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两次鸦片战争与中国社会的变化考点归纳整理.docx

上传人(卖家):随风2020 文档编号:319115 上传时间:2020-03-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8.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两次鸦片战争与中国社会的变化考点归纳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两次鸦片战争与中国社会的变化考点归纳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两次鸦片战争与中国社会的变化考点归纳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千年变局,两次鸦片战争与中国社会的变化(一)鸦片战争考纲解读考点提示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复习建议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和世界的联系更为密切,中国近代史上的任何重大历史事件几乎都和整个世界的形势密切相关。因此,在复习时,应该把握世界发展形势,进行中外联系,以理解近代历史发展变动的原因和影响。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考查角度主要集中在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认识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同时要掌握战争的影响,认识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知识清单(一)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分期(二)社会性质 社会半:部分的、不完整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

2、和文化的内涵。“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侧重于近代经济问题)。(三)社会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矛盾)。(四)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1革命任务:推翻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与统治,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实现 和国家 。2革命性质: 革命,可分为旧、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五)知识体系1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2中国人民的反侵略

3、反封建斗争3中国人民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参考答案:半殖民地半封建,民族,阶级,民族独立,近代化,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考点聚焦考点一、鸦片战争(1840-1842) (一)背景探讨鸦片战争的背景,需要从战前中国和战前世界的发展背景入手,在比较中进行理解掌握。1战前中国19世纪中期,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全面走向衰落。专制统治强化,政治腐败;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军事装备陈旧,军务废弛;财政入不敷出;而推行多年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国人昧于世界大势,盲目自大,不能以一个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世界。2战前世界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上半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开展工业革命,急需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战争爆

4、发根本原因:英国力图将中国变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3导火线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当时代表了最先进的生产力水平,具备了侵略扩张必要的条件和实力。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资源,正是英国资产阶级梦寐以求的潜在市场。但是,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英国处于入超地位。这是因为中国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于外来的商品经济有天然的免疫力,加上中国政府坚持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控制对外贸易,使得英国倾销工业产品的梦想破灭。所以一些不法英商转而进行非法的鸦片贸易,以求减少中英正常贸易中的逆差所带来的损失。不过中国政府的禁烟运动又断绝了这条“商路”,英国遂决意以此为导火索,诉诸武力

5、。注:鸦片贸易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鸦片输入,流毒甚广。首先严重危害吸食者的身体健康;其次造成白银大量外流,令中国国内发生严重银荒,银贵钱贱,出现通货膨胀现象,使得清廷财政枯竭,国库空虚;再次,造成吏治腐败,军队战斗力丧失。简言之,鸦片输入给中国造成“银荒兵弱”的危害。 (二)过程第一阶段(1840年6月-1841年6月):战争爆发。英军先后进攻广州、厦门、定海和镇江等地,于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第二阶段(1841年8月-1842年8月):战争扩大。英军攻占东南沿海一些城市,1842年8月英军舰队驶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被迫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南京条约。(三)南京条约内

6、容危害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中国领土主权,使港岛成为英国侵华基地。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人民负担。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破坏中国贸易主权,便利英国对华商品倾销。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增强英国商品竞争力。注:南京条约签订以后,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从中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美法两国趁火打劫,于1844年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领事裁判权:指资本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非法特权。即外国在中国的侨民成为民事、刑事诉讼的被

7、告时,如其本国与中国订有“享有领事裁判权”的不平等条约,则中国法庭无权审判该被告,只能由其本国领事依照本国法律裁判。这使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注意,该规定有别于今天的“治外法权”,后者仅限于外交人员依照对等的外交协定享有特定的“外交豁免”的权利。片面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如为对等关系,则有利于协议双方的经济发展。但“片面”却意味着中英间的不对等关系,“如有新恩施及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的规定意味着将来中国给予其他国家任何特权时,英国均可无条件享受,而英国却不给予中国最惠国待

8、遇。这项规定为后来其他列强在侵华时互相援引,全面破坏中国主权,并促使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形成联合侵华以共同获取侵略权益的局面。 (四)影响 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典型例题】1、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B鸦片战争时期广东人抵制洋货C鸦片战争打击了广州对外贸易D清政府加强限制广州对外贸易解析: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对原来广州

