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项训练(一)(建议用时:20分钟)1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区域划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代也和商代一样,有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域的划分。周王直接控制的中央区域(“王畿”),称为“周邦”“有周”“王国”,“周邦”之外的区域被称为“万邦”“庶邦”,当指地方各类政权。 摘自李晓杰体国经野历代行政区划 材料二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一开始,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隋唐时期之所以强调山川形便原则,是因为隋郡,尤其是唐州比秦郡小了许多,也不可能造成割据。但即使这样,犬牙交错原则在隋唐也没有完全被放弃。元明清时期,这一原则更
2、发展得淋漓尽致。 汉武帝元封五年置十三刺史部,9部在北,4部在南。西晋前期19州,南7北12。至唐贞观元年,分全国为10道,正好5道在南,5道在北。北宋元丰时期23路,南方占14路而北方只有9路。明清时期南北方省区基本是二比一。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周代地方行政区域管理的措施及作用。(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设置的依据有哪些,并简要分析其作用。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代的军机处和内阁并不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权力系统,二者在权力分配上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对应关系,而是在维护皇帝独裁权威、完善独裁体制原则指导下进行的政务分工,当然,新的分工
3、体制反过来也微妙地改变着清廷内部复杂的权力关系。而奏折制源于关外政治传统的事实则告诉人们:清代专制皇权的强化并非仅仅是汉族儒家文化作用的结果,尤其不是军机处这样一个简单的办事班子所能办到的。应该看到,清朝政府是以满洲贵族为主体的政治实体,如果这一政权本身不存在有利于皇权进一步加强的因素,单纯儒家学说也不可能造就出“乾纲独断”的独裁局面。热衷于强化皇权的雍正帝对此知之甚悉,故他反复强调“我满洲人等纯一笃实忠孝廉节之行”远胜于“汉人之文艺,蒙古之经典”。而对皇帝独裁至关重要的奏折制不过是基于关外政治传统的一种能动工具罢了。摘编自高翔也论军机处、内阁和专制皇权材料二20世纪初,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
4、政治体制改革被纳入宪政的轨道。编制馆“厘定中央各衙门官制”奏折遭到了守旧势力反对,慈禧一方面宣布“内阁、军机处一切规制,著照旧行”,另一方面改组了中央各部,组成度支部、礼部、陆军部等十一部,各部设尚书一员,侍郎二员,不分“满汉”,还设立了“资政院”以博采群言,设“审计院”以复查经费。在厘定中央官制之后,清政府致力于改革地方官制,批准了编制馆上奏的修订各直省官制情形折。该折以司法独立和地方自治为原则对地方官制进行厘定。1907年设立资政院,接着命令各省尽快设立咨议局和预筹各州县的“议事会”。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以法律形式规定了臣民权力。1909年,各省咨议局相继成立,其领导
5、权多为立宪派把持,他们发起三次国会请愿运动,迫使清政府将立宪预备期由9年改为5年。1911年5月,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首届内阁成立,在13位阁员中,7人为皇族,所以人们把历史上的这届内阁称作“皇族内阁”。没多久,清政府被推翻,宪政尝试也告终结。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政治体制的基本特点。(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政治体制的影响。(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清朝政治体制的变化及其历史背景。专项训练(一)1解析:(1)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材料一“周王直接控制的中央区域周邦之外的区域被称为万邦”得出采取分封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6、分封制的对象是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第二小问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有利于加强周王的统治,扩大疆域。(2)第一小问依据,根据材料二“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得出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根据材料二“汉武帝元封五年置十三刺史部,9部在北,4部在南。明清时期南北方省区基本是二比一”得出地方行政单位数量的增多和南方比北方行政单位多,即区划设置受到经济和人口变化的影响。第二小问作用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归纳。答案:(1)措施:采用分封制,将土地、人口分封给亲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 作用: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控制广
