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民族运动与第三世界的形成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3333479 上传时间:2022-08-20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战后民族运动与第三世界的形成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战后民族运动与第三世界的形成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战后民族运动与第三世界的形成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战后民族运动与第三世界的形成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战后民族运动与第三世界的形成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十章第十章 战后民族运动与第三世界的形成战后民族运动与第三世界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由解构走向重构的转折点。二战不仅摧毁了阻碍现代文明发展的极端反动势力法西斯,而且重创了早期资本主义体系的支柱英、法等殖民帝国,与资本主义体系中心转移和结构重组相同步,原来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在二战后蓬勃兴起,持续推进的民族独立浪潮与遍及全球的现代化浪潮相呼应,改画了世界政治地图,构建了全球现代文明。第1页,共38页。第一节第一节 二战后民族独立浪潮与殖民体系的瓦解二战后民族独立浪潮与殖民体系的瓦解 、战后民族独立浪潮的背景、战后民族独立浪潮的背景 战后民族独立浪潮

2、的高涨,首先是殖民地宗主国国力衰落及其在世界体系中地位下降的结果。其次,战后形成的资本主义体系的新结构和现代工业文明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已经超越了殖民主义的旧形式。第三,从主观因素上看,二次大战作为场席卷全球的世界性反法西斯战争,最广泛地动员了各国人民,包括各殖民地的人民,在反法西斯侵略的斗争中,极大地增强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主义意识,这种觉醒了的民族主义在打败法西斯后自然地转化为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同时,经历了战争锻炼的殖民地人民在政治领袖、组织力量、外部联系、斗争策略等方面都积累了比战前更为丰富的基础和经验,这些因素为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以及民族独立国家的建设提供了政治条件。第四,二战后形成的

3、两大阵营对峙的世界格局也有利于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获得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国际支持。第2页,共38页。二、殖民体系的瓦解二、殖民体系的瓦解 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第个高潮从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阶段开始,延续到50年代未,其中心区域在亚洲,并延伸至北非。此期间获得独立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t945年)、越南(1945年)、老挝(1945年)、叙利亚(1946年)、约旦(1946年)、菲律宾(1946年)、印度(1947年)、巴基斯坦(1947年)、缅甸(1948年)、斯里兰卡(1948年)、韩国(1948年)、朝鲜(1948年)、以色列(1948年)、利比亚(1951年)、柬埔寨(1953年

4、)、苏丹(1956年)、摩洛哥(1956年)、突尼斯(1956年)、马来西亚(1957年)等。此外,有两个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也在50年代获得独立,它们是加纳(1957年)和几内亚(1958年)。第3页,共38页。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第二个高潮兴起于1960年,延续到70年代中期,其中心区域在非洲,并扩及拉丁美洲的加勒比海地区和亚洲太平洋地区。此期间获得独立的国家有:喀麦隆、多哥、马达加斯加、刚果(利)、刚果(布)、索马里、贝宁、尼日尔、布基纳法索、科特迪瓦、乍得、中非、加蓬、马里、尼日利亚、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塞浦路斯(以上为1960年独立);塞拉利昂、南非、坦噶尼喀、科威特(以上为1961年

5、独立);布隆迪、卢旺达、阿尔及利亚、乌干达、也门、西萨摩亚、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以上为1962年独立);桑给巴尔(1963年)、肯尼亚(1963年)、马拉维(1964年)、赞比亚(1964年)、马耳他(1964年)、冈比亚(1965年)、马尔代夫(1965年)、新加坡(1965年)、博茨瓦纳(1966年)、莱索托(1966年)、圭亚纳(1966年)、巴巴多斯(1966年)、南也门(1967年)、毛里求斯(1968年)、斯威士兰(1968年)、赤道几内亚(1968年)、瑙鲁(1968年)、汤加(1970年)、斐济(1970年)、巴林(1971年)、卡塔尔(1971年)、阿联酋(197年)、

