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页,共59页。第2页,共59页。第3页,共59页。第4页,共59页。第5页,共59页。由于青霉素G、红霉素的广泛应用,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的比例已经从1995年的5%增加到2004年的35%,对大环内醋类抗菌药耐药的比例高达70%;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比例已经从1989年的20%增加到2003年的50%左右;由于三代头抱菌素的广泛使用,导致广谱酶革兰阴性肠杆菌科细菌比例也逐年迅速上升,部分地区已达到40%;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我国应用不到20年,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已经达60%一70%第6页,共59页。第7页,共59页。大肠埃希菌大肠埃希菌)第8页,共59页。铜绿假单胞菌
2、)铜绿假单胞菌)第9页,共59页。第10页,共59页。第11页,共59页。第12页,共59页。第13页,共59页。第14页,共59页。第15页,共59页。第16页,共59页。第17页,共59页。第18页,共59页。第19页,共59页。第20页,共59页。第21页,共59页。第22页,共59页。细细 菌菌人人 体体 RESISTANCEPHARMACODYNAMICSINFECTIONIMMUNITYADRPHARMACOKINETICS抗生素抗生素 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不同之处在于其作用靶点不是人体的组织器官,而是致病菌,药物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不同之处在于其作用靶点不是人体的组织器官,而是致病菌
3、,药物-人体人体-致病菌是确定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三要素,药代动致病菌是确定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三要素,药代动力学力学(PK)与药效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PD)是决定三要素相互关系的重要依据。)是决定三要素相互关系的重要依据。过去对过去对PK与与PD多是分割看待,近年来国外关于多是分割看待,近年来国外关于PK/PD研究工作已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抗菌药物研究工作已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抗菌药物PKPD理论成为临床优化给药方案的重要依理论成为临床优化给药方案的重要依据。据。第23页,共59页。第24页,共59页。第25页,共59页。1.吸收:吸收:吸收半衰期吸收半衰期(T1/2)、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
4、(F)、达峰时间达峰时间(Tmax)、血药峰浓度血药峰浓度(Cmax)等。等。2.分布:分布:表观分布容积表观分布容积(Vd)、血浆蛋白结合率。、血浆蛋白结合率。3.代谢:代谢:肝微粒体细胞色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是药物生物转酶系统是药物生物转 化的主要酶系。化的主要酶系。4.排泄:排泄:大部分抗菌药物经肾排泄,部分经肝胆系统排出大部分抗菌药物经肾排泄,部分经肝胆系统排出 主要参数为:血浆消除半衰期主要参数为:血浆消除半衰期(T1/2)消除速率常数消除速率常数(Ke)药物清除率药物清除率(CL)。第26页,共59页。第27页,共59页。第28页,共59页。第29页,共59页。抗菌药
5、物的药效动力学参数抗菌药物的药效动力学参数第30页,共59页。第31页,共59页。第32页,共59页。第33页,共59页。第34页,共59页。第35页,共59页。第36页,共59页。第37页,共59页。第38页,共59页。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相关性模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相关性模式图式图第39页,共59页。服药后时间MICMPC血清或组织中药物浓度MSW7 MPC-防细菌变异浓度防细菌变异浓度(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MPC)抗菌药物治疗时,当治疗药物浓度高于抗菌药物治疗时,当治疗药物浓度高于MPC,不仅可以治疗成功,而且不会出现耐药突变;,不
6、仅可以治疗成功,而且不会出现耐药突变;药物浓度低于药物浓度低于MIC,自然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成功,但也不会选择耐药菌株。但药物浓度如果在,自然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成功,但也不会选择耐药菌株。但药物浓度如果在突变选择窗内,即使临床治疗成功,也将可能出现耐药突变。突变选择窗内,即使临床治疗成功,也将可能出现耐药突变。第40页,共59页。第41页,共59页。第42页,共59页。第43页,共59页。第44页,共59页。第45页,共59页。第46页,共59页。第47页,共59页。第48页,共59页。第49页,共59页。第50页,共59页。第51页,共59页。第52页,共59页。第53页,共59页。第54页,共59页。第55页,共59页。第56页,共59页。第57页,共59页。第58页,共59页。第59页,共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