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 区域经济增长n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基本理论n 第二节 区域经济开发模式n 第三节 案例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1区域经济增长的巨大差异2东中西部GDP占全国的比重(%)如何分析这种差异?3先考虑:经济增长的一般因素(宏观经济增长模型)再考虑: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宏观模型在地域上的深化)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一一.区域经济增长定义和特点区域经济增长定义和特点n 1.狭义狭义: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表示,指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n 2.广义广义:社会总财富的增加+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产品需求量
2、的增加。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的时间表序列过程。43.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n 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区域经济增长?6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资源 技术生产环境硬环境基础设施条件相关产业布局条件生活环境软环境经济制度(政策)管理方式(政府服务质量与效率)生产组织形式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二.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7区域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的增长是同质的,大致包括两个方面:l1.需求拉动:包括区内和区外对本区产品和劳务的需求,由需求拉动生产;l2.供给驱动:原材料、资本、技术、劳动的供给,必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形成新的需求。8 如果分析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又会发其本身的特点:在一定时期,可能有一个或几个
3、地区增长速度很快,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增长。8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增长理论n主要包括三种理论:n 一.均衡增长理论n 二.非均衡增长n 三.新增长理论9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理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理论渊源论渊源n古典经济学增长理论 n凯恩斯主义增长理论 n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n新剑桥学派增长理论n新增长理论n现代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一)均衡增长理论10均衡增长的基本命题均衡增长的基本命题由于不发达地区存在生产,消费双低的均衡状态,要获得增长,必须打破这种状态,使整个区域经济同时增长。均衡增长理论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第二部分:打破低水平均衡战略的理论设计。1.理论描述1111低水平均衡的
4、描述理论(1)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2)内尔森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3)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1)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12n不发达经济中存在人均收入提高的趋势(如增加要素投入),也存在相反的趋势(如人口无限增加)。n区域经济要获得增长,投入必须足够大,克服相反的趋势的影响。n这存在一个临界点,突破临界,区域经济就能够增长。(2)内尔森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13n 内尔森从人口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论证该问题。n 从人口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来看,人口增加可能抵消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从而使人均收入回复到原态,或更低水平(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n 如果不能从制度上进行变革,不能靠国
5、家进行投入,这种状态很难被打破。(3)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供给角度:需求角度:14低购买低购买力力低生产低生产力力低资本低资本形成形成低产出低产出低收入低收入低投资低投资引诱引诱2.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均衡增长理论n(1)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n(2)纳克斯的部门平衡投资理论n(3)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1516l 均衡增长并不是指所有的部门都按照统一的比例、在所有地区按一个速度增长。l 均衡增长的中心在于区域内的产业应尽可能地完备,使产业间能够相互形成需求,从而获得内生的增长愿望。(二)非均衡增长理论n 1.非均衡增长的概念n 主张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由此带动其他部门的
