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会福利的基本理念 社会福利的内容 国外社会福利实践及经验 中国社会福利实践与改革一、社会福利的含义什么是社会福利?不同的国家对之理解不同。1.美国1999年出版的社会工作词典中对社会福利的定义:第一、一种国家的项目、待遇和服务制度,它帮助人们满足社会的、经济的、教育的和医疗的需要,这些需要对维持一个社会来说是最基本的;第二、一个社会共同体的集体幸福和正常的存在状态。大美百科全书中对社会福利的定义:常指分门别类的制度与服务,其主要目的在维护和提高人们身体的、社会的、智力的或感情的福祉,同时也指大学的、政府的或私人的方案,这些方案涉及社会服务、社会工作和人群服务等领域,以达到助人的专业目标。2
2、.在英国,1950年以后,社会福利被定义为:教育、经济保障(养老金、社会救助)、医疗保障、劳动就业、住宅、狭义的社会福利(老人福利、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等)。1990年出版的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社会保障不单独列项,社会福利的条目下包括两个子项目,社会工作(个人服务)、社会保障(政府的福利待遇)。3.在日本,社会福利被称为社会福祉。根据日本国的宪法,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公共卫生被区别使用。在1989年版的现代社会福祉事典中对社会福利的解释有以下几种:第一、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一部分;第二、社会福利包括生活保障、劳动雇用、教育、住宅等生活关联的公共政策;第三、社会福利不是公共政策,而是每位公民利
3、用公共政策,利用它去援助每位公民自主地改善或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除此之外,日本的社会保障审议会也给出了社会福利的目的:社会福利是指导公民的自立,帮助其成长的。它的对象是全体国民,它的范畴是与生活相关联的所有的社会服务。4.1971年在新西兰召开的联合国的第五届关于社会福利教育的国际调查报告书中给出的社会福利的定义为:在个人、团体、社区及相关联的制度和全体社会层面上,改善作为一个社会人的机能及其与社会关系,为增进个人福利的社会服务与侧面援助的总称。一般说,社会福利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在相应的福利思想指导下,为实现社会福利状态所作的各种政策和制度安排。具体而言,广义
4、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而依法向国民提供的各种津贴补助,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广义的社会福利覆盖的对象是全体国民,提供的福利既包括物质生活方面,也包括精神生活方面。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为帮助特殊的社会群体,医治社会病态而提供具体的社会服务与措施。具体而言,狭义的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往往是针对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而设立的福利性收入与服务保障,是指对生活能力较弱的儿童、老年人、母子家庭、残疾人、慢性精神病人等的社会照顾和社会服务。总之,社会福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它的实质应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社会化的福利设施和有关福利津贴,以满足社会成
5、员的生活服务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的一种社会政策。二、社会福利的特征1.实施对象的特殊性和普遍性2.实施主体的社会化3.保障方式的多重性4.管理的专业化5.管理和运作的非营利性三、社会福利的功能1.提高国民生活质量 2.促进社会稳定 3.调节经济发展 四、社会福利的类型划分1.按照社会福利的保障对象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儿童福利、青少年福利、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妇女家庭福利等。2.按照社会福利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可以分为生活福利、教育福利、医疗卫生福利、住房福利等。3.按照享受社会福利的个人资格不同,可以分为社会津贴、职工福利、社会服务等。4.按照福利的给付形式不同,可以分为货币形式
6、、实物形式、劳务形式等。5.按照社会福利制度实施项目的举办主体的性质、享受对象的资格条件、福利手段等,可以分为财政福利、职业福利、特殊福利等。6.按照对享受社会福利对象是否进行经济调查,可分为普享性福利(普遍性福利)、选择性福利。普享性福利是根据年龄、家庭状况、身体健康状况等来确定供给对象,只要符合标准,就具有受益的权利,而不管其经济收入状况如何。选择性福利则采用双重标准,一是同普享性福利一样,根据特定的标准确认目标群体;二是根据经济收入状况进行确定,只有经济收入低于某一标准的对象才有资格接受供给。7.按照社会福利的作用方式来划分,可以分为残补型社会福利和制度型社会福利。“残补型”社会福利指国
7、家的社会福利机构只有在其他通常的渠道如家庭和市场不能维持时,才应为遇到困难的人提供帮助,实际上主张一种针对弱势群体的有限的、基于家计调查的服务。“制度型”社会福利将社会福利服务当做工业社会一种正常的功能,以提供制度化的、针对全体人民的普遍福利。五、社会福利的理论基础 福利经济学“福利国家”论六、社会福利的基本内容 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 儿童社会福利制度 妇女社会福利制度 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 一、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一)老年人社会福利的内涵 老年人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了安定老年人生活、维护老年人健康、充实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和提供的设施和服务。其主要目的是满足老年人口特殊的生活