7、阔的疆域。 (2)依据:山川形便;犬牙交错;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 作用:以政治目的为主,加强中央集权,遏制地方割据;适应了农耕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促进统一国家的发展。2解析:(1)特点,据材料一“清代的军机处和内阁并不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权力系统,二者在权力分配上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对应关系,而是在维护皇帝独裁权威、完善独裁体制原则指导下进行的政务分工”可知,军机处与内阁政务分工,维护皇帝独裁权威;据材料一“而奏折制源于关外政治传统的事实则告诉人们”可知,奏折制源于关外政治传统。(2)政治影响,根据材料一“清朝政府是以满洲贵族为主体的政治实体,如果这一政权本身不存在有利于皇权进一步加强的因素”可
8、知,这一体制有助于进一步强化皇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提高了行政效率;据材料一“以满洲贵族为主体的政治实体单纯儒家学说也不可能造就出乾纲独断的独裁局面”可知,这一体制促进了民族融合,但容易滋生腐败和暴政。(3)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20世纪初,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政治体制改革被纳入宪政的轨道”可知,从君主专制到准备宪政改革;据材料一“奏折制源于关外政治传统的事实则告诉人们”、材料二“1907年设立资政院,接着命令各省尽快设立咨议局和预筹各州县的议事会”可知,从遵守关外传统到学习西方。第二小问背景,据材料二“20世纪初,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政治体制改革被纳入宪政的轨道”并结合所学知识,
9、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回答。答案:(1)基本特点:皇帝独裁;军机处与内阁进行政务分工;继承了满洲政治传统。(2)政治影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能;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维护和社会的稳定;促进了民族融合;容易滋生腐败和暴政。(3)变化:由强化君主专制到尝试进行近代宪政改革;由沿袭满汉传统到仿照西方。历史背景: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的统治面临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立宪派的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高涨。专项训练(二)(建议用时:20分钟)1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
10、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
11、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三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简述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2)据材料二,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3)据材料三,概括唐宋时期官员考察制度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用官制度
12、所蕴含的政治智慧。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统治者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社会条件,比如在关系民生的医学、农学等方面,兴办各类学校或者以各种宣传来普及相关知识。但同时,又在天文历法等方面,一直实行严厉的垄断措施,以杜绝平民与上天沟通的权利。这样,人们对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无法解释的问题,没有足够的动力深入论证,反而要为之披上一层神秘的外衣。不仅在唐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努力与统治思想相吻合、相适应,从而使科学技术成为统治阶级恭顺的婢女,也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发展的步伐。据王颜唐代科技与世界文明材料二1953年,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即提出技术革命思想,主张将先进技术应用于工农
13、业生产,并推广到国防建设中,以达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巩固人民政权的双重目的。他们重视工农业领域的生产技术变革,也强调理论科学研究,同时反对用行政力量强制干预学派争论,保证科学技术按照自身的规律去发展。1956年,1956年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制定,在计算机、自动化、无线电和核技术等领域提出57项重大课题和六大紧急措施。同时在企业和农村,群众性的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活动广泛开展。据刘则渊论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政策思想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代的科技政策并简析其历史影响。(2)根据材料,概括说明与唐代相比,新中国科技政策的特点。(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
14、科技政策的历史意义。专项训练(二)1(1)选官原则:以德取人。发展表现:注重官员的吏治能力;举荐与考试相结合。(2)趋势:开放性;严密化。进步性:扩大官吏来源;追求公平公正;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素质。(3)特点:将课绩与监察紧密结合;考察方式多途并进。政治智慧:选贤任能注重德才兼备;鼓励官员积极治国理政;构建完善官员考察机制。2解析:(1)第一小问科技政策,根据材料一“唐朝统治者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社会条件”“在天文历法等方面,一直实行严厉的垄断措施”等信息分析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和不足之处来作答。(2)特点,根据材料二“以达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
