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2022秋)1 观 潮【教学目标】1.认识“盐、屹”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潮、据”等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4.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5.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盐、屹”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潮、据”等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
2、14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顺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3.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想象潮来前的画面。【教学过程】板块一 看图诵诗,激趣导入1.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题。(1)出示单元篇章页,引导:观察图画,说说画面给你怎样的感受。(2)引读诗句:滔滔江水,流长邈远;重重青山,若有若无。这便是学生齐读: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3)明确主题:这一单元的课文展示了大自然美丽多姿的画卷。我们学习时要边读边想象画面,去感受自然之美。2.课题导入。(1)课件出示诗句。课件出示: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王在晋望江台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刘禹锡浪淘沙(其七)(2)学生齐读。猜一猜:
3、这几句诗是写什么的?(3)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课文观潮,跟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板书课题,齐读课题)(4)读“资料袋”,了解“潮”。出示课后“资料袋”,指名读。教师补充介绍:农历八月十六至十八日,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所以这天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最大。沿海一带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助长了潮势。设计意图从单元导读切入,引导学生明确单元学习目标;通过吟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古诗句导入课题,为后面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做好准备;结合“资料袋”介绍关于钱塘江大潮的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板块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
4、字词。课件出示:第一组:屹立昂首第二组:人声鼎沸横贯江面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震动第三组:霎时余波(1)指名认读词语,相机正音。“屹”读y,“鼎、崩”是后鼻音,“震”是前鼻音。(2)同桌交流,自主识记。(3)重点指导。动作演示:屹立、昂首。归类识记:顿时、霎时。看图识记:鼎、沸。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2)梳理写作顺序:说一说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学生交流,相机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3)梳理句子: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指名读,相机出示句子。课件出示: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顿时人声鼎沸,有
5、人告诉我们,潮来了!霎时,潮头奔腾西去(4)再读前面的三组词语:你有什么发现?(第一组写的是潮来前,第二组写的是潮来时,第三组写的是潮去后)设计意图四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因此课堂上进行字词预习检查,只对难字进行指导。词语分组出示是为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供帮助。板块三了解大潮,领略奇观1.学习第1自然段。(1)浏览课文: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钱塘江大潮的?(2)指名说,相机理解词语:自古以来、天下奇观。(出示第1自然段)(3)齐读。(4)小结:这段话概括地介绍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过渡:我们先来领略一下潮来前的奇观。2.学习“潮来前”,领略“潮之奇”。(1)想画面:自由读
6、第2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登上海塘大堤看到了哪些景物,用横线画出相关景物。一边读描写这些景物的句子,一边想象画面。(2)说画面:指名交流印象深刻的画面。(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江面、屹立的古塔、云雾中的小山、人山人海的海塘大堤)(3)讲体会:读了描写观潮者的语句,你感受到什么?(4)指导朗读:朗读这一部分,要想象钱塘江横卧眼前的情景,读出平静和期待,语速要缓慢,声音不要高。(5)指名读,齐读。设计意图设疑承接前面的导入,自然地进入第1自然段的学习,再通过抓重点句子来想象画面。学生充分地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潮来前的奇观。板块四观察比较,学写汉字1.读字组词。(1)课件出示课后田字格中的汉字。(2)
