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节教学内容1.1什么是物联网1.2物联网的发展 1.2.1物联网的起源 1.2.2物联网产业发展概况 1.2.3物联网标准化概况1.3物联网前景展望展现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发生冲突和分裂返回物联网的目标: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融合返回1.1 什么是物联网 物联网概念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也不是某单项新技术突破引申出来的。物联网的发展有坚实基础,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多项现代信息技术的殊途同归与聚合应用,是信息技术系统性的创新与革命。返回早期认识:被认为是将每个物品打上电子标签,然后通过射频识别技术和通信技术形成信息网络,实现物品的智能识别、定位和监控当代认识:物联网的基本含
2、义就是一种虚拟数字世界和现实物理世界的融合。注意:这种融合是“双向的”返回双向是指:第一个方向是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的融入第二个方向是虚拟世界向现实世界的融入返回在“数字世界泛在化”和“物理世界智能化”的融合过程中,物联网被赋予多个维度的内涵,具有多重含义。为了全面了解物联网,我们从领域(横向)和层次(纵向)两个维度来探讨物联网的概念和定义。返回从领域的维度物联网覆盖了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众多领域对互联网领域来说,物联网就是互联网的延伸,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对无线传感器网络领域来说,物联网就是一个广域的传感网返回从层次的维度,物联网是一个层次化的网络第一层是感知网络第二层是传输网络第三层是业务和
3、应用网络返回在初步了解了物联网的概念后,下面将通过物联网与传感网、互联网、泛在网等相似概念的辨析进一步明晰物联网的基本特征1物联网与传感网2物联网与互联网3物联网与泛在网传感网是物联网的组成部分,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泛在网是物联网发展的愿景。返回1.2 物联网的发展 1.2.1 物联网的起源物联网的概念最早是从射频识别(RFID)这个领域来的,在1999年由专门研究RFID技术的EPC global的前身美国麻省理工大学Auto-ID中心提出。2005年11月,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2008年11月IBM公
4、司从商业角度提出所谓“智慧的地球”(Smarter Planet)1.2.2 物联网产业发展概况1日本的“U-Japan”计划此战略将以“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重点在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泛在网络社会的基础建设,希望实现从有线到无线、从网络到终端,包括认证、数据交换在内的无缝连接泛在网络环境,100%的国民可以利用高速或超高速网络;二是ICT的广泛应用。希望通过ICT的有效应用,促进社会系统的改革,解决老年化社会的医疗福利、环境能源、防灾治安、教育人才、劳动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2韩国的“U-Korea”战略韩国信息和通信部具体推动“U-Korea”项目的建设,重点支持“无所
5、不在的网络”相关的技术研发及科技应用,希望通过“U-Korea”计划的实施带动国家信息产业的整体发展。3美国“智慧的地球”2009年1月28日,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与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彭明盛推广“智慧的地球”这一概念,建议新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阐明其短期和长期效益。奥巴马政府对此给予了积极的回应,认为“智慧的地球”有助于美国的“巧实力”(Smart Power)战略,是继互联网之后国家发展的核心领域。返回4欧盟的物联网行动计划目前欧盟已将物联网及其核心技术纳入到预算高达500亿欧元并开始实施的欧盟“第七个科技框架计划(20072013年)”中。欧洲物联网的应用主
6、要在企业管理、交通运输、医疗卫生等方面返回5中国的“感知中国”2009年11月,我国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向科技界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2010年3月,“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第一次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中均将传感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返回返回目前物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形态主要以RFID、M2M、传感网网络三种为主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联网发展尚处初创和起步阶段。目前也存在一系列瓶颈和制约因素:一是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但产业化能力不高,尚未形成规模化产业优势二是核心关键技术有待突破,在传感器、
