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税收定量分析税收定量分析河北经贸大河北经贸大学学 张瑞锋张瑞锋 Session 3 税收定量分析 session 3税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结构分析 Session Topics税收与税收与GDP项目构成的影响分析项目构成的影响分析 税收与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 税收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影响分析 税收与所有制结构的影响分析税收与所有制结构的影响分析 税收与经济的数量分析主要是指税收总量及其结构与经济总量及其结构方面存在的相互依从关系。我们在第三章中已经介绍了这方面的内容。下面我们从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所有制结构角度分别讨论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1 税收与GDP项目构成的影响分析 1.1GDP项目构成及变化
2、特征项目构成及变化特征 GDP核算的收入法是根据各生产要素在核算的收入法是根据各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各得其收入的原理进行计生产过程中应各得其收入的原理进行计算的,具体构成项目包括劳动者报酬、算的,具体构成项目包括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GDP项目构成比重年份税收收入税收增长率GDP增长率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19912990.26.0%9.2%51.2%12.3%13.3%23.2%19923296.910.3%14.2%50.1%12.9%13.4%23.6%19934255.329.1%13.5%50.7%11
3、.6%13.8%23.9%19945126.920.5%12.6%51.2%11.9%13.6%23.3%1995603817.8%10.5%52.7%12.4%12.9%22.0%19966909.814.4%9.6%53.4%12.8%12.6%21.2%1997823419.2%8.8%53.1%13.6%13.2%20.1%19989262.812.5%7.8%53.1%14.5%13.4%19.0%199910682.615.3%7.1%52.4%15.1%13.5%19.0%200012581.517.8%8.0%51.4%15.4%14.2%19.0%200115301.421.
4、6%7.5%51.4%15.7%14.1%18.8%200217636.515.3%8.3%49.6%15.9%14.3%20.2%200320017.313.5%9.5%50.9%15.7%14.0%19.4%劳动者报酬变动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1至1998年,所占比重上升,表明劳动力增值能力和贡献率下降,这从性质上决定了税基质量的下降,最终导致税负的下降。第二阶段,1998至2001年比重下降,表明劳动力增值能力和贡献率上升,这与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提高有关。固定资产折旧反映了全部固定资产在本期生产经营中的转移价值。1991年以后固定资产折旧项目比重呈持续上升趋势,2001年比19
5、91年上升了3.4个百分点。折旧率的提高部分地反映出投资率高,而高投资率是使税负上升的经济因素。但折旧率的提高同时又表明生产的后劲加强,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基本条件。在GDP结构中,工资和折旧比重的上升以及利润比重的下降,共同影响到税负的下降。生产税净额是指政府征收的生产税与支付的补贴之差,从本期创造的增加值中所得到的净收入份额。其比重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1-1994年,其毕生基本保持在13%,波动不大,这与分税制以前相对稳定的“上缴利税”体制有关。第二阶段包括1995、1996年,生产税净额比重略有下降,体现了1994年分税制改革“让利于企业,让利于地方”的目标。第三阶段是1
6、997年以后,为了遏制经济增长疲软势头,中央加强宏观调控,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强化了税收力度,税收增长进入了上升阶段。生产税净额比重的上升反映了税收征收的力度加大。单纯从数据上看,工资与生产税净额同属GDP的组成项目,二者是并列关系。在GDP一定的情况下,工资增长则税收减少,工资减少则税收增加。再进一步分析,工资是劳动力增值能力的标志,工资比重上升表明劳动力的增值能力和贡献率在下降。这种情况从质上决定了税基的萎缩,税负的下降,结果表现为生产税净额在GDP中所占比重的下降。营业盈余与税收具有三重关系:从GDP的组成项目的角度出发,营业盈余与生产税净额是并列关系,是此长彼消的关系。利润多了税收就少
7、,税收多了利润就少;从营业盈余经调整后得到的应纳税所得额,是企业所得税的税基,二者有比例增减的关系;从GDP的质量来年,营业盈余或者利润是GDP质量高低最具体的标志,即有利润的行业的GDP是质量较高的,无利润的行业GDP质量是低的。1993年为24%,2003年是19.4%,反映出GDP质量的下降情况是比较明显的。营业盈余项目的波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1至1994年,所占比重基本稳定在23%左右,反映此期间企业效益的基本情况。第二阶段是1994年以后,营业盈余比重呈下降态势,高低落差在5个百分点,说明这期间企业利润不理想。进入21世纪后,下降趋势有所遏制,稳中有升。1.2 GDP质