7、指名读。注意“堤”“阔”“滚”的读音。2.观察字形,提醒学生注意易写错的字,如“顿”“逐”。3.观察结构,分类指导书写。(1)引导观察并分类。课件出示:左右结构:潮、据、堤、盼、滚、顿、渐、堵、犹上下结构:崩、震、霎、余半包围结构:阔、逐(2)分类指导书写。教师分类范写,提示书写要点。“据、提、盼、滚、堵、犹”左窄右宽;“崩、震、霎”上扁下大,注意上下部分要写紧凑。学生临摹练习。互评再练习。4.课堂小结。5.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2)朗读课文。设计意图学生经过低年级的写字训练,已经会观察字形结构,并掌握了一定的书写规律与方法,采取分类指导书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识字写字的能力
8、。第2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2.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3.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教学过程】板块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读词语。课件出示:昂首东望人声鼎沸横贯江面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漫天卷地(1)指名读词语。(2)齐读词语。(3)根据词语想象画面。钱塘江大潮来啦!读了这些词语想象一下,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2.说画面。(1)指名交流。(2)过渡:课文又是怎样具体描述钱塘江大潮的呢?设计意图这组词语的出示,一是巩固新词,二是借助词语想象画面。这组词语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重点词语,通过教师的语言来创
9、设情境想象画面,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一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板块二想象画面,感受奇观1.聚焦“潮来时”,感受“潮之奇”。(1)引导发现描写顺序。自由读课文,思考:潮是怎样过来的?请圈出表示方位变化的词。填空。课件出示:午后一点左右,( 从远处 )传来隆隆的响声。过了一会儿,( 水天相接的地方 )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 很快地移来 ),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 ),白浪形成一堵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万马奔腾,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交流: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小结:作者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把潮来时的雄伟壮观景象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板书:远近)(2)教师范读课文第34自然段
10、,学生边听边画出印象深刻的语句。(3)自由读课文第34自然段,边读边想象: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4)品读重点语句,倾听声音。课件出示: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要被震得颤动起来。联系生活经验想象。你听过闷雷声吗?潮来时首先传来的声音就好像闷雷滚动。理解“山崩地裂”,想象声势。课件播放音频:潮来时的声音。指导朗读:想象大潮的声音,读出大潮的气势非凡、雄伟壮观。(指名读齐读)(5)品读重点语句,观察样子。课件出示: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
11、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条白线”指的是什么?(浪潮)读句子,想象画面:浪潮是怎样变化的? 你从中感受到什么?(指名交流)引导:“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是怎样的情景?“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的情景?观看视频。出示钱塘江大潮的视频。指导朗读:想象大潮的样子,读出大潮由远及近的变化。(自由读指名读齐读)(6)小结:课文从声音和样子两个方面来描写潮来时的景象。运用了比喻与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生动形象,让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板书:声音样子)2.学习“潮去后”,深化“潮之奇”。(1)想画面:自由读第5自然段
12、,圈画描写潮去后的词句,想象潮头西去的情景。(指名读,课件出示第5自然段)(2)说画面:余波漫天卷地是怎样的画面?江面风号浪吼是怎样的情景?(3)指导朗读:想象潮去后的画面,读出气势。(4)感受“奇”:潮来前、潮去后出现两次“平静”,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吗?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在反复读之中感悟课文的语言特色、描写顺序、修辞手法,抓住重点语句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板块三借助诗歌,感受奇观1.读浪淘沙(其七),想象画面。课件出示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1)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2)指名交流。预设:写大潮涨落的壮观景象
