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鸿门宴 导学案班级: 组别: 姓名: 1、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以及二十四史等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正确认识司马迁的历
2、史观。理解刘邦的任人唯贤,上下团结一心的精神和项羽光明磊落的性格。1. 个性化的语言描写。 精炼的动作描写。2. 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3.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基础导学1.(1)司马迁(约公元前145约公元前90),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任汉朝太史令,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的事业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黄河边上的龙门山下度过的。十岁诵古文,随父至长安,受学于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等。年二十,遨游大江南北,其后侍从武帝巡游长城内外,足迹几遍全国,这些考察见闻为写史记做了充足
3、准备。二十几岁任郎中,三十六岁父谈死,三十八岁继任太史令,广泛阅读皇家藏书和档案,四十二岁主持改订历法,修“太初历”,同年开始写史记。五年后,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触怒武帝,下狱,因史记未完成而。(2)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记载了历代帝王诸侯和人臣的言行事迹与时代兴亡礼法制度。史记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究天人之际,通
4、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这部作品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语言简练朴素,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这部书中的内容贯穿古今,使中华文化历经千年风霜,百川汇海,生生不息。它让一个个时代的英雄和他们所创造的辉煌,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永存。2背景资料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陈胜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孙心做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
5、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项羽在巨鹿(今在河北)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同时,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进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刘邦面临危急的情况。在纷纭频仍的战斗中,产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3.相关知识(1)纪传体西汉司马迁著史记,首创纪传体史书。它的
6、特点是:“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以总括遗漏。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洪纤靡失。”这是它的特点,也是它的优点。其缺点也很明显:“若乃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于高纪则云语以项传,于项传则云事具高纪;又编次同类,不求年月,后生擢居首帙,先辈而抑归末章,遂使汉之贾谊将楚屈原同列,鲁之曹沫与燕荆轲并编。”(以上引文均见史通二体)虽然如此,但纪传体史书纪、传、志、表等分工清楚,故其书囊括内容广泛,且记述详明,是其他任何体裁的史书无法比拟的。所以我国的“正史”,均为纪传体史书。在“二十四史”中,只有史记是通史,其他均为断代史。(2)关于鸿门宴的座次古时官场座
7、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会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
8、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鸿门宴中“项羽、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而力量的悬殊,刘邦的处境已令人忧心。(3)楚汉之争继推翻秦朝之后,项羽和刘邦之间又进行了四年多争夺统治权的战争。当时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为汉王,故称楚汉之争。初时楚强汉弱,但战争却以、刘邦夺取天下而告终。项羽失败,有两线作战,疲于奔命,刚愎自用,不能用人等种种原因。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是,他的政治理想只是作割据诸侯的霸主。这从亡秦后他分封诸侯王而自称霸王看得很清楚。但这种战国式的政治格局曾使人
9、民饱受战争之苦,非民心所向;且经秦的统治,地方割据的社会基础已经薄弱,不合历史发展潮流。加上他处事不公,制造和加剧了各诸侯间的权力纷争,他所架构的政治格局先天不稳。而刘邦与楚争权的过程,实际上是又一次吞并诸侯、统一天下的过程,他所建立的是与秦一样的一统的帝国。思考1: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有何不同?明确:项羽是个自矜功伐而又“为人不忍”,虽一时成功,却最终失败的悲剧英雄。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不想在席间杀死他,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所以对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应”,对项庄、项伯筵席间舞剑也不表态,对樊哙的闯帐采取了格外宽容的态度,赐酒赐肉又赐座。最后放走刘邦。刘邦是
10、个坚决果断、能屈能伸、狡诈多端的人物。在项羽面前谦恭卑礼,在宴会上屈居下座,他安之若素,出而未辞也觉得于礼不合,这又表现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从骂“鲰生”、拉拢项伯、杀告密人等细节中,更表现了他的狡诈多端。思考2: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明确: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和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之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政治观
11、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范增与张良的斗智。思考3: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此处行文轻描淡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士气不同。张良过人之处在于确信项伯可以利用。他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看出这个人十分重“义”,有恩必报,他也了解项伯与项羽的关系。由项伯必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他看准了项羽的致命弱点和双方矛盾的焦点,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此处轻描淡写更
