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章 个体行为的基础本章内容本章内容影响知觉的因素影响知觉的因素社会知觉及知觉偏差社会知觉及知觉偏差1.知觉2.归因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归因的三个要素归因的三个要素归因错误归因错误3.情绪情绪的概念与维度情绪的概念与维度情绪智力情绪智力工作中的情绪管理工作中的情绪管理4.态度态度的含义与功能态度的含义与功能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情绪、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情绪、态度与行为的关系5.压力压力的本质压力的本质压力的来源压力的来源压力带来的后果压力带来的后果压力管理的方法压力管理的方法工作工作家庭冲突及平衡家庭冲突及平衡一、知觉一、知觉 知觉知觉(perception)是个体对
2、环境刺激进行选择、组织、理解、反思并赋予其意义的过程。一、知觉一、知觉 影响知觉的因素是很复影响知觉的因素是很复杂的,它们可能引起知觉杂的,它们可能引起知觉的偏差和歪曲。知觉的影的偏差和歪曲。知觉的影响因素可以从知觉响因素可以从知觉者主观者主观因素因素、知觉对象的特征和、知觉对象的特征和知觉发生的情境三个方面知觉发生的情境三个方面来把握。来把握。1.1.影响知觉的因素影响知觉的因素知觉知觉者知觉者主观因主观因素素知觉发知觉发生的情生的情境境知觉对知觉对象特征象特征一、知觉一、知觉 通常人们感兴趣的或者厌恶的事物容易被察觉,并引起相应知觉,而不感兴趣的事物则往往被排除,出现熟视无睹的情形。兴趣和
3、爱好兴趣和爱好需要和动机需要和动机知识和经验知识和经验自我概念自我概念认知结构认知结构一、知觉一、知觉 未满足的需要或动机能够对人的知觉产生强烈影响。【实验】A小组的人在试验的一个小时前吃了东西,B小组的人则已经16个小时没有进食。给他们呈现一组主题模糊的图片,结果饥饿的B小组成员把这些图片的内容知觉为食物的频率比A小组高出很多。兴趣和爱好兴趣和爱好需要和动机需要和动机知识和经验知识和经验自我概念自我概念认知结构认知结构一、知觉一、知觉 个体具有的知识、经验对于知觉的选择性影响也很大。【举例】观赏同一台戏曲节目,外行人和内行人的知觉差异往往很大,正所谓“外行看热闹(故事情节),内行看门道(唱腔
4、、动作)”兴趣和爱好兴趣和爱好需要和动机需要和动机知识和经验知识和经验自我概念自我概念认知结构认知结构一、知觉一、知觉 自我概念分为两种:实际的自我,指个体如何看待和评价自己;理想的自我,指个体期望他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的知觉。兴趣和爱好兴趣和爱好需要和动机需要和动机知识和经验知识和经验自我概念自我概念认知结构认知结构一、知觉一、知觉 认知结构越全面、越复杂,我们对于他人的知觉就越趋于实际。【举例】有人以身体特征去评价,如高或矮、胖或瘦;有人从性格去评价,如活泼或稳重兴趣和爱好兴趣和爱好需要和动机需要和动机知识和经验知识和经验自我概念自我概念认知结构认知结构一、知觉一、知觉a封闭律 人有时会知觉
5、到一个个完全不存在的整体,人们的知觉加工将会使感觉输入没有填满的裂缝封闭起来。【举例】火车车厢里面对面坐着的乘客,比背靠背坐着的乘客,更容易被知觉为一个单元。对象的某些特征与知觉组织对象的某些特征与知觉组织知觉对象的外表特征知觉对象的外表特征一、知觉一、知觉b连续律 连续律则认为人倾向于知觉那些连续的线段或模式。连续律可能造成不灵活或无创造性的思维,使人们仅仅知觉到这种明显的复杂的连续模式。【举例】弹奏钢琴的各个音符因其连续性而被人知觉为一首乐曲。对象的某些特征与知觉组织对象的某些特征与知觉组织知觉对象的外表特征知觉对象的外表特征一、知觉一、知觉c接近律 在时间、空间上接近的刺激容易被知觉为一
6、种整体模式。对象的某些特征与知觉组织对象的某些特征与知觉组织知觉对象的外表特征知觉对象的外表特征【举例】距离较近而毗邻的两线,自然而然地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一、知觉一、知觉d相似律 各种刺激越相似,就越可能被知觉为同一组织。对象的某些特征与知觉组织对象的某些特征与知觉组织知觉对象的外表特征知觉对象的外表特征【举例】人们容易把黑球与白圈分别对待,而将该图看作按直线排列,而非以横线排列。一、知觉一、知觉e转换律 格式塔可以经历广泛的改变而不失其本身的特性。【举例】一个曲调变调后仍可保持同样的曲调,尽管组成曲子的音符全都不同。一个不大会歌唱的人走调了,听者通过转换仍能知觉到他在唱什么曲子。对象的某