13、。“吼”写出了大潮之声,突出了潮来的气势;“头高数丈”写出了大潮之形,体现了大潮的壮观。(3)学生齐读全诗。(4)找出课文中与诗的内容相关的语句。(5)师生合作朗读。教师分行读诗,学生读课文中的相关句子。2.搭支架,背诵第34自然段。(1)看关键词背诵。第3自然段:传来隆隆的响声江面风平浪静响声越来越大一条白线。(2)用填空的形式引导背诵。那条白线_。再近些,_。浪潮越来越近,_;那声音_。(3)全班一齐背诵。板块四内化语言,迁移运用 1.小组活动:我来做导游。(1)教师倡议: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我们来做一次小导游吧,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
14、2)明确要求。课件出示: “我来做导游”活动建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中,任选一部分介绍。介绍时可以用文中的语言,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或运用相关资料。介绍时语言要符合导游这一身份。(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2.仿照第34自然段的写法,写一种事物的变化过程。(课内指导,课后完成)提示:按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的观察顺序,借助连接词写清变化过程,可以写这些事物变化的情景,如,月亮出现在天空中;蒲公英渐渐飞远;小猫听到动静设计意图这里的两个环节都是为了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我来做导游”是口头表达能力的实践,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而激发热爱自然奇观的情感;仿写一种事物的变化过程,是书面
15、表达的实践,适时地将阅读中习得的某种写作方法进行练习运用,学生的表达能力自然逐渐增强。【教学后记】2 走月亮【教学目标】1.认识“鹅、卵”等8个生字,会写“淘、牵”等15个字,会写“柔和、鹅卵石”等14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3.能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刻的。积累优美生动的句子。4.能仿照课文第6自然段,写自己经历过的某个月下情景。【教学重难点】1.能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刻的。2.能仿照课文第6自然段,写自己经历过的某个月下情景。【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鹅、卵”等8个生字,会写“淘、牵”等15个字,
16、会写“柔和、鹅卵石”等14个词语。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3.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教学过程】板块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1.展示月夜图,配以抒情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1)激起回忆,找体验。教师:同学们有和亲人在月下漫步、闲聊的经历吗?当时你有怎样的感受?(指名交流)(2)过渡:月下漫步,别有一番情趣。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月亮,去感受月下的诗情画意。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3.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预设:“走月亮”是什么意思?过渡:让我们带着心中的疑问,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设计意图创设月夜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揭示课
17、题,也为学生仿写自己经历过的某个月下情景做好铺垫。板块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络1.学生自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课件出示: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走月亮”是什么意思? “我”和阿妈走月亮经过了哪些地方?2.检查字词。课件出示:鹅卵石风俗跃出稻穗镀亮田埂闪闪烁烁(1)认读正音:指名读,重点指导 “卵、穗、埂、烁”的读音。(2)识记字形:熟字加偏旁,例如:谷俗、度镀、更埂、惠穗、乐烁。3.指名学生分段朗读全文,教师相机指导。4.学生默读课文,用“”标出“我”和阿妈走月亮经过的地方。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小路、溪边、村道、田埂。5.梳理脉络。(1)引导:课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
18、现几次,请用“_”标出来。(2)学生交流。课件出示:啊,我和阿妈走月亮(3)教师点拨:“啊,我和阿妈走月亮”串联全文,这句话将课文分成了四个部分,请填写下表。课件出示:第( 1 )( 3 )自然段小路上走月亮第( 4 )( 5 )自然段溪边走月亮第( 6 )( 7 )自然段村道、田埂上走月亮第( 8 )( 9 )自然段总结全文设计意图在检查生字新词的过程中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文的规律,字在词中呈现,字词再回文中巩固。根据课文结构特点,即“啊,我和阿妈走月亮”串联全文,从整体入手,再通过填写表格来梳理文章脉络,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板块三朗读课文,想象画面1.师生合作朗读第13自然段。2.朗读
