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识厘米教案附作业纸(公开课)【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163页例题及“想想做做”。【教材分析】:这部分教学内容教材一共安排了三道例题,先教学厘米的认识,再教学用厘米量以及画指定长度的(限整厘米)线段。例2主要教学厘米的认识,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教材首先设计了量课桌长度的活动。设计这项活动有两个目的:一是使学生体会到课桌的长度是一个具体的量,长度是可以度量的;二是如果用不同的工具作单位来测量,不能得到一个确定的、一致的结果,因此,需要采用统一的计量单位来量,进而引入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同时指出“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2、接着,通过观察直尺的活动,了解1厘米的实际长度,并告诉学生“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厘米可以写成1cm”。在此基础上,教材着重帮助学生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逐步形成正确、清晰的表象。先让学生用手指出尺上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再到生活中找出长约1厘米的物体,最后,让学生在直尺上看看2厘米、5厘米和10厘米各有多长,进一步强化对1厘米的感知,也为进一步学习量长度和画线段作准备。例3和例4分别教学用厘米作单位来量长度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教学量长度时,教材呈现了一幅测量蜡笔和一条线段长度的直观图,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掌握量长度的基本方法。教学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时,则结合图示介绍了画线段的基本方法。教
3、学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时,则结合图示介绍了画线段的基本方法,同时强调:画线段时,一般要从刻度“0”开始画起。“想想做做”侧重于让学生练习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测量的方法,形成必要的技能。【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2使学生联系具体情境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初步的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3尝试估计物体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
4、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尺、1厘米长的小棒、橡皮、作业纸【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引入新课1师生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故事么?今天陈老师来给大家讲个故事阿福的新衣。(课件展示)2. 介绍“一拃”:故事中出现了一个量词“拃”,那什么是一拃呢?请大家跟老师一起伸出小手,变成一把小枪,收起你的食指,从拇指到中指两端的距离就是“一拃”。3. 提问:你们知道故事中衣服为什么做小了吗?4. 说明:师傅手长,小徒弟手短,正是因为它们度量的标准不同,所以同样是3拃,量出的长度是不一样的。5. 指出:看来
5、在度量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得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是长度单位。(板贴)【设计意图:课的开始选择一则故事“阿福的新衣”为先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思考小徒弟的疑惑,最终抓住问题的本质“标准不同,度量的结果也不同”,产生统一标准的需求。】二、统一标准,建立表象1、揭示课题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个厘米。瞧,陈老师这儿就有一根1厘米长的小棒,我们把像这根小棒一样长度的规定为1厘米。那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你想不想知道?2、游戏,感知1厘米谈话:那我们就来做个游戏,和1厘米交个朋友,看看谁最先记住1厘米有多长。(1)先看老师,伸出小手,握紧拳头,变成小鸟,张开
6、小嘴,拿起小棒,1厘米站起来。你看清楚了吗?想跟老师一起来玩么?(2)师生一起边做边说:伸出小手,握紧拳头,变成小鸟,张开小嘴,拿起小棒,1厘米站进来。先感受一下,1厘米究竟有多长。感受好了吗? (3)考验你的时候到了,小嘴不动,小棒出来,1厘米保持不变,你做到了么?仔细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看清楚记在脑子里。 (4)记住了吗?挑战升级,一起说:伸出小手,握紧拳头,变成小鸟,张开小嘴,1厘米回来。现在你的小嘴还是1厘米吗?用你的小棒放进去比比看。怎么样? 如果你的小嘴还是1厘米,请举起你的手,恭喜你们成功地和1厘米交上了朋友。小棒归位。提问:你觉得1厘米怎么样?(很短)指出:所以
