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构建“学导式学习化课堂”第一期理论培训班“学导式学习化课堂”理论与实验设计高州市教育研究室 余 坚一、选题的缘由 课程是什么?怎样的课程才是“创造课程”?课堂是什么?怎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课堂教什么?怎样“教”才是“有效教学”?课堂学什么?怎样“学”才是“有效学习”?学习环境是什么?怎样的学习环境才是“学的环境”?这些问题并不陌生,可这些问题长期以来并没有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或研究者重视,没有去进行系统的研究,事实上,这些问题并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世纪之交,教育部启动了新世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不少成绩。可我们仍然面临不少困惑 在实践探索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
2、学方法的改革、教学质量的提升,必须聚焦课堂教学的变革,回归课堂教学的变革。变革课堂教学,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热点课题。变革课堂就是变革学校,变革课堂就是变革教育。事实上,教育改革说到底就是课堂中的“学习”改革,建立学习化的课堂将成为课堂变革的趋向。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充分反思我市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上,从本市教育发展的实情和需要出发,提出构建“学导式学习化课堂”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以课堂研究和改革为突破口,并试图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构建“以学为本、学会学习、综合学习”的“学导式学习化课堂”特色。二、课题的论证(一)选题的背景 1知识经济的要求知识经济的要求 培养优
3、秀人才和高素质现代公民,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崛起、腾飞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知识经济时代,必然要求整个社会高度重视知识的习得与创新,构建“学习型社会”;2信息社会的要求信息社会的要求 21世纪社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人类进入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也需要教育与之相适应。信息社会赋予学生“学会学习”全新模式。信息化时代,在许多领域,学生的知识储备超过了教师。3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4、提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即学会学习的能力 “学会做事”,即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的能力“学会共同生活”,即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的能力 “学会生存”,也就是学会生活、学会自身的发展、学会做人的能力。“教育的四大支柱”与传统的学校教育相比,更显示出其生命意义。因而受到国际教育界的普遍重视与欢迎。社会现代化的浪潮呼唤着现代化教育,国际教育现代化正在兴起。2010年5月5日,国务院审议并通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的实施,在全国吹响了教育现代化的号角。4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蕴含全新的教育理念:(1
5、)“以人为本”的教育观;(2)“主体性”的学生观;(3)“专业化”的教师观;(4)“民主、科学、开放”的课程观;(5)“发展、交往、生成”的教学观;(6)“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观;(7)“旨在促进发展”的评价观。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集中体现了基本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彰显生命”新一轮课程的全新教育理念和基本价值取向,在根本上为素质教育勾画了美好蓝图和指明了方向,也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思维和路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6、”明确提出了“学会学习”的改革目标:教学不仅仅教学生“学会”知识和技能,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与必然要求;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提升学生学习素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构建“学导式学习化课堂”是顺应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是“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的重要体现。(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学习化课堂研究的理论,在国外早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教育实践的论述。但由于我国课程改革的意识相对薄弱,学习化课程的研究起步较晚,大多数研究者没有明确的层面意识,把大量的时间放在教学的层面,忽视了:人课堂活动层面,科学学习层面,课程综合层面,学习环境层
7、面,教育评价层面。课堂改革力度不大,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课堂”。近十余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越来重视在“课堂与学习”的不同层面展开,不少地区和学校开展了“学导式教学法”、“学习化课堂”、“学习共同体”等相关研究。1学导式教学法 学导式教学法是近十余年国内兴起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法之一 学导式教学法既是一种教学法,同时也体现一种教学组织模式 2学习化课堂 学习化,即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并构成学生的学习生命存在活动。(黄甫全语)。美国教育家泰勒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他认为有效的教学就是选择学习经验来达到教学目标。泰勒提出了学习经验的两种组织。“纵向”和“横向”简言之,学习的课堂就是选择有效
