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学习过议论文,因而对议论文的论证思路还不是太清楚。但本册书及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中并没有要求学生了解议论文的知识点,所以我没有过多地渗透这点。孟子文章的风格,说理的气势磅礴,明辩有力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过多地感受,在孟子二章讲授完后,将有一节复习课,计划总结孟子文章的特色,进一步夯实基础。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