7、芯片、关键设备制造、智能通信与控制、海量数据处理等核心技术上,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三是标准比较分散、体系还不完善,在国际上面临标识等关键资源和核心标准的竞争;四是物联网应用的规模和领域比较小,没有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应用成本较高;五是物联网承载大量的国家经济社会活动和战略性资源,因而面临巨大的安全与隐私保护挑战。返回1.2.3 物联网标准化概况目前物联网还缺乏统一标准。标准化的实现将能够整合行业应用,规范新业务的实现和测试,保证物联网产品的互操作性和全网的互联互通。物联网标准体系的建设与完备,是扩大物联网市场规模的基础,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关键。返回1国际物联网标准制定现状目前投入物联网相关
8、整体架构研究的国际组织有:(1)ETSI(2)ITU-T(3)ISO/IEC返回2我国物联网标准制定现状(1)电子标签标准工作组是2005年10月份由原信息产业部科技司正式发文批准成立的。(2)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WGSN)成立于2009年9月(3)资源共享协同服务标准工作组(闪联)成立于2003年(4)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也已先后启动了无线泛在网络体系架构、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电信网络相结合的网关设备技术要求等标准的研究与制定(5)运营商返回2010年6月8日,为加快物联网标准制定工作,在工信部和国标委的指导下,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在北京成立。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
9、化”之路,建立国家级和区域物联网研究中心,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标准将成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坚持以前沿技术为突破,参与、影响并主导国际标准的制定也成为我国物联网标准战略的核心。返回1.3 物联网前景展望欧洲智能系统集成技术平台组织(EPoSS)在Internet of Things in 2020中预测,物联网的发展将经历四个阶段:2010年之前以RFID为代表的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药等领域;20102015年实现物与物之间的互联;20152020年进入半智能化;2020年之后实现全智能化返回物联网未来广泛应用返回发展物联网对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积
10、极意义,因为物联网自身就能打造一个巨大的产业链,而且物联网是中国的“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两化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实践。返回虽然物联网具有美好的前景和重大的意义,但前提是物联网能够大规模地应用。这个前提面临的挑战,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成本的挑战二是安全的挑战三是侵犯隐私的威胁返回谢谢!概述概述2.1感知层感知层 2.2小结小结 2.5网络层网络层 2.3应用层应用层 2.4 2.1.1 物联网应用场景 物联网是近年来的热点,人人都在提物联网,但物联网到底是什么?究竟能做什么?本节将对几种与普通用户关系紧密的物联网应用进行介绍。应用场景一:当你早上拿车钥匙出门上班,在电
11、脑旁待命的感应器检测到之后就会通过互联网络自动发起一系列事件,比如通过短信或者喇叭自动播报今天的天气,在电脑上显示快捷通畅的开车路径并估算路上所花时间,同时通过短信或者即时聊天工具告知你的同事你将马上到达等。应用场景二:想象一下,联网冰箱可以监视冰箱里的食物,在我们去超市的时候,家里的冰箱会告诉我们缺少些什么,也会告诉我们食物什么时候过期。它还可以跟踪常用的美食网站,为你收集食谱并在你的购物单里添加配料。这种冰箱知道你喜欢吃什么东西,依据的是你给每顿饭做出的评分。它可以照顾你的身体,因为它知道什么食物对你有好处。应用场景三:用户开通了家庭安防业务,可以通过PC或手机等终端远程查看家里的各种环境
12、参数、安全状态和视频监控图像。当网络接入速度较快时,用户可以看到一个以三维立体图像显示的家庭实景图,并且采用警示灯等方式显示危险;用户还可以通过鼠标拖动从不同的视角查看具体情况;在网络接入速度较慢时,用户可以通过一个文本和简单的图示观察家庭安全状态和危险信号。物联网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丰富多彩 综上所述,从体系架构角度可以将物联网支持的业务应用可分为3类:(1)具备物理世界认知能力的应用。(2)在网络融合基础上的泛在化应用。(3)基于应用目标的综合信息服务应用。2.1.2 物联网需求分析 “物联网”概念的问世,打破了之前的传统思维。在“物联网”时代,钢筋混凝土、电缆将与芯片、宽带整合为统一的