8、量对税收的影响 按收入法计算的按收入法计算的GDP,在理论上应包括工资、折旧、,在理论上应包括工资、折旧、生产税净额和利润,如果在微观经济运行正常、效益生产税净额和利润,如果在微观经济运行正常、效益较好的情况下产生的增值额,称为有质量的增值额。较好的情况下产生的增值额,称为有质量的增值额。企业效益好时所产生的增值额包含工资、折旧、生产企业效益好时所产生的增值额包含工资、折旧、生产税,也包含利润;不好时所产生的增值额只包含工资、税,也包含利润;不好时所产生的增值额只包含工资、折旧、生产税,甚至只有工资和部分折旧。在这种情折旧、生产税,甚至只有工资和部分折旧。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工资、折旧计入况下虽然
9、工资、折旧计入GDP使之增加,但却无利无使之增加,但却无利无税,是一种税,是一种“劣性劣性”的增加值。换言之,即使税率相的增加值。换言之,即使税率相同,等量的同,等量的GDP也未必产出等量的税收,也未必产出等量的税收,“良性良性”增增加值的比重越大,越有利税收增长。加值的比重越大,越有利税收增长。在在GDP一定的情况下,构成项目的比重不同,一定的情况下,构成项目的比重不同,必然会导致税基质量的变化。如劳动者报酬比必然会导致税基质量的变化。如劳动者报酬比重上升表明重上升表明GDP增值能力下降,带来税基质量增值能力下降,带来税基质量的下降。反之,则说明税基质量的提高。的下降。反之,则说明税基质量的
10、提高。实际经济运行中,质量不高或无质量的增值额实际经济运行中,质量不高或无质量的增值额是存在的。这类企业或有税无利,是对资源的是存在的。这类企业或有税无利,是对资源的浪费。在对比基期一定的情况下,有质量的增浪费。在对比基期一定的情况下,有质量的增值额在值额在GDP总额中的比重增加,就可能出现税总额中的比重增加,就可能出现税收收入增长习惯于经济增长的情况,增长弹性收收入增长习惯于经济增长的情况,增长弹性大于大于1;反之弹性小于;反之弹性小于1。建立方程:建立方程:说明税收增长率与生产净税比重之间存说明税收增长率与生产净税比重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与劳动者报酬比重相在着正相关关系,与劳动者报酬比重
11、相关关系不显著;与折旧、盈余比重之间关关系不显著;与折旧、盈余比重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存在负相关关系。2税源产业经济结构与税负分析 产业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三大结构之一,行产业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三大结构之一,行业是产业的基础和组成部分。从国际惯例和业是产业的基础和组成部分。从国际惯例和我国统计核算体系来看,国民经济的具体指我国统计核算体系来看,国民经济的具体指标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标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来衡量。一定时期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之和等于同时期一定时期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之和等于同时期的的GDP。税收主要来源于三次产业增加值。税收主要来源于三次产业增加值或或GDP。而具体分析,
12、税收收入的绝大部。而具体分析,税收收入的绝大部分直接来源于剩余价值(分直接来源于剩余价值(M)。因此,产业)。因此,产业与行业的经济潜力如何及税收负担是否合理与行业的经济潜力如何及税收负担是否合理平衡,直接关系税收的增长状况。平衡,直接关系税收的增长状况。2.1 产业经济结构分析 所谓三次产业,即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所谓三次产业,即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或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简称。产业(或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简称。三次产业划分源于国外,近年在我国统计与经济分析三次产业划分源于国外,近年在我国统计与经济分析中被广泛应用。三次产业划分方法的创始人
13、是新西兰中被广泛应用。三次产业划分方法的创始人是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和英国经济学家柯林奥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和英国经济学家柯林克拉克。克拉克。关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说法,从关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说法,从20世纪世纪20年代起年代起就流行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就流行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935年,费希尔在其所年,费希尔在其所著的著的安全与进步的冲突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提出了三次产业一书中,提出了三次产业的概念,并很快地为澳、新两国的经济界所接受。在的概念,并很快地为澳、新两国的经济界所接受。在此基础上,此基础上,20世纪世纪50年代初,柯林年代初,柯林克拉克在其所著的克拉克在其所著的经