19、课文,想象“月亮升起”图。 (1)边读边思考。学生自由读第13自然段,思考:“我”和阿妈走月亮,走在村间小路上看到了什么?(2)汇报交流。(3)赏读第2自然段。课件出示: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朗读发现。作者描写这些景物时,运用了什么手法?听读想象。展开想象,跟随作者一起看月光照亮的景物,你脑海中的画面在怎样变化?月光还照亮了哪些地方?朗读体会。月光好像把地上的一切都依次照亮了,月光是那样明亮、柔和!请你带着这种感受朗读。(自由读指名读)小结:“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月亮,看到了月光下的
20、山、树、路,一切都那么明亮、柔和。设计意图以读为本,通过朗读,进入“月亮升起”图;再朗读,想象画面,发现手法,感受画面;最后将感受用朗读呈现。板块四观察比较,练习写字1.引导分类。(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1)引导观察:请认真观察本课要求会写的字,看看可以分成几类。(2)学生交流。课件出示:左右结构淘洼坑填稼稻俗跃鹅卵上下结构葡萄熟上中下结构牵半包围结构庄2.分类指导书写。(1)指导左窄右宽的字,范写“稻”,其余的字提醒关键笔画和易错的地方。(2)指导左右等宽的字,范写 “卵”,提示:“卵”字左边不要少写了长撇。(3)范写上下结构的字,提示:“葡”“萄”上小下大,“熟”上大下扁。“葡”中的“甫
21、”不要忘了写点,“萄”中的“缶”的竖不能出头。(4)学生练写,同桌互评。3.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设计意图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书写汉字的能力,采取比较分类的方式指导学生书写,既锻炼了学生的书写能力,又提高了教学有效性。第2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2.能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刻的画面。积累优美生动的句子。3.能仿照课文第6自然段,写自己经历过的某个月下情景。【教学过程】板块一想象画面,背诵积累1.复习回顾,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2)回顾导入:秋夜,月亮从洱海那边升起,月光如洗,照亮了点苍山、大青树、大道和小路,月光
22、多么明亮、柔和!“我”和阿妈走月亮,那么在走过溪边的时候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2.朗读课文,想象“月下溪边”图。(1)自由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描写的画面。用横线画出写景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写“我”的联想的句子。(2)朗读写景的句子,引导交流。预设1: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a.想象画面: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你比较喜欢哪个词语?b.概括画面:你能给这幅画面起个名字吗? (溪水流香)c.指导朗读:溪水一路欢歌,流淌着花草的清香,流淌着皎洁的月光。请用轻柔的语气读出月夜的宁静、美好。(指名读齐读)预设2: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a
23、.想象画面:读了这一句,你脑海中又浮现了怎样的画面?b.换词比较:把“抱着” 换成“映着”,行吗?(“抱着”一词,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小水塘的形状以及月亮倒映在水中的景象,美好和谐,充满温馨感)c.概括画面:你能给这幅画面起个名字吗? (水塘抱月)d.指导朗读:天上一个月亮,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多么奇妙的景色!谁能想象美景,边做动作边读?(3)朗读写联想的句子,引导交流。出示句子。课件出示: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引导:“我”和阿妈在小溪边做了什么?请简要概括。(洗衣做船)你从画面中感受到了什么?(亲子画面,浓浓亲情)3.指导背诵第4自然
24、段。(1)营造朗读氛围:变换句子排列方式,语段变成小诗。课件出示: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2)指名比赛读,熟读成诵。(3)展示背:指名背诵全班齐背。设计意图课文以“走”为线索,呈现给人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画面,所以这一板块以“月下溪边”图作为重点指导学法。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字里行间充满着诗情画意。指导背诵旨在积累语言,实现教学目标背诵第4自然段。板块
25、二自主学习,想象画面1.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想象“月下田园”图。(1)梳理学习方法: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第4自然段的?课件出示:朗读想象:朗读语句,想象画面。描述画面:描述画面,给画面起名字。交流感受:交流从画面中感受到什么,试着读出来。(2)学生自主学习:按照学习第4自然段的方法进行自学。(3)小组交流。(4)全班交流,指导朗读。预设1:(出示句子)在坡头那片月光下的果园里,这些好吃的果子挂满枝头。沟水汩汩,很满意地响着。点拨:结合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并描述。秋天,果园里一派丰收的景象,硕果累累,果香四溢,沟水欢唱朗读时表现出丰收的喜悦。预设2:(出示句子)春天,我们种的油菜开花了,我在田地里找