13、基础设施。物联网的本质就是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融合。物联网是为了打破地域限制,实现物物之间按需进行的信息获取、传递、存储、融合、使用等服务的网络。因此,物联网应该具备如下3个能力: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1)全面感知: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包括用户位置、周边环境、个体喜好、身体状况、情绪、环境温度、湿度,以及用户业务感受、网络状态等。(2)可靠传递:通过各种网络融合、业务融合、终端融合、运营管理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3)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进行实时智能化控制。2.1.2
14、物联网体系架构 目前在业界物联网体系架构也大致被公认为有这三个层次,底层是用来感知数据的感知层,第二层是数据传输的网络层,最上面则是内容应用层。感知层是物联网的皮肤和五官识别物体,采集信息。感知层包括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等,主要作用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与人体结构中皮肤和五官的作用相似。网络层是物联网的神经中枢和大脑信息传递和处理。网络层包括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网络、网络管理中心和信息处理中心等。网络层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进行传递和处理,类似于人体结构中的神经中枢和大脑。应用层是物联网的“社会分工”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广泛智能化。应用层是物联网与行业专业技术的深
15、度融合,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行业智能化,这类似于人的社会分工,最终构成人类社会。2.2.1 感知层功能 物联网在传统网络的基础上,从原有网络用户终端向“下”延伸和扩展,扩大通信的对象范围,即通信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通信,还扩展到人与现实世界的各种物体之间的通信。物联网感知层解决的就是人类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数据获取问题。感知层处于三层架构的最底层,是物联网发展和应用的基础,具有物联网全面感知的核心能力。作为物联网的最基本一层,感知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感知层一般包括数据采集和数据短距离传输两部分 此处的短距离传输技术,尤指像蓝牙、ZigBee这类传输距离小于100m,速率低于1Mbit/s的中
16、低速无线短距离传输技术。2.2.2 感知层关键技术 感知层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包括检测技术、中低速无线或有线短距离传输技术等。传感器技术 计算机类似于人的大脑,而仅有大脑而没有感知外界信息的“五官”显然是不够的,计算机也还需要它们的“五官”传感器。传感器功能:传输 处理 存储 显示 记录 控制 传感器分类依据:物理量 工作原理 输出信号的性质 或是分为智能传感器与一般传感器 传感器是摄取信息的关键器件,它是物联网中不可缺少的信息采集手段,也是采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重要方法 RFID技术 RFID是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英文缩写,是20世纪9
17、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它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电磁耦合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实现物体识别。RFID是一种能够让物品“开口说话”的技术,也是物联网感知层的一个关键技术。在对物联网的构想中,RFID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商品)的识别,进而通过开放式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RFID系统的组成:电子标签(Tag)读写器(Reader)天线(Antenna)RFID技术的工作原理:电子标签进入读写器产生的磁场后,读写器发出射频信号 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
