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页,共16页。第一节 理性选择理论概述 第二节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论观点 第三节 其他社会学家的理性选择论观点第十七章第十七章第2页,共16页。l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目标与要求:l1、了解理性选择理论的思想渊源及其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趋势l2、掌握科尔曼理性选择论的基本观点l3、了解其他社会学家关于理性选择论的论述第十七章第十七章第3页,共16页。理理性性选选l一、理性选择论的经济学基础l1.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假设:亚当斯密人的理性在于他在各项利益的比较中选择自我的最大利益,以最小的牺牲满足自己最大的需要。l2.新古典经济学家对人的行为的假设:(1)个体的行动决定是合乎理性的(为达到目的而选择
2、的手段)(2)个体可以获得足够充分有关周围环境信息(完全信息假定);(3)个体根据所获得的各个方面信息进行计算和分析,从而按最有利于自身利益的目标选择决策方案,以获得最大利润或效用(利润或效用最大化假定)第一节第一节第4页,共16页。1.理性选择理论坚持方法论的个体主义:强调对有目的的个体行动的研究。方法论个体主义是用系统的不同组成部分(如个体、群体、组织、制度)的行为来解释系统的行为的,它可以根据所要解答的具体问题来选择令人满意的解释层次。因而科尔曼选择了个体方法论,即用系统的不同组成部分的行为来解释系统行动。他称之为“系统行为的内部分析”。第一节第一节二、理性选择理论的方法论基础二、理性选
3、择理论的方法论基础第5页,共16页。2.科尔曼采用个人主义方法论的原因:第一,使反目的论者的批评失败。第二,社会科学与其研究对象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关系。第三,目前,社会科学界正探索把理论置于如下基础上:人是具有目的性和责任感的行动者。3.现代理性选择理论在解释人的行动的结果时是有不同的理论侧重点:第一,用行动者不同偏好去解释各种社会结果。第二,把行动结果看做是机会代价的函数。第三,强调不同的社会结果导因于各种制度性强制。第一节第一节第6页,共16页。(一)从20世纪中期开始,理性选择理论的一些思路扩展到经济学以外的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内,形成一些新的学说和流派,如贝克尔。(二)受贝克尔的影响
4、,经济学重新审视了理性选择理论,如新制度主义者,并把博弈论引入。(三)芝加哥大学的重要作用。(四)与交换理论的承接关系。第一节第一节第7页,共16页。一、科尔曼的生平及其社会理论观点科尔曼的学术生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经验研究和社会政策研究工作,注重量化分析,并且寻求经验研究和理论化过程之间的动态联系。第二阶段:逐渐脱离传统社会学的束缚,将个体“理性”行动作为基本假设和研究起点建立了理性社会行动理论体系。科尔曼理论的两个基本出发点:第一,他运用的是个体行动具有目的性的行动理论;第二,他借用了经济学中的最大限度获取效益的概念去说明“有目的的行动”。第二节第二节科尔曼的理性选择论观点科尔曼
5、的理性选择论观点第8页,共16页。科科尔尔曼曼理理性性行行动动理理论论l(一)行动系统的基本元素l两种元素:行动者、资源或者事件;三种形式的相互依赖。l(二)权威与信任l通过将自己的某些资源和行动的控制权转让给他人实现。l(三)社会规范l社会规范最能体现微观与宏观的转变过程。l(四)社会均衡与社会最优l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含义以及不同之处。l(五)社会资本l社会资本的含义以及分类l(六)理性行动理论的分析框架l个体拥有资源,与他人交换。第二节第二节第9页,共16页。第二节第二节法人行动法人行动(一)法人行动者 理解自然人行动者与法人行动者的异同。(二)法人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法人组织的三种生存方式及
6、其转变。(三)法人行动与社会变迁 1.个体权利的丧失 2.法人与自然人行动失调(四)法人行动的社会控制 1.法制的规范 2.道德机制的调节第10页,共16页。l一、赫克特的群体团结理论l(一)理性个体与群体团结;l(二)两种类型的群体:义务性群体与补偿性群体。l二、乔 埃尔斯特的理论 集体行动中的搭便车行为。推荐阅读 奥尔森的三部著作第三节第三节第11页,共16页。赫克特的群体团结理论赫克特的群体团结理论个人有一系列等级性的效用和偏好;人们寻求这种偏好的最大化;社会现象从根本上来讲是个人理性选择的结果。社会团结和社会控制要通过行动者对群体的依赖和对规范的服从。这种服从又要通过“监控”和“赏罚”
7、来实现。第三节第三节第12页,共16页。两种基本的群体类型第三节第三节第13页,共16页。乔乔埃尔斯特的理论埃尔斯特的理论埃尔斯特的理论以理性选择为基本出发点,认为社会中的行动者都是个体理性的最大化主义者,在此基础上,他又重点借鉴了博弈论的观点,分析了集体行动的形成过程。第三节第三节第14页,共16页。第三节第三节第15页,共16页。近几十年来,以科尔曼为主要代表的理性选择理论在社会学领域内取得比较显著的成果,其支持者认为,行动理论应当是社会学研究的中心,必须通过对个体行动的解释来分析社会现象。质疑者认为,理性选择理论的适用范围比较狭窄,它只是在特定条件下才可能从经验角度对某些社会现象做出解释,因此不可能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成为一种综合的大理论。直到今天,有关理性选择的种种争论仍在继续。小结小结第16页,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