6、几内亚比绍(1973年)、巴哈马(1973年)、格林纳达(1974年)、苏里南(1975午)、莫桑比克(1975年)、佛得角(1975年)、科摩罗(1975年)、圣多美和普林西比(1975年)、安哥拉(1975年)、巴布亚新几内亚(1975年)(独立当时,贝宁称达荷美,布基纳法索称上沃尔特特,科特迪瓦称象(独立当时,贝宁称达荷美,布基纳法索称上沃尔特特,科特迪瓦称象牙海岸,海半,刚果牙海岸,海半,刚果(利利)后曾改称刚果(金)和扎伊尔,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后后曾改称刚果(金)和扎伊尔,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后合并为坦桑尼亚合并为坦桑尼亚)等。第4页,共38页。70年代中期以后陆续获得独立的国家还有:

7、塞舌尔(1976年)、吉布提(1977年)、所罗门群岛(1977年)、图瓦卢(1977年)、多米尼加(1978年)、圣卢西亚(1979年)、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1979年)、津巴布韦(1980年)、瓦努阿图(1980年、伯利兹(1981年)、安提瓜和巴布达(1981年)、圣克里斯多弗和尼维斯(1983年)、文莱(1984年)、纳米比亚(1990年)等。第5页,共38页。经过战后民族独立浪潮的冲击,欧洲殖民帝国在世界范围建构的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政治意义上的“非殖民化”历史使命宣告完成,随着一大批新独立国家登上世界政治舞台,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到90年代,185个联合国成员中,战后独

8、立的国家占了多数,以这些国家为主体形成的“第三世界”成为国际政治领域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同时,这些国家的发展进程及其产生的问题也成为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新课题。第6页,共38页。三、民族独立浪潮中的地区冲突三、民族独立浪潮中的地区冲突 殖民地争取独立的斗争同时也伴随着多种形式的地区冲突。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一是殖民统治留下的后果。二是大国政治的影响。第7页,共38页。1 1、印巴战争、印巴战争 1947年6月3日,英国首相艾德礼和印度总督蒙巴顿发表印度独立方案(亦称蒙巴顿方案),宣布将英属印度按居民的宗教信仰分为印度教徒聚居的印度和伊斯兰教徒聚居的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各土

9、邦可自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在英国国会通过这个方案并经英王批准后,印度和巴基斯坦于当年8月正式实行分治,成为英联邦中两个具有独立地位的自治领。在印巴分治过程中,克什米尔土邦的归属问题没有得到解决。1947年10月,印度军队进入克什米尔后,巴基斯坦也出兵克什米尔,由此爆发第一次印巴战争。1965年8月,印巴两国在克什米尔再次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1971年 12月巴基斯坦内战演变为第三次印巴战争。第8页,共38页。2 2、中东战争、中东战争 围绕着巴勒斯坦问题而发生的中东战争根源于历史上犹太民族的迁徙和近代以来巴勒斯坦地区的殖民化以及在殖民主义背景下兴起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公元前1025年,犹

10、太民族曾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过希伯来王国,后来,该地区先后被亚述、巴比伦、波斯、马其顿希腊、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占领和统治,在历次历史变动中,犹太民族逐渐离散,流亡世界各地,成为“没有祖国的民族”,而巴勒斯坦地区则成为阿拉伯民族的居住地。19世纪末,散居欧洲的犹太人为争取自身的民族权利开酝酿、组织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第9页,共38页。一次大战期间,英国出兵占领当时属于奥斯曼帝国的巴勒斯坦,为了瓜分奥斯曼帝国,在中东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英国决定支持当时正向其求助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一次大战后,奥斯曼帝国解体,巴勒斯坦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在英国殖民政策的鼓励下,欧洲的犹太人开始大批移民巴

11、勒斯坦。二次大战后,英国失去了对世界事务的支配力,其在中东地区的殖民统治也难以为继。1946年,英国承认位于巴勒斯坦约旦河以东的外约旦独立,1947年,英国又将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解决。第10页,共38页。1947年4月至11月,联合国召开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特别会议,在美国和苏联主导下,多数国家支持将巴勒斯坦分为犹太和阿拉伯两个独立国家的方案。11月29日,联大正式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第181号决议),决议规定:英国不迟于1948年8月1日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在此后两个月内成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联大决议引起阿拉伯国家的强烈不满,12月,阿拉伯联盟七国在开罗发表声明,宣称阿拉伯人决心为