18、的产品信息(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读写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二维码技术 二维码也叫二维条码或二维条形码,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形体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上分布(黑白相间)的图形来记录信息的应用技术。技术原理:二维码在代码编制上巧妙地利用构成计算机内部逻辑基础的“0”和“1”比特流的概念,使用若干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数值信息,并通过图像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以实现信息的自动处理。二维码的优势:数据容量更大 二维码能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位同时表达信息 超越了字母数字的限制 具有抗损毁能力 二维码还可以引入保密措施
19、,其保密性较一维码要强很多。二维码的特点:(1)高密度编码,信息容量大:可容纳多达1850个大写字母或2710个数字或1108个字节或500多个汉字,比普通条码信息容量约高几十倍。(2)编码范围广:二维码可以把图片、声音、文字、签字、指纹等可以数字化的信息进行编码,并用条码表示。(3)容错能力强,具有纠错功能:二维码因穿孔、污损等引起局部损坏时,甚至损坏面积达50%时,仍可以正确得到识读。(4)译码可靠性高:比普通条码译码错误率百万分之二要低得多,误码率不超过千万分之一。(5)可引入加密措施:保密性、防伪性好。(6)成本低,易制作,持久耐用。(7)条码符号形状、尺寸大小比例可变。(8)二维码可
20、以使用激光或CCD摄像设备识读,十分方便。ZigBee技术 ZigBee是一种短距离、低功耗的无线传输技术,是一种介于无线标记技术和蓝牙之间的技术,它是IEEE 802.15.4协议的代名词。ZigBee采用分组交换和跳频技术,并且可使用3个频段,分别是2.4GHz 的公共通用频段、欧洲的868MHz频段和美国的915MHz频段。应用:短距离范围 数据流量较小的业务 技术特点:数据传输速率低 低功耗 成本低 网络容量大 有效范围小 工作频段灵活 可靠性高 时延短 安全性高蓝牙 蓝牙(Bluetooth)是一种无线数据与话音通信的开放性全球规范,和ZigBee一样,是一种短距离的无线传输技术。蓝
21、牙采用高速跳频(Frequency Hopping)和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等先进技术,支持点对点及点对多点通信。蓝牙的技术特点:(1)同时可传输话音和数据(2)可以建立临时性的对等连接(Ad hoc Connection)(3)开放的接口标准 蓝牙的应用:话音/数据接入 外围设备互连 个人局域网(PAN)2.3.1 网络层功能 网络层主要承担着数据传输的功能 在物联网中,要求网络层能够把感知层感知到的数据无障碍、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地进行传送,它解决的是感知层所获得的数据在一定范围内,尤其是远距离地传输问题。2.3.1 网络层的关键技术
22、 Internet 移动通信网 无线传感器网络Internet 物联网也被认为是Internet的进一步延伸。Internet将作为物联网主要的传输网络之一,它将使物联网无所不在、无处不在地深入社会每个角落。移动通信网 移动通信网由无线接入网、核心网和骨干网三部分组成。无线接入网主要为移动终端提供接入网络服务,核心网和骨干网主要为各种业务提供交换和传输服务。移动通信网为人与人之间通信、人与网络之间的通信、物与物之间的通信提供服务。在移动通信网中,当前比较热门的接入技术有3G、Wi-Fi和WiMAX。无线传感器网络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的基本功能是将一系列空间分散的传感器单元通过自组织的无线
23、网络进行连接,从而将各自采集的数据通过无线网络进行传输汇总,以实现对空间分散范围内的物理或环境状况的协作监控,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相应的分析和处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节点数目更为庞大(上千甚至上万),节点分布更为密集 由于环境影响和存在能量耗尽问题,节点更容易出现故障 环境干扰和节点故障易造成网络拓扑结构的变化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传感器节点是固定不动的 传感器节点具有的能量、处理能力、存储能力和通信能力等都十分有限 2.4.1 应用层功能 感知和传输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做出正确的控制和决策,实现智能化的管理、应用和服务。这一层解决的是信息处理和人机界面的问题。2.4.2 应用层关键技术
24、M2M 云计算 人工智能 数据挖掘 中间件M2M 根据不同场景代表 Machine-to-Machine Man-to-Machine Machine-to-Man Mobile-to-Machine Machine-to-Mobile M2M是现阶段物联网普遍的应用形式,是实现物联网的第一步。M2M将多种不同类型的通信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数据从一台终端传送到另一台终端,也就是机器与机器的对话。M2M技术的目标就是使所有机器设备都具备联网和通信能力,其核心理念就是网络一切(Network Everything)。云计算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计算(Distribu