6、发展。n 与均衡增长区别在于,认为落后地区资本有限,不可能大规模地投向所有部门,而只能集中投资几类有带动性的部门。n 2.连锁效应n 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了著名的连锁效应的概念,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n 连锁效应包括:n 前向关联效应。n 后向关联效应。n 旁侧关联效应。1718l 获得非均衡增长的区域经济,前提是存在区域贸易。l因为率先投入的部门要想带动全地区的发展,必须有一定的规模经济,而当部门规模扩大之后,必要有庞大的市场。l显然,落后地区不可能满足其要求,必须向其他地区输出,这是非均衡增长的关键所在。(三)新增长理论19理论产生的背景n 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出现新特点:知识在经
7、济增长中日益重要,有形投资流向高技术商品生产和服务,R&D投入越来越多,人力资源开发成为经济增长基石。n 均衡和非均衡理论阐述的地区增长问题,由于经济发展阶段性推进,发生很大变化,由此产生了新的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的内涵n 也叫内生增长理论,是针对新古典增长理论中技术外生这一不足提出的。n 在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由于资本积累会出现收益递减问题,最终人均产出将停止增长。因此,学者们引入了一个外生的技术进步因素。但这一理论对知识的生产过程一无所知。如果这个外生的技术进步的来源被切断,经济终究难逃零增长的稳定均衡状态,经济的长期增长仍然无法解释。n 新增长理论在技术进步“内生化”方面做了尝试。认为人力
8、资本在积累过程中(正规教育、培训、在职学习等)会发挥正的外部效应,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具有外溢性,因而使物质资本、劳动等其他要素形成递增收益,从而导致无约束的长期经济增长。201.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理论n 阿罗模式:用外部性解释了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认为新投资具有溢出效应,不仅进行投资的厂商可以通过积累生产经验提高生产率,其他厂商也可以通过学习提高生产率。;n 罗默模式:提出了知识溢出模型。知识具有溢出效应,这使任何厂商所生产的知识都能提高全社会的生产率;n 卢卡斯模式:提出了人力资本溢出模型。一个拥有较高人力资本的人对他周围的人会产生更多的有利影响,提高周围人的生产率。212.收益递增和
9、经济增长理论n 克鲁格曼模型:技术进步具有正的外部性,并通过复制和学习扩散到其他企业和个人,最终使所有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增,经济实现长期增长。n 卢卡斯模型:将技术换成人力资本,解释同上。223.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 n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人力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创新就成为左右经济增长的关键性行动。n 人力资本的开发是通过创新表现出来的。n 反映在五个方面n 使用一种新的技术n 开发一种新产品n 运用一种新的工艺23 开拓新的市场 尝试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三.区域经济增长模型24n 把新古典主义的增长模型,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模型的分析起点。n 在此基础上,劳动和资本从生产率较低部门向生产率较
10、高的部门转移,以及生产要素在地域上的聚集,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增长的模型第一部分:总量增长等于各区域增长之和。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增长由要素投入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决定。第一部分:总量增长等于各区域增长之和n 如果以Q表示国民生产总值,qi表示i区域的生产总值,则有公示:n 如果用Gv代表总产值的增长率,Gvi表示i区域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ai为i区域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的份额,即ai=qi/Q,则总量增长与各区域增长的关系是:25iqQ)G*a(Gviiv公式的政策含义n 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增长,要求政策对两类地区进行重点扶持:n 一是 qi(生产总值)值较大的区域n 二是 Gvi(GN
11、P增长率)值较大区域26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增长是由要素投入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决定的n 美国经济学家肯德里克认为,以前只注意产量与资本和劳动投入之比,只能叫部分生产率。这不能表示生产效率的全部变化。27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n 含义:也被称为总要素生产率,或技术进步率。指全部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土地,但通常分析时都略去土地不计)的投入量都不变时,而生产量仍能增加的部分。n 使用“全要素生产率”,主要是强调人力资本与科技进步的作用。28模式设计(不考虑规模收益)n Gvi 为i区域的产出增长率n Gai 为i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n 为i区域
