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隶书特点、源流1、字形扁方,左右分展隶书特点飞檐2、“蚕头雁尾”蚕头过多雁尾过多3、变弧为直,变画为点4、变圆为方,变连为断5、笔增提顿,画有粗细汉曹全碑 邓石如篆书字帖 隶书源流程邈程邈 程邈,隶书之祖也。相传邈善大篆,初为县之狱吏,得罪始皇,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损益大、小篆方圆之笔法,成隶书三千字。始皇善之,用为御史,以其书便于官狱隶人佐书,故曰隶书。唐张怀瓘在书断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120斤为一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史记秦始皇本纪 王次仲王次仲 王次仲者,古之神仙也。当周末战国之时,合纵连衡之际,居大夏小夏山。以为世之篆文,功多而用寡,难以速就。四海多
2、事,笔扎所先。乃变篆籀之体为隶书。始皇既定天下,以其功利于人,征之入秦,不至。复命使召之,敕使者曰:“吾削平六合,一统天下,孰敢不宾者!次仲一书生而逆天子之命,若不起,当杀之,持其首来,以正风俗,无肆其悍慢也。”诏使至山致命,次仲化为大鸟,振翼而飞。使者惊拜曰:“无以复命,亦恐见杀,惟神人悯之。”鸟徘徊空中,故堕三翮h,使者得之以进。始皇素好神仙之道,闻其变化,颇有悔恨。今谓之落翮山,在幽州界,乡里祠之不绝。仙传拾遗隶书定义 隶书又称“史书”、“佐书”、“八分”、“隶分”和“分书”。是继篆书而兴起的一种书体。源于战国,孕育于秦代,形成于西汉,盛行于东汉。隶书发展的三个阶段隶书发展的三个阶段:一
3、、秦汉 即古隶和今隶时期。这一时期的东汉是隶书发展最鼎盛和最辉煌的时期;二、唐代 即隶书发展的守成时期,或称楷书化时期,有人又称之为程式化时期;三、清代 是隶书中兴、流派纷呈、名家辈出的时期,也是隶书发展的集大成和总结期,对我们今天的隶书学习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隶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的玺印、货币、陶埴、铜器、刻石上也有打破篆书用笔和结构的简约文字,这可以看作是古隶的先导。战国古玺战国古玺 连尹之玺连尹之玺战国战国 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是秦隶的代表,它包含有大量篆书的体势及笔意。它介乎于篆隶之间,已经完全冲破了秦篆的约束,写来自然随意。特点:减少盘屈,化繁为简,圆者渐方,字
4、形从狭长渐变为正方,个别字亦有蚕头磔尾的雏形。云梦睡虎地秦简 秦秦马王堆汉墓帛书马王堆汉墓竹简西汉西汉 西汉的隶书与秦隶无太大的区别。特点:犹有篆意,但明显减弱,已逐步将圆转改为方折,有的字体已呈方形并出现逆入平出、蚕头磔尾和上挑的笔势。西汉武威仪礼简西汉武威仪礼简东汉,为隶书发展的全盛时期。东汉隶书在秦隶和西汉隶书的基础之上进行改易,开始有意识地追求齐整和美观,字势日趋严整精工,波磔分明,左右八分,所以又称为“八分书”。特点:点画波磔分明,篆意完全脱尽,结体多为扁平、方正,东汉熹平石经残石东汉熹平石经残石东汉东汉三国三国 魏魏 上尊号碑上尊号碑三国三国 魏魏 孔羡碑孔羡碑唐代唐代 唐代的隶书
5、虽然不能与汉隶同日而语,虽然没有象楷书、行书、草书那样成为唐代书法的最强音,但却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唐代的隶书家有李隆基、韩择木、梁升卿、史维则、蔡有邻、殷仲容、李潮、白义 、归登等。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李隆基石台孝经石台孝经韩择木韩择木祭西岳神告文碑祭西岳神告文碑史维则史维则大智禅师碑大智禅师碑梁升卿梁升卿御史台精舍碑御史台精舍碑 唐代隶书家中真正写出个性,有汉隶风韵的当推梁升卿。时人称其隶书“体甚古”,即有汉隶之风,笔势“如惊波往来,巨石前却”。御史台精舍碑骨力清劲,体势从容,虽有界格,却能长短相宜,自然天成,全篇风格匀整统一。梁升卿梁升卿清代清代 清代书法以乾隆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称为“帖学期”,后期称为“碑学期”。郑簠郑簠 清代最早取法汉碑,以隶书名世的书法家是郑簠,郑簠的隶书取法汉代曹全碑及史晨碑,又参以行草,写法活变,笔势灵动,秀逸流美,别具一格,饮誉清初书坛。金农金农吴碑入隶吴碑入隶邓石如邓石如以篆法入隶以篆法入隶伊秉绶伊秉绶颜体入隶颜体入隶赵之谦赵之谦北碑入隶北碑入隶吴昌硕吴昌硕石鼓入隶石鼓入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