7、些特征与知觉组织对象的某些特征与知觉组织知觉对象的外表特征知觉对象的外表特征一、知觉一、知觉 如大小、形状、颜色等,以及其刺激强度、声音、温度、运动状态、新奇性、重复次数、与背景的对比对象的某些特征与知觉组织对象的某些特征与知觉组织知觉对象的外表特征知觉对象的外表特征【举例】谬勒莱伊尔错觉一、知觉一、知觉 情境或环境通过影响人的感受性而改变知觉效果。所谓感受性,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举例】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2.社会知觉及知觉偏差社会知觉及知觉偏差 一、知觉一、知觉 社会知觉:就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社会知觉:就是个体在社会环境
8、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的知觉。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的知觉。刻板印象刻板印象选择性知觉选择性知觉近因效应近因效应参照框架参照框架晕轮效应晕轮效应首因效应首因效应虚假同感效应虚假同感效应期望效应期望效应2.社会知觉及知觉偏差社会知觉及知觉偏差 一、知觉一、知觉刻板印象刻板印象选择性知觉选择性知觉近因效应近因效应参照框架参照框架晕轮效应晕轮效应首因效应首因效应虚假同感效应虚假同感效应期望效应期望效应知觉偏差效应知觉偏差效应 人们选择那些与自己的个性、定型的知觉及心理预期相同或相似的东西,而本能地忽略或歪曲那些使他们觉得不舒服或威胁到他们观点的信息。在一些极端的情
9、形中,我们的情绪过滤掉大量威胁我们信仰和价值观的信息,这一现象被称为知觉防御。2.社会知觉及知觉偏差社会知觉及知觉偏差 一、知觉一、知觉刻板印象刻板印象选择性知觉选择性知觉近因效应近因效应参照框架参照框架晕轮效应晕轮效应首因效应首因效应虚假同感效应虚假同感效应期望效应期望效应知觉偏差效应知觉偏差效应 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用两段文字作为试验材料,第一段文字将吉姆描写成一个热情、外向的人,另一段文字则把他描写成一个冷淡、内向的人。在实验中把两段文字加以组合实验证明,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
10、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2.社会知觉及知觉偏差社会知觉及知觉偏差 一、知觉一、知觉刻板印象刻板印象选择性知觉选择性知觉近因效应近因效应参照框架参照框架晕轮效应晕轮效应首因效应首因效应虚假同感效应虚假同感效应期望效应期望效应知觉偏差效应知觉偏差效应 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当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或者原来的印象已经淡忘时,新近获得的信息的作用就会较大;当人们在回忆旧信息发生困难的时候,对别人的判断就要依赖于目前的情境,就会发生近因效应。2.社会知觉及知觉偏差社会知觉及知觉偏差 一、知觉一、知觉刻板印象刻板印象选择性知觉选择性知
11、觉近因效应近因效应参照框架参照框架晕轮效应晕轮效应首因效应首因效应虚假同感效应虚假同感效应期望效应期望效应知觉偏差效应知觉偏差效应 过度推论、过分简单化地对人们的个性的自我知觉信念。【举例】按国籍的刻板印象:德国人办事高效、意大利人浪漫多情或法国人厨艺精湛。2.社会知觉及知觉偏差社会知觉及知觉偏差 一、知觉一、知觉刻板印象刻板印象选择性知觉选择性知觉近因效应近因效应参照框架参照框架晕轮效应晕轮效应首因效应首因效应虚假同感效应虚假同感效应期望效应期望效应知觉偏差效应知觉偏差效应 依据自己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举例】同样一个日常培训项目,管理者考虑的是培训费用、对正常工作时间的占用以及人员组织问题,
12、但职员想到的则常常是枯燥重复的授课内容和不切实际的漫谈。2.社会知觉及知觉偏差社会知觉及知觉偏差 一、知觉一、知觉刻板印象刻板印象选择性知觉选择性知觉近因效应近因效应参照框架参照框架晕轮效应晕轮效应首因效应首因效应虚假同感效应虚假同感效应期望效应期望效应知觉偏差效应知觉偏差效应 我们对他人的信仰和特质与自己的信仰和特质之间的相似程度的高估。我们习惯于用“每个人都这样做”的想法,来强化我们对于一些不太正面的行为的自我意识。【举例】日常交往中,我们倾向于与有相似点的人交往,并且有选择地记住那些与我们观点一致的信息。2.社会知觉及知觉偏差社会知觉及知觉偏差 一、知觉一、知觉刻板印象刻板印象选择性知觉