7、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板贴)3、找一找提问:找一找,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学生回答)老师这儿也找了一些。(多媒体演示)4、用1厘米小棒量一量提问:刚刚有小朋友说到橡皮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那橡皮长边的长大约是几个1厘米呢?你能用小棒来量一量吗?同桌合作,量一量。交流:谁能代表你们组说一说用了几根小棒,是几个1厘米呢?谈话:那如果用小棒来量一量课桌长边的长,你们觉得麻烦吗?指出:为了方便我们测量,可以把很多个1厘米连起来。【设计意图:认识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难点,通过游戏让学生将1厘米“记在脑子里”,具体感知它的长度,之后直接比划出1厘
8、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形成、固定1厘米的表象;接着找出大约长1厘米的实物,在交流中互相感受,强化1厘米这一单位长度的印象。这样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从感知开始,由模糊到清晰,逐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三、认识尺子,初步会看1厘米和几厘米1、动态演示尺子形成的过程(多媒体演示)谈话:同学们,看看屏幕,你觉得它像什么?(尺子)仔细观察你的尺,比一比,老师的这把尺还少了些什么? (1)数 尺子上有哪些数呢?我们把它们请上来。 提问:首先请谁?(0)看一看,0在这把尺的什么位置?有谁知道这个最前面的0表示什么呢?(起点) 说明:我们在用尺测量物体时一般就从0开始。 追问:0后面是? (2)刻度讲解:尺上这些
9、长的线和短的线我们叫作刻度线。(齐读2遍)每条长的刻度线下面都写着数,0对应的长刻度线叫做刻度0。1对应的长刻度线就叫做刻度1(依次指,让学生说)讲解:从刻度0到刻度1,这之间就是一大格,这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厘米可以用字母“cm”来表示。说明:小朋友们,有没有发现老师这把尺看上去好像比你的大?这是因为老师的这把尺是放大的,所以这些刻度线之间的长度也是放大的。2、 认识几厘米。 提问:请小朋友找一找: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也是1厘米呢? 你发现了什么?(相邻两个数之间的一段就是1厘米)谈话:1厘米我们会找了,那你能找一找2厘米吗?(小组讨论)学生反馈。你还能在尺上找到几厘米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10、学生反馈。 小结: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对自己的尺进行观察的基础上,逐步地将零散的认知串联起来,进而完善对尺的认识。接着在尺子上认识1厘米,几厘米,为学习测量长度奠定直接基础。】四、 动手实践,学会测量 谈话:接下来,陈老师要带大家去参加一场有趣的运动会。瞧,青蛙运动员们已经准备好了呢! 1、量一量。 谈话:它们要跳过这个池塘才算过关,那它们至少要跳过几厘米才行呢?你有什么好办法?请小朋友来指一指量哪一条边。 (1)请学生动手在在作业纸上量一量。 (2)指明展示量法,说说你是从刻度几量到了刻度几?表示多少厘米? (3)谁愿意再来说说你是怎样量的? 2、判断量法。 谈话:有3
11、只青蛙也来量了一下,仔细看,几号是正确的?其他几号对不对呢? 提问:号错在了哪里?那号呢? 交流:看了他们的量法,你觉得在用尺量物体的长度时,有什么地方是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板贴:量:对准刻度“0” 放平尺)3、 量大约几厘米。 谈话:青蛙运动员们要开始比赛了,我们一起来发号口令:1,2,3,跳!哪只小青蛙没有过关?(1)其他3只小青蛙分别跳了几厘米呢?小朋友来量量看。交流反馈:号跳了几厘米?你是怎么量的?(2)认识大约7厘米。提问:你在量号时遇到什么问题?(比7厘米多一些)号呢? 说明:号和号的长度都不是正好7厘米,但是很接近7厘米,我们就可以说是“大约7厘米”。2、 画一画。 谈话:现在
12、谁是冠军?但是号小青蛙可不服气了呢,它要来挑战冠军。猜猜看,它要跳几厘米才能挑战成功?(只要比8厘米长就可以)你们想知道号小青蛙到底跳了几厘米吗?我们来听裁判员宣布。(课件播放) (1)你会画出9厘米长的线段吗?(学生在作业纸上画一画) (2)指明展示画法:你从刻度几画到了刻度几?(表扬细心的小朋友没有忘记画上线段的两个端点) (3)同桌互相检查。小结:画线段一般也是从刻度0开始画起,画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画完后要在线段下面标上长度。(提醒学生标好长度)【设计意图:以“青蛙运动会”这一情景为主线,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把度量整厘米的长度、度量大约几厘米和画几厘米的线段的教学串联起来,让学生
13、顺势而下、趁兴而做,淡化“教”的痕迹,隐去“练”的味道,凸显了“学”的氛围。】五、 巩固拓展,活学活用 1、用断尺量 谈话:这下子冠军变成了谁?号小青蛙获得了一张冠军卡,它想知道冠军卡长边的长是几厘米,它应该怎样量? 提问:但是号小青蛙的尺子断了,还能用它来量长度吗?从刻度几开始量? 看,从刻度2量到了刻度几?这是几厘米呢?(请多位小朋友说一说) 验证:一起数数看:1,2,3,7。是不是7厘米?因为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 追问:谁不用数,也能知道这是7厘米?你用的什么好办法?(用减法) 你是怎么算的?(大数减小数) 用这个方法来测量冠军卡短边的长。看,谁能快速地说出冠军卡短边的长? 你们是怎
14、么算的?(一起说:835) 2、学生活动:估计食指的长度,填在第一个( )里,再量一量,填在第二个( )里。提问:你估计得和量的长度接近吗? 五、总结回顾,游戏感知 1、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和谁成为了好朋友?关于1厘米这个新朋友你知道了些什么?谁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2、游戏“估一估”。 谈话:接下来我们轻松一下,来玩个游戏。还记得1厘米有多长么?小嘴张开。 (1)食指长。 谈话:伸出你另一只手的食指,用你的小嘴估一估你的食指大约是几厘米?估好了写下来。 再用直尺量一量大约是几厘米呢?也写下来。你估得准不准。 准的小朋友你非常厉害,不准也没关系,我们还有第二个游戏。 (2)手掌宽。 估一估你的