14、济进步的条件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概括:一书中,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概括: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捕猎和水产业;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捕猎和水产业;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则包括交通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则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商业、金融、服务业、科学、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商业、金融、服务业、科学、教育、文化、卫生、行政,以及其他一切不包括在第教育、文化、卫生、行政,以及其他一切不包括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的事业。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的事业。2.1 产业经济结构分析 虽然国际经济学界对于三次产业的划分标准迄今并无完全一致的意见,各国的
15、统计口径也有所不同。但总的来看,可以说,三次产业大体上是根据对劳动对象的加工顺序划分的。第一产业是利用自然界本来存在的劳动对象进行生产;第二产业是对初级产品进行进一步加工;第三产业则不生产物质产品,而只提供所谓服务。如果按照三次产业的划分来考察经济活动,不难看出,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存在这样的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表明社会朝着更经济的方向进步。先是农业相对于工业制造业的就业人数趋于下降,接着是工业制造业相对于服务业的就业人数也趋于下降。这就是所谓的“配第克拉克规律”(Pett-Clark Law)。2.1 产业经济结构分析 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的发展顺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需要的迫切程度和满足
16、这些需要的发展进程,而且通社会分工的发展顺序也大体吻合的。因此,三次产业的划分有其科学的因素,它对于考察经济结构的长期变化趋势是有意义的,也是可以借鉴的。几十年来,这种分类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由于三次产业的划分在国际上广泛流行,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经济统计资料都是按照这种分类方法进行统计搜集的。为了便于进行规范的比较研究,我们选择产业划分的方法作为研究我国税源的基本方法。我国产业经济结构表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第一产业增加值13844.2 14211.2 14552.4 14472.0 14628.2 15411.8 16117.3 17092
17、.1 比重(%)20.4 19.1 18.6 17.6 16.4 15.8 15.3 14.6 第二产业增加值33612.9 37222.7 38619.3 40557.8 44935.3 48750.0 52980.2 61274.1 比重(%)49.5 50.0 49.3 49.4 50.2 50.1 50.4 52.3 第三产业增加值20427.5 23028.7 25173.5 27037.7 29904.6 33153.0 36074.8 38885.7 比重(%)30.1 30.9 32.1 32.9 33.4 34.1 34.3 33.2 总计增加值67884.6 74462.6
18、 78345.2 82067.5 89468.1 97314.8 105172.3 117251.9 资料来源: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1.1 产业经济结构分析 从三次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如表从三次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如表5-1)看,第)看,第一产业所占的份额逐年下降,从一产业所占的份额逐年下降,从1996年的年的20.4%,下降为下降为2003年的年的14.5%,下降,下降5.8个百分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基本维持在点;第二产业基本维持在50%左右的水平上下左右的水平上下波动,波动,2003年略有上升为年略有上升为52.2%,比最低点,比最低点49.3%(1998年)高年)高2.9个百分点,也就是说第
19、个百分点,也就是说第二产业比重上下波动仅为二产业比重上下波动仅为2.9个百分点;第三产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份额逐年上升,从业所占份额逐年上升,从1996年的年的30.1%,上,上升为升为2003年的年的33.2%,上升,上升3.1个百分点,但从个百分点,但从1999年起,第三产业发展出现徘徊不前的态势。年起,第三产业发展出现徘徊不前的态势。2.2 产业税收结构分析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第一产业税收收入369.46 397.48 398.80 423.50 465.31 481.70 717.85 871.77 比重(%)5.35 4.83 4.31
20、3.96 3.70 3.15 4.14 4.18 第二产业税收收入3882.06 4449.41 5490.74 6112.29 7100.71 8445.83 9858.54 11844.18 比重(%)56.18 54.04 59.28 57.22 56.44 55.20 56.84 56.78 第三产业税收收入2658.30 3387.15 3373.26 4146.79 5015.49 6373.85 6768.20 8142.81 比重(%)38.47 41.14 36.42 38.82 39.86 41.66 39.02 39.04 总计税收收入6909.82 8234.04 92