8、学习经验学习的课堂。日本教育家佐藤学通过课堂的长期观察和研究,认为:课堂应该是充满交往和开放的学习;应该是以学为中心的学习;应该是创造综合学习的学习;应该是创造表现的学习。提出了“变革课堂就是变革学校,变革课堂就是变革教育”重要的教育思想。我国课程研究专家黄甫全、申仁洪教授,他们认为学习化课程与教授化课程的不同,学习化课程采用的是合作活动学习。知识的建构是合作活动学习的基本隐喻,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学习为本、学生主动学习、普遍采用合作活动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活动学习中学会组织开展合作活动学习。学习化课堂理论阐释了教学中的两大改变:走下圣坛的“先知者”教师地位的改变和走出“童话”的“主体者”学生
9、地位的改变,学生从“读书”到“学习”的转变走进“学习共同体”的课堂。3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理论是在现代教育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学习方式。就学校教学而言,“学习共同体”指的是学校班级学习共同体,它是由学习者(学生)和助学者(教师)共同组成的。一个学习小组、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都可能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它与传统教学班和教学组织的主要区别在于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
10、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三)研究的意义 关于构建“学导式学习化课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国内目前这方面的专门研究才刚刚起步,这方面的专门论著目前空缺,其研究可能引发对课堂理念、课堂样式、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产生新的认识,可能具有填补某种空白的意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1、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一是建构系统的小学学习化课堂的基本原理;二是促进我国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基本思维方式的转变。整合概念重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课程与教学论的思想精华,把“学会学习”以及“终身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的重大问题,使之具有鲜明的理论特征,与其他各具特征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互动,形成具有不同流派的改革模
11、式。2、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力图解决“课堂”问题。即有效整合“学生”、“教师”、“课程”、“学习环境”四个要素,实现“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致力形成一个“主动的、开放的、交往的、综合学习的、创造学习的”课堂。三、课题的设计(一)课题研究的定义界定 1课题研究的定义“学习化,即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并构成学生的学习生命存在活动。”(黄甫全)“学导式学习化课堂”可以定义为:以学以学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学习共同体课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学习共同体课堂。堂。2课题定义的界定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是“基于学生的学”、“基于教师的教”、“基于课程的重建”、“基于学习环境的利用”。“学导
12、式学习化课堂”把“学”置于教学的中心,以在课堂上建筑一种新型的关系为出发点,是“活动的、反思的、合作的学习”。(二)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基于实践”“基于实践”的行动研究重视从学生“需要、愿望、态度”的新“学力观”出发,提倡以“以学为本”。学生自主地设定课题、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自我学习”形式等,均树立为理想教学形态。二是“作为价值”的“作为价值”的理论探索从课程“主题、探究、表现”的“经验观”出发,提倡“学会学习”。学生能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展开活动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并能互相表现和共享学习成果,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化课堂。(三)课题研究的设计特征
13、其本质特征概括为:教学重心从“教”移到“学”上,学生自主地、直接地、快速地参与教学全过程,课堂上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是由学生主动进行的 自学、解疑、精讲、演练、活动,个体和群体相结合,课堂为“学习共同体“,变“讲”堂为“学”堂。具体地说,“学导式学习化课堂”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预设具有以下特征:特征一:学本化课堂 1以生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把课堂让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2以学为本。自学自主学习,先学代教;自问质疑问难,问题先行;自思独立思考,潜心探究 特征二、共同体课堂 1小组学习共同体。组内活动;组间交流;互动分享。2,师生学习共同体。质疑解疑;助学指导
14、;评价整合。特征三:方法式课堂 1抓特点导。抓住内容特点,挖掘内在联系,寻找认知规律。2用方法教。基本方法;基本策略;基本操作。3用方法学。用好习惯学,用好方法学。特征四:运用型课堂 1以练导学。以练代教,以练促学。2学用结合。活学活用,迁移运用。特征五:综合性课堂 1学习内容的综合。2学习方法的综合 3学习运用的综合(四)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个案研究法 3调查研究法 4经验研究法 5行动研究法 6叙事探究法(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小学学习化课程的建构;学习经验体系的建构;学力培养与训练体系的建构;学习环境创造与利用体系的建构;小学语文学导式学习化课堂的基本