12、反对联合国分裂巴勒斯坦的决议而战。第11页,共38页。1948年5月14日,英国宣布结束其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当天,以色列国宣告成立,美国和苏联先后予以承认。但是,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采取厂坚决抵制的态度,并在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即对其不宣而战,由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五国联合组成的4万大军挺进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动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就此爆发,史称巴勒斯坦战争。经过这次战争,以色列不仅站住了脚,而且夺取了原本划给阿拉伯人的大片土地,使自己控制的地区扩大到约207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比例提高到45。战争中有96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联合国决议规定的阿拉伯国家未

13、能建立,尚留在阿拉伯人手中的加沙和约旦河西岸地区分别置于埃及和约旦的控制下。这样,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不仅丧失了自己的大片土地,而且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性,在此后很长时间内,他们只能依附于周边的阿拉伯国家。同时,这种局面也使以色列长期处于和周边阿拉伯国家对峙的态势,阿以冲突的机制不断制造出新的危机和战争。第12页,共38页。第二次中东战争起因于苏伊士运河危机。第二次中东战争以英、法的失败而告终,但在这场战争中以色列却部分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由于联合国决定派遣维和部队进驻西奈半岛,实际增强了以色列的安全感,并保证了亚喀巴湾的通航,避免了埃及对航道的封锁。第13页,共38页。经过精心策划和准备,以色列于1

14、967年6月5日发动了第三次中东战争。通过这次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包括约旦河西岸、加沙和耶路撒冷东区的全部巴勒斯坦土地,还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获得6.5万平方公里。然而,军事上的胜利并不能确保以色列的安全,也无法消除阿拉伯人的抵抗,相反,这次战争的结果进步激发了阿拉伯人对以色列的仇恨,中东地区陷入了战争和报复的循环。第14页,共38页。为了洗雪战败的耻辱,收复失地,埃及等国在经过数年的准备后,于1973年10月主动发起了第四次中东战争。这次战争的结果虽然没有达到阿拉伯国家原定的目标,也没有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但是,埃及和叙利亚收复了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的部分领土(根据1974年

15、达成的军队脱离接触协议,以军在西奈半岛撤到运河以东约20英里处,在戈兰高地撤出这次战争中新占部分和上次战争中占领的一部分土地,双方军队间留出缓冲区,由联合国维和部队驻扎),遏制了以色列的扩张态势,在中东地区造成了一种战略均势。同时,这场战争比以往的几次战争更深刻地提供了教训,使双方认识到,任何一方都不可能用武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和平也就没有安全,只有相互承认对方的生存权利,才有可能为巴勒斯坦问题的解决找到现实的出路,才能为中东地区创造和平的发展环境。因此,正是从第四次中东战争后,以埃及和以色列关系正常化为起点,中东地区开始了漫长曲折的和平进程。第15页,共38页。第二节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

16、现代化道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战后独立的新兴国家在开始他们的自主现代化进程时首先遇到的问题是:选择怎样的发展道路?当时,摆在这些国家面前的有三种可能性:第一,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样板走西方式的现代化道路;第二,按苏联的样板走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第三,以民族主义为旗帜,走一条既非西方式的又非苏联式的中间道路,这种选择亦被称为“第三世界的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或“第三世界的社会主义道路”。从战后世界历史的实际情况看,大部分新独立国家或者沿着殖民地时期的发展惯性继续走西方式的资本主义道路,或者走上了中间类型的“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在很多情况下,这两种选择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若即若离,

17、混合交错,从时间维度上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70年代前,即民族独立浪潮的高峰时期,“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曾是主流,7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体系整合度的提高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以及多数新独立国家陷入发展困境,摆脱世界体系的努力逐渐被放弃,“非资本上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也逐渐被新的选择取向所取代。第16页,共38页。、“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的实践 战后民族独立浪潮中,除一部分国家走上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还有相当数量的新独立国家也曾在民族主义旗帜下宣布自己是某种类型的“社会主义国家”,表示要与西方资本主义分道扬镳,从而形成了“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在不同程度上