13、选择性知觉近因效应近因效应参照框架参照框架晕轮效应晕轮效应首因效应首因效应虚假同感效应虚假同感效应期望效应期望效应知觉偏差效应知觉偏差效应 人们在观察别人时,对这个人的某个方面、品质或特征有非常突出的知觉,起到了一种类似于晕轮的作用,从而影响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的知觉,造成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后果。【举例】“情人眼里出西施”2.社会知觉及知觉偏差社会知觉及知觉偏差 一、知觉一、知觉刻板印象刻板印象选择性知觉选择性知觉近因效应近因效应参照框架参照框架晕轮效应晕轮效应首因效应首因效应虚假同感效应虚假同感效应期望效应期望效应知觉偏差效应知觉偏差效应 预先的期望会抑制个体对事物的认识,知觉过程对信息的选
14、择、对知觉对象的解释,都会偏向知觉主体预期的方向。【举例】“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一、知觉一、知觉对下属表示肯定的具体形式对下属表示肯定的具体形式上司对频率的知觉(上司对频率的知觉(%)下属对频率的知觉(下属对频率的知觉(%)给予某种特权5214更多的责任4810拍打后背8213真诚的、到位的奖励8014为更好工作所开展的培训649更加有趣的工作内容515上司与下属之间的知觉鸿沟上司与下属之间的知觉鸿沟*Rensis Likert,New Patterns in Management(New York:McGraw-Hill,1961),p.91)二、归因二、归因1.1.内部归因
15、和外部归因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归因理论(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attribution theory)就是解释我们如何)就是解释我们如何确定自己以及他人行为原因的理论。确定自己以及他人行为原因的理论。根据归因理论,影响人的行为的是对事件原因的知觉,根据归因理论,影响人的行为的是对事件原因的知觉,而不是实际事件本身。而不是实际事件本身。二、归因二、归因1.1.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内部归因内部归因指在个体控制能力之内的内部责任来源,指在个体控制能力之内的内部责任来源,例如个体的能力、技术、内部激励、性例如个体的能力、技术、内部激励、性格等格等外部归因外部归因指
16、在个体控制能力之外的外部责任来源指在个体控制能力之外的外部责任来源二、归因二、归因2.2.归因的三个要素归因的三个要素一致性一致性(consensusconsensus)一贯性一贯性(consistencyconsistency)特殊性特殊性(distinctivenessdistinctiveness)哈罗德凯利(Harold Kelley)提出了一个解释人们怎样决定他人行为的原因的模型,他认为进行归因时人们关注以下三个主要因素:二、归因二、归因2.2.归因的三个要素归因的三个要素 如果其他人在相似的场合下也都会有相同的反应,那么我们就说该行为具有一致性。从归因的观点看,如果一致性高,我们很
17、可能对迟到行为进行外部归因。如果此人的这一行为具有一贯性,也就是说此人在其他时候的相似场合下也表现出同样的反应,我们会把这一行为作内部归因。特殊性是指此人在各种不同场合下,是否都会表现出类似的行为。如果特殊性很低,即这种行为与平常没什么差别,我们会把行为归于内因;如果特殊性高,我们会把行为归于外因。一致性一致性一贯性一贯性特殊性特殊性二、归因二、归因3.3.归因错误归因错误自立性偏自立性偏差差基本归因基本归因偏差偏差归因错误归因错误 人们在被告知获得成功时会欣然接受,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然而他们常常将失败归因于机遇或任务本身的“不可能性”所造成的外部情境因素。人们在归因时往往忽视情境
18、的影响,而高估个人因素如智力、能力、动机、态度或人格等的影响,哪怕别人的行为很明显受到了情境的左右。三、情绪三、情绪1.1.情绪的概念与维度情绪的概念与维度 一种心理和生理经历,它直接指向人或物,一种心理和生理经历,它直接指向人或物,是对客体的反应。当你对某个人或某件事感到是对客体的反应。当你对某个人或某件事感到快乐或害怕时,你就是在表达你的情绪。也就快乐或害怕时,你就是在表达你的情绪。也就是说,情绪必须针对某一具体的客体产生。是说,情绪必须针对某一具体的客体产生。三、情绪三、情绪1.1.情绪的概念与维度情绪的概念与维度情绪种类情绪种类情绪频率和持久性情绪频率和持久性情绪强度情绪强度三、情绪三