8、需求,帮助老年人提高和改善生活水平,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社会目标。老年人的福利需求包括:老年人的经济保障需求;老年人的健康保障需求;老年人的情感保障需求;老年人的服务保障需求。(二)老年人社会福利的主要内容 老年人经济福利 老年社会福利服务 老年人教育福利(三)老年人社会福利的作用 促进了现代福利项目的多样化 扩大了社会福利组织管理和资金筹集的范畴 推动了社会福利服务的专业化 推动了社区福利的发展二、儿童社会福利制度(一)儿童社会福利的内涵 儿童福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儿童福利是指有特定形态的机构向特殊的儿童群体提供的一种特定的服务。服务对象主要指处于不幸境
9、地的儿童,而服务功能则相应地倾向于救助、矫治、扶助等恢复性功能。可见,此类福利并不包括在家庭中已获得充分的需求满足的儿童,其本身具有补缺性取向,是一种消极性儿童福利。广义的儿童福利的对象是所有的家庭和儿童实施的一种普遍性、机制性福利。这种观念实质上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即认为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生活中,单凭一个家庭无法面对所有的问题,根本不会存在各种功能完全健全的自然型家庭,每一个家庭都需要外力的帮助,社会对每一个儿童都负有责任。(二)儿童社会福利的功能 促进儿童全画发展 促进社会安全 促进社会发展(三)儿童社会福利的内容 儿童普遍社会福利:包括家庭保护、医疗卫生与保健福利、教育福利、文化福利等
10、 特殊儿童社会福利:包括残疾儿童的预防和康复、残疾儿童的教育、社会环境、特殊儿童的监护养育等。三、妇女社会福利制度(一)妇女社会福利的内涵 妇女社会福利事业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妇女生理和职业的特殊需要、特殊利益而制定的各项福利政策和开展的社会福利事业。(二)妇女社会福利的内容 特殊津贴和照顾:包括生育津贴、育儿假和育儿津贴(只在少数国家实行)。生育津贴,是指对职业妇女因生育或流产而离开工作岗位中断收入时,按照生育的法律、法规给予定期支付现金的一项生育待遇,又称现金津贴,在某些国家又被称为生育现金补助,有的国家也建立专门的生育保险制度,面向工薪劳动者中的妇女。妇女就业福利:包括对妇女就业权益的保护
11、、对妇女职业权益的保护、对妇女特殊劳动权益的保护等措施 福利设施和福利服务:包括提供良好的卫生保健服务、建立女职工卫生室、孕妇休息室、哺乳室、托儿所、幼儿园等设施,并妥善解决女职工在生理卫生、哺乳、照料婴儿方面的困难,另外,妇女活动中心、咨询服务中心、健美中心、妇女用品专门店等都是为女性提供福利服务的场所等举措。四、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一)残疾人社会福利的内涵 什么是残疾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规定,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世界卫生组织(WHO)则根据不同的残疾对人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的不同影
12、响,把残疾划分为三级:第一级是功能、形态残疾,即为人体结构或功能发生缺陷或异常状况;第二级是丧失功能残疾,即人体的结构缺陷和功能丧失导致人体丧失应具备的能力;第三级是社会功能残疾,即由于身体形态和功能的缺陷或异常而影响残疾人参加社会活动,或虽具备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但因受到社会的歧视而被迫脱离社会的残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对残疾人的划分: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语言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什么是残疾人福利?指国家保证由残疾的公民在年老、疾病、缺乏劳动能力及退休、失业、失学等情况下获得基本的物质帮助,并根据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给予残疾人
13、相应的康复、医疗、教育、劳动就业、文化生活、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权益保障,以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通常包括为保障残疾人在衰老、疾病、缺乏劳动能力及退休、待业、失学等情况下,从国家和社会获得足够的物质帮助而建立起来的特定保护法的援助制度,如残疾人社会救助、残疾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同时也包括国家和社会团体等兴办的各种社会福利事业、福利设施和福利服务,如残疾预防、残疾人康复、残疾人教育、残疾人就业以及残疾人文化娱乐等。(三)残疾人福利的主要内容残疾人福利服务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1.残疾预防。残疾预防。残疾预防是指采取一些行动来避免出现生理、智力、精神或感官上的缺陷(
14、初级预防)或防止缺陷出现后造成永久性功能限制或残疾(二级预防)。预防可包括许多类别的行动,如产前产后的幼儿保健、营养学教育,传染病免疫行动,防治地方病的措施、安全条例,在不同环境中防止发生事故的方案,包括改造工作场所以防止职业残疾和疾病,预防由于环境污染或武装冲突而造成残疾。2.2.残疾康复。残疾康复。是指旨在使残疾人达到和保持生理、感官、智力、精神和(或)社交功能上的最佳水平,从而使他们借助于某种手段,改变其生活,增强自立能力,即通过专业化的程序和技术对生理的、心理的、行为的残障者实施再教育和再塑造,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以便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乃至成为具有建设性的社会一员。残疾康复具体包
