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大作业形考任务网考题库及答案考核说明: 终结性考核采用大作业的形式, 结合小学数学教材中任一课时内容撰写一份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要求包括前期分析、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方案的评价设计四部分。秒的认识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 学生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 , 知道“1 分=60 秒” 。.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 学生体验段时间, 建立 1 秒及 1 分(60 秒)的时间观念。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 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 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二、 教学
2、重难点借助丰富的活动, 学生体验段时间, 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 教学准备(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口算卡片, 每人准备个时钟。 四、 教学步骤() 情境导入(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谈话: 新年的钟声将敲响, 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 (课件出示钟面, 伴随着“滴答” 声, 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谈话: 刚才, 我们进行倒计时, 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 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今天, 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二) 探究新知1. 认识时间单位“秒”(1) 师: 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 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 看看有什么
3、发现。(2) 学生自主探索, 共同探究。(3) 学生反馈:时钟有 3 根针, 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秒针走 1 小格是 1 秒。 走 1 大格就是 5 秒。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 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步类推。(4) 体验 1 秒钟师: 1 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 仔细听听。 (利用时钟的“滴答声” 让学生感受。 ) 钟表发出“滴答” 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 1 秒。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 , 做拍手练习, 每一秒拍一下手, 看看谁拍得最准。比一比, 哪位学生不看时钟, 每秒数个数, 看谁数得最准确。小结: 刚才, 我们听到钟声“滴答” 一声就是一秒, 我们拍一
4、下手用 1 秒, 数一个数也是用 1 秒。 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 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 1 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 (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 1 秒钟的价值) 所以, 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 1 秒钟, 它的作用可大了。 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 1 分、 每 1 秒。(5) 师: (边拨秒针) 秒针从数字 12 走到数字 6, 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 6 走到 8, 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6) 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 10 秒?2 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1) 师: 如果秒针从数字 12 起, 走一圈, 又回到数字 12, 这时经过多
5、长时间, 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2) 让学生小组合作, 仔细观察钟面, 自主探索。(3) 学生反馈。(4) 小结: 秒针走 1 圈, 就是 60 秒, 这时分针走 1 小格, 也就是 1 分钟, 所以 1 分=60 秒。3. 练习: 体验 1 分钟(1) 让学生看钟表, 通过读秒来体验 1 分钟的长短。(2) 师: 1 分钟能做什么呢?让学生分组画画、 写字、 做口算、 摸脉搏体验 1 分钟实际的长短。(3) 让学生举例, 说说 1 分钟可以做什么事。(三) 小结师: 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 有了秒针, 计时就更准确了, 时针、 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 准
6、确地为人们报时。(四) 巩固练习(1) 完成“练习” 第 2 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补充:我们上节课的时间是 40()小明跑 100 米要用 19 ()(2) 跑步比赛师: 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 50 米决赛刚结束, 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 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 你能看出什么?(3) 活动:师: 下课铃声响了, 请大家安静, 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 看看需要多少时间。 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 (学生整理, 教师报时)师: 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 做时间的主人。(五) 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一) 知识和