19、、情绪2.2.情绪智力情绪智力 是指感受和表现情绪、促进情绪思考、理解和分析情绪以及调节个人和他人情绪的能力。情绪情绪的的识别识别情绪情绪的的控制控制自己(自己(个人能力)个人能力)他人(他人(社会能力)社会能力)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情绪自我意识准确的自我评估自信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同情组织意识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情绪的自我管理透明度适应性成就主动乐观关系管理关系管理有灵感的领导影响力发展他人变革催化剂冲突管理建立关系团队工作与合作三、情绪三、情绪2.2.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情绪智力的测量情绪智力的测量EQ-I量表量表多因素情绪智力多因素情绪智力量表(量表(MEIS)情绪能力调查表情绪能力调查表 该量表由
20、33个项目组成,五个维度对应五个成分量表,量表采用自陈法,以5点计分。该量表被多项心理研究采用作为测量情商的工具。三、情绪三、情绪2.2.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情绪智力的测量情绪智力的测量EQ-I量表量表多因素情绪智力多因素情绪智力量表(量表(MEIS)情绪能力调查表情绪能力调查表 并不采用自陈法进行测验,它要求测验者完成一系列任务,将专家打分作为评判标准,以测量测验者各维度的情绪能力。该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区分效度。三、情绪三、情绪2.2.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情绪智力的测量情绪智力的测量EQ-I量表量表多因素情绪智力多因素情绪智力量表(量表(MEIS)情绪能力调查表情绪能力调查表 该量表从360度
21、评价20多个和戈尔曼的情商模型相一致的情绪能力因素,包括11项能够反映情商适应趋势的问题,每个问题描述个人与工作相关的行为。三、情绪三、情绪3.3.工作中的情绪管理工作中的情绪管理四、态度四、态度1.1.态度的含义与功能态度的含义与功能 个体对特定事物的心理倾向个体对特定事物的心理倾向相对积极或消极,喜欢相对积极或消极,喜欢或不喜欢或不喜欢。情感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行为成分知觉成分知觉成分态度的态度的ABCABC模型模型四、态度四、态度1.1.态度的含义与功能态度的含义与功能具有四种功能具有四种功能态度在工作中态度在工作中调整功能调整功能自我保护自我保护价值表现价值表现知识功能知识功能 帮助人
22、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并把这些态度作为今后行为的基础。四、态度四、态度1.1.态度的含义与功能态度的含义与功能具有四种功能具有四种功能态度在工作中态度在工作中调整功能调整功能自我保护自我保护价值表现价值表现知识功能知识功能 使个人在受挫时保护自己。例如一个晋升失败的人可能会显示自己轻视官职大小的态度。四、态度四、态度1.1.态度的含义与功能态度的含义与功能具有四种功能具有四种功能态度在工作中态度在工作中调整功能调整功能自我保护自我保护价值表现价值表现知识功能知识功能 个人可藉他所持有的态度来表现他所推崇的价值观念。四、态度四、态度1.1.态度的含义与功能态度的含义与功能具有四种功能具有四种功能态度
23、在工作中态度在工作中调整功能调整功能自我保护自我保护价值表现价值表现知识功能知识功能 在个体所知觉到的外在世界中寻求稳定性、一致性,或者说可预测性的行为倾向。四、态度四、态度2.2.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个体态度的形成个体态度的形成受到主客观两方面因素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个体的特质、经验、需求等,对态度的形成存在直接影响;客观因素客观因素包括群体、社会文化等,对态度的形成起制约作用。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四、态度四、态度2.2.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指个体所感受到的两个或多个态度之间或他的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冲突与对立。费斯廷格认为个体减少失调的愿
