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 治则与治法第1页,共30页。【学习内容】1.治病求本:治标与治本、正治与反治及病治异同的治疗原则。2.扶正与祛邪: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3.调整阴阳:损其有余、补其不足的治疗原则。4.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5.治疗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第2页,共30页。【典型病例】赵某,女性,50岁。头晕、乏力5个月,发热5天。患者近五月来自觉头晕、困倦乏力,时有心悸、失眠多梦。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波动在(3.04.0)109/L,诊断为“白细胞减少症”,经口服利血生及对症治疗不见好转。5天前开始出现高热,最高体温达39.5,伴微恶寒、头痛、咽干痛、口渴多饮、干咳,
2、口服用泰诺等药物体温可暂时下降,为求进一步诊治,收入住院。现在症:发热、伴微恶寒、头晕头痛、干咳、咽干痛、口渴多饮,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失眠多梦、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质淡红、舌边齿痕、苔薄白,脉象细数尺弱无力。体格检查:T:39.5,P:98次/min,R:22次/min,BP:125/75mmHg。神清,精神萎靡,咽充血(+),双侧扁桃体不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明显的干湿性啰音。心率:98次/分,心律整,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第3页,共30页。【典型病例】问题导向:1.该病治疗首先遵循的治则是什么?2.经治疗,发热、咳嗽等症消失,还有头晕、乏力等症。继续治疗,遵循的治则是什么
3、?3.分别采取的治法是什么?第4页,共30页。概述 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是治疗和护理中所必须遵循的法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施护)原则指导下制定的,对中医临床护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治则与治法不同,治则指导治法,治法是治则的具体体现。第5页,共30页。第一节 治则第6页,共30页。一、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就是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本”与“标”相对应,具有多种含义。关于标本的分辨:以正邪而言,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以病因和症状而言,病因为本,症状为标;以病变部位来分,内脏为本,体表为标;以病程来分,旧病、原发病
4、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分清标本,辨别病证的主次、本末、轻重、缓急,从复杂的疾病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抓住疾病治疗的关键。运用的治则有治标与治本、正治与反治及病治异同。第7页,共30页。(一)治标与治本1.急则治其标 是在标病危急时所采取的一种暂时的治疗措施。在某些情况下,标病甚急,如不及时解决,可危及患者生命,或影响疾病的治疗。例如:大出血病人,突然大出血,气随血脱,危及生命。无论属于何种出血,均应采取紧急措施止血以治其标,血止后再针对病因以治其本。2.缓则治其本 是在病情不急时,针对疾病本质进行治疗的原则,是一般情况下病势较缓病证的常规治疗原则。例如:脾虚泄泻,脾虚为本,
5、泄泻为标,采用健脾益气治本的方法,使脾气健运后,标(症)泄泻自然停止。3.标本兼治 是在标病与本病并重时,所采用的治疗原则。例如:标本都较急的热结阴伤,证见身热、腹硬满痛、大便燥结、口干渴、舌燥苔焦黄,此属实热内结为本,阴液受伤为标。可用滋阴清热之法以标本兼顾治之,泻其实热可以存阴,滋阴润燥有利于通下,而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又如:标本都不急的气虚表证,气虚为本,外感(或表证)为标,则应益气解表同用,标本兼治。第8页,共30页。(二)正治与反治1正治 又称“逆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逆”即指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疾病的的证候表现性质相反。适用于疾病的证候表现性质与疾病本质相一致病证,
6、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治则。正治法的具体应用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1)寒者热之:指寒性病证表现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及温热护理法。(2)热者寒之:指热性病证表现热象,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治疗及寒凉护理法。(3)虚则补之:指虚损病证表现虚象,用补益扶正的方药治疗及补益护理法。(4)实则泻之:指邪实病证表现实象,用攻邪泻实的方药治疗及攻下护理法。第9页,共30页。(二)正治与反治2反治 又称“从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从”即指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疾病的证候表现性质相顺从。适用于疾病的证候性质与疾病本质相反(如寒证表现热象)的病证。反治法的具体应用有“寒
