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8鱼我所欲也 第1课时 新知预学一、课前热身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二、知识卡片简介作者: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2、。 三、夯实基础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所恶( ) 一箪食( ) 一豆羹( ) O蹴 ( ) 苟得 ( ) 不屑 (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 )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n),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i)( )苟得( )也;死亦我所恶( ),所恶(w)有甚于( )死者,故患( )有所不辟(b)( )也。如使( )人之所欲莫( )甚于生,则凡可以( )得生者何不用( )也?使( )人之( )所恶(w)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wi)( )也?由是( )则
3、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患而有不为(wi)也。是故(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 )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耳。 一箪食(sh)( ),一豆( ) 羹(gng),得之则生,弗(f)得则死。呼尔( )而与( )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尔( )而( )与之,乞人不屑 ( )也。 万钟( )则不辩( )礼义而受之,万钟于( )我何加( )焉!为(wi)( )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 )我与(y)( )?乡(xing)( )为(wi)身死而不受,今为(wi)宫室之美为(w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之奉为(wi)之;乡为身死而不
4、受,今为(wi)所识穷乏(f)者得(d)我而( )为(wi)之;是( )亦不可以已( )乎?此之谓(wi)( )失其本心( )。四、整体把握1.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3)孟子认为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原因是: (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5)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6)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 ;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 。2.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本文先以 设喻,得出 这一中心论点。接着进行逻辑推理进行论证。第一步推理进行因果论证,由因推出果:因为 ,所以, 。第二部推理是假设推理,从反面逆
5、证 。接着孟子还举 、 为例,从正面论证 。最后用 论证方法指出有些人为了私利而抛弃原则,接受了万钟厚禄,这就是失去了本心,从反面加以证明。五、结构图解 191 第2课时巩固知识六、课内品读来源:163文库1.作者将比作鱼,将比作熊掌,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 。来源:163文库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通假字 乡为生死而不受。 (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故患有所不辟也。 (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一词多义为: 故不为苟得也 ( )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 ) 万钟于我何加焉 ( )3.翻译下列重点句由是则
6、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来源:学科网ZXXK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4.孟子认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举出你所了解的一位“贤者”,并写出他的一句表明其气节的名句。 七、课内外对比阅读 (一)【甲】一箪食,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給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
7、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孔子愀然变容,曰:“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为而不怍。”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选自庄子)注释颜回:孔子的学生。 仕:做官 1.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1)乡为身死而不受( ) (2)是亦不可以已乎( ) (3)胡不仕乎( ) (4)孔子愀然容 ( ) 2.找出与乙文“失之而不惧”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行道之人弗受 B辍耕之垄上 C学而时习之 D宋何罪之有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善哉,回之意! 4.回答下列问题。(5分)
8、(1)甲文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请举出其中一例。(3分) (2)甲乙两文都强调做人要有所坚守,请谈谈两文分别要坚守什么。(3分) (二)【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乙】孟子曰:“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注释丈夫:成年男子。冠:古时男子20岁称作成年,要举行加冠礼。命:教导。 夫子:丈夫。妾妇:这里泛指妇女。:广居:宽大的房子,孟子
9、用来比喻“仁”。正位:正确的位置,孟子比喻“礼”。大道:大路,孟子用来比喻“义”。由:遵循大道走。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字的意思。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 是亦不可以已乎? ( ) 往之女家 ( )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来源:163文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甲、乙两文中,孟子各阐述了怎样的主张? 4甲、乙两文中,孟子论述的观点一致的地方是什么?这其中又有何差异? 19鱼我所欲也参考答案:第1课时 新知预学三、夯实基础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所恶( ) 一箪食( ) 一豆羹( )O蹴( ) 苟得() 不
10、屑(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 想要的 )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一并拥有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n),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i)( 做 )苟得( 苟且偷生的事 )也;死亦我所恶( 讨厌 ),所恶(w)有甚于( 胜过,超过 )死者,故患( 祸患,灾难 )有所不辟(b)( 通“避”躲避 )也。如使( 假如,假使 )人之所欲莫( 没有 )甚于生,则凡可以( 可以 用来 )得生者何不用( 使用的 )也?使( 假如 )人之( 助词,无义 )所恶(w)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
11、wi)( 做的 )也?由是( 通过这种方法 )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患而有不为(wi)也。是故( 因此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 这样的思想 )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不丢失 )耳。 一箪食(sh)(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一豆( 古代盛饭用的器具 )羹(gng),得之则生,弗(f)得则死。呼尔( 助词 )而与( 给 )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尔( 用脚踢着 )而( 连词,表修饰 )与之,乞人不屑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也。 万钟( 这里指高官厚禄 )则不辩( 通“辨” 辨别 )礼义而受之,万钟于( 对 )我何加( 什么好处 )焉!为(wi)
12、( 为了 )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 通“德” 感激 )我与(y)(通“欤” 吗 )?乡(xing)( 通“向” 从前 )为(wi)身死而( 连词,承接 )不受,今为(wi)宫室之美为(w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之奉为(w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i)所识穷乏(f)者得(d)我而为(wi)之;是( 这样的行为 )亦不可以已( 停止,放弃 )乎?此之谓(wi)( 称作 )失其本心( 天性,天良 )。三、整体把握1.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13、,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3)孟子认为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原因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5)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6)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梳理行文思路本文先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接着进行逻辑推理进行论证。第一步推理进行因果论证,由因推出果
14、:因为我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因为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所以,即使有导致死亡的祸患也不避开它。第二部推理是假设推理,从反面逆证人之所欲有甚于生者(生),所恶有甚于死者(不义)。接着孟子还举行路之人、乞人不食嗟来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最后一对比的方式指出有些人为了私利而抛弃原则,接受了万钟厚禄,这就是失去了本心,从反面加以证明。第2课时巩固知识六、课内品读来源:163文库ZXXK1.生义舍生取义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通假字 乡为生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万钟则不
15、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无实义。(2)一词多义为: 故不为苟得也 (做 )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为了 )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3.翻译下列重点句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
16、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以前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念我的恩德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也不能停止了吗?4. 如:文天祥宁死不投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七、课内外对比阅读 (一)1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1)乡(通“向”,从前 ) (2)已(停止,放弃 )(3)胡(为什么 ) (4)愀然不容 (.的样子 )2找出与乙文“失之而不惧”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C )(2分)A行道之人弗受 B辍耕之垄上C学而时习之 D宋何罪之有3翻译下列句子。(4分)(1)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2)颜回的志趣很好呀。4回答下列问题。(5分) (
17、1)甲文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请举出其中一例。(3分)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不食嗟来之食,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对比。 (2)甲乙两文都强调做人要有所坚守,请谈谈两文分别要坚守什么。(3分)甲文强调做人要坚守礼义,有羞恶之心,不为名利所动,乙文强调做人要坚守自己的志趣,不因为贫穷而改变。(二)1得:通“德”,感激(或恩德、恩惠)。已:停止。之:到去。顺:顺从。2优厚的俸禄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它,优厚的俸禄对我们有什么益处呢!富贵不能惑乱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屈服:这就是所说的大丈夫。3甲文: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或任何情况下人都不能“失去本心”)。乙文: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仁、义、礼(或人要坚守仁、义、礼)。4为人处世应该讲求“义”。两文都表达了大丈夫要有追求“义”的骨气,但乙文中还体现了孟子“仁”“礼”的主张。 第 7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