15、巩固人民政权的双重目的”等信息,从强调服务人民利益、应用科技和理论研究并重、制定科技发展规划等方面概括回答。(3)意义,根据所学知识,从促进新中国科技的巨大进步、推动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工业化、推动国防建设等方面回答。答案:(1)科技政策:鼓励发展科学技术,但将其限制在利于自身封建统治的范围内。历史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中国古代科技在天文学、农学、医学等领域的发展并领先世界;有利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繁荣;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局限方面,使科技发展屈从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严重阻碍古代科技的进步,造成古代科技偏于实用,缺少系统性、理论性研究。(2)特点:坚持人民的立场(或强调服务人民利益);应用科
16、技和理论研究并重;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尊重科技发展的独立性和规律性;鼓励群众性科研创新;顺应第三次科技革命潮流。(任答出四点即可)(3)意义:促进新中国科技的巨大进步;推动了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工业化,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推动国防建设,巩固人民民主政权;促进了科技知识的普及,提高人民群众的科技意识水平。专项训练(三)(建议用时:20分钟)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之际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等进步思想家。顾炎武提出“寓封建于郡县之中”,即地方分权以制约中央的思想;黄宗羲则提出了比较彻底的主张,认为君是为民而设的,并提出“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思想。他们的思想不是舶
17、来品、西洋货,而仍然是打着“三代之治”旗号的儒学传统。但似乎可以说,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这批思想家倒真可以说是具有某种近代意义的“法家”,以至于梁启超说:“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则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材料二民国初年,伴随政治上的动荡局势和帝制复辟的酝酿,思想界一度出现尊孔复古逆流,学术界注重传统风气的抬头凡此种种,都与民国精神不相吻合。与此同时,民国局面的不如人意,促进了另一批知识分子的深刻反思,引发了进一步宣传民主、科学,猛烈批判传统的新文化启蒙运动。如果说,民国初期到20世纪20年代末期中国思想界的变动主要表现在对西方思想的引入、
18、介绍、疏解和一般地运用方面,那么,由20世纪30年代开始,借鉴西方思想,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实际的需要,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便成为中国思想发展的主要趋势。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仍打着“三代之治”旗号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与明清之际思想相比,民国时期新文化启蒙思想的特点。(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新文化启蒙思想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2(2019北京东城区高三期末)欧洲妇女的社会地位变化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世纪时期特定的宗教文化背景将女性严密地禁锢在狭小的私人空间内,她们所能
19、获得的教育资源极其匮乏。另外,中世纪文化传统中弥漫的厌女症思想是对女性的全面贬低和诋毁,意在摧毁女性健全的人格,将她们永远束缚在奴隶和贱民的位置上。 摘编自杜力欧洲中世纪晚期女性作家研究 材料二1789年,法国妇女和男子一起拿起武器攻占了巴士底狱。1790年,启蒙思想家孔多塞呼吁将选举权赋予女性,但国民议会并没有将这一主张写进法律。19世纪2030年代,更多的女性参与了产业劳动和社会活动。 1832年,在修正选举法时,英国妇女便开始了争取自己社会地位的斗争。1869年,英国女性在地方政府的选举中获得投票权,也能够在地方政府担任公职。同年,法国玛丽亚德莱斯梅等创建了“妇女权利同盟”。 摘编自(英
20、)沃特斯女权主义简史等 (1)阅读材料一,概括中世纪时期欧洲妇女社会地位的特点。(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末19世纪女权运动发展的历史条件。专项训练(三)1解析:(1)第一小问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一“寓封建于郡县之中,即地方分权以制约中央的思想”得出,主张地方分权,反对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一“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得出主张以法治国,反对君主专制和人治。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经济、阶级、思想等角度进行作答。(2)特点,根据材料二“引发了进一步宣传民主、科学,猛烈批判传统的新文化启蒙运动”得出以追求政治民主和民族解放为思想主题;根据材料二“对西方
