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8世纪中国的市镇经济与市民生活,一、宋明时期的市民生活,知识整合,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发展的特点 1.“夹河而市”是江南市镇的共同特点。内河行船是江南交通运输的重要手段,因此绝大多数市镇都是在河道畅通的地方。 2.市镇大多分布在农业、手工业比较发达和经济作物种植地区。 3.出现了一些带有行业特点的市镇。如:吴江的同里,既是大米的市场,又是造船的地方;常州宜兴的张渚镇是茶叶的产地。 4.工商业市镇的出现是明清江南市镇发展的重要特点。如苏州的盛泽,湖州的乌镇等地。 5.众多江南市镇的交易都有日市、早市、晚市和夜市之分,样式繁多。,一、选择题 1.(2019青岛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4)梦粱
2、录中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240多道菜,武林旧事记录了当时临安的40种酒,仅临安一城,咸鱼专卖店就有200多家。这反映出当时 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地区 B.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 C.发达的外贸促进了大众消费 D.宋代重农抑商政策已松动,针对训练,1,2,3,4,5,6,7,8,解析 “梦粱录中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240多道菜”与经济重心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 “梦粱录中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240多道菜,武林旧事记录了当时临安的40种酒,仅临安一城,咸鱼专卖店就有200多家”描述了商品经济发达的景象,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到外贸的情况,故C项错误; 仅仅材料中列举的几个商业现象不能体现国
3、家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化,故D项错误。,1,2,3,4,5,6,7,8,2.(2019衡水金卷四,26)宋代的临安城,除了有瓦舍勾栏这样固定的娱乐市场外,还存在着大量的定期文化集市和走街串巷演出的各种艺人。临安城娱乐市场繁荣的原因是 A.受到理学格物致知理论的影响 B.市民阶层的成长和壮大 C.农商皆本政策助推了商业转型 D.城市政治功能逐渐消亡,解析 材料显示宋代临安文化娱乐市场繁荣,其原因主要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成为文化消费的主体,故B项正确。 格物致知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 宋代经济政策依然是重农抑商,排除C项; 临安为南宋都城,政治功能不会消亡,排除D项。,1,2,3,
4、4,5,6,7,8,3.南宋江南繁荣的市镇,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的永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太平州的黄池镇,俗谚有云:“太平州不如芜湖,芜湖不如黄池。”这说明,南宋时期 A.江南市镇已出现城市化特征 B.商帮的出现带来了市镇经济的繁荣 C.江南市镇专业化分工较明显 D.坊市界限打破带动了江南市镇发展,解析 “南宋江南繁荣的市镇,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表明江南市镇出现城市化特征,故A项正确; 商帮出现在明清时期,故B项错误; 材料表明江南市镇出现城市化特征,没有涉及到专业化分工,故C项错误; 材料表明江南市镇出现城市化特征,没有涉及到坊市界
5、限打破,故D项错误。,1,2,3,4,5,6,7,8,4.(2019永州一模,6)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明朝商人虽然也遵循商品经济操作层面的规律,但并不完全以追逐最高利润为其终极目的。他们也以读书做官、富贵双赢为人生终极目标。这说明明朝 A.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商人的价值取向 B.传统观念对商品经济发展有负面作用 C.科举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政治权力对商品经济发展有压制作用,解析 据材料“明朝商人虽然也遵循商品经济操作层面的规律,以读书做官、富贵双赢为人生终极目标”结合所学可知小农经济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故A项错误; 据材料可知传统观念对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构成冲击,故B项正确; 材料主要
6、强调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是资本主义萌芽,故C项错误;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传统观念的影响,而不是政治权力的作用,故D项错误。,1,2,3,4,5,6,7,8,5.(2019博雅闻道高三第二次联合质量测评,7)明代,许多商贾注意赶制时令性商品,如北京中秋节时,“纸肆市月光纸,绩满月像”。重阳节时,“市上卖糕人头带吉祥字”,“糕肆揉彩旗,日花糕旗”。(明代刘侗帝京景物略)这反映出当时 A.商业经营具有品牌意识 B.商品营销借助于民俗文化 C.北京是全国的商业中心 D.城市商业脱离官府的监管,解析 “许多商贾注意赶制时令性商品”没有提到品牌,故A项错误; 北京中秋节时,“纸肆市月光纸,绩满月像”这是