9、的唯一外贸口岸地位形成冲击,导致“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故A项正确;“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与“鸦片战争时期”不符,故B项错误;“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鸦片战争已经结束,故C项错误;1842年清政府被迫开放五口通商,不可能“加强限制”,故D项错误。答案:A2、 “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在中

10、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是东西方相互碰撞和融合,影响是双向而不是单向的。所以B项正确,A项错误。另外,根据题干可知,近代中国逐渐介入世界事务,但并不能表现出是在按照西方模式演变,C项错误;东西方的交流强调的并不是西学东渐的过程,而是相互碰撞和融合的过程,D项错误。答案:B3、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杨延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材料二 在国内反

11、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材料三 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西方国家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指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1)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和影响。(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

12、,分析中国代表“据理力争”的背景及其结果,揭示九国公约的实质。(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建立后,为解决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方针和主张?简析上述方针和主张的影响。(4)综上,请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所贯穿的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观点,依据材料一中“编订完全之法律,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的信息来概括作答;第二小问时间,结合所学从鸦片战争之后来判断作答;第三小问影响,结合所学从中国司法主权的破坏以及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来回答。(2)第一小问背景,依据材料二中“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 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恢复

13、领土和主权完整的要求以及帝国主义调整在华利益”;第二小问结果,结合所学从五四运动斗争结果的角度回答;第三小问实质,结合所学九国公约影响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局面进行回答。(3)第一小问方针,依据材料三“平等原则”并结合新中国初期外交方针来回答,依据材料中“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指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得出“一国两制”;第二小问主张,依据所学从“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的角度回答;第三小问影响,结合所学从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影响的角度回答。(4)本题属于开放题型,回

14、答时依据材料中并结合所学从“中国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历史叙事的重要主题”的角度回答。答案:(1)观点: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时间: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影响: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完整,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2)背景: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恢复领土和主权完整的要求;帝国主义调整在华利益。结果:收回山东主权;日本被迫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实质:打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3)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声明将在适当时机收回香港主权;“一国两制”。主张: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15、。影响:促使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彻底结束外国列强的占领,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4) 主题:外争国权,是中国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历史叙事的重要主题。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千年变局,两次鸦片战争与中国社会的变化(二)第二次鸦片战争、新思潮的萌发考纲解读考点提示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2、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3、“师夷长技”复习建议 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是用来衡量中国近代历史的尺子。在复习中,要用好这些尺子,能够从不同视角认识历史,以促进思维的全面发展。如把“开眼看世界”放在近代思想发展历程中

16、,不仅可以看到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新文化者在器物、制度、文化观念的变化,而且可以发现近代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演进。知识清单两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起止时间1840.61842.818561860时代背景英国进行 ;清朝闭关锁国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至 等国参与国家英国英、法目的打开中国 在华权益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 、黄埔条约和望厦条约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 、 影响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近代 发生变动;中国人 发生变化,开始学习 、寻求变革参考答案:1、工业革命,法、美,市场,扩大,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经济结构,思想,西方。考点聚焦考点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

17、背景 19世纪50年代,英法等国为扩大在华权益,提出修订条约要求,遭到拒绝。 (二)战争过程 1856年,英法联军挑起战争。1858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迫使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联军再占天津,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帝出逃,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战争结束。 (三)列强所获利益1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2北京条约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3美、俄两国也强迫清政府与其签订不平等条

18、约;俄国强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四)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部分官绅认识到变局,兴起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注:从文明史观看两次鸦片战争简单说来是工业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冲突和碰撞。在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古代中国,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睦邻友好的形象矗立在世界舞台。但从16世纪中期开始,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古老的东方大国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进入19世纪中期,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机器声和坚船利炮的轰鸣声,西方列强对中国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在这两次侵略战争中以打开和扩大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市场的愿望。这两次战争

19、以中国战败而告终。这种结局反映出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落后的农耕文明受到先进的工业文明的严峻挑战。【典型例题】1、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拿破仑三世在1852年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改为法兰西第二帝国直到1870年,与南京条约无关,另外传教方面的特权最早是在天津条约中获得,故A项错误;按材料所述,外国人进入中国内地自由传教和公使驻扎北京的特权是从