21、思想的引入、介绍、疏解和一般地运用方面”得出吸收和借鉴了西方思想。(3)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对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及中国革命的道路的影响等方面回答即可。答案:(1)主要内容:主张地方分权,反对中央集权;主张以法治国,反对君主专制和人治;提倡工商皆本;反对理学空谈,强调经世致用。原因:君主专制集权的高度强化压制了民主思想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缺乏必需的物质基础;黄宗羲、顾炎武等本身的阶级局限性;传统思想影响根深蒂固。(2)特点:吸收和借鉴了西方思想;以追求政治民主和民族解放为思想主题。(3)影响:新文化运动时期宣扬了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解放,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
22、地位;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正确道路。2解析:(1)由材料一“中世纪时期特定的宗教文化背景将女性严密地禁锢在狭小的私人空间内”得出社会活动空间小;由材料一“她们所能获得的教育资源极其匮乏”得出受教育机会少;由材料一“中世纪文化传统中弥漫的厌女症思想是对女性的全面贬低和诋毁,意在摧毁女性健全的人格”得出人格被全面诋毁;由材料一“将她们永远束缚在奴隶和贱民的位置上”得出身份地位低下。 (2)由材料二“1790年,启蒙思想家孔多塞呼吁将选举权赋予女性”得出
23、启蒙运动中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思想为女权运动提供思想条件;由材料二“19世纪2030年代,更多的女性参与了产业劳动和社会活动。 1832年,在修正选举法时,英国妇女便开始了争取自己社会地位的斗争”得出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为女权运动提供了政治条件;由材料二“1869年,英国女性在地方政府的选举中获得投票权,也能够在地方政府担任公职”得出工业革命为妇女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为女权运动提供了经济条件。答案:(1)社会活动空间小;受教育机会少;人格被全面诋毁;身份地位低下。 (2)启蒙运动中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思想为女权运动提供思想条件;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为女权运动提供了政治条件;工业革
24、命为妇女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为女权运动提供了经济条件。专项训练(四)(建议用时:20分钟)1(2019北京高三期中)阅读下列有关华夏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远古到西周时期 在秦人的历史记忆中,其母系先祖女修、女华出自炎黄世系,秦人为炎黄的姻族。秦人长期活动在西周的西部边疆,因善于养马,西周赐予封邑,收为附庸。直到西周末,秦人仍然是西部边陲的“游牧部落” 春秋时期 秦襄公因护卫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被封为诸侯,秦人由此进入诸侯国之列。此后,秦人一再东迁,势力扩大到关中地区,成为西北地区一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然而在整个春秋时期,中原诸国一直将秦人视为夷狄并加以歧视。秦人为此深
25、感自卑。“秦国僻陋戎夷,犹惧为诸侯笑” 战国时期 战国初期,秦孝公即位后,中原诸夏视秦人为夷狄。“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狄)遇之。”秦孝公深感耻辱,表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孝公迁都至咸阳,完成了其活动中心由陇右到关中腹地的重大转移。战国晚期,由于秦国实力不断壮大,取代周室、吞灭群雄的战略意图越来越明显,秦国与关东六国逐渐形成紧张对抗的关系。六国人士深感岌岌可危,对秦国充满仇恨和畏惧。但是,秦人身上的“戎狄”标签,在战国晚期已经淡化,甚至消失。秦国发动的兼并战争,在六国人士心目中不是异族入侵,而是强者对弱者的征服战争。秦与六国之间已经不存在夷夏之别,秦人已经完全融入并认同华夏民族 摘编自
26、彭丰文从边缘到中心:秦人认同华夏民族的心理历程及其历史意义 材料二1912年1月,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中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如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1月底,孙中山又在致蒙古王公电文中说:“汉蒙本属同种,人权原自天赋,自宜结合团体,共谋幸福今全国同胞见及于此,群起解除专制,并非仇满,实欲合全国人民,无分汉、满、蒙、回、藏,相与共享人类之自由。”同年,他发表演说指出,辛亥革命“是种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何则?”满族统治其他各族,“种族不平等,自然政治也不能平等,是以有革命。要之,异族政治不平等,其结果惟革命,同族间政治不平等
27、,其结果亦惟革命。革命之功用,在使不平等归于平等”。“今者五族一家,于平等地位同心协力,共策国家之进行,使中国进于世界第一文明大国”。 摘编自陈其泰20世纪初民族观的历史演变 (1)商鞅变法是秦发展中的大事。若将商鞅变法这一历史事件补充到材料一表格中,应位于序号( )和序号( )之间,说明理由。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人活动空间发展变化的特点。概述秦人融入华夏民族的历程及历史意义。(3)依据材料二概述孙中山的民族观,谈谈你的认识。2西方的法治传统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它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建立普遍的、法的统治,树立至高无上的法律权威,是古希腊法治论的