25、ted Computing)、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用户可以在多种场合,利用各类终端,通过互联网接入云计算平台来共享资源。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探索研究使各种机器模拟人的某些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如学习、推理、思考、规划等),使人类的智能得以物化与延伸的一门学科。在物联网中,人工智能技术主要负责分析物品所承载的信息内容,从而实现计算机自动处理。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Data Mining)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及随机的实际
26、应用数据中,挖掘出隐含的、未知的、对决策有潜在价值的数据的过程。在物联网中,数据挖掘只是一个代表性概念,它是一些能够实现物联网“智能化”、“智慧化”的分析技术和应用的统称。中间件 中间件是为了实现每个小的应用环境或系统的标准化以及它们之间的通信,在后台应用软件和读写器之间设置的一个通用的平台和接口。物联网中间件的主要作用在于将实体对象转换为信息环境下的虚拟对象,因此数据处理是中间件最重要的功能。本章对物联网体系架构从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分别进行了介绍。通过介绍各层的关键技术和在物联网中的功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研究物联网。嵌入式系统嵌入式系统3.1传感器传感器3.2RFIDRFID 3.3
27、 嵌入式系统被描述为:以应用为中心,软件硬件可裁剪的,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等严格综合性需要的计算机系统。它由嵌入式硬件和嵌入式软件两部分组成。嵌入式操作系统位于硬件和应用软件之间,为上层应用提供基础服务,是嵌入式系统的核心和灵魂。3.1.1 嵌入式系统的概念 根据IEEE的定义,嵌入式系统是“控制、监视或者辅助装置、机器和设备运行的装置”。这主要是从应用上加以定义的,从中可以看出嵌入式系统是软件和硬件的综合体。不过上述定义并不能充分体现出嵌入式系统的精髓,目前国内一个普遍被认同的定义是: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件硬件可裁剪、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
28、体积、功耗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简单地说,嵌入式系统集系统的应用软件与硬件于一体,类似于PC中BIOS的工作方式,具有软件代码小、高度自动化、响应速度快等特点,特别适合于要求实时和多任务的体系。嵌入式系统主要由嵌入式处理器、相关支撑硬件、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系统等组成,它是可独立工作的“器件”。我们可从下列几方面来理解上述嵌入式系统的定义。(1)嵌入式系统是面向用户、面向产品、面向应用的,嵌入式系统是与应用紧密结合的,它具有很强的专用性,必须结合实际系统需求进行合理的裁剪利用。嵌入式系统和具体应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它的升级换代也是和具体产品同步进行,因此嵌入式系统产品一旦进入市场,具有
29、较长的生命周期。(2)嵌入式系统是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电子技术和各个行业的具体应用相结合后的产物。这一点就决定了它必然是一个技术密集、资金密集、高度分散、不断创新的知识集成系统。(3)嵌入式系统必须根据应用需求对软硬件进行裁剪,满足应用系统的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等要求。为了提高执行速度和系统可靠性,嵌入式系统中的软件一般都固化在存储器芯片或单片机本身中,而不是存储于磁盘等载体中。(4)嵌入式系统本身不具备自主开发能力,设计完成以后用户通常也是不能对其中的程序功能进行修改的,必须有一套开发工具和环境才能进行开发。实际上,凡是与产品结合在一起的具有嵌入式特点的控制系统都可以叫嵌入式
30、系统。现在人们讲嵌入式系统时,某种程度上指近些年比较热门的具有操作系统的嵌入式系统。3.1.2 嵌入式系统的发展及应用 嵌入式系统的出现至今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了,嵌入式技术也历经了几个发展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以计算机和软件为核心的数字化技术取得了迅猛发展,不仅广泛渗透到社会经济、军事、交通、通信等相关行业,而且深入到家电、娱乐、艺术、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掀起了一场数字化技术革命。纵观嵌入式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4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以单芯片为核心的可编程控制器形式的系统,同时具有与监测、伺服、指示设备相配合的功能。这种系统一般没有操作系统的支持,通过汇编语言编程对系统进行直