12、的资本弹性系数n 为i区域的资本增长率n 为i区域的劳动弹性系数且n 为i区域的劳动增长率29lilikikiaiGG GGvikikiGli1kililiG引起经济增长的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资本投入()n 引起i区域经济增长的资本投入=本区域投入的资本n +从其他区域流入i区域的净资本劳动投入()30kiGliG引起i区域经济增长的资本投入=本区域新增劳动投入 +从其他区域流入i区域的净劳动模式设计(考虑规模收益)n 式中设a表示规模收益,当a1时,规模收益递增,当a1,规模收益递减,当a=1时,规模收益不变。a所决定的规模收益的变化,使产业的聚集出现不同的情况。n 区域经济增长就表现在产业部
13、门的发展和聚集上。31aGGllkk)(GGavi第二节 区域经济开发模式n一一.区域经济开发概论区域经济开发概论32人类运用发展经济的各种手段作用于特定区域的区域经济过程。3233二.区域经济开发模式34(一)区域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二)增长极模式(三)发展轴模式(四)网络型模式(一)区域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n 主导部门对其他相关部门的带动作用会产生效应。35(一)区域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续)n 假设Y为区域总产值,X为主导部门产值,C为消耗系数,则有:n 其中1/(1-C)为经济乘数n 这表示,如果一个地区拥有主导部门(X),经过n轮的乘数效应后,将带动CX/(1-C)相关部门,并使区域总值
14、达到X/(1-C)。36Y=X/(1-C)=1/(1-C)*X(二)增长极模式(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命名)n 增长极定义定义:主导部门集中而优先增长的先发地区。n 增长极特点特点:n 通过培育增长极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n 增长极是区域内各种条件优越,具有区位优势的少数地点。一经形成,就会吸纳周围的生产要素,使本身日益壮大,并使周围区域成为极化区域(极化效应)。当增长极和极化作用足够强大时,就会将生产要素扩散到周围地区,从而带动周围区域增长(扩散效应)。37(三)发展轴模式3838增长极模式的扩展。由于增长极数量的增多,增长极之间也出现了相互联结的交通线,这样,两个增长极及其中间的交通线就具有
15、了高于增长极的功能,理论上称为发展轴发展轴。发展轴同样存在聚集和扩散效应。发展轴在不断丰富之后,最后成为一条发展地带。发展带是发展轴的成长结果及其演化的最后形式。(四)网络型模式39发展轴另一种演化的结果。由若干个发展轴联合在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从而形成增长的网络。增长网络的形成,使极化效应产生的聚集规模经济在更大范围内,而不是一个点上表现出来,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也可能更大。n(一)区域产业部门更替的基本原理n 区域经济增长依靠要素的投入,但要素投入必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才能够获得产值的增长。n 要使经济继续增长,就必须要靠将投入从生产率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高的部门。40三.区域
16、开发中产业部门更替模式产业部门的生命过程41创新阶段衰退阶段成熟阶段发展阶段发展部门成长部门成熟部门衰退部门兴旺部门衰退部门区域内产业部门更替,就是把区域经济要素从衰退部门转移到兴旺部门,使相同的投入能够有更多产出。(二)判定产业部门兴旺或衰落的方法n 第一种方法:按照产业部门的增长率进行判定。42C C 成熟部成熟部门门A A 发展部发展部门门D D 衰退部衰退部门门B B 发展部发展部门门后一时期各部门平均增长率前一时期各部门平均增长率前一时期各部门增长率后一时期各部门增长率010%10%第二种评定方法:评分法n 英国经济地理学家埃斯塔尔根据美国1947-1967年的资料,综合各产业部门职
17、工人数的增长率,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工业部门在国家工业结构中的比重等三个因素,来对各工业部门进行评分。n 兴旺部门:10-7分(军火、电气设备、运输设备等)n 停滞部门:6.9-3.5分(印刷出版、金属制品等)n 衰退部门:3.4分以下(冶金、食品、纺织业等)4344(一)(一)空间转移理论空间转移理论n 即产业区域转移理论。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n 该理论承认区域间不平衡的现实,认为条件好的地方应较快地发展起来,并通过产业和要素从高梯度到低梯度的转移,带动条件差的地方发展。四.区域开发部门空间转移模式为何产业部门会在区
18、域之间互相转移?45lilikikiaiviGGGG 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入手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入手l 区域经济增长取决于区域资本和劳动力投入。l 在增长过程中,发达地区的部门会不断向落后地区转移,why?资本收益率对产业部门转资本收益率对产业部门转移的影响移的影响n:区域资本收益率工资率对产业部门转工资率对产业部门转移的影响移的影响46流动性分析(续))(ijkjiRRfG)(ijkjirrfgiriR:部门收益率)(ijjiWWfm:区域工资率iWjim:每年从 j区域流向i区域的净劳动力kjiG:每年从 j区域流向i区域的净资本其他因素对产业部门转移的影响n 除了资本收益率和工资率外,
19、产业部门转移还受区域发展的目标预期与软硬环境的影响,如基础设施,政府的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等。47(二)空间转移规律高梯度地区高梯度地区 (产业部门平均技术水平高(产业部门平均技术水平高的地区)的地区)n 对先进地区来说,以人工成本为主的生产成本增高,出现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趋势。n 其目的是淘汰衰退产业,改变要素投入方向。低梯度地区低梯度地区 (产业部门平均技术水平低产业部门平均技术水平低的地区的地区)n 对经济落后地区来说,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有接受资金和技术转移的需求和主动性;n 对低梯度的资源型地区来说,随着资源耗竭,需要发达地区转移新的产业来重新开发。48第三节 案例分析:中国