26、兔草,我把蒲公英吹得飞啊飞收了油菜,栽上水稻。点拨:这一句是作者由眼前的稻田联想到的。种油菜、栽水稻、找兔草、吹蒲公英等一幅幅画面切换,能充分联想到人们辛勤劳作、丰收在望的景象。(5)赏析重点语句。读着语句,想着画面,你发现哪些语句写得很有趣呢?读出来与大家分享。课件出示: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声里银光一闪沟水汩汩,很满意地响着。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重点引导:第一句: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秋虫、夜鸟、鱼儿发出的声音,是从听觉去感知的。你能接着往下写吗?第二句: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沟水对什么满意?为什么满意呢?第三句:这句话运用了拟人、
27、比喻的修辞手法,好在哪里?2.想象“月亮牵星”图,感受浓浓的亲情。(1)师生合作朗读。师指着板书说:“我”和阿妈走月亮,走过小路,走过溪边,走过村道、田埂,有时,阿妈给“我”讲走着,走着;生接读四个“走过”。(2)补白想象:“我”和阿妈就这样手牵着手,走着走着,还会走过哪些地方?(3)看图悟情:如果你和妈妈在月光下这样走着,你会是什么感受?(快乐、兴奋、幸福)(4)理解语句:文中的“我”就跟你们一样无比幸福、快乐,所以月亮牵着小星星,仿佛就是“我”和阿妈手牵着手。多么美妙、温馨的画面啊!3.总结:刚才,我们通过读课文想象画面,同作者一起走月亮,感受了我国云南洱海边的美丽图景,也感受到了“我”和
28、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分享了“我”的幸福与快乐。(板书:景美情浓)设计意图这一板块紧扣单元语文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进行教学实践。朗读、想象、赏析、感悟、朗读,如此循环往复,在朗读中想象语言所呈现的画面,在想象画面中感受语言文字的表现力,感受所描绘景物的美好,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想象力等。板块三迁移运用,读写结合1.朗读第6自然段,回顾画面。学生自由读后交流汇报。2.引导探究写法。(1)想一想:这些画面中,哪些是“我”的所见?哪些是所想?(2)说一说:说出文中描写“我”的所见所想的语句。(3)小结:所见,不光是眼睛看到的,还指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尝到的,是
29、多种感官感受到的现实情景。所想,指由现实情景引发的一些联想。3.引发学生对生活情景的回想。(1)引导:你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见过月亮?在月光下做了什么?预设:与亲人在月下散步,与伙伴在月下游戏,赏月引发种种遐想,等等。(2)点拨:在月光下,你看到、听到、闻到、想到了什么?4.写一写。仿照第6自然段,从看、听、闻、想等不同角度写自己在月下的某个情景。(如果时间不够,可以安排课后完成)5.积累佳句。(1)找一找:朗读课文,找出文中优美生动的句子。(2)抄一抄:抄写课后第三题中的句子。 设计意图调动多种感官去感知,方能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探究第6自然段的写法就是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是从多种感官角度来描述
30、生活中的所见,给人形象的画面感,让人如临其境,如听其声,如闻其香。【教学后记】 3* 现代诗二首【教学目标】1.认识“巢、苇”等6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了解作者1.导入课题。(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3课现代诗二首。(板书课题,学生齐读)(2)引导:请打开书,看看两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板书:秋晚的江上花牛歌)2.简介作者。(1)提问:这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是谁?
31、(2)课件出示作者的资料。课件出示: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现代诗人、文学史家。他的诗以描写民众疾苦之作影响最大,感情浓烈,语言明快有力,通俗易懂。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他的诗想象丰富,意境优美。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引导学生关注诗题,了解作者,激发学生对现代诗的阅读兴趣。板块二初读诗文,读好诗句1.初读诗句,读准字音。(1)自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圈画本课的生字新词,把字音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2)认读字词。课件出示:归巢芦苇剪秋罗霸占眠指名认读。提示:“巢”是翘舌音,“眠”不能读成了“民”。识记生字。课件出示“巢”的小篆字形,引导:你怎
32、么记住它?点拨:“巢”是象形字,下边是树木,木上是三只鸟和鸟窝。合起来表示鸟筑巢于树上。出示“眠”:你用什么方法识记?引导组词:安眠、睡眠、失眠、冬眠、不眠之夜。看图理解词语。出示“芦苇”“剪秋罗”,请学生指图读词语。(3)练读诗歌。个人自读同伴互读指名朗读。2.再读诗句,读出节奏。(1)教师范读,指导停顿。课件出示: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花牛在草地里坐,压扁了一穗剪秋罗。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2)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设计意图这一板块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诗味,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