21、62.80 10682.58 12581.51 15301.38 17344.59 20858.76 注:1.税收收入为全部税收。2.税收收入包括农税和海关代征“两税”,不包括出口退税。2.2 产业税收结构分析从三次产业税收收入比重(人表从三次产业税收收入比重(人表5-2)看,第页产业所占份额)看,第页产业所占份额2001年以前呈下降趋势,从年以前呈下降趋势,从1996年的年的5.35%下降为下降为2001年的年的3.15%,但但2002年、年、2003年又有上升趋势,从税收收入绝对量看,则呈增年又有上升趋势,从税收收入绝对量看,则呈增加趋势,从加趋势,从1996年的年的369.46亿元,增加
22、到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年的871.77亿元,亿元,增加了增加了502.31亿元。我国以农业为基础,对农业实行低税政策,亿元。我国以农业为基础,对农业实行低税政策,来自农业的税收收入虽然在总量上不断增加,但来自农业的税收来自农业的税收收入虽然在总量上不断增加,但来自农业的税收占税收收入比重一直较低。第二产业税收占税收收入的比重较大,占税收收入比重一直较低。第二产业税收占税收收入的比重较大,是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一般在是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一般在55%以上,最高的年份接近以上,最高的年份接近60%(1998年为年为59.28%)。第三产业税收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保持较稳)。第三产业税收占税收收入的
23、比重保持较稳定的态势,来自第三产业的税收已经成为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定的态势,来自第三产业的税收已经成为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与我国鼓励第三产业发展,实行轻税负政策及产业结构的发生这与我国鼓励第三产业发展,实行轻税负政策及产业结构的发生变化趋势是相吻合的。总之,从变化趋势是相吻合的。总之,从1996年后,我国产业税收结构保年后,我国产业税收结构保持了基本稳定的态势。持了基本稳定的态势。我国产业税负结构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第一产业2.67 2.80 2.74 2.93 3.18 3.13 4.45 5.10 第二产业11.55 11.95 14.22
24、15.07 15.61 17.32 18.61 19.33 第三产业13.01 14.71 13.40 15.34 16.89 19.23 18.76 20.94 宏观税负9.17 11.06 11.82 13.02 14.07 15.72 16.49 17.79 2.2 产业税收结构分析 从从1996年以来,三次产业税收负担(如表年以来,三次产业税收负担(如表5-3,以下简称税负)和宏观税负都呈逐年上升趋势,以下简称税负)和宏观税负都呈逐年上升趋势,第一产业从第一产业从2.67%上升到上升到5.10%,上升,上升2.43个百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税负从分点;第二产业税负从11.55%上升到上升到
25、2003年的年的19.33%,上升,上升7.7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税负从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税负从1996年的年的13.01%,逐年上升到,逐年上升到2003年的年的20.94%,上升,上升7.93个百分点。宏观税负从个百分点。宏观税负从1996年的年的9.17%,提高到,提高到2003年的年的17.79,提高,提高8.62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在逐年提高,的比重在逐年提高,这与这与1996年以来经济稳定增长、税收收入大幅年以来经济稳定增长、税收收入大幅度增长等因素有关。度增长等因素有关。我国产业税负与宏观税负比较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
26、022003第一产业-6.5-8.26-9.08-10.09-10.8-12.59-12.04-12.69第二产业2.380.892.42.051.541.62.121.54第三产业3.843.651.582.322.823.512.273.152.2 产业税收结构分析 从各类产业税负与宏观税负比较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税负低于宏观税负,从1996年低于宏观税负6.5个百分点,到2003年扩大到低于宏观税负12.69个百分点,与宏观税负的差距有逐年拉大的趋势;第二产业税负高于宏观税负,但规律性不强;第三产业税负高于宏观税负,与宏观税负的差距较大。由此看来,近年来宏观税负的提高,除经济因素外,还与第
27、三产业税收收入比重上升、征管力度加强取得较快的税收收入等因素密切相关。我国各产业税收弹性比较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第一产业税收增长率6.78 2.93 6.19 9.87 10.40 49.02 21.44 经济增长率3.50 3.50 2.80 2.40 5.36 4.56 6.05 税收弹性1.94 0.84 2.21 4.11 1.94 10.75 3.54 第二产业税收增长率14.61 23.40 11.32 16.17 15.55 16.73 20.14 经济增长率10.50 8.90 8.10 9.60 8.49 8.68 15.65 税收弹性1.