18、从事过这种实践的国家约有50多个,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如:印度、缅甸、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叙利亚、伊拉克、埃及、苏丹、突尼斯、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南也门、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加纳、几内亚、坦桑尼亚、赞比亚、莫桑比克、安哥拉、津巴布韦、塞内加尔、刚果(布)、马里、贝宁、尼加拉瓜、圭亚那、智利等。这些国家打出的“社会主义”旗号往往具有民族主义的和宗教的色彩,如:“国大党社会主义”、“纲领党社会主义义”、“复兴党社会主义”、“佛教社会主义”、“伊斯兰社会主义”、“阿拉伯社会主义”、“乌贾马(村社)社会主义”、“非洲社会主义”、“桑地诺社会主义”等。第17页,共38页。上述“非资本主

19、义发展道路”选择倾向之所以成为新独立国家的潮流,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1、战后初期两大阵营对峙和两种世界性政治力量对中间地带的争夺造成了一种特定的地缘政治环境,同时,由于殖民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天然联系使民族独立运动在反殖斗争中自然地倾向于社会主义一方,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民族独立运动的支持和援助进步强化了民族独立运动的社会主义取向,使之在国家独立后继续寻求苏联方面的援助,并在定程度上认同苏联的发展道路。2、新独立国家的建国一代领导人大多是比较有理想主义的革命家,他们的民族主义理想往往与摆脱资本主义体系的政治立场相统一,当这些领导人掌握政权后,革命时期的理想就转化为开创“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

20、实践,并试图将社会主义的某些普遍原则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结合起来,形成民族主义色彩的“社会主义”流派。第18页,共38页。3、新独立国家在现代化起步阶段需要集中政治权力以充分发挥国家在现代化启动中的主导作用,也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取得工业发展的高速度以实现赶超先进国家的目标,在这些方面,苏联的体制模式提供了榜样,苏联战前工业化的成就对落后国家也颇具吸引力,因此有不少国家为摆脱对西方的经济依附、实现高速增长而转向学习苏联,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予类似苏联式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走上了“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4、有些新独立国家(主要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由于社会发展程度较低,还保留着比较原始的传统社会

21、因素(如原始部落制度),这种因素可以转化为“粗陋的社会主义”,所以,在这些国家打出社会主义旗号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在这种情况下,有些领导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宁可在社会主义名义下维持传统社会结构,而不愿引进西方式的现代社会体制。第19页,共38页。战后还有一些国家的统治集团运用本民族的宗教教义来对抗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这方面最为典型的是霍梅尼领导的伊朗伊斯兰革命。1978年初,在宗教领袖霍梅尼的号召和领导下,场大规模的反国王运动在伊朗各地先后兴起,国王政权虽出动军警镇压,但仍无法控制局势,到年底,霍梅尼的信徒已完全占据了上风,大势已去的国王被迫于1979年1月16日仓皇出逃,2月1日,原流亡:

22、国外的霍梅尼回到德黑兰,组织伊斯兰政府,巴列维王朝就此覆灭。2月11日,伊朗成立伊斯兰革命委员会,接管政权。4月1日,宣布成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根据新宪法,霍梅尼被尊奉为“伊斯兰命领袖”,即最高领袖,并规定,从此伊朗切按占兰经和圣训办事,国家生活的各个领域实行“全盘伊斯兰化”;霍梅尼还号召,所有伊斯兰国家在真主的旗帜下团结起来,成立一个“大伊斯兰政府”,即对外输出伊斯兰革命。第20页,共38页。二、二、“新兴工业国新兴工业国(地区地区)”)”的崛起的崛起 在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有一些国家和地区抓住世界经济体系调整、升级提供的机遇,在60-80年代期间先后取得现代化建设的突破性进展,实现