33、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美,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板块三指导自读,想象画面1.默读阅读提示。课件出示:阅读提示:反复朗读,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2.学生自读秋晚的江上,用横线画出诗中的景物。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鸟儿、斜阳、江上、芦苇。3.阅读第一小节。(1)指名读,说说你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预设:倦鸟归巢,斜阳夕照。(2)引导看图:归巢的鸟儿是怎样飞的?倦了的鸟儿是怎样驮着斜阳的?(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3)品“驮着”:诗中哪个词语让这幅画面充满了动感和诗意?(“驮着”,把“倦鸟”和“斜阳”联系在一起)(4)齐读第一小节。4.阅读第二小节。(1)指名读,说一说你脑
34、海中又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2)学生描述画面。预设:鸟儿翻飞,斜阳一瞬间把江面染红了,把头白的芦苇染红了。(3)引导:谁来演一演鸟儿“双翅一翻”的动作?(4)看图:鸟儿把斜阳掉到江上,是怎样的画面?(指名交流)课件出示:播放夕阳映照江面,把白色芦苇染红的视频。5.想象画面,齐读全诗。设计意图本课是略读课文,但学生对现代诗还是比较陌生。这一板块指导学生阅读秋晚的江上,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借助插图,边读边想象画面,读懂诗歌,领会阅读现代诗的基本方法。这是“授之以渔”,很有必要,也为后面的自主阅读做好铺垫。板块四自主阅读,想象画面1.总结学法:抓关键词,借助插图,边读边想象画面。2.自读花牛歌,想一想
35、:花牛在草地上有哪些不同的活动?学生交流,相机板书:坐、眠、走、做梦。3.小组合作学习,出示学习提示。课件出示:学习提示:读一读:小组4人轮读诗歌。找一找: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想一想: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一头怎样的花牛?说一说:看文中插图,描述想象的画面。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预设1:诗中描绘的景物有哪些?(草地、花牛、剪秋罗、白云、太阳、青峰)预设2:第一节,想象画面花牛坐在草地上,压扁了一穗剪秋罗。点拨:出示花牛和剪秋罗的配图,借助展开想象。预设3:第二节,想象画面花牛在草地里睡觉,天上白云悠悠。点拨:抓住“眠”“霸占”两个动作展开想象。“霸
36、占”通过拆字组词来理解。预设4:第三节,想象画面花牛甩动小尾巴在草地里散步。点拨:“甩得滴溜溜”是什么样的?可以看到什么样的花牛呢?小尾巴摆得欢快的样子凸显了花牛的可爱,读着充满童趣。预设5:第四节,想象画面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夕阳偷偷落到了西山的青峰之上。点拨:“偷渡”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太阳慢慢落山的样子,可以联系诗句来理解,表明时间悄悄地溜走,花牛玩累了,又进入了梦乡,营造出静谧、安逸的氛围。5.朗读全诗。 (1)男女生分小节轮流读。引导:边听边想象画面,你发现画面有什么变化吗?(自由发言) (2)小结:第一、三小节的画面充满动感,花牛显得顽皮可爱;第二、四小节的画面变得静谧,花牛又是那么
37、悠闲、自在。(板书:顽皮可爱、悠闲自在) (3)指导朗读。“压扁了一穗剪秋罗”可读得稍重些、慢些,表现花牛的沉重,对被压扁的剪秋罗的些许惋惜;“小尾巴甩得滴溜溜”可读得轻快、俏皮些,表现出花牛的顽皮、悠闲。(4)齐读全诗,读出动静交替的变化。6.拓展练笔:花牛在草地上还可能做什么?试着说一说,也可以仿照着写一节(两行)诗。设计意图这一板块紧扣学习提示进行教学。学生在边朗读诗句边想象画面中读懂诗意,走入诗境,体悟诗情。学生在反复地朗读诗歌和描述画面中锻炼了想象力、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体会诗中画面的动静交替。【教学后记】4* 繁 星【教学目标】1.认识“昧、坠”等3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
38、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3.能说出自己看夜晚繁星的感受。【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课件出示繁星满天的)(1)引导:同学们仰望过星空吗?看到星空,你会产生哪些遐想?(2)导入:作家巴金爷爷也喜欢仰望星空,他看到了怎样的星空呢?我们一起走进第4课繁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理解课题。提问:“繁星”是什么意思?(密密麻麻、星群密布、无数)设计意图创设仰望星空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对生活中观察星空的回想,自然地导入课题,由课题“繁星”设疑,激发学生的阅读