15、手掌宽大约是几厘米。这次我们除了用小嘴,还可以用什么来估?(食指)那我们就用食指来试一试。 估完后再量一量,并写在表格中。 比较:用1厘米长的小嘴估和用食指估哪个更准确些?(食指) (3)一拃长。 提问:你还记得什么是“一拃”么?张开一拃。估一估一拃长大约是几厘米。你想用什么来估能更准确呢?请你估一估,再量一量写下来。 小结:小朋友们,记住我们刚刚测量的长度,这是我们带在身体上的“尺”,如果你没有带尺,就可以用它们来量出大约有多长。 3、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中的一个成员厘米。如果老师用厘米作单位来测量一下走廊的长度,你觉得合适吗?对呀,我们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要量比较长的物
16、体就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下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他们。【设计意图:在估、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认识厘米六、 板书设计长度单位 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对准刻度“0”放平尺量:【教学反思】:认识厘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本节课是小学阶段学习计量单位的起始,学前基础几乎空白,学生虽然具有初步的“比较物体长短”的经验和基础,但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对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的理解和掌握比较困难。因此,“认识厘米”的教学要在遵循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通
17、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认识,生动且深刻地认识厘米。由于二年级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课堂初始,我以故事“阿福的新衣”为先导,成功地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学生在故事中思考,体会到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长度单位”这一概念,继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认识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所以我设计一个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作感知中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首先是看着我做一遍动作,然后师生一起,边说边做,将游戏动作编成儿歌“伸出小手,握紧拳头,变成小鸟,张开小嘴,拿起小棒,1厘米站进来”,发现学生的兴趣很强烈,
18、学习气氛也比较活跃。这个环节用1厘米的小棒通过多次操作,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建构。在认识1厘米之后,让学生用小棒去量橡皮的长,从这里出发引入“尺”,展示“尺”的形成过程,通过与自己的直尺比较,完善对尺的认识。在对尺有了认知之后,再在尺上认识1厘米,2厘米,甚至更多厘米就显得水到渠成。因为本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多,按照教材的编排将“量”与“画”如此一步步教学,学生容易疲惫,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我以“青蛙运动会”的情景为主线,把度量整厘米的长度、度量大约几厘米和画几厘米的线段的教学串联起来,让学生顺势而下、趁兴而做,淡化了“教”的痕迹,隐去了“练”的味道,凸显了“学”的氛围。断尺的设计
19、一方面让学生知道在用尺测量物体长度时有时也可以从其他刻度开始,另一方面学会用减法来计算这是几厘米。估计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所以最后设计游戏“估一估”,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隐藏在我们身体上的“尺”,学会用这些“尺”去估物体大约有多长。本节课中存在的不足:1、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这一环节中,学生感受了1厘米,看了1厘米,记住1厘米,知道了1厘米很短,那是不是就建构清楚了呢?我们老师并不清楚,所以可以设置合理的方式去检查他们有没有建构成功,比如让学生在纸上画一条直直的小竖线,和1厘米比较是不是差不多长。2、 实践操作量长度的环节,我只让学生量了线段的长度,应该让学生量一量实物,比如量笔之类。3、
20、 虽然创设了青蛙跳远的情景,但是跳完后我是直接出示小青蛙跳远的线段,并没有展示清楚小青蛙们是从这个点起跳,跳到那个点,情景和数学联系不紧密,应该去情景化,向学生解释量得是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把数学本质凸显出来。4、 估一估中估计并量了食指长,手掌宽,一拃长,再测量时有些学生不知道该怎样量,应该课件展示量的图片,让学生清楚知道从哪里量到哪里。这样处理起来更加到位些。 附:作业纸1、 量一量: ( )厘米 2、 量长度:下面三条线段分别是多少厘米? ( )厘米 大约( )厘米 大约( )厘米 3、 画一条9厘米长的线段。 4、先估计,再量一量。估 计量 一 量食指长大约( )厘米大约( )厘米手掌宽大约( )厘米大约( )厘米一拃长大约( )厘米大约( )厘米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