7、技能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 认识质量单位吨, 感知 1 吨在生活中的应用。(二) 过程与方法知道质量单位间的关系, 1 吨=1000 千克, 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观察、 猜想、 推理、 归纳等数学活动, 经历吨的质量观念的形成过程,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二、 目标分析吨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千克、 克, 而且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计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素材, 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体会 1 吨的含义。 吨是个比较抽象的质量单位,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不多, 往往不能直接感受, 因此, 教学中组织多样的活
8、动帮助学生体验和感受 1 吨。 多提供生活素材, 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推理方法去感知 1 吨有多重, 加深 1 吨=1000 千克的认识。 教学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位的换算, 让学生根据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进行推理, 展示学生思维过程, 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能熟练运用 1 吨=1000 千克, 正确进行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四、 教学准备课件, 10 千克 1 袋的大米, 学生自己准备的 1 桶水、 1 捆书等五、 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知小朋友们喜欢去动物园玩吗?你们都喜欢什么动物, 来看看大家
9、了解这些动物们有多重吗?(课件出示以下动物图片)只鹦鹉大约重 35。只小兔大约重 3。只东北虎约重 350.头大象约重 5。鹦鹉、 小兔、 东北虎的体重为什么选用克或千克作单位?说说你的想法。这里大象的体重选用“克” 或“千克” 作单位还合适吗?大象的质量要用“吨” 来作单位。 你们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呢?举例说明。 (课件出示相应图片) 。(课件出示课本例 7)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 通常用吨作单位, 吨可用符号“t” 来表示。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吨(板书: 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 借助学生喜爱的熟悉的动物们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帮助学
10、生回忆已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 接下来在用千克表示比较重的物体质量是否合适时, 引起学生已有认知的冲突, 产生用新的质量单位来表示的需要, 引出质量单位“吨” 。(二) 活动体验、 建构新知1、 初步认识 1 吨有多重(1) 思考: 1 吨有多重?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2) (出示课本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 10 袋大米, 每袋重 100 千克, 2 袋重 200 千克. . . .10 袋是 1000 千克, 就是 1 吨。 1 吨=1000 千克.(3) (出示图片) 一只北极熊约重 500 千克, 两只北极熊约有千克, 也就是吨。【设计意图】 利用直观形象的生活素材, 帮助学生体会 1
11、吨的含义, 使学生认识吨确实是一个比千克大得多的质量单位。2、 活动体验 1 吨有多重(1) 共同体验 1 吨的重量。每小组准备 10 千克一袋的大米, 每人抱一抱, 感受 10 千克的重量, 再合作感受 20 千克、 30 千克的重量, 引导学生推算多少袋有 1 吨。 (课件演示 100 袋是 1 吨)(2) 分组活动, 感受 1 吨的重量。每小组可以准备桶水、 一捆书、 位同学体重等不同的物品。每位同学亲自抱一抱、 抬一抬、 背一青。通过算算、 估估得出多少同样的物品质量是 1 吨。分组汇报结果。(3) 课本第 32 页做做第 2 题。引导学生通过推算得出结论。 例, 两头奶牛是 500
12、千克+500 千克=1000 千克, 也就是 1 吨。 水泥 2 袋100 千克, 20 袋 1000 千克, 就是 1 吨。【设计意图】 先由全班共同体验, 使学生亲身感知 1 吨的重量, 为后面的分组体验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 接下来的分组体验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日常熟悉的物品,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活动, 让学生经历操作、 推算、 交流、 想象等体验过程, 进一步强化对 1 吨的认识, 形成 1 吨的质量观念。3、 吨和千克的换算(1) 课件出示例 8。 4 吨=千克3000 千克=吨(2) 学生独立思考填空。(3) 组内交流后, 汇报换算推理过程。 (4) 完成课本第 32 页做做。一只大象重
13、 6000 千克, 也就是(6) 吨。 一辆卡车载质量 5 吨, 也就是(5000) 千克。【设计意图】 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与“千米和米” 相同, 难度不大, 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三) 加强练习、 巩固提高(1) 课本第 34 页第 1 题。这是道连线题, 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 吨的感受。 学生先独立连线, 再集体交流。(2) 课本第 34 页第 2 题。先让学生独立练习, 再交流反馈, 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 课本第 34 页第 3 题。学生根据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计算, 明确在计算前要统单位。(4) 课本第 34 页第 4