31、接控制。这一阶段系统的主要特点是:系统结构和功能都相对单一;处理效率较低;存储容量较小;几乎没有用户接口。(2)第二阶段是以嵌入式CPU为基础、以简单操作系统为核心的嵌入式系统。这一阶段系统的主要特点是:CPU种类繁多,通用性比较弱;系统开销小,效率高;操作系统具有一定的兼容性和扩展性;应用软件较专业,用户界面不够友好;系统主要用来控制系统负载以及监控应用程序运行。(3)第三阶段是以嵌入式操作系统为标志的嵌入式系统。这一阶段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嵌入式操作系统能运行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微处理器上,兼容性好;操作系统内核精小、效率高,并且具有高度的模块化和扩展性;具备文件和目录管理、设备支持、多任务、网
32、络支持、图形窗口以及用户界面等功能;具有大量的应用程序接口(API),开发应用程序简单;嵌入式应用软件丰富。(4)第四阶段是以基于Internet为标志的嵌入式系统,这是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阶段。目前大多数嵌入式系统还孤立于Internet之外,但随着Internet的发展以及Internet技术与信息家电、工业控制技术等结合日益密切,嵌入式设备与Internet的结合代表着嵌入式技术的真正未来,也为物联网发展奠定了基础。早期的嵌入式系统只是为了实现某些特定功能,使用一个循环控制程序对外界的请求进行处理。不可否认,这对于简单的系统而言是足够的,但是当我们的系统变得日渐复杂庞大的时候,如果要增添一
33、项功能的时候,很可能不得不重新进行系统的设计,这无疑会增加开发的成本和系统复杂度。使用这种方式开发规模较大、功能复杂的嵌入式系统是不可想象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出现使得快速便捷地开发规模较大的嵌入式系统成为现实,自这一时期开始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商用嵌入式操作系统,从而形成了目前多种形式的商用嵌入式操作系统百家争鸣的局面。基于嵌入式操作系统之上的系统才能够真正符合嵌入式系统定义中的软件可裁剪、功能的可扩展、高可靠性等特征。后PC时代是一个真实的阶段,而且是一个可以预测的时代。嵌入式系统就是与这一时代紧密相关的产物,它将拉近人与计算机的距离,形成一个人机和谐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嵌入
34、式系统在应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各种通用计算机系统 嵌入式系统是将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和电子技术和各个行业的具体应用相结合后的产物,这一点就决定了它必然是一个技术密集、资金密集、高度分散、不断创新的知识集成系统。纵观嵌入式系统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嵌入式系统由简单的无操作系统的循环控制程序向具有强大功能的基于操作系统的方向发展,从独立的系统向基于网络的系统发展。在近期物联网发展中,智能传感器芯片技术和嵌入式软件技术是两个重点发展方向,这与嵌入式系统发展更是息息相关,面向应用的SoC芯片和嵌入式软件是未来嵌入式系统发展的重点。简单讲,物联网是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传递与控制,可以理解为以嵌入式系统
35、为基础的智能终端的网络化。有人认为,物联网就是基于互联网的嵌入式系统。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物联网的产生是嵌入式系统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更多的嵌入式智能终端产品有了联网的需求,催生了物联网这个概念。目前嵌入式系统已经在物联网中开始应用,例如MSP430单片机上开发实现的无线抄表模块、基于ARM/Linux的开发平台和各种家庭传感单元实现的物联网智能家居系统。未来物联网应用的层次更加丰富和复杂,物联网将成为嵌入式系统新的应用领域,嵌入式系统将成为基础性的物联网设备。3.1.3 嵌入式系统的组成 嵌入式系统是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综合体,可涵盖机械或的附属装置,所以嵌入式系统可以笼统地分为硬件和软件两
36、部分。从系统结构上分,嵌入式系统的构架可以分成4个部分: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I/O)和软件,如图3-1所示。图图3-1 嵌入式系统组成嵌入式系统组成 嵌入式系统的硬件部分包括处理器/微处理器、存储器及外设器件和I/O端口、图形控制器等。嵌入式系统有别于一般的计算机处理系统,它不具备像硬盘那样大容量的存储介质,而大多使用EPROM、EEPROM或闪存(Flash Memory)作为存储介质。嵌入式系统的软件部分包括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应用软件决定了系统的运作和行为;而操作系统控制着应用软件与系统硬件的交互。多数嵌入式设备的应用软件和操作系统都是紧密结合的,这也是嵌入式系统和通用PC系统的主