15、括医疗康复、心理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区康复、社会康复等,其目的在于通过各种康复手段,使残疾人回归社会。3.3.残疾人教育残疾人教育。是国家提供给患有残疾的儿童、青年和成年人享有平等教育机会的一种制度安排,它由政府财政扶持,是现代国民教育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残疾人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等。特殊教育是对有特殊需求的人实施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有特殊的教具、学具和特殊的教学方式。残疾人教育福利包括:有关残疾人教育的法律、法规;残疾人教育机构;与残疾人康复相关的教育训练4.4.残疾人就业残疾人就业。保障残疾人就业的福利措施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利
16、用法律或政策手段保护残疾人的就业机会。世界各国都有相应的法律明确规定企业有义务雇用一定比例的残疾人。第二,开展残疾人职业康复,提供残疾人职业咨询、职业评估、职业治疗、职业培训等福利服务。5.5.残疾人文化体育残疾人文化体育。随着残疾人社会福利的不断发展,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开始活跃,并丰富了残疾人的精神生活。6.6.无障碍环境。无障碍环境。无障碍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信息和交流的无障碍。物质环境无障碍要求城市道路、公共建筑物和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建设应方便残疾人通行和使用;信息和交流的无障碍要求公共传媒应使听力、言语和视力残疾者能够无障碍地获得信息,进行交流。一、国外社会福利的发展和改革(一)快速发
17、展阶段 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而且这些社会问题相当严重;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各国政府的工作任务重心从原来的战争向恢复和发展经济转移;3)贝弗里奇报告和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主要特征:1)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重心转向多元化;2)社会福利项目的全面性;(一)改革阶段 背景:1)社会福利阻碍经济发展;2)高福利造成社会矛盾尖锐;3)社会福利服务水平低下导致社会不满。主要特征:1)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重心转向多元化;社会福利项目的全面性;2)强调国家责任和个人责任之间的合理分担;3)一部分社会福利事业的私有化;4)西方的福利制度经历了从多元型向新型福利制度的转变;5)
18、社会福利向专业化、职业化和社区化发展,专业化的社会福利是由一些非政府的社会福利团体负责向社会成员提供服务,职业化的社会福利是与就业有关的福利制度,雇主为其雇员及其家属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家属津贴、一般福利设施及有关服务,社区化的社会福利是以人为中心的福利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一)开源节流,将普享性社会福利转变为选择性福。所谓开源,就是广开财源,以增加社会福利基金收入,包括对一些福利服务项目开始收费等。所谓节流,就是消减社会福利支出,包括各种福利性补贴,较少福利项目等。(二)社会福利社会化、市场化运作 社会福利社会化也称为社会福利多元化,或称为混合福利经济,主要是主张福利服务提供主体应当多元,而且
19、越多越好。社会福利社会化包括服务对象社会化、福利资源社会化、福利事业管理社会化、服务设施社会化,以及服务队伍社会化等(三)精简政府福利服务与管理机构,重视非正规服务的发展与完善 通过大力发展以志愿者为主体的非正规服务系统和组织(包括私营的志愿机构和组织),如信息提供、人才培养、项目评估、引进薪酬体制等,精简政府社会福利服务与管理机构的目的,以达到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并改进服务质量的目的。社会福利的推进要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社会福利发展到今天,已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就社会福利的两大主要内容(福利津贴和福利服务)来说,资金保障已不像原来那样重要了,福利服务正在上升为制度的主体。社会福利的责任
20、主体不完全是国家、政府或单位。从国外的成功实践看,社会福利应发展成为责任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服务体系多层次的新型保障制度。一、我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的产生(一)我国传统的社会福利形成背景 抚平战争留下的创伤 学习前苏联经验 建设社会主义需要 长期以来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等。(二)我国传统的社会福利内容 根据1950年6月颁布的工会法的有关精神,1952年开始建立了职工福利补贴制度,如职工探亲、冬季取暖补贴等。1957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职工生活方面若干问题的指示,明确规定了职工上下班、职工住房等福利问题。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初,大力发展民政福利,如老人社会福利、残疾人社会福利及妇女儿童
