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面试初中数学的3号考生。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主题是有理数的加法。第一 、教学背景(一)、说教材有理数的加减法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数学必修本第一单元第三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什么是有理数,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在有理数的学习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而且本节内容为以后学习有理数的其他性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二)、说学情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阶段,其思维方式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新知识有很大的理解力和接受力。(三)、说教学目标根据对本教材的结构
2、和内容的分析,结合着初一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这节课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有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有理数的基本运算法则,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课后练习题的实际运算,学生可以熟练应用有理数的运算方法,从而用类比的方法把有理数的运算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四)、说教学的重、难点从初一的新课标出发,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是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法则。2、教学难点是如何用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第二、活动评价为了讲清教材的重
3、、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想再明确下授课过程中的活动评价: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主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将评价活动贯穿于本次教学活动的始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例如,一物体作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我首先在黑板上划出一个数轴,然后让成绩较差的同学上来标记出4与2,如果标记的很好,我会给与及时、充分的表扬;如果标记的不够准确,我会积极的引导他,帮助他做出正确的答案,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然后提出“4+(-2)=?”的问题,这时我会选择数学基础较好的同学来计算,并及时的给予表扬。然后对于课程涉及到的其他问题,我会让所
4、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调动每个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同学们回答问题普遍稍显困难的话,我会及时调整自己的授课方案。第三、课程设计考虑到我校初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演示法,情景模拟法,启发练习法,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1、导入首先,我先将同学们分成小组,给每个组发一个卡片,上面有一个足球队进球与失球数。接下来我提出问题“请问这支球队净胜球数是多少?”,让同学们自由讨论并请同学作答,这样有助于在课堂一开始就能调动同学们的兴趣,然后我再让同学们回答“你的答案是怎么得出来的?”通过这个问题,我就将今天要讲的有理数的加减法很自然的引出来
5、了。2、 新授 我会以一个作左右运动的物体为例,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首先我会让同学们观察物体先向右运动5米,再向右运动3米之后物体与起点间的关系。各小组讨论,然后每组都给出一个答案并说明理由,最后总结为算式5+3=8,并用数轴表示 我提出第二个问题:若该物体先向左运动5米,再向左运动3米之后与起点间的关系。沿用第一步的方法得出答案并用数轴表示。然后,我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并发言从以上两个例题中发现了什么规律,最后我进行点评和总结,从而引出有理数加法法则一: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并请同学到黑板上把上边两个式子用绝对值表示计算过程。即5+3=5+3=8 (-5)+(-3)= -
6、(-5+-3)=8 我提出第三个问题:若该物体先向右运动5米,再向左运动3米之后与起点间的关系。沿用第一步的方法得出答案并用数轴表示。同时让各小组寻找其中的规律并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我再作补充和总结。从而引出:有理数加法法则二:绝对值不想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即5+(-3)= +(5-3)=2 让同学们自由讨论两个问题1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的和是多少?2 一个数同0相加的和是多少?最后我做出总结: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练习 通过以上讲解,让同学们分组练习一道关于足球赛的练习题,看哪个小组做的既快又准确,通过竞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并在这个过程中熟练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小结请每个小组总结一下今天所学到的新知识,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通过相互交流,同学们可以查漏补缺,同时我也可以了解学生们对本次内容的掌握情况,最后作出总结。布置课后作业请同学们下课后观察生活中哪些现象会出现正负数相加的情况,每个学生要想1-2个例子,下节课作出分享。板书设计四、教学体会本次说课,我的亮点是充分的让同学们参与到学习中来,做到一切以学生为主体。同时通过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让同学们在练习的同时熟悉新知识的应用。我的本次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