28、基本追求。苏格拉底誓死捍卫法律尊严的思想和行动,表达了他坚定的法律信仰。柏拉图晚年从人性的贪婪与自私、逃避痛苦、追求快乐的角度出发,提出以法律对统治者加以约束。他说:“我现在要以法律的仆人这一术语来称呼那些通常被称为统治者的人。”他把法治的有无提升到国家存亡兴衰的高度来认识,在西方政治思想的源头,权力已经被套上了法律的枷锁。孙季萍民主共和法治古希腊罗马权力制约三大要义材料二在拿破仑帝国终结之后,19世纪的欧洲发现自己面对着在上一个世纪中由孟德斯鸠和卢梭理论化了的两种宪法模式:英国模式和法国革命的模式。前者,英国模式,具有自由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倾向,人们确认它是来源于日耳曼的,但实际上,如同我们已
29、经看到的,它包含了不少罗马宪法的原则;后者,即法国模式,具有民主的倾向,与共和制的罗马宪法有更直接的联系。当然,这一世纪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喜欢第一种模式。(意) 阿尔多贝特鲁奇罗马宪法与欧洲现代宪政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哲学家关于法律的认识,分析它对希腊文明的积极影响。(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法政体的模式,归纳影响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立法规范的罗马法的原则。(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希腊罗马的法治精神对今天建设法治社会的启示。专项训练(四)1解析:(1)由材料“西周赐予封邑,收为附庸”“秦襄公因护卫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被封为诸侯”,这些史实与战国时期
30、的商鞅变法无关,处无关问题的解决;材料“孝公迁都至咸阳”和“战国晚期,由于秦国实力不断壮大”等分别提供了商鞅变法的背景和结果,所以“商鞅变法”应该补充在序号之间。 (2)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一“秦人长期活动在西周的西部边疆”“秦人一再东迁,势力扩大到关中地区”“孝公迁都至咸阳”“秦人已经完全融入并认同华夏民族”得出秦人活动空间由边缘到中心,逐渐进入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带,由西方向东方逐渐进入关中和中原地区,活动空间范围不断扩大等;第二小问历程,结合材料内容归纳即可;第三小问历史意义,由材料一“秦人已经完全融入并认同华夏民族”归纳。(3)第一小问民族观,由材料二“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
31、五族一家,于平等地位同心协力,共策国家之进行,使中国进于世界第一文明大国”得出其民族观包括各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共和国,各民族平等与团结,各民族共同推进国家的进步等层次。第二小问认识,结合材料中孙中山的民族观念,从民族观的形成、内容和对中国革命及历史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答案:(1)序号:。理由:商鞅变法发生在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增强秦国的国力。(2)空间变化的特点:由边缘到中心,逐渐进入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带;由西方向东方,逐渐进入关中和中原地区;活动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历程:从秦人自认为属于华夏到为中原华夏诸国接受和认同。意义: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3)民族观:主
32、张中国是由各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共和国;各民族平等与团结;各民族共同推动国家的进步。认识:略。(言之成理即可)2(1)认识:法律至高无上,统治者应受法律约束。积极影响:为雅典民主政治的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模式:英国君主立宪制、法国民主共和制。原则:公平正义,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任答两点即可)(3)启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权力应在宪法之下运行;立法要符合规范,反映大多数人民的意志。(言之成理即可)专项训练(五)(建议用时:20分钟)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若从古都变迁的轨迹看,西安、洛阳、开封成横线排列在我国中部,恰好都在渭河黄河南岸,是古代中原的腹心地区,也是
33、先秦至唐中叶各王朝都城的基本所在区域:而北京则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居古代中原的边缘,唐中叶以后,北方战乱时间较长,人口大量减少,经济日益萧条。而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比较安宁,经济发展因北方人民避乱迁入而大大加快。开封居黄河与大远河交汇处,比校靠近江淮地区,因此唐以后终于取代西安和洛阳,成为统一王朝都城。元朝和清朝都是边疆民族入主中原以后建立的朝代,两朝都是先取北京,再取华北,在定都北京后统一全国的。此外,对于这些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来说,北京更贴近他们的故乡,便于保持与故乡的联系,以便保留一条退路摘编自吴松弟中国古代都城材料二19121949年间中国首都的变动定(迁)都时间概况1912年1月1月1日,中