7、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1)寒因寒用:指热性病证表现寒象(真热假寒证),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治疗及寒凉护理法。(2)热因热用:指寒性病证表现热象(真寒假热证),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及温热护理法。(3)塞因塞用:指虚损病证表现闭塞不通征象(真虚假实证),用补益扶正的方药治疗及补益护理法。(4)通因通用:指邪实病证表现通泄征象(真实假虚证),用攻邪泻实的方药治疗及攻下护理法。第10页,共30页。(三)病治异同 1同病异治 就是对同一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证候表现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治法。如感冒,由于感受的外邪有风寒、风热之别,临床表现的证候也不同,治法就有辛温解表、辛凉解表
8、的不同。又如外感温热病,其证候有卫、气、营、血四个不同阶段,治疗时也就有解表、清气、清营和凉血的不同治法。即所谓“一病多方”。2异病同治 就是对不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证候表现相同,而采取相同样的治法。如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病,其病机都是气虚下陷,故治疗中也都采用益气、升提中气的方法,都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即所谓“多病一方”。第11页,共30页。二、扶正与祛邪 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原则。扶正适用于正虚为主的病证,即所谓“虚则补之”。具体治法有益气、养血、滋阴、壮阳等。祛邪,即祛除邪气,排除或削弱病邪侵袭和损害的一种治疗原则。祛邪多用泻实之法,适用于邪实为主的
9、病证,即所谓“实则泻之”。具体治法如发汗、攻下、清热、祛寒、消导等。第12页,共30页。二、扶正与祛邪 正确运用扶正与祛邪,临床中必须全面分析正邪双方消长盛衰的情况,根据正邪矛盾的主次轻重,决定扶正与祛邪的主次和先后。或单纯以扶正为主,或单纯以祛邪为主,或扶正与祛邪兼用,或先扶正后祛邪,或先祛邪后扶正。总之,要机动灵活,辨证施治,应以“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为原则。第13页,共30页。三、调整阴阳(一)损其有余(一)损其有余 即对阴或阳一方过盛、有余的病证,采用“实则泻之”的方法治疗。如对阳热亢盛的实热证,治疗用“热者寒之”的方法,以清泻其阳热;对阴寒内盛的实寒证,治疗用“寒者热之”的方法,
10、以温散其阴寒。(二)补其不足(二)补其不足 即对阴或阳一方偏衰、不足的病证,采用“虚则补之”的方法治疗。如对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的虚证,治疗用滋阴、补阳、阴阳双补的方法,以补其不足。第14页,共30页。四、三因制宜(一)因时制宜(一)因时制宜 因时制宜,是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特点,确定治疗原则。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均有一定的影响。如同为外感风寒证,因夏季人体腠理疏泄,汗出较多,治疗就不宜过用辛温,以防发汗太过伤阴;冬季腠理致密,治疗可重用辛温解表,以使邪从汗而解;暑季多雨,气候潮湿,病多挟湿,治疗也应适当加入化湿、渗湿的药物。第15页,共30页。四、三因制宜(二)因地制宜(二)因地制宜
11、 因地制宜,是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确定治疗原则。不同的地域,其环境、气候、生活习俗、生活条件等也各不相同,因而人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如西北地高气寒少雨,病多燥寒,治宜辛温润燥,慎用寒凉之品;东南地低气温多雨,病多温热或湿热,治宜苦寒以清热化湿,慎用温热及助湿之剂。第16页,共30页。四、三因制宜(三)因人制宜(三)因人制宜因人制宜,是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等,确定治疗原则。第一,年龄方面。老年人生机渐减,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衰弱,患病多虚证或虚实夹杂证,治疗上补益较多,实证攻之应注意配方用药及药量,以防攻邪过度而损伤正气;小儿生机旺盛,气血未充,脏腑娇嫩,患病易寒易热,易
12、虚易实,病情变化较快,故治疗慎用峻攻,少用补益,药量宜轻。第二,性别方面。妇女有经、带、胎、产等情况,治疗护理上应多加注意。如妊娠者,禁用或慎用峻下、破血、滑利、走窜、有毒之品;产后者,应考虑气血亏损及恶露情况。第三,体质方面。阳偏盛或阴虚体质者,用药和饮食应慎用温热;阴偏盛或阳虚体质者,用药和饮食应慎用寒凉。又如实证,体质强者,能耐攻伐,祛邪药量可重;体质弱者,不耐攻伐,祛邪药量宜轻。第17页,共30页。【小结】上述治则,一是治病求本,此为基本原则,包括治标与治本、正治与反治、病治异同;二是扶正祛邪,应用时以“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为原则;三是调整阴阳,通过损其有余、补其不足恢复阴阳平衡;