7、典型的利用民俗文化推销商品,故B项正确; “如北京中秋节时”无法体现北京的中心地位,故C项错误; “许多商贾注意赶制时令性商品”不能说明商业有无官府监管,故D项错误。,1,2,3,4,5,6,7,8,6.(2019广西百校高三联考,27)据清代苏州织造局志记载:“顺治三年,奉旨遣工部侍郎陈有明满洲官尚志等织造苏、杭。(陈)有明管总织局,(尚)志管织染局”总织局有机房196间,铺机450张,绣缎房5间,染作房5间。由此可见当时 A.丝织品产地与出口地一致 B.手工纺织生产区域扩大 C.丝绸纺织技术进步明显 D.江南地区丝织业繁荣,解析 据材料“总织局有机房196间,铺机450张,绣缎房5间,染作
8、房5间”可知清朝苏杭地区官营纺织业发达,从而说明苏杭地区丝织业繁荣,故D项正确。,1,2,3,4,5,6,7,8,7.(2019永州二模,8)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日用类书,其中有些属专门性的商业用书,其所纂内容不仅有水陆路程、商业条规、物价、商品生产、流通、市场、经营方法等经商必备基本知识方面的内容,还包括商业道德、经商行为准则、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内容。这反映出当时 A.商人民权意识的觉醒 B.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商业知识开始累积和传播 D.商业日趋繁荣的社会状况,1,2,3,4,5,6,7,解析 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的商业用书内容丰富,这是适应当时商品经济的需要,故D项正确。 A、C两项在材料
9、中不能体现,均排除; 重农抑商仍是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政策,排除B项。,8,二、非选择题 8.(25分)江南地区市镇的发展,始自宋元时代,反映了中国传统文明内在结构的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市镇到南宋时普遍呈现出兴盛的景象。临安城郊的市镇“商贾骈集,物货辐萃”,江阴的江夏市“商船倭舶,岁常辐辏”,嘉兴的濮院市“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在南宋江南那些繁荣的市镇中,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的永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 摘编自陈国灿略论南宋时期江南市镇的社会形态,1,2,3,4,5,6,7,8,材料二 市镇“丝行”“布庄”的发展,以至于明代
10、后期杭嘉湖地区出现改良田种桑的现象。双林镇“俗皆织绢。四方之商贾咸集以贸易”,其特色产品包头绢“通用于天下”。嘉定娄塘镇“所产木棉布匹,倍于他镇”。丝与棉闯入农村经济生活,就单一地区,蚕、丝或棉布的收益有的甚至成为主业。就整个江南地区,经济联系突破行政区划,仅练市镇沈氏一地主,其采购活动竟达于杭嘉湖苏四府六县。 摘编自王家范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历史价值初探 材料三 明清中叶之后,江南市镇人口的主体部分是商人、手工业工匠及脚夫、游民。市镇也吸引着邻近地区的士大夫阶层向它聚集。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即便是中小型市镇,无不是文人学士丛集,如浙江湖州的南浔镇,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的民谚,入清以后保
11、持着“书声与机杼声往往夜分相续”的传统。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1,2,3,4,5,6,7,8,(1)根据材料一,归纳南宋时期市镇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市镇兴盛的主要原因。(6分),答案 特点:工商业兴盛;呈现出城市化特征。主要原因:农业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兴盛。,1,2,3,4,5,6,(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市镇发展的主要表现及所引发的农村经济变革。(10分),答案 主要表现:出现专业化市镇;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对外经济联系显著增强。经济变革:农村商品生产专业化、产业化;农村家庭收益结构变化,主副业倒置。,7,8,(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江南市镇所引发的农村社会变革。有学者认为,江南市镇的发展反映了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自我调适和转型。请依据以上材料阐释学者的观点。(9分),答案 社会变革:农村社会阶层多元化;文风昌盛,科第兴旺。阐释:农村经济和社会变革的互相结合;工商经济与农业经济、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结合。,1,2,3,4,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