28、39 2.63 1.40 1.68 1.83 1.93 1.29 第三产业税收增长率26.62 2.19 25.93 22.45 23.46 6.19 20.31 经济增长率9.10 8.30 7.70 7.80 10.86 8.81 7.79 税收弹性2.93 0.26 3.37 2.88 2.16 0.70 2.61 合计税收增长率19.16 12.49 15.33 17.78 18.51 13.35 20.26 经济增长率8.60 7.80 7.20 8.30 8.27 8.07 11.49 税收弹性2.23 1.60 2.13 2.14 2.24 1.65 1.76 价格指数100.8
29、0 97.40 97.00 98.50 99.20 98.70 99.90 2.2 产业税收结构分析从税收弹性与税负的关系可以得出,税收弹性大于1,税收负担逐年提高的;税收弹性等于1,税负是保持不变的;税收弹性小于1,税负是逐年降低的。从产业税收弹性分析看,第一产业由于税收收入增长率快于经济增长率,起税收弹性较大,除1998年低于1外,其余各年均大于1,2002年则高达10.75,这就是第一产业税负在2002年高达4.45%的直接原因。第二产业税收弹性除1998年(2.63)较高外,其余各年均大于1,小于2。因此第二产业税负保持叫均衡的增长趋势。第三产业税收弹性除1998年、2002年较低外,
30、其余各年均高于2,造成第三产业税负提高较快,2003年达到20.94%,已高于20%。从总的税收弹性看,除1998年,由于第一、三产业税收增长率的放慢,造成税收弹性较低,进而影响了总体税收弹性较低,仅为1.6,其余各年税收弹性均高于1.6,也就是说税收增长以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增长,由此带来宏观税负的提高,从1996年的9.17%,提高到2003年的17.79%,提高8.62个百分点。3 税源行业经济结构与税负分析 我国行业税负应当包括流转税负与所得税负。本节先分析行业流转环节的税负。它与国家统计资料中的生产税净额是相对应的。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部分财产税及目的税和少量规费等。3.1行业
31、经济结构分析 我国行业的增加值统计不是每年都计算的,一般是在编制投入产出表时,才计算行业的增加值。为了分析目的,我们利用2000年投入产出表的数据,估算出2001年以后的行业增加值数据。在分行业经济结构中,农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最大,为16.56%,其次是机械设备制造业为10.81%,第三位是商饮业。其他依次为服务业、建筑业、交通邮电等行业。我国行业增加值构成2000200120022003增加值比重(%)增加值增加值增加值农业15296.0416.5616118.9117420.419421.23采掘业4679.915.074931.675329.875942.03食品制造业4610.874.9
32、94858.925251.245854.38纺织、皮革制造业4494.544.874736.335118.765706.67其他制造业2996.423.243157.623412.573804.52电汽水34613.753647.193941.674394.4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2071.742.242183.192359.472630.47化学工业5220.315.655501.145945.326628.17建材及非金属制品业1855.592.011955.412113.32356.02金属产品制造业3138.873.43307.733574.813985.39机械设备制造业9980.36
33、10.8110517.2711366.4612671.96建筑业5943.066.446262.776768.457545.84交通邮电业5446.235.95739.226202.626915.02商饮7353.487.967749.078374.759336.64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5060.785.485333.035763.646425.62金融保险业3842.684.164049.44376.364879.01其他服务业68957.477265.937852.68754.51增加值总计(GDP)92346.8810097314.8105172.3117251.93.2 分行业税收结构