14、 题。引导学生发现“1000 千克的机器, 已经是 1 吨了, 和它同车的机器质量不能超过 1 吨” 。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想法, 在交流中理解解决问题的多样化。【设计意图】 通过多样化的练习,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质量单位吨和千克的换算和简单计算的方法, 进一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并能在有关质量单位的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四) 归纳总结、 拓展延伸1、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2、 课本第 34 页第 5 题。了解下你家每月 的用水量是多少吨。 如果每月 少用 1 吨水, 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学生总结, 进一步回顾和反
15、思本节课所学知识。 运用吨的知识的数学实践活动,将知识的获取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材简解教材中, 例题重点描述的是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 先看十位上的数, 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让学生利用数数、 几十多来比较相应数的大小, 在“试试” 中再利用比较计数器所表示数的大小, 揭示了其他两种情况: 比较数的大小, 先比位数, 位数多的数大, 位数少的数小、 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 当十位相同时, 就比个位, 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 接着在“想想做做” 中, 直接比较数的大小。 这样由具体到抽象,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目标预设1、 知识目标: 使学生
16、掌握 100 以内数的顺序; 学会比较 100 以内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比较能力。3、 创新目标: 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4、 德育目标: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重点、 难点教学重点:组织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比、 怎样想的, 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认识。教学难点: 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设计理念本节课依据数学课程标准 中倡导的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实践创新教学学习方式, 强调从实际情境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 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 同时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思路在教学设
17、计上以为学生提供现实而有趣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为理念,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抓住“位数” 和“数位” 的排列顺序进行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中, 我主要采用谈话导入法和和引导发现法,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目的、 有意识地安排了看看、 说说、 比一比等活动, 观察、 思考、 讨论、 练习相结合,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辅助验证, 帮助学生获取有关数比较的方法, 真正做到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教学过程一、 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1、 谈话: 昨天, 老师让大家回去了解家人的年龄, 谁来汇报一下?(指名说)
18、2、 刚才 x小朋友说他爸爸是 36 岁, 爷爷是 63 岁, 那么你们知道谁的年龄 1 大吗?3、 要比较年龄的大小也就是比较数的大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大小。 (板书课题: 比较数的大小)二、 合作学习, 探索新知层次一: 比较数的大小, 先比位数, 位数多的数大, 位数少的数小(1) 将数按数位分类多媒体展示: 学生口答, 教师课件展示(2) 比大小多媒体显示:位数和两位数比大小, 学生口答, 教师多媒体展示多媒体显示:() 练习并小结:课件出示题目, 指明学生口答, 你发现了什么?小结: 比较数的大小, 先比位数, 位数多的数大, 位数少的数小。层次二: 例题, 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
19、, 先看十位上的数, 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1) 、 出示多媒体主题图教师讲述故事:1.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 潮水退去以后, 沙滩上露出了美丽的贝壳。 一会儿, 小松鼠、 大白兔都捡了一篮贝壳。 小松鼠数了数说: “我捡了 38 个贝壳。 ” 大白兔数了数说: “我捡了 46 个。 ” 小松鼠说: “我捡得多。 ” 大白兔说: “我捡得多。 ” 到底谁捡得多呢?你能给他们当下裁判吗?2、 小松鼠、 大白兔到底谁捡得多呢?为什么?请你把想法告诉你同桌的小朋友。3、 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有表扬说得对的小朋友。4、 指出: 比较两个小动物谁捡得多, 也就是比较 38 与 46