21、社会福利制度等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福利事业主要由民政福利和职业福利两部分组成。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工资制度改革滞后于经营体制及价格改革,职工工资普遍较低,为此,国家在工资中增加了财政价格补贴福利。如粮、棉、油价格补贴、肉价补贴等等。二、传统社会福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特征 应该说,我国1984年前的社会福利制度及体系都属于传统的社会福利模式。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是由财政价格补贴、民政福利和职业福利三部分构成的,三者之间既缺乏协调性,又缺乏稳定性,企业或单位完全依照政府的意图来举办福利事务。有学者将其概括为“是一种奇特的混合模式”、“典型的城镇福利制度”、“典型的就业关联福利制度”,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
22、福利制度。其制度缺陷明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制度结构的板块状与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基本原则相背离。所谓制度结构的板块状是指构成传统福利制度的三个部分即价格补贴、民政福利和职业福利,一直处于相互分割、自成体系、封闭运行的格局。这种格局不仅导致了福利经费来源单一、福利设施效率低下,而且养成了城镇居民依靠政府和单位的福利观念,使居民与企业或单位之间形成了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一旦个人离开单位则会失去包括住房在内的一系列福利。第二,工资分配与福利分配相混淆,导致政府与企业或用人单位的角色错位。传统社会福利制度是国家通过企业或单位来实施的,是以单位或企业为主体的。企业依据国家政策为本单位职工和家属
23、提供各种福利补贴以及福利设施和服务。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低工资与高福利相互依存,这种福利不仅是工资的补充,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社会再分配,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工资”。第三,实施范围的身份限制,表明了制度安排的非公平性。职业福利因有严格的身份限制,在干部与职工之间、国有单位职工与非国有单位职工之间乃至同一所有制类型单位之间,因经济能力的不同而事实上出现福利保障权益及待遇的差异,从而亦存在着非公平现象。不仅如此,传统福利项目更多的是面向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仅有少数无依无靠的“五保”对象被集中供养,农村居民的福利保障显得严重不足。第四,资金供应缺乏稳定性。社会福利属于长期供给项目,但在传统福利制度下,政府
24、每年用于福利方面的开支极少,企业效益好坏的不确定,又缺乏有效的社会筹资渠道,所以导致了福利资金供应缺乏稳定性。第五,职业福利严重异化。我国职业福利存在异化现象,性质异化、地位错位、功能扭曲,造成了极其不好的影响。总而言之,传统福利模式存在着严重的制度性缺陷,若不从根本上加以改造,便必然损害经济改革与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必然阻碍着中国的企业走向现代化、市场化。三、改革以来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 民政社会福利的改革 社区服务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职工福利的社会化 教育社会福利的改革(一)民政社会福利的改革 从1983年开始,我国开始着手对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进行改革,提出了国家力量和社会力量相结合
25、,采用多种形式举办社会福利事业的思路,即“社会福利社会办”,从而使我国社会福利事业从单一、封闭、由国家包办的体制转变为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举办的体制,面向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地举办各种社会福利事业。1994年,提出了对社会福利机构的改革。指出,深化福利事业机构改革,加快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探索政府资助、社团经办、企事业单位入股合办、法人承包等发展福利事业的路子,使福利事业单位逐步向民办公助、法人管理的方向发展。1996年开始,城乡各种社会福利院开始都向社会开放,并接受自费收养人员,这些自费收养人员大多是退休职工中的孤寡老人或者是空巢老人。民政部门举办的社会福利事业单位还积极为社会提供
26、康复服务和门诊服务。同时,民政部门还号召全社会都来举办社会福利事业。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我国的社会福利事业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当前我国民政社会福利的主要实施对象仍然是特殊群体。(二)社区服务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我国的社区服务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7年,民政部第一次提出“社区服务”的概念。1989年2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居民委员会应当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进一步推动了社区服务向基层社区延伸。1989年10月,民政部提出在3-5年内,全国13大中城市要开展社区服务,其中50以上的街道要实现社区服务网络化;并且中小城市和
27、边远城市也要制定社区服务近期发展规划,其中30以上的街道要实现社区服务网络化。1993年,民政部等14个部委联合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社区发展服务业的意见,对社区服务的性质、内容、目标、任务、管理等作出了更加明确规定,从而把社区服务引向规范化和专业化的发展道路。1995年民政部颁布了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1998年民政部命名了46个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目前,社区服务包括托老养老服务、残疾人服务、优抚对象服务、居民生活服务、心理健康和疾病康复服务、文化娱乐服务等。(三)职工福利的社会化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对职工福利改革,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把许多原来单位承担的职工福利由社会或者政府来承担,纠正