34、分析 由于在现行的税收收入统计中没有分行业的税收收入数,在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税收收入分行业数,是在编制投入产出表时,根据要求测算生产税净额的数据,与税收收入统计存在一定的差别。但为了分析行业税收结构和税负,在无其他数据可以支持的情况下,只能利用生产税净额的资料,进行近似地计算、分析。但是,生产税净额主要包括流转税,财产税、行为税和规费比重很小,因此据此来分析流转税负是可行的。我国分行业税收收入构成2000200120022003生产税净额比重(%)税收收入税收收入税收收入农业415.13.09473.55536.79645.55采掘业677.75.05773.13876.371053.93食品制
35、造业1161.78.661325.291502.261806.63纺织、皮革制造业857.16.39977.791108.361332.93其他制造业3382.52385.6437.09525.64电汽水7615.67868.16984.091183.48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627.44.68715.75811.33975.71化学工业1266.49.441444.731637.651969.46建材及非金属制品业326.22.43372.13421.83507.29金属产品制造业702.75.24801.65908.71092.81机械设备制造业1623.912.111852.572099.
36、962525.43建筑业547.14.08624.14707.49850.83交通邮电业338.22.52385.82437.35525.96商饮1853.813.822114.842397.252882.96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471.73.52538.12609.98733.57金融保险业1241.49.261416.211605.321930.58其他服务业203.21.51231.81262.77316.01生产税净额总计13412.4100税收收入12581.5110015301.317344.5920858.763.2 行业经济结构分析从表5-6、表5-7可以看出,行业增加值与行业
37、税收基本匹配,但不同步。商饮业税收比重最大,为13.82%;其次是机械设备制造业和化学工业,分别为12.11%和9.44%。而增加值比重最大的是农业,税收仅为3.09%,商饮业的税收比重为13.82%,机械设备制造业税收比重12.11%。这说明商饮业和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增加值加大、税收比重大是基本正常的。我国农业是基础产业,实行低税政策,现行实行独立的农业税制,增加值大,税收比重低也正常。按照现行税制,我国以增值税和营业税为主,且我国实行生产型增值税,越是固定资产占用多的部门和投资大的部门,越是抵扣不足的部门。在上述税收比重大的三个行业中,目前显然存在抵扣不足的问题。也就不难看出商饮、机械设备制
38、造业和化学工业的流转税负在客观上应当是高于其他行业的。3.3 行业税负结构分析 利用据投入产出表资料测算的行业增加值以及行业税收收入的数据,按照宏观税负的计算方法,计算出行业流转税负,我国分行业税负200120022003农业2.943.083.32采掘业15.6816.4417.74食品制造业27.2828.6130.86纺织、皮革制造业20.6421.6523.36其他制造业12.2112.8113.82电汽水23.824.9726.93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32.7834.3937.09化学工业26.2627.5529.71建材及非金属制品业19.0319.9621.53金属产品制造业24
39、.2425.4227.42机械设备制造业17.6118.4819.93建筑业9.9710.4511.28交通邮电业6.727.057.61商饮27.2928.6230.88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10.0910.5811.42金融保险业34.9736.6839.57其他服务业3.193.353.61行业平均税负15.7216.4917.793.3 行业税负结构分析 从行业生产净税负看,行业平均税负在上升,平均每年上升1个百分点。如果以平均税负为参照,2003年高于平均税负的行业有:食品制造业、纺织皮革制造业、电汽水、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及非金属制品业、金属产品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业