37、要区别之一。下面分别介绍嵌入式处理器与嵌入式操作系统。1嵌入式处理器 嵌入式系统由软件和硬件两个部分构成,从硬件角度来说,嵌入式处理器是嵌入式硬件中最核心的部分。嵌入式处理器与通用型处理器最大的不同是嵌入式处理器大多工作在为特定用户群设计的系统中,它通常都具有功耗低、体积小、集成度高等特点,能够把通用处理器中许多由板卡完成的任务集成在芯片内部,从而有利于嵌入式系统设计趋于扁平化,增强了设备的可移动性能,和网络的耦合也越来越紧密。区分嵌入式处理器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位数”,即处理器处理二进制数据的宽度。全世界嵌入式处理器的品种总量已经超过1000种,除了按位数来划分外,目前业界有关嵌入式处理器的
38、分类主要有:嵌入式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 Unit,MCU)、嵌入式微处理器(MPU)、嵌入式DSP处理器、嵌入式片上系统(SoC)几类。嵌入式微控制器的典型代表是单片机,单片机将整个计算机系统集成到一块芯片中。嵌入式微控制器一般以某一种微处理器内核为核心,芯片内部集成ROM/EPROM/EEPROM、RAM、总线、定时/计数器、WatchDog、I/O、脉宽调制输出、A/D、D/A、Flash RAM等各种必要功能和外设。微控制器是目前嵌入式系统工业的主流之一。嵌入式微控制器目前的品种和数量最多,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8051、P51XA、MCS-251、MCS-96/196/
39、296、C166/167、MC68HC05/11/12/16、68300等。另外还有如支持USB接口的MCU 8XC930/931、C540、C541,支持CAN-Bus等的众多专用MCU和兼容系列。嵌入式微处理器是由通用计算机中的CPU演变而来的。它的特征是具有32位或以上的位宽,具有较高的性能,当然其价格也相应较高。但与计算机处理器不同的是,在实际嵌入式应用中,只保留和嵌入式应用紧密相关的功能硬件,去除其他的冗余功能部分,这样就以最低的功耗和资源实现嵌入式应用的特殊要求。和工业控制计算机相比,嵌入式微处理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可靠性高等优点。目前主要的嵌入式微处理器类型有如下几种。
40、ARM/StrongARM MIPS 68K/Cold Fire PowerPC DSP处理器是专门用于信号处理方面的处理器,对系统结构和指令进行了特殊设计,使其适合于执行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算法,编译效率较高,指令执行速度也较高。在数字滤波、FFT、谱分析等方面数字信号处理算法正在大量进入嵌入式领域,DSP应用正从在通用单片机中以普通指令实现过渡到采用嵌入式DSP处理器来实现。片上系统(SoC)最大优点是实现软硬件无缝结合,操作系统的代码模块可以直接嵌入到处理器芯片上。各种通用处理器内核将作为SoC设计公司的标准库,和许多其他嵌入式系统外
41、设一样,成为VLSI设计中一种标准的器件,用标准的 VHDL等语言描述,存储在器件库中。2嵌入式操作系统 嵌入式操作系统是嵌入式系统中的软件部分的核心内容。其本质上也是一个操作系统,但又与一般的操作系统有着一定的差异。嵌入式操作系统一般都是根据客户需求来设计的,以实现专业特定功能,一般来说,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功能是控制系统的负载和监控应用程序。到目前为止,各种各样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可能有几百种,以下就简单列举最常用的几种。(1)VxWorks嵌入式操作系统(2)CLinux(3)红旗嵌入式Linux(4)RT-Linux(5)Symbian(6)Windows CE(7)Palm3.2.1 传感器
42、概述 国家标准传感器通用术语中定义传感器为:“能感受(或响应)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信号的输出器件或装置”。作为一种检测装置,传感器能感受到各种物理量、化学量、生物量或状态量等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检测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传感器组成主主要要组组成成部部分分敏感元件:直接感受被测量对象(一般为非电量),并输出与被测量对象成确定关系的其他量(一般为电量)的元件 转换元件:又称传感元件,一般情况下,它不直接感受被测量,而是将敏感元件的输出量转换为电量输出信号调节与转换电路:把传感元件输出的电信号转
43、换为便于显示、记录、处理和控制的有用电信号的电路 传感器的组成图如下:传感器的组成图如下:图图3-2 传感器的组成传感器的组成 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与国防领域。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与国防领域。目前传感器正在向高精度、小型化、集成目前传感器正在向高精度、小型化、集成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并随着物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并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和应用将受到进一步重视。联网的发展和应用将受到进一步重视。(1)按工作原理分类,如表3-1所示 变变 换换 原原 理理传感器举例传感器举例变电阻变电阻电位器式、应变式、压阻式、光敏式、电位器式、应变式、压阻式、光敏式、热敏式热敏式变磁阻变磁阻电感