34、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成立临时政府,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4月2月2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4月,中华民国移都北京1927年4月4月14日,国民党中央通过决议:建都南京,成立国民政府;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37年12月11月19日,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发布;12月1日,重庆正式成为中国战时首都1946年5月4月23日,重庆国民政府决定还都南京;5月5日,国民政府首都迁回南京1949年9月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将北平改名为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据孙宅巍、蒋顺兴民国迁都纪实等整理(1)根据
35、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趋势,分析说明影响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二,归纳19121949年间中国首都变动的特点。(3)结合相关历史背景,评述1937年和1949年中国首都的变动。2(2019滨州高三测试)价值观,一般是指个体或群体认知体系中关于生活的基本信念、信仰、理想等思想观念的总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传统中国人大都会有意或无意地以自我为中心,按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则不断向外推延,由此扩展成一个“个体家族国家天下”的同心圆结构。在这个同心圆中,家族是按照血缘和宗法原则组织起来的,国家则是不同家族的联结,天下又是国家的扩展无论家
36、国还是家天下,都与儒家所倡导的家族伦理存在至为密切的关系。 摘编自朱其永中国近代价值观的历史演进与内在逻辑探析 材料二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经历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诸多仁人志士秉承救国救民的责任担当,一方面开始对传统价值观体系进行批判与反思,另一方面“开眼看世界”,开始吸纳与接受西方文明中的相关要素。国人的精神家园一直无所归从,从而形成近代中国国民价值观的“一盘散沙”状态。从梁启超到鲁迅,许多仁人志士对近代国人的价值观形态进行过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但在国破家残的民族危机背景下,并无一党一派能够提供理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思路。 摘编自形态逻辑: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价值观变迁的历史性透视 材料三改
37、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和价值观变迁,唤醒了人们的平等意识、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和公民意识,原来以集权为特征的权力价值和以领袖魅力为特征的人治(德治)不能不受到极大的冲击,并逐渐被民主制度和法理权威所解构和取代。 摘编自廖小平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变迁与核心价值的建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传统价值观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价值观相比,近代价值观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价值观变迁的作用。专项训练(五)1解析:(1)第一小问趋势,根据材料一“开封终于取代西安和洛阳”可知,都城自西向东迁移;根据材料一“西安、洛阳、开封是古代中
38、原的腹心地区 北京则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居古代中原的边缘”可知,从中原的腹心地区向中原的边缘地带迁移。第二小问因素,根据材料一“西安、洛阳、开封是古代中原的腹心地区”可知,处在或靠近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根据材料一“北京更贴近他们的故乡,便于保持与故乡的联系”可知,位于或接近赖以起家的根据地;根据材料一“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比较安宁,经济发展因北方人民避乱迁入而大大加快”可知,受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因素还包括“基于政治斗争或民族斗争的需要”。(2)特点,根据材料二表格“1912年1月(南京)、1912年4月(北京)、1927年4月(南京)、1937年12月(重庆)、1946
39、年5月(南京)、1949年9月(北京)”这一变化,可知都城变动比较频繁,且主要在南京和北京之间变动。(3)评述,在作答时,应该主要回答出1937年12月迁都重庆的原因和1949年9月迁都北京的原因。答案:(1)趋势:都城自西向东迁移;从中原的腹心地区向中原的边缘地带迁移。因素:处在或靠近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位于或接近赖以起家的根据地;受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影响;基于政治斗争或民族斗争的需要。(2)特点:都城变动比较频繁,且主要在南京和北京之间变动。(3)评述: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华东地区沦陷,迫使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这是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覆灭,人民