24、望有多强烈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1)导致失调的因素的重要性(2)个体认为他对于这些因素能够施加的影响和控制程度(3)失调可能带来的后果的严重性平衡理论平衡理论一致性理论一致性理论自我知觉理论自我知觉理论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四、态度四、态度2.2.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指不平衡的状态会导致紧张的产生,并产生恢复平衡的力量。平衡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被感知的个体与所感觉的情绪无压力地共存。海德认为,人类普遍地有一种平衡、和谐的需要。平衡理论平衡理论一致性理论一致性理论自我知觉理论自我知觉理论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四、态度四、态度2.2.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指个体对周围
25、各种人和事物有相同或相异的态度为达到心理上的一致与和谐,个体便会从内部产生动力,驱使他去调整对两件事的态度。平衡理论平衡理论一致性理论一致性理论自我知觉理论自我知觉理论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四、态度四、态度2.2.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该理论认为态度是在事实发生之后,它表明行为对态度的影响的确很强。这个理论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是有效的:(1)内部状态模糊不清、不明确;(2)是人们对自己作出什么反应不太关心。平衡理论平衡理论一致性理论一致性理论自我知觉理论自我知觉理论宣传法宣传法四、态度四、态度2.2.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适当利用以下三种心理效应:权威效应、名片效应、“
26、自己人”效应培训法培训法组织规范法组织规范法其他方法其他方法宣传法宣传法四、态度四、态度2.2.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认知心理学认为:个体不可能去做自己认为做不到的事情。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员工具有完成任务的知识和技能,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态度,导致不能完成任务。培训法培训法组织规范法组织规范法其他方法其他方法宣传法宣传法四、态度四、态度2.2.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组织规范法就是利用群体规范的强制力、约束力,或者采用一定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规章制度,迫使员工了解组织发出的信息,促使其逐步改变态度的一种方法。培训法培训法组织规范法组织规范法其他方法其他方法宣传法宣传法四、
27、态度四、态度2.2.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员工参与法员工参与法是指让员工参与某些活动来转变其态度的一种方法。它又分为两种:强迫参与法和诱导参与法。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指员工身临其境某种情景、担任某一角色来改变其态度的一种方法。管理者预言法管理者预言法是指通过管理者对员工进行积极的预言,使其改变错误态度的一种方法。培训法培训法组织规范法组织规范法其他方法其他方法四、态度四、态度3.3.情绪、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情绪、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感受外部环境感受外部环境态度态度行为行为知觉知觉情感情感行为意向行为意向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情绪过程情绪反应情绪反应五、压力五、压力1.1.压力的本质压