15、活动模式及其方法和策略的建构;小学数学学导式学习化课堂的基本活动模式及其方法和策略的建构;小学英语学导式学习化课堂的基本活动模式及其方法和策略的建构:小学综合学习的基本活动模式及其方法和策略的建构;小学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建构和实施:小学课程与教学审美化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学习共同休”基本活动样式的建构和策略。“教研共同体”基本活动样式的建构和策略。(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学导式学习化课堂”行动计划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整体性原则 2客观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4主体性原则 5协同性原则 6实效性原则四、学导式学习化课堂的设计模式 基本思想: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活学活用,先试先用。(一)古为今用
16、:古代教学主体参与思想 孔子:学习过程包括“学思行”三个紧密联系环节 学,即求知,“多闻”、“多见”、“不耻下问”。思,“思”是比“学”更高级的一种学习活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是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行,即知行统一,言行一致。“见诸行动”,“身体力行”,“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言必行,行必果”。学记:主体参与思想 第一,“导而弗牵”教师要教导学生,但不能牵着学生走。第二,“强而弗抑”对学生要督促,不能压制,否则就会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第三,“开而弗达”教师要教给学生打开知识之门的钥匙,但不能把知识灌输给他们,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亲自探求,以获取知识。陶行知:
17、“教学做合一”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反对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乃是教学生学”(二)洋为中用:外国教育家现代教育思想 泰勒:泰勒原理(课程研究范式)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研究的集大成者。“现代课程理论之父”“当代教育评价之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学习结果 建构主义理论:代表人物瑞士的皮亚杰 建构主义四大要素:“情境”、“协作“、“对话”、“意义建构”。建构主义特征为:(1)学生是意义的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2)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
18、不是知识提供者和灌输者;(3)教材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唯一内容,而是建构的对象;(4)媒体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方法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究的认识工具。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 支架式教学:搭手脚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究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抛锚式教学: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随机进入教学:呈现基本情境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 杜威: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 教育的本质:什么是教育的本质?杜威把它概括为三句话“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核心思想:“儿童
19、中心论”、“做中学”教学五步步骤:暗示问题情境遇见真实问题提出各种假设整理解决办法应用检验价值(三)活学活用:国内课堂教学改革模式 杜郎口教学模式:(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预习交流确立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黑龙江省“学导式教学法”:“自学解疑精讲一演练”这四个环节(四)边试边用:“学导式学习化课堂”基本模式预设 根据“学导式学习化课堂”的实验设想,其课堂教学特点应该体现以下环节:A整合式 1暗示选择学习经验。即围绕学习主题,唤起既有经验,建立概念框架(1)揭示主题,提示学习经验;(2)围绕主题,选择学习经验;(3)结合预习,介绍学习经验 2定向进入问题情境。即选定学习内容,引入问
20、题情境,提供学习指引。(1)选定学习内容(提出探究问题,确定当前学习的中心内容)(2)引入问题情境;(引入问题情境,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3自学独立自主探究:即依据问题情境,运用学习经验,独立自主探究(1)依据问题情境学;(2)运用既有经验学;(3)创造性地学。4协作协作交流展示:即小组协商讨论,组间交流展示,共享学习成果(1)小组协作(小组协商、分工、讨论,确定中心发言人);(2)组间展示(小组展示、交流,中心发言,成员补充);(3)跨组互动(组与组、学习者与学习者互相补充、请教、修正,教师相机指导,加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5运用整合运用拓展:即组织和整合学习经验和学习内容,尝试学习运用。(1)沟通知识联系,整合新旧经验。(2)学习模仿性运用、创造性运用。6评价学习效果评价:即个人自我评价、小组对个人评价、老师客观性评价。(1)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2)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贡献的评价(3)知识、技能、方法的意义建构程度的评价(即完成最终学习任务情况)B.板块式 1暗示选择学习经验 5运用整合运用拓展 6评价学习效果评价2.定向一:进入问题情境一3.自学一:独立自主探空一4.协作一:协作交流展示一2.定向二:进入问题情境二3.自学二:独立自主探究二4.协作二:协作交流展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