40、、商饮、金融保险等10个行业。其中税负最高的3个行业为:金融保险业、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商业饮食业;低于平均税负的行业有:农业、采掘业、其他制造业、建筑业交通邮电、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其他服务业;其中税负最低的三个行业为:农业、其他服务业、交通邮电业。目前这种税负分配的格局基本上反映了国家的产业政策调整方向。税负最低的行业正是鼓励发展的行业。在税负最高的行业中,按照产业政策应考虑适当降低食品制造业及商饮业的税收负担。4 对我国行业税负高低的判定 我国的行业所得税负担是行业税负的另一组成部分。行业所得税负担的真实承担者是企业。因此研究行业税负实质是研究企业税负。调整好企业税负也就解决了行业的税
41、负不根据企业所有制性质计算的税负,2001年内资企业的平均税负是22%左右,涉外企业的平均税负为12%左右,显然内资企业的税负是很高的,也是比较重的。主要原因是税前扣除和优惠政策的差别所致。这也说明需要通过新的税制改革和调整税收政策来实现公平税负。4.1行业税负判断 行业税负的高低经过计算是一目了然的。但是轻重难于判断,需要一定的条件和参照标准。税负高的行业,不能简单说明税负重,税负低的行业也不能说明税负一定轻。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参照标准或参照系,并要结合多钟影响因素权衡。然而加强产业、行业税收收入统计,以及增加产业、行业经济统计数据的可比性和规范性,以便于进行税收统计分析,这是一个基础。产业、
42、行业税负的高低可以作为评价税收负担轻重的参考指标,但不是唯一标准,应根据产业、行业的受益状况及经济结构调整方向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从数量分析的角度看,流转税负轻重的判断方法是以行业平均利润率和生产税负作为基本的参照系,一般而言,高于的行业应当降低税负,低于的行业应当提高税负。4.2分行业税负比较分析中国的投入产出表不是每年都编制的,最近的是2000年的投入产出表(资料来源: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因此本节依据2000年的投入产出表进行分析。根据2000年投入产出表资料,2000年所有行业平均生产税税负为13.53%。其中,生产税税负最高的前5个行业是: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为40.27
43、%;金融保险业为37.87、5;食品制造业为34.17%;化学工业为22.92%;商业饮食业为20.99%。生产税税负最低的5个行业是:其他服务业为1.77%;农业为2.94%;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为7.56%;建筑业为8.15%;运输邮电业为8.20%。因此,是否有理由根据平均税负,将高于平均税负的行业税负降下来,将低于平均税负的行业税负提上去呢?如果简单地依次判断税负轻重,是否克星和科学?同时行业税负包括流转税负与所得税负,在我国现行税制下,流转税收入占税收收入的70%,研究行业税负主要应是流转税负,但所得税负也应研究。从行业总体看,全面研究行业总税负即流转税与所得税综合的税负是十分必要的
44、。这是调整行业税收政策和改革的依据。4.3分析行业税负轻重应考虑的问题 由于各行业投入结构不同,其取得相同增加值所投入的生产要素成本是有差异的。因此,不能简单地就行业税负高低比较税负轻重。生产税净额是指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后的余额。生产税指政府对生产单位生产、销售和从事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所征收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费。生产补贴与生产税相反,指政府对生产单位的单方面收入转移,因此视为负生产税,包括政策亏损补贴、粮食系统价格补贴、外贸企业出口退税收入等。具体说生产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以及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养路费、水电费等进