23、了经济高速增长,并推动社会结构的全面转型,基本奠定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基础。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上已达到或接近比较发达国家的水平,改变了原来的落后面貌,因此被称为“新兴工业国(地区)”,目前被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列入这种类型的国家和地区约有10多个,主要分布在东亚和南美,其中最引入瞩目的是东亚“四小龙”,即: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第21页,共38页。东亚发展模式 东亚“四小龙”及其他“新兴工业国(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成就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80年代以来,对“东亚发展模式”的研究一时成为世界性热点,人们试图从“四小龙”的成功中总结出某些对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

24、第22页,共38页。东亚发展模式“东亚经验”中表现出普遍意义的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第,政府确立了经济取向的现代化发展路线,并拥有足够的政治权威和组织动员能力去推行这一路线:作为外源性、后发型的现代化进程,在其启动阶段,国家政权发挥出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因此,政府的发展取向及其施政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地区)现代化建设的成败。第二,以建构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进行社会体制结构的改革,形成稳固的现代社会基础。这也是政府导向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尽快解决社会转型期的二元结构体制,培植和发育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家和市民阶层,使传统农民社会过渡到现代市民社会,以适应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发展。第三,抓

25、住发展机遇,适时采用外向型发展战略,在参与国际竞争中谋求突破。第23页,共38页。“四小龙”为代表的“东亚模式”虽然提供了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体系结构中获得高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但是,这种经验仍然被历史地定位于“发展中”阶段,也就是说,这些“新兴工业国(地区)”的崛起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世界体系既有的结构和秩序,主导世界体系的仍然是欧美为中心的发达国家区域。第24页,共38页。三、三、“全球化全球化”进程中的南北矛盾进程中的南北矛盾 现代世界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制约着每个国家的发展,殖民体系的瓦解结束了宗主国对殖民地的超经济强制,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世界经济体系中因区位差而形成的“中心(发达地区)”与

26、“边缘(不发达地区)”的结构性矛盾,大批新独立国家走上自主现代化道路无疑是历史的进步,这个浪潮大大推动了现代文明的全球普及,但同时,在既有的世界经济格局中突进的“全球化”,势必进一步凸现世界体系所内涵的不平等,这种因结构性因素而导致的世界范围的贫富差异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南北矛盾”(“北方”指发达国家,“南方”指发展中国家)。第25页,共38页。解决南北矛盾的主要途径是改造现有的世界体系,建立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新秩序。发展中国家建立世界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努力:1964年,在发展中国家的倡议下,联合国召开了第一届贸易和发展会议,会上,77个发展中国家发表联合宣言,组成“七十七国

27、集团”,此标志着南方国家以一个整体的形象出现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与北方国家展开集体谈判和斗争。同年10月,第二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首次提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口号。1974年5月1日,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宣言和行动纲领,年底,联大又通过了各国经济权利义务宪章,这些文件标志着南北矛盾的存在与解决途径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共识,而发展中国家提出的世界经济新秩序理念也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1980年8月,第十届特别联大曾提议举行“关于国际经济合作促进发展的全球谈判”,次年10月,在墨西哥坎昆举行了预备会议,但由于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阻挠,在谈判程序上未达成协议,致使正式谈

28、判流产。第26页,共38页。80年代,是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陷入困境的10年,也是南北矛盾加剧的10年。首先国际利率的大幅上升使发展中国家爆发严重债务危机。其次,世界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低落导致发展中国家贸易收入锐减。第27页,共38页。进入90年代后,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与稳定,发展中国家的外部经济环境趋于宽松,同时通过内部的改革和调整,很多发展中国家开始走出困境,恢复增长,但是,这种发展仍然很不平衡,经济增长势头较强的只是局部地区和少数国家,大部分国家的发展基础仍十分虚弱,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集中的非洲和亚洲、拉美的部分地区还没有摆脱困境,这些国家要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还面临许多障碍。第2

29、8页,共38页。世界现代化进程虽然在整体上极大地提升了人类文明,使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由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体系内涵的不平等结构,从现代化进程中获取的利益和支付的代价在不同类型的国家中也是明显不平等的,南北矛盾就是其集中体现。只要世界体系结构不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南北矛盾也将始终作为世界的基本矛盾而长期存在,日益增强的“全球化”趋势与那被矛盾的相互作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世界的未来走向,换言之,世界最发达部分与人类大多数关系的协调将是决定人类整体命运的至关重要的课题。第29页,共38页。第三节第三节 第三世界的形成、特征与作用第三世界的形成、特征与作用 第三世界是随着殖民体系的