13、四是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第18页,共30页。第二节 治法 治法,即治疗疾病的方法。治法包括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两个内容。治疗大法又称基本治法,概括了多种具体治法的共性内容,在临床上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基本治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具体治法是针对具体病证进行治疗的方法,属于治疗大法的具体体现,如辛温解表法、清热解毒法、温补脾肾法等。第19页,共30页。一、汗法一、汗法 汗法,又称解表法,是运用发汗解表的方药,开泄腠理,驱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大法。适用于一切外感表证,某些水肿和疮疡病初起,以及麻疹透发不畅而兼表证者。临床外感风寒证用辛温解表法,外感风热证用辛凉解表
14、法。汗法的应用,以汗出邪去为度,不可发汗太过,以防伤津耗气。对于表邪已解、疮疡已溃,或自汗、盗汗、失血、吐泻、热病后期津亏者,不宜用汗法。用发汗法后应避风寒,忌食油腻荤腥食物。第20页,共30页。二、吐法二、吐法 吐法,又称催吐法,是运用涌吐方药,引导邪或毒物从口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误食毒物尚在胃中,宿食停留胃脘不化,顽痰留滞胸膈,痰涎阻塞气道者。吐法是一种急救的方法,用之得当,收效迅速,但易伤正气,必须慎用。凡病情危重、喘促不安、体质素弱、年老体衰或孕妇、产妇及出血病人,不宜用吐法。用吐法催吐后宜进稀粥,禁食辛辣、硬性食物。第21页,共30页。三、下法三、下法 下法,又称泻下法,是运用
15、泻下的方药,通过泻下通便,以攻逐实邪,排除积滞一种治疗大法。适用于胃肠积滞、实热内结、胸腹积水、瘀血内停、大便不通等里实证。因病情的缓急,病邪性质的不同,下法又分为攻下、润下、逐水等法。下法易伤正气,应以邪去为度,不可过量或久用。对于年老体虚、脾胃虚弱、产后血亏、月经期及妊娠期者应慎用或禁用下法。第22页,共30页。四、和法四、和法 和法,又称和解法,是运用和解和疏泄的方药,以祛除病邪,调整脏腑功能的一种治疗大法。本法应用范围广泛,适用于半表半里之少阳证、肝胃不和、肝脾不和及胃肠不和等证。根据病邪的位置和性质,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的不同情况,和法又分为和解少阳、疏肝和胃、调和肝脾、调和胃肠等法。凡
16、邪在肌表而未入少阳,或邪已入里而阳明热盛者,或三阴寒证者,不宜使用和法。第23页,共30页。五、温法五、温法 温法,又称温里法、祛寒法,是运用温热性质的方药,达到补益阳气,驱除寒邪的一种治疗大法。用于中焦虚寒、阳衰阴盛、亡阳欲脱、寒凝经脉等里寒证。根据寒邪所在部位的不同,以及人体阳气盛衰的程度差异,温法有温中散寒、温经散寒、回阳救逆、温化痰饮等法。温法所用的药物,性多燥热,易耗阴血。故对于阴虚、血热等证,以及孕妇均应慎用或禁用。第24页,共30页。六、清法六、清法 清法,又称清热法,是运用寒凉性质的方药,通过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以清除热邪的一种治疗大法,适用于各种里热证。根据热邪所犯
17、脏腑和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清法又分为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凉血以及清脏腑热等具体治法。清热法所用方药多属寒凉之品,常易损伤脾胃阳气,故不宜久用。另外,体质素虚、脏腑本寒者、表邪未解、阳气被郁而发热者,气虚、血虚发热者,均禁用清法。第25页,共30页。七、消法七、消法 消法又称消散法或消导法,是运用消导、消散、软坚、化积等方药,祛除病邪,消除体内积滞的一种治疗大法。适用于气、血、食、痰、湿等所形成的积聚、癥瘕、痞块等实证。根据不同作用,消法又分为消食导滞、软坚散结、行气化瘀、消痰化饮等法。消法,属于攻邪的范围,凡阴虚热病或脾虚而腹胀、便泻、完谷不化,妇女血枯而致月经停闭者,均应禁用消
18、法。体质较虚者,使用消法时,应攻补兼施,以防损伤正气。第26页,共30页。八、补法八、补法 补法,又称补益法,是运用补益的方药,扶助正气,消除虚弱证候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虚弱的病证。根据作用的不同,补法一般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大类。若多种虚证同时出现时,还可以几法兼用,如气血双补,阴阳双补等。补法之补气助阳之品,性多温燥,肝阳上亢、阴虚内热者应慎用。滋阴养血之品性多滋腻,凡脾胃虚弱者,应佐以健脾益胃药同用。对邪实正虚而以邪气盛为主者,应当慎用,防止造成“闭门留寇的不良后果”。第27页,共30页。【小结】治疗八法中,汗法解表,吐法催吐病邪,下法泻下里实之邪,和法和解表里、调整脏腑,温法温散里寒,清法清解里热,消法消散积滞,补法补益阴阳气血之不足。第28页,共30页。【病例解答】1.首先治疗的治则是祛邪。2.继续治疗的治则是扶正。3.治则祛邪采取的治法是汗法,治则扶正采取的治法是补法。第29页,共30页。【思考题】1.治标与治本的原则是什么?2.举例说明正治、反治的应用。3.扶正与祛邪的应用原则是什么?4.举例说明三因制宜的应用。5.治疗八法有哪些?第30页,共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