45、入生产费用的税费,不包括所得税。4.3分析行业税负轻重应考虑的问题区分不同行业的增加值构成,是从另一角度分析税负的轻重。在国民经济不同行业中,由于生产要素的构成(资本有机构成)不同,有劳动密集型行业,也有技术密集型行业。农业、服务业建筑业、商业饮食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从她们的劳动者报酬占增加值的比重就可以看出,劳动者报酬占增加值的比重,农业为88.00%;其他服务业为78.1%;建筑业为69.20%;商业饮食业为50.00%。由于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高,因此影响该行业生产税税负的高低。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运输邮电业为技术密集型行业,他们的固定资产折旧所占比重较
46、高,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为36.00%;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为31.00%;运输邮电业为29.20%。由于固定资产折旧比较高,统一也影响其生产税税负的高低。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生产型的增值税,规定固定资产折旧中所含的进项税额不得抵扣,显然对这些行业是不利的。4.4判断行业生产税轻重的定量方法及基本步骤 由于各行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行业税负的轻重不能简单地以行业税负的高低进行判断,而应寻找一个更为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1.计算各行业的全部投入成本,包括原材料、固定资计算各行业的全部投入成本,包括原材料、固定资产、劳动力,计算这三项有关的费用,即财务会计上产、劳动力,计算这三项有关的费用,即财
47、务会计上所讲的生产成本。所讲的生产成本。2.计算全社会总资本投入,即各行业生产成本之和;计算全社会总资本投入,即各行业生产成本之和;计算全社会利润总额,即各行业利润之和。用总利润计算全社会利润总额,即各行业利润之和。用总利润除以社会总成本,计算出全社会平均利润率。除以社会总成本,计算出全社会平均利润率。3.按照马克思经济学,各行业的投入相同,取得的利按照马克思经济学,各行业的投入相同,取得的利润也应相同,计算出各行业按照社会平均利润率应取润也应相同,计算出各行业按照社会平均利润率应取得的利润额。得的利润额。4.计算出各行业取得的超额利润,即各行业实际利润计算出各行业取得的超额利润,即各行业实际
48、利润与按照社会平均利润率计算出的平均利润额的差额。与按照社会平均利润率计算出的平均利润额的差额。差额为正时,该行业实际利润高于社会平均利润;差差额为正时,该行业实际利润高于社会平均利润;差额为负时,该行业实际利润低于平均利润。额为负时,该行业实际利润低于平均利润。当资本流动不畅,或为避免市场盲目竞争,税收作为当资本流动不畅,或为避免市场盲目竞争,税收作为政府调节经济的主要手段,应发挥调节行业利润率的政府调节经济的主要手段,应发挥调节行业利润率的作用。因此,对实际利润较高的行业应提高生产税税作用。因此,对实际利润较高的行业应提高生产税税负,增加税收;对实际利润较低的行业应该降低生产负,增加税收;
49、对实际利润较低的行业应该降低生产税税负,减少税收。税税负,减少税收。5.计算出各行业应缴的生产税额,应缴生计算出各行业应缴的生产税额,应缴生产税等于实际缴纳的生产税与超额利润产税等于实际缴纳的生产税与超额利润(低于平均利润率的行业为负值)之和。(低于平均利润率的行业为负值)之和。6.计算理论生产税税负,即用应缴生产税计算理论生产税税负,即用应缴生产税除以各行业增加值。除以各行业增加值。7.计算确定增税行业或减税行业,将理论计算确定增税行业或减税行业,将理论生产税税负与实际生产税税负比较。如生产税税负与实际生产税税负比较。如果实际生产税税负低于理论生产税税负,果实际生产税税负低于理论生产税税负,
50、该行业为增税行业,应提高税负;如果该行业为增税行业,应提高税负;如果实际生产税税负高于理论生产税税负,实际生产税税负高于理论生产税税负,该行业为减税行业,应降低税负。该行业为减税行业,应降低税负。4.4判断行业生产税轻重的定量方法及基本步骤 上述方法在所得税制不规范、不能体现公平的情况下,可能扭曲其真实性。如果经过所得税制改革,实现统一的比例税率,流转税制实现差别税率,能够体现效率原则,这一方法的参考价值还是很大的。各行业投入产出状况表行业原材料投入(C1)固定资产折旧(C2)劳动者报酬(V)成本(C+V)营 业 盈 余(M)成本利润率M/(c+v)生产税净额农业9935.8584.79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