20、 的大小。 (板书: 46o38) 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 可以用多种方法。 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可以用学过的数学符号表示, 谁来写一写?5、 指名板书后读读。6、 小结: 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 先看十位上的数, 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层次三: 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 当十位相同时, 就比个位, 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1、 多媒体显示 6368:小结: 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 当十位相同时, 就比个位, 个位大的那个数就 3 大。2、 试试(出示计数器)(1) 看着计数器把数写出来。 (53、 56; 100、 98)(2) 这两组数我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学生在书上完成)(3) 说说你是怎样
21、想的?小结学生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三、 组织练习, 深化提高1、 “想想做做” 第 2、 3 题2、 “想想做做” 第 4 题(1) 小组中每人写出 1 个个位是 6 的两位数, 比一比哪个, 哪个最小, 去掉重复的, 排一排。 说说个位上是 6 的两位数共有几个?是哪几个?(2) 小组中每人写出 1 个十位上是 6 的两位数, 比比哪个, 哪个最小?3、 “想想做做” 第 5 题(1) 看图, 兔妈妈给小兔照了 3 张照片:猜猜各是什么季节?各个季节的温度也不同, 看了计温的温度计, 老师写出了 3 个表示气温的数: 2 度、20 度、 35 度。(2) 你能用符号表示 3 个数的大小关系
22、吗?4、 “想想做做” 第 6 题:独立完成, 同桌检查。5、 写数游戏: 学生随意写一个数。(1) 以小组为单位从小到大排排。(2) 比 30 大比 60 小的数站起来排队。(3) 个位是 7 的数站起来排队。(4) 大于 60 的数站起来排队。四、 全课总结今天的数学课你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案例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方面: 直观认识分数, 形成关于分数的表象, 会读写分数。(2) 过程与方法方面: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 通过一系列操作、 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 体会到认识分数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 情感与态度方面: 能积极主动参与生动直观的
23、教学活动, 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 能克服困难, 获得成功的体验。 参与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 教学重点: 会读写分数。教学难点: 理解几分之几的意义。 教具准备: 课件、 学具纸。 教学设计:一、 情境引入:1、 谈话出示情境图, 说说准备了哪些食品?怎样分能让两人都满意?(突出平均分) 2、 共同平均分野餐的食品, 汇报分法和结果。【设计意图: 要让学生在熟悉的实际生活情境中经历由整数拓展到分数的过程。】二、 探究新知:1、 认识 1/2.组织学生利用学具长方形动手折折、 涂涂、 说说, 初步形成 1/2 的表象。【设计意图: 在平均分的过程中, 学生逐步积累了 1/2 的基本表象,
24、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 学生主动地去尝试建构 1/2 的意义, 整个环节从操作实践开始, 完成于意义建构。】2、 折纸游戏: 表示其他学县图形的 1/2, 体验不同折法, 设问: 大家看黑板上这几幅作品, 他们的折法不同, 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 但它们都可以用 1/2 来表示, 那是为什么呢?重点指出“要讲清是谁的1/2”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游戏中发挥创造性, 从各种不同的方法中进一步认识 1/2, 丰富 1/2 的表象,也为后面学习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3、 判断: 下面哪些图形里的涂色部分可以用 1/2 表示。 (通过反例没有平均分的情况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设计意图: 进一
25、步突出“平均分” 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三、 类比迁移, 认识几分之1、 联想: 你还想认识几分之?2、 操作: 学生自主动手折纸、 涂色, 表示出图形的几分之一。3、 交流: 你表示出了几分之?你是怎么表示的?4、 深究: (选择学生作品中不同图形的) 这些图形的形状不同, 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不同的图形能表示相同的分数, 那形状大小都相同的图形能表示不同的分数吗?观察这些分数发现了什么?(选择学生作品, 分子相同, 分母不同)【设计意图: 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 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拓宽知识, 认识新的分数。 初步感受分子, 分母所表示的意义。】四、 学写分数1、 指
26、导书写: 教师指导学生写, 学生书空。2、 看图写数: 引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 第 1 题(看图写分数) 。五、 认识各部分名称1、 学生自学教材, 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2、 结合, 交流分数各部分名称及具体含义。六、 应用提升1、 联想: 法国国旗、 五角星、 巧克力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结合巧克力图, 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联想, 得到不同的分数。2、 估计: 婴儿、 成人、 十岁左右的儿童的头部占身体的几分之一。3、 拓展: 播放广告,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广告中动态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设计意图: 通过多形式听写分数的综合练习, 巩固本课所学基本知识点。 通过寻找身边的分数再次让数学知识回归到实际生活中, 从头部占人体几分之一的估计中, 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七、 认识几分之几。1、 看看各种颜色让你想到几分之几?(十分之一, 十分之二, 十分之三, 十分之四)2、 观察这些分数, 发现了什么?(分子不同, 分母相同)【设计意图: 再次感受分母的表示的意义, 发展数学思考。】八、 说说这节课的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