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超全汇总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 简述 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2. 简述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3. 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学校结构。(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4. 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
2、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5. 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4)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6. 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
3、文化的作用。7.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互补性。(5)个别差异性。8. 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9. 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
4、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4)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10. 简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2)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3)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了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11. 简述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1)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3)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12. 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受
5、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3)人们的教育思想。(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3. 简述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14. 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15. 简述素质教育的基
6、本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二、中学课程1. 简述活动课程论的观点(1)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2)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3)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2. 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
7、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3. 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1)课程标准的含义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2)课程标准的作用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4. 简述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1)语言智力。(2)逻辑数学智力。(3)视觉空间智力。(4)音乐智力。(5)身体动觉智力。(6)人际智力。(7)自知智力。(8)自然智力。5. 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
8、意义的人。6. 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具体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7. 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8.
9、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三、中学教学1. 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2.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
10、规律。(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3.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4. 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布置、检查课外作业。(4)课外辅导。(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5. 简述教师应该如何备课(1)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2)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6. 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1)目的明确。(
11、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结构合理。(5)语言艺术。(6)气氛热烈。(7)板书有序。(8)态度从容。7. 简述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1)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2)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3)分量适宜,难易适中。(4)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5)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6)作业反馈清晰、及时。(7)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8)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含有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9)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8. 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贯彻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
1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9. 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和关键。(3)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10. 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1)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3)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4)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5)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11. 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
13、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2)班级授课制的缺点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四、中学生学习心理1. 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1)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2. 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1)知觉
14、的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3)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这种特性就叫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3. 简述记忆的品质(1)记忆的敏捷性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较多的东西,就是记忆敏捷性良好的表现。(2)记忆的持久
15、性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能够把知识经验长时间地保留在头脑中,甚至终身不忘,这就是记忆持久性良好的表现。(3)记忆的准确性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它是指对于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和回忆时,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4)记忆的准备性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它使人能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4. 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1)学习材料的性质。(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4)识记的方法。(5)时间因素。(6)情绪和动机也影响着遗忘的进程。5. 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
16、表象储备。(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6. 简述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7. 简述如何组织复习以防止遗忘(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来进行复习的。(2)合理分配时间。(3
17、)做到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8. 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9. 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3)提
18、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10. 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11. 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12. 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
19、正确使用语言。(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13. 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班杜拉总结了影响学习的三类因素:环境、个体和行为。(2)班杜拉把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3)班杜拉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4)学习的实质是观察学习。14. 简述有意义学习的条件(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15.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建构主义知识观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2)建构主义学生观建构主
20、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3)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的情境性。16. 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17. 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18. 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1)关注学生
21、的认知结构关注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丰富性。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与组织性。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可利用性。(2)教育内容与教学过程的选择与安排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过程。(3)教授学习方法。五、中学生发展心理1. 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1)情绪的产生与有机体的自然需要有关,而情感的产生则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2)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而情感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3)情绪产生早(个体生命开始,饥饿哭闹),情感产生晚(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4)情绪具有情境性和动摇性,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5)情绪多具有外显性和冲动性,而情感则具有内隐性和持久性。
22、2. 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 2 岁)。(2)前运算阶段(2 7 岁)。(3)具体运算阶段(7 11 岁)。(4)形式运算阶段(11 16 岁)。3. 简述维果斯基发展观的基本内容(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2)心理发展观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个性特点对其他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3)内化学说(4)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4. 简述最近发展区的含义及其教育意义(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
23、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2)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5. 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1)生物遗传
24、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因素。(4)学校教育因素。(5)个人主观因素。6. 简述具有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人的认知特点(1)他们对事物的直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2)他们的态度与自我知觉更加容易受周围其他人,尤其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3)他们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语言信息中的社会内容。(4)他们的社会敏感性强,善于社交。7. 简述埃里克森社会化发展理论(1)婴儿期(0 1.5 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2)儿童早期(1.5 3 岁):自主感对羞怯与怀疑。(3)学前期(3 6、7 岁):主动感对内疚感。(4)学龄期(6 12 岁):勤奋感对自卑感。(5)
25、青年期(12 18 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6)成年早期(18 30 岁):亲密感对孤独感。(7)成年中期(30 60 岁):繁殖感对停滞感。(8)成年晚期(60 岁以后):完善感对绝望。六、中学生心理辅导1. 简述强迫症的概念及其治疗方法(1)强迫症的概念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2)强迫症的治疗森田疗法:日本的森田强调,当事人力图控制强迫症状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导致的对症状出现的专注和预期,只会对强迫症状起维持和增强作用。因此,为了矫正强迫症状,
26、应放弃对强迫观念做无用控制的意图,而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治疗强迫行为。“暴露与阻止反应”。例如,让有强迫性整理行为的人接触他们不喜欢的凌乱的东西,同时坚决阻止他们想要整理的冲动,不允许整理。2. 简述理性情绪疗法理性情绪疗法又称合理情绪疗法。它是帮助当事人将情绪困扰理性化,从而达到辅导目标的一种心理辅导法。由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创立。其主要观点是: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引起,而是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辅导老师可以通过暗示、说服和质疑等方法,来改变学生的非理性的信念,从而恢复和建立理性的思考方式,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3. 简述学校开展
27、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七、中学德育1. 简述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学校教育。(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2. 简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5)价值辨析。3. 简述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1)前道德阶段(2 5 岁)。(2)权威阶段(5 8 岁)。(3)可逆性阶段(9
28、 11 岁)。(4)公正阶段(11 岁以后)。4.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前习俗水平(10 岁以下):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2)习俗水平(10 20 岁):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20 岁以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也称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5. 简述知行统一原则的贯彻要求(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
29、则。(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6. 简述中学德育的途径(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活动。(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6)班主任工作。7. 简述如何运用道德修养法(1)在指导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2)在肯定学生自我教育意愿和能力的基础上,班主任要启发、帮助学生制订自我教育计划,使学生明确自我努力的方向。(3)班主任要注意给学生提供自我教育的机会。8. 简述如何运用说服教育法(1)有目的性和针对性。(2)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内容真实、可信。(3)态度真诚、热情。(4)善于捕捉
30、说理时机,拨动学生的心弦,以增强教育效果。八、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1. 简述培养班集体的方法(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2)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3)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2. 简述班集体的发展过程(1)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2)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3)成熟期的集体阶段。3. 简述良好班集体形成的特征(1)共同的奋斗目标。(2)有力的领导集体。(3)健全的规章制度。(4)健康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4. 简述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1)常规管理。(2)平行管理。(3)民主管理。(4)目标管理。5. 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1)教师促成的纪律所谓
31、教师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2)集体促成的纪律所谓集体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3)任务促成的纪律所谓任务促成的纪律,主要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这类纪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4)自我促成的纪律简单说就是自律,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6. 简述班主任的常规工作(1)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4)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5)协调各种教
32、育影响。(6)操行评定。(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7. 简述如何对后进生进行教育(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8. 简述课外活动的特点(1)参与的自愿性、自主性。(2)内容的灵活性、综合性。(3)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9. 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10. 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