39、期待。板块二梳理内容,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分别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繁星的?看到了怎样的繁星?各有怎样的感受?填写学习单。2.交流汇报,感知内容。 (1)指名学生交流填写的内容。课件出示:时间地点繁星的样子感受从前家乡庭院密密麻麻最爱三年前南京菜园星群密布光明无处不在如今海上游轮无数半明半昧摇摇欲坠觉得自己像小孩睡在母亲的怀里(2)引导:请横着看表格的每一行,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预设:第1自然段写“我”从前在家乡庭院纳凉时看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第2自然段写“我”三年前在南京住所的菜园看繁星,觉得光明无处不在。第3自然段写“我”如今在海上看繁星,觉得自己像小孩睡在母亲的怀
40、里。(3)引导:请竖着观察四列表格,说说你有什么发现。预设:以时间为线索,围绕繁星,展示了三幅画面。时间在变、地点在变、繁星满天的画面在变,但“我”对繁星的喜爱没变。(4)引导:请根据表格,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预设:课文讲了“从前”“三年前”“如今”三个不同时间段在三个不同地方观赏繁星的情景和感受。设计意图巧妙设计学习单,课文的内容、层次一目了然。通过默读课文,交流填写学习单,借助学习单概括内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板块三朗读课文,想象画面1.结合“阅读提示”,明确目标。 出示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学生齐读。2.学生自由读课文,用横线画出写繁星的语句,边读边想象繁星满天的
41、画面。3.引导学生交流。(1)预设1:交流第1自然段。课件出示: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指名朗读。引导想象:“密密麻麻”是什么样子的?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板书:密密麻麻)(2)预设2:交流第2自然段。课件出示: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指名朗读。引导想象:作者在南京菜园看到的繁星是怎样的?(板书:星群密布)这与在家乡庭院看到的繁星有什么不同?预设:“密密麻麻”是星星又多又密;“星群密布”指星星是一群一群的,密密麻麻地分布。引导:读着这段文字,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提问:星
42、光微小,作者为什么感觉到“光明无处不在”?预设:虽然星星的光亮很微小,但因为星星一群一群,分布又广又密,所以感觉“光明无处不在”。青年时的巴金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觉得“光明无处不在”。(3)预设3:交流第3自然段。课件出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 提问: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星星?认读词语:读词语“半明半昧”:“昧”读mi,不能读成wi;右边的“未”表示树木上部的柔枝嫩叶,“日”和“未”合起来表示“日上树梢”,这时天还没完全明亮。读词语“摇摇欲坠”:“坠”读翘舌音,不能读成了平舌音。组词:坠落、下坠。引导想象:读着这些语句,你的脑海中浮
43、现了怎样的画面?预设:星星悬在空中,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昏暗,忽闪忽闪的,随船而动,离海面很近,给人摇摇欲坠的感觉。(4)学习作者的联想部分。引读课文:这样的繁星,让作者产生了怎样的联想?(指名朗读)引导交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是怎样的画面?提问:作者为什么感觉“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出示课文插图,指名交流。预设:满天繁星很低很低,像萤火虫一样在“我”身边飞舞,对“我”眨眼睛,同“我”小声说话,给海上的“我”带来了光明和温暖。合作朗读:男生读描写繁星的语句,女生读描写联想的语句。4.回读课文,发现写法。(课件出示三个写繁星的语段)(1)指名分组读语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繁星的
44、?(数量、光亮、姿态)(2)提问:课文展示了三幅繁星图,作者重点写了哪一幅?是怎样写的?预设:重点写了海上繁星图,先描写星空,再写自己的想象和感受。(3)小组交流:这三幅繁星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画?说说自己的感受。(4)有感情地朗读:选择你喜欢的一幅,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段。(指名朗读)点拨:三次看繁星的感受,都流露出作者对繁星的热爱之情,这种感情一层比一层深。读时除了想象画面,还要表现这种感情的变化。设计意图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从而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境美。板块四联系生活,仿写“繁星”1.引导学生欣赏繁星。课件出示繁星。2.诵读冰心的繁星(一)。课件出示:繁星闪烁着深蓝的天空,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沉默中,微光里,他们深深地互相颂赞了。3.引导交流:繁星闪烁,引发了作家美妙的联想。在你的眼中,夜晚的繁星又是什么样的呢?提示:你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看星空?繁星是什么样的?当时有什么感受?4.小练笔:仿照课文写一段话。提示:(1)仿照课文的写法,可以写看到的,也可以写联想到的。(2)用上积累的语句表达。(3)写完后,同桌互相交流、评价。设计意图基于前面的学习中所圈画的描写繁星的语句,从数量、光亮、姿态等方面进行分类整理,体会作者观察繁星的角度,把握繁星的特点。继而引导学生回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