44、式、差动变压器式、涡流式电感式、差动变压器式、涡流式变电容变电容电容式、湿敏式电容式、湿敏式变谐振频率变谐振频率振动膜式振动膜式变电荷变电荷压电式压电式变电势变电势霍尔式、感应式、热电偶式霍尔式、感应式、热电偶式表表3-1 传感器按工作原理分类表传感器按工作原理分类表(2 2)按被测量对象分类)按被测量对象分类 ,如表,如表3-23-2所示所示 基本被测基本被测量量派生的被测量派生的被测量基本被测量基本被测量派生的被测量派生的被测量热工量热工量温度,热量,比热,温度,热量,比热,压力,压差,真空压力,压差,真空度,流量,流速,度,流量,流速,风速风速物理量物理量粘度,温度,粘度,温度,密度密度
45、化学量化学量 气体(液体)气体(液体)化学成分,浓化学成分,浓度,盐度度,盐度机械量机械量位移,尺寸,形状,位移,尺寸,形状,力,应力,力矩,力,应力,力矩,振动,加速度,噪振动,加速度,噪声,角度,表面粗声,角度,表面粗糙度糙度生物量生物量心音,血压,心音,血压,体温,气流量,体温,气流量,心电流,眼压,心电流,眼压,脑电波脑电波光学量光学量光强、光通量光强、光通量传感器按被测量对象分类表传感器按被测量对象分类表 表表3-2(3)其他分类方法按工作效应分类按工作效应分类 按输出量分类按输出量分类 按能量关系分类按能量关系分类 物理传感器物理传感器 化学传感器化学传感器 生物传感器生物传感器
46、模拟式模拟式传感器传感器数字式数字式传感器传感器能量转换型传感器能量转换型传感器 能量控制型能量控制型传感器传感器 1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电阻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是将被测的非电量转换成电阻值的变化,再经过转换电路变成电量输出。将电阻应变片粘贴在弹性元件特定表面上,当力、扭矩、速度、加速度及流量等物理量作用于弹性元件时,会导致元件应力和应变的变化,进而引起电阻应变片电阻的变化。典型的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介绍:典型的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介绍: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如下:当金属丝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机械变形时,其电阻值将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金属的电阻应变效应。金属丝的电阻相对变化与轴向应变成正比关系,并且满足下式:
47、是金属丝的应变灵敏系数,理论上在1.83.6;为金属丝的轴向应变,式左边是电阻值的相对变化。(2)应变片的结构 (1)应变效应)应变效应Sd RKRSK(2)应变片的结构 1敏感栅,它是应变片的转敏感栅,它是应变片的转换原件换原件2基底,是将传感器弹性体基底,是将传感器弹性体的应变传递到敏感栅的应变传递到敏感栅1的中间的中间介质介质3盖片,用于保护敏感栅、盖片,用于保护敏感栅、引线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引线的形状和相对位置4引线,由用来连接测量的引线,由用来连接测量的导线和粘结剂等组成。导线和粘结剂等组成。图图3-3 应变片的结构应变片的结构 2 2热电式传感器热电式传感器 热电式传感器是一种将温度
48、的变化转热电式传感器是一种将温度的变化转换为电量变化的装置。它利用敏感元件的换为电量变化的装置。它利用敏感元件的电参数随温度变化的特性,对温度和与温电参数随温度变化的特性,对温度和与温度有关的参量进行测量,是众多传感器中度有关的参量进行测量,是众多传感器中应用最广泛、发展最快的传感器之一应用最广泛、发展最快的传感器之一。根据热电式传感器所基于的热电效应、热阻效应、热辐射、导磁率随温度变化的特性等主要物理原理,按照工作原理将热电式传感器划分为热电偶、热敏电阻、PN结型测温传感器、辐射高温计等几种类型。(1)热电偶)热电偶图图3-4 热电偶工作原理图热电偶工作原理图 上述两种不同导体组成的回路称为
49、热电偶,其中导体A、B为热电极,一个为工作端或热端(T);另一个叫自由端或冷端(T0)。将导体的两端分别置于不同的温度场中,在导体的内部,由于热端的自由电子具有较大的动能,所以导体内部的自由电子的运动在总体上是由热端向冷端移动,这样在导体两端产生了一个由热端指向冷端的静电场。该电场阻止电子从热端向冷端的继续移动,直到达到动态平衡,形成恒定的电位差,称此电位差为温差电动势。当两接点温度不等(假设TT0)时,回路中就会产生电动势,从而形成热电流,这一现象称为热电效应。热电偶是工业上最常用的温度检测元件之一。其优点是:测量精度高,因热电偶直接与被测对象接触,不受中间介质的影响;测量范围广,常用的热电
50、偶从50至+1600均可测量,某些特殊热电偶最低可测到-269(如金、铁、镍、铬),最高可达+2800(如钨、铼);构造简单,使用方便。热电偶通常是由两种不同的金属丝组成,而且不受大小限制,外有保护套管,用起来非常方便。(1)热敏电阻)热敏电阻 热敏电阻是利用半导体的电阻值随温度热敏电阻是利用半导体的电阻值随温度变化这一特性制成的一种热敏元件。热敏变化这一特性制成的一种热敏元件。热敏电阻的导电性能主要是由内部的载流子电阻的导电性能主要是由内部的载流子(电子和空穴)密度和迁移率所决定,当(电子和空穴)密度和迁移率所决定,当温度升高时外层电子在热激发下,大量成温度升高时外层电子在热激发下,大量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