28、对职工福利定位的异化问题,使得原本不应该由单位承担的职工福利回归到社会和政府。1995年国家经贸委、原国家教委、财政部、卫生部、原劳动部颁布了关于若干城市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分流富余人员的意见(国经贸企1995184号),要求对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部分地区实践,但进展很不平衡。2002年4月26日,国务院基于各地的实践经验,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快推进分离企业办社会工作,如分离企业自办中小学、医院和后勤服务等。从此,我国职工福利基本走向了社会化的道路。(四)教育社会福利的改革 对于中小学,强化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福利性,全面实行免收学杂费制
29、度,确保我国中小学生,尤其是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孩子的受教育权利。对于高等教育,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免费教育制度,实行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在培养学生方面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分工,使得这三者之间责职更加明确。四、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设想(一)整合资源,完善福利制度,建立健全社会福利体系 第一,以民政福利为核心,建立健全基本福利服务制度。通过对政府举办的现有福利项目进行改造,完善民政福利制度,确保对“三无人员”、“五保人员”、残疾人尤其是多重和重度残疾人以及孤儿的基本生活保障以及他们生存所必须的基本服务照顾保障。这是我国社会福利体系的基本层面,也是核心制度。该保障权益的获得完全实行
30、无偿供给,政府可以通过直接提供,也可以通过向市场购买提供。第二,建立补充性福利制度。对于低保家庭、单亲家庭、受灾居民、特殊贡献者等人群通过发放社会津贴或者提供部分补贴的形式来增强其社会福利水平。补充性福利制度是一种选择性福利,它是社会福利体系的第二支柱;第三,鼓励和倡导个人提供社会福利。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居民或家庭,倡导个人通过市场购买福利服务,提高个人的社会福利保障水平。同时,政府要大力鼓励民间举办社会福利项目,增强社会福利的市场供给量。(二)重视福利立法,推进社会福利的制度化建设 社会福利走向社会化、制度化,是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而通过相应的法律来规范福利的供给与需求,则是福利
31、事业制度化的基本要求。在法制建设中明确社会成员的福利权益和国家、社会的责任,明确各社会福利项目的管理与监督机制,等等。社会福利法制的系统化、专门化,将是中国社会福利真正走向制度化、社会化并获得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三)建立官民结合的新型社会福利事业运行机制 要打破传统社会福利由政府和单位举办的模式,走官民结合的新型社会福利供给机制。建议根据当前社会福利需求情况对市场进行分层,对社会福利供给进行总体规划,明确政府在社会福利中的角色和地位,引入民间资本,建立政府引导、官民结合的社会福利供给模式。(四)培植社会公共福利组织,促进社会福利业的发展 新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在培植社会化的公共福
32、利组织方面多下工夫。具体包括:官办福利机构社会化,如民政部门办的福利院就可以成为独立的社会组织,并面向全社会开放;鼓励民间力量举办社会福利事业,简化民办福利机构的申办手续,提供政策性优惠,扶持并促使民办社会福利组织的壮大与持续发展;建议企业或用人单位举办的福利设施通过招标转让等向社会公共福利转化;强化社区福利服务组织,使社区服务网络化、普遍化。1、如何理解社会福利的内涵?2、社会福利有哪些特征和功能?3、如何理解老年福利、残疾人福利、儿童福利的内容及存 在的问题?4、如何理解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改革?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5、我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的存在哪些主要问题?6、如何理解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发展?1.吕学静.现代社会保障概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2.钟仁耀.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3.郭士征.社会保障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4.郑功成.社会保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张开云、陈雷.社会保障学导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6.郑功成.社会保障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7.郑功成.社会保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潘锦棠.社会保障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钟仁耀.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0.张彦.社会保障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