12、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也与刘邦大惊失色束手无策形成对照)思考4:刘项双方的形势关系的转换是鸿门宴最精彩最扣人心弦的地方,请你分析一下,双方的被动主动的关系是怎么转换的?明确:宴前(非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两告两定。曹无伤告密是导火线,战云密布;项伯夜告却是一个转折点,缓和气氛。项羽攻刘的决定是一时之气,不久“风止云散”;刘邦见项羽的决定却是深思熟虑之举,次日即成行。宴中(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三起三落。范增“数目”“举玦”,一起;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二起;樊哙闯帐,项羽“按剑而跽”,三起。似乎一场血肉横飞的争斗不可避免。但樊哙受赐、慷慨陈词竟让项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
13、念顿生”,刘邦的借故逃席更是将危险消弭于无形。宴后(非正面交锋):刘主动项被动,两毁两受。一借故离席毕竟是权宜之计,毁约逃席脱身回营则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项羽受璧既预示了情节的彻底缓和,也更强烈地体现了项羽的悲剧性格。至于张良受托,是其忠心之举;范增毁玉,则是愤怒之为。思考5:课文中哪些人物形成对照?明确:课文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可对照的是:(1)刘邦的虚伪狡诈和项羽的直率粗犷。(2)张良的足智多谋办事得体和范增的刚愎自用。另外,部将项庄与樊哙,内奸项伯与曹无伤,也可形成对照。思考6:司马迁一生爱一切奇,而尤爱人中之奇。人中之奇,就是才。司马迁最爱才,但尤其为他所深深地礼赞的,则是一种冲
14、破世俗,傲睨万物,而又遭遇不幸,产生悲壮的戏剧性的结果的人物。够上这个资格的,就是项羽!你认为项羽是不是英雄?你是如何评价项羽的?明确: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他就立即改变了“击沛公军”的主张,樊哙指责他“欲诛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续耳”,虽然语言尖锐,他却“未有以应”。可见他虽然武力上占绝对优势,心理上却不堪一击。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推翻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作为楚国贵族的后裔,项羽却有许多缺点错误,甚至有不可饶恕之处,这是必然的。但他毕竟为推翻暴秦作
15、出过一定的贡献,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闪光点,如不畏强暴,不用阴谋等等,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以肯定。一、识记字音沛公欲王关中()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范增说项羽曰()好美姬()皆为龙虎()未得与项羽相见()使子婴为相()二、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2要项伯3不敢倍德4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5令将军与臣有郤6因击沛公于坐三、一词多义1辞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大礼不辞小让2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举贤不避亲举世浑浊而我独清3如杀人如不能举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沛公起如厕劳苦而功高如此4谢哙拜谢,起,立而
16、饮之乃令张良留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5胜刑人如恐不胜沛公不胜杯杓予观夫巴陵胜状胜败乃兵家常事6去亡去不义相去四十里欲呼张良与俱去为汉家除残去秽7为窃为大王不取也我为鱼肉为击破沛公军何辞为吾属今为之虏矣不足为外人道也8之项伯杀人,臣活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夫秦王有虎狼之心何陋之有?太子闻之,驰往四、古今词义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古义: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 ; 今义:副词,很3沛公居山东时古义: ; 今义:山东省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 ; 今义:河北省,河南省5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义: ; 今义
17、: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五、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2道芷阳间行3项伯杀人,臣活之4素善留侯张良5吾得兄事之6常以身翼蔽沛公7籍吏民,封府库8君安与项伯有故9秋毫不敢有所近10拔剑撞而破之六、文言句式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4若属皆且为所虏5贪于财货 6具告以事7大王来何操8沛公安在七、文学常识1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夏阳人。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
18、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篇,包括12篇,30篇,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 500字。【答案】一、答案:wngdnxingwishuhowixingxing二、答案:1.“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2.“要”通“邀”,邀请3.“倍”通“背”,背叛4.“蚤”通“早”5.“郤”通“隙”,隔阂,嫌怨6.“坐”通“座”,座位三、1.答案:动词,告辞 动词,辞别动词,推辞动词,计较,顾及2.答案:动词,举起形容词,尽动词,发动举荐,推举全,皆3.答案:惟恐比得上到去像4.答案:动词,感谢动词,告别,辞别动词,谢罪,道歉请问5.答案:尽,形容词禁得起,动词优美的,好的胜利,战胜,取胜6
19、.答案:离开,动词距离,动词离开除去,除掉7.答案:认为,动词是,动词替,介词语气助词,表反问被,介词向,对,介词8.答案:第三人称代词,他动词,到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这件事9.答案:1.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2.意外的变故3.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4.黄河以北,黄河以南5.的原因五、答案:1.名词作动词,驻扎2.名词作动词,取道3.动词使动用法,使活4.形容词作动词,交好5.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6.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7.名词作动词,登记在册8.形容词作名词,老交情9.形容词作动词,接触,沾染10.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破2.答案:纪传体通130本纪世家列传七、1.答案:西汉子长六、答案:1.判断句2.判断句3.判断句4.被动句,用“为”表被动5.状语后置句,即“于财货贪”6.状语后置句,即“以事具告”,还是省略句,“具告(之)以事”7.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操何”8.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在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