40、解放战争取得胜利,新中国定都北京,这是国内政治势力博弈的结果。2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扩展成一个个体家族国家天下的同心圆结构”可得以家庭为基础,家国一体;根据材料一“家族是按照血缘和宗法原则组织起来的,国家则是不同家族的联结,天下又是国家的扩展”可得强调宗法血缘关系;根据材料一“都与儒家所倡导的家族伦理存在至为密切的关系”可得以儒家伦理为核心。 (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另一方面开眼看世界,开始吸纳与接受西方文明中的相关要素”可得吸纳西方的相关要素;根据材料二“从梁启超到鲁迅,许多仁人志士对近代国人的价值观形态进行过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可得从单一、封闭到多元、开放;根据材料二“但并
41、无一党一派能够提供理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思路”可得呈现散化状态。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内忧外患”“诸多仁人志士秉承救国救民的责任担当” “一方面开始对传统价值观体系进行批判与反思”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及传统价值观等角度分析。(3)作用,根据材料三“唤醒了人们的平等意识、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和公民意识并逐渐被民主制度和法理权威所解构和取代”及所学知识归纳。答案:(1)特点:以家庭为基础,家国一体;强调宗法血缘关系;以儒家伦理为核心。(2)变化:吸纳西方的相关要素;从单一、封闭到多元、开放;呈现散化状态。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加深,政局动荡;民族
42、工业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各阶层对不同形式救国道路的探索;传统价值观不适应近代社会的发展需求。(3)作用:促进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和进一步深化;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专项训练(六)(建议用时:20分钟)1(2019南京六校联合体高三联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
43、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材料二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虽号称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法律及民意之下。1918年孙中山在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时的感叹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就是在军阀和那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我们这次来解决中国问题,在国民会议席上,第一点就是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1924年孙中山国民革命为解决中国内乱之法材料三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
44、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1930年6月11日)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是如何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方层面来“重建文化自信心的”。(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的思想认识有何变化?为了实现材料二的目标,孙中山晚年提出了什么重要理论?这一理论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上,材料三和毛泽东选择的异同。2(2019北京高三期末)服饰文化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象征,反映时代
45、风貌,折射时代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时期盛乐时期(258398年)平城时期(398494年)洛阳时期(494534年)北魏墓葬出土服饰形制代表出土地址呼和浩特鲜卑墓大同深井墓河南偃师染华墓解释该时期服饰多头戴风帽,上衣下裤,窄袖袍衫,足蹬皮靴,典型鲜卑风格多数窄袖袍衫、垂裙黑帽;少数头戴小冠,褒衣博带(汉服特点);个别窄袖袍衫与褒衣博带并存该时期既有南朝官服元素,又糅合鲜卑服饰款式特征。汉族墓葬出现上衣下裤、长靴及膝现象鲜卑拓跋部于公元258年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后建立代政权,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封闭已久的国门再次开启,源自西方的喇
46、叭裤成为人们展示自我改变的重要方式,如一阵旋风传遍神州大地。喇叭裤的流行对中国服饰文化影响深远,从此中国开始采用A字形服装轮廓,青年男女开始崇尚西方人的体型,身材高挑成为当时人们择偶的重要标准。20世纪90年代人们的头脑更加开放,开始从80年代的盲目追风当中解脱出来,变得更加理性和成熟。多样化和个性化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冲击着中国人的心灵,培养着中国人对新事物的接纳力,显示着人们明亮乐观的气息。21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力增强,中国服装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一部分人不再满足服装的实用功能,转而追求服饰的舒适性和时尚美。与此同时,中式服装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际场合。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女孩身穿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