28、力的本质 压力是指当超出正常水平的心理和生理刺激出现时,个体对刺激压力是指当超出正常水平的心理和生理刺激出现时,个体对刺激的适应性反应。的适应性反应。压力的来源是刺激,包括任何能够导致压力产生的东西。压力的来源是刺激,包括任何能够导致压力产生的东西。压力可能来自于生理刺激,也可能来自于心理刺激。压力可能来自于生理刺激,也可能来自于心理刺激。压力产生的前提是,个体受到的刺激超出了正常水平。压力产生的前提是,个体受到的刺激超出了正常水平。在压力环境下,个体将会做出适应性的反应。在压力环境下,个体将会做出适应性的反应。五、压力五、压力1.1.压力的本质压力的本质个体对压力的抵抗个体对压力的抵抗高高低
29、低第一阶段:警报第一阶段:警报 第二阶段:抵抗第二阶段:抵抗 第三阶段:衰竭第三阶段:衰竭对压力事件的反应对压力事件的反应正常抵抗水平正常抵抗水平一般适应综合征一般适应综合征五、压力五、压力2.2.压力的来源压力的来源组织压力源组织压力源生活压力生活压力源源任务压力源任务压力源家庭及经济问题家庭及经济问题角色压力源角色压力源人际压力源人际压力源物理压力源物理压力源职业发展问题职业发展问题 任务压力源是指与工作任务相关的压力源。不同岗位的压力大小各不相同,导致部分工作岗位压力大的原因,可能是需要做一些快速决策、需要根据不完整的信息做决策,或者决策的风险大。五、压力五、压力2.2.压力的来源压力的
30、来源组织压力源组织压力源生活压力生活压力源源任务压力源任务压力源家庭及经济问题家庭及经济问题角色压力源角色压力源人际压力源人际压力源物理压力源物理压力源职业发展问题职业发展问题 角色总是与组织或群体中某一位置的预期行为相联系,组织或群体中的个体会面临角色的要求,包括正式的要求和非正式的要求。个体需要感受角色期望,然后实施,这一过程可能出现角色模糊(role ambiguity)、角色冲突(role conflict)或角色过载(role overload)。五、压力五、压力2.2.压力的来源压力的来源组织压力源组织压力源生活压力生活压力源源任务压力源任务压力源家庭及经济问题家庭及经济问题角色压
31、力源角色压力源人际压力源人际压力源物理压力源物理压力源职业发展问题职业发展问题 人际压力源是与群体压力、领导风格、人格冲突有关的压力源。五、压力五、压力2.2.压力的来源压力的来源组织压力源组织压力源生活压力生活压力源源任务压力源任务压力源家庭及经济问题家庭及经济问题角色压力源角色压力源人际压力源人际压力源物理压力源物理压力源职业发展问题职业发展问题 个体工作的物理环境同样会带来压力,例如温度、照明、工作时间等物理条件。五、压力五、压力2.2.压力的来源压力的来源组织压力源组织压力源生活压力生活压力源源任务压力源任务压力源家庭及经济问题家庭及经济问题角色压力源角色压力源人际压力源人际压力源物理
32、压力源物理压力源职业发展问题职业发展问题五、压力五、压力3.3.压力带来的后果压力带来的后果(1 1)生理)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和心理的影响(2 2)对工作的影响)对工作的影响压力与工作绩效的倒压力与工作绩效的倒U型关系型关系五、压力五、压力4.4.压力管理的方法压力管理的方法 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 注意休息放松,加强体育锻炼注意休息放松,加强体育锻炼 寻求社会支持寻求社会支持 改善工作设计改善工作设计 减少角色冲突减少角色冲突本章小结结知觉是个体对从环境刺激进行选择、组织、理解、反选择、组织、理解、反思并赋予其意义思并赋予其意义的过程。影响知觉的因素是很复杂的,它们可能引起知觉的
33、偏差和歪曲,常见的有选择性知觉与知觉防御、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刻板印象、参照框架、虚假同感效应、晕轮效应和期望效应等。归因理论就是解释我们如何确定自己以及他人行为原因的理论。人们对个体进行外部归因和内部归因主要关注三个因素:一致性、一贯性和特殊性一致性、一贯性和特殊性;归因的错误主要来自自利性偏差和基本归因偏差。知觉知觉归因归因本章小结结情绪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经历心理和生理经历,它直接指向人或物,是对客体的反应。态度是个体对特定事物的心理倾向,其心理结构由三种成分组成:情感成分,知觉成分和行为意向成分,合称态度的ABC模型。在当今的组织环境中,工作中的情绪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主要包括情绪劳动、情绪失调和情绪智力的管理。压力是指当超出正常水平的心理和生理刺激出现时,个体对刺激的适应性反应,主要压力源有组织压力源和生活压力源。因为压力通常会给个体的生理、心理以及工作造成影响,所以个体要加强个人和组织压力管理。情绪情绪压力压力态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