30、崩溃和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而形成的。赢得独立的新国家,原来都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他们有着共同的遭遇。这种遭遇使他们感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是一种强大的国际力量,要维护独立,发展经济,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也必须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有组织的国际力量。第三世界的形成,正是这种联合斗争的产物。第30页,共38页。一、第三世界形成中的三个里程碑一、第三世界形成中的三个里程碑1 1、万隆会议、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于1955年4月1824日召开。它的正式名称是“第一次亚非会议”,因为是在印尼的万隆召开而得名。万隆会议是由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五国发起的。除这5个国家外,还有18

31、个亚洲国家和6个非洲国家,共29个国家参加。用东道主印尼已故总统苏加诺的话说,这次会议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万隆会议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是对战后两极格局的第一次大冲击,它标志着亚非人民的觉醒和团结,显示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作用,它成了第三世界的发祥地。会议所体现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间的友好合作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而载入史册。第31页,共38页。2 2、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万隆会议之后,原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印度总理尼赫鲁和埃及总统纳赛尔倡导了不结盟运动。不结盟运动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忽视的一支

32、政治力量。其成员国已由1961年9月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第一次不结盟的国家或政府首脑会议时的25国增加到1995年10月在卡塔赫纳举行第十一次会议的113个国家,占全世界国家总数的近23,占世界人口一半以上,它是仅次于联合国的国际讲坛。第32页,共38页。3 3、七十七国集团、七十七国集团 不结盟运动是第三世界形成在政治领域的主要表现,而七十七不结盟运动是第三世界形成在政治领域的主要表现,而七十七国集团则可以说是在经济领域的主要表现。国集团则可以说是在经济领域的主要表现。七十七国集团与不结盟运动有着直接的联系。在不结盟国家的创议和推动下,联合国大会于1962年12月8日正式批准召开贸易和发展会议(

33、简称“贸发会”)。1963年第18届联大在讨论召开贸易和发展问题时,由75个发展中国家发表了一个联合宣言,因而形成了75国集团。1964年36月,在日内瓦举行第一届联合国贸发会议时,75国集团的成员增加到77个,并发表了77个发展中国家联合宣言,从此就被称为“七十七国集团”。第33页,共38页。七十七国集团,是发展中国家以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为目标、协调内部立场同发达国家进行谈判的组织。它的建立揭开了在联合国系统内南北经济斗争的序幕,是有组织的南北对话的序幕。在每届联大和贸发会议召开之前,它通常都要举行部长级会议,研究对策,统一行动。第34页,共38页。二、第三世界的地位与作用二、第三世界的地

34、位与作用 1 1、第三世界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三世界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第三世界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第二,整个第三世界是最大的和平力量。第三,随着联合国新成员的增加,它的政治作用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第35页,共38页。2 2、第三世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三世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潜力很大。第二,第三世界已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第三,第三世界国家已不是任人掠夺剥削的对象。第36页,共38页。三、第三世界的基本特征三、第三世界的基本特征 1 1、第三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第三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一,工农业比较落后。第

35、二,经济比较单一。第三,经济的共生结构。第四,经济类型多样。第37页,共38页。三、第三世界的基本特征三、第三世界的基本特征2 2、第三世界政治的基本特征、第三世界政治的基本特征 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制度按其政治统治的性质来看,多数是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占主导地位的,少数是由前资本主义的统治阶级占主导地位的。前者在政权建设上采取共和制(总统制或内阁制),后者多采取君主制(君主专制或君主立宪)。另外,还有少数国家是由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占主导地位的,其政权为人民共和制。具体来说,除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外,大体可分以下几类:(1)政教合一的神权制。(2)世俗的封建君主制。(3)部族酋长制。(4)军人独裁制。(5)议会民主制。第38页,共38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战后民族运动与第三世界的形成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