20、1858年的天津条约获得的,而“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说明“条约”是在公使已经驻扎到了北京之后签订的,结合拿破仑三世的在位时间,故B项正确;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规定的条款中没有涉及材料相关内容,而且与拿破仑三世在位时间相去甚远,故C.D项错误。答案:B2、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

21、通过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西方国家已经取得“最惠国待遇”,因此A项错误;B项为教材的原话,“修约”与题干中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相符,为正确选项;C项南京条约中,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等协议,清政府都履行了,因此不符合史实;D项中总理衙门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设立的,与题干无关。答案:B。考点二、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原因 19世纪中期,西方商品棉纱、棉布等大量涌入通商口岸和内地,外商在中国大量收购原料和农副产品。 (二)表现 耕织分离,一些地区小农和手工业者破产;丝、茶等农副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传统经济中自给自足成分。 (三)影响 中国传统经济结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商品经

22、济发展,社会经济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西方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典型例题】1、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解析: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包装改用洋布是因为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包装改用洋布是因为英国棉布的价格优势,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生丝在英国是否畅销,故C项错误;曼彻斯特上等棉布之所以是“无用的”,是因为受中国传

23、统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的上等棉布仍然滞销,因此用来包装中国生丝,故D项正确。答案:D2、1845年,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其势日就增加”的原因主要是( )A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C中国即将进入半殖民地社会 D中国自然经济面临着解体的危机解析: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因此A项正确。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是在鸦片战争以前,B项与题干时间不

24、符;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已开始进入半殖民地社会,排除C项;1845年中国自然经济已开始解体,排除D项。答案:A。考点三、“师夷长技”思想的出现 (一)背景 鸦片战争前程朱理学盛行,思想界死气沉沉,“天朝上国”观念严重。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提倡“经世致用”,为新思想的萌发奠定思想基础。鸦片战争战败,使爱国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二)实质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三)主要内容介绍西方科技和史地知识林则徐在广州期间设立驿馆,翻译外国书报,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介绍世界一些国家的地理分布、历史变迁等,开近代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被视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依据四洲志等资料,编写成海国

25、图志,指出西方军事之长,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四)指导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五)影响 “师夷长技”思想的出现,使关注世界的思想逐渐发展成社会思潮,具有思想启迪作用。此后,学习西方、独立自强的思想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主流。【典型例题】1、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解析:材料中体现了魏源的思想以防守为主

26、,因此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不属于洋务派,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外洋的主张,并未体现学习西方海防模式,故C项错误;魏源之所以以防为主,是因为近代清朝海军力量较弱导致的,故D项正确。答案:D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徐光启(15621633)积极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公元1607年,他与利玛窦(意大利传教士)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前六卷,还建议开展分科研究,假设每个学科都设置相应的机构,那将形成一个相当可观的“科学院”。根据中央电视台电视片徐光启整理材料二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

27、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材料三 夫蛮狄羌夷之名,专指残虐性情之民,非谓本国而外,凡教化之国皆谓之“夷狄”也。诚知乎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古今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内之良朋,尚可称之日“夷狄”乎?呜呼,八荒以外,存而不论,乌知宇宙之大哉?魏源海国图志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2)据材料二分析以顾炎武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有什么人生追求?而顾炎武以后的二百年间,大多数读书人埋首经书,其原因是什么?(3)材料三中魏源提出了怎样的“蛮夷

28、观”?其意图何在?解析:本题考查古今先进思想的传播。(1)从徐光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角度回答“现象”。从西学东渐、徐光启主动学习角度回答“原因”。(2)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从材料中顾炎武对现实的关注、爱国、关心国家民族利益角度回答“追求”。从明代政治状况、科举考试特点角度分析“原因”。(3)从材料信息可知,魏源认为,西方文明之国“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古今”,并非“夷狄”;从魏源编纂海国图志的目的角度回答“意图”。答案:(1)现象: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学习西方近代自然科学(西学东渐)。原因:新航路开辟,殖民势力东侵,传教士来华;徐光启等知识分子的主动学习。(2)追求:瞩目现实,关注国家民族命运。 原因: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八股取士、文字狱)。(3)蛮夷观:对西方文明之国不能再称为蛮夷。 意图:“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长处,抵抗西方侵略)。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高考专区 > 二轮专题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两次鸦片战争与中国社会的变化考点归纳整理.docx)为本站会员(随风2020)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