20、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n1.中国区域经济的差异n2.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n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491.中国区域经济的差异50三大经济地带三大经济地带东中西部GDP占全国的比重(%)51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增长,导致经济生产活动持续向东部地区集中。52地区经济呈不平衡增长态势,但增长率差距已开始缩小。各地区GDP增长率比较()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53扩大的鸿扩大的鸿沟:马太沟:马太效应?效应?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比较(%)54注:1982年以前,东部地区数据未包括海南省;西部地区数据未包括西藏自治区。1952年和1998年数据根据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
21、国统计出版社,2000)计算;2005年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计算。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收入增长之比较55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中国:推动公平的经济增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2.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n 1)历史原因n 2)区位原因n 3)制度原因n 4)政策倾斜原因n 5)人力资源差异561)历史因素n Michael P.Todaro:强调重视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n 旧中国的工业分布具有明显的半殖民社会色彩,大约3/4以上的工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广大内地,特别是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基本上没有现代工业。n 新中国成立时,各省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就已非常突出,今天的差距只是昨天的
22、继续和发展。572)区位因素n 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既邻近港澳、台湾、日本和韩国等国家或地区,又有上海、广州、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为依托,区位条件优越。n 中部地区同样有一些大城市作依托,但在地理区位上与东部地区相比,其对外联系明显不如东部沿海地区。n 西部地区虽也开通了一些对外贸易口岸,但由于与中国西部接壤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具有明显的优势,无力带动中国边疆地区的发展。583)制度因素 1978年以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由于各地区体制转轨的程度不同,从而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59 一般说来,一个地区的非国有化程度越高,计划控制能力就越弱,市场化程度也就越高。从左表可以
23、看出,中国东部地区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发展速度和市场化程度都明显高于内地。价格体系改革n 由于历史基础和资源禀赋方面的差异,沿海与内地的产业结构存在着明显差异:沿海地区以制造业为主,而内陆地区以资源开采业为主。n 直至20世纪80年代,价格体系仍旧维持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基础产品价格偏低的不合理状况,导致中西部一方面以低于其价值的价格向东部出售能源和原材料产品;另一方面,又以高于其价值的价格购买东部的加工制造品。n 西部在这种产品交换格局中导致了“价值双重流失”。604)政策倾斜因素n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n 1978年后,中国实施了不平衡的地区发展战略。这种战略给予了沿海
24、地区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的优惠,给沿海地区带来了明显的先发优势。n 优惠政策涉及投资、财税、外资外贸、金融等方面。n 尽管后来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但这些政策效应根本不能与沿海地区所创造的经济奇迹相媲美。615)人力资源差异62资料来源:中国经济年鉴,2004。2003年各地区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数及比重东部地区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上都占有较大优势。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n 正面影响正面影响: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增加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如果政府合理运用税制,就能够通过转移支付来帮助贫困地区;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到富裕地区打工,既解决了贫困
25、地区的就业问题,也有效地缓解了富裕地区工资上升压力,使中国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保持较强的竞争能力。n 负面影响负面影响:贫困地区的人才流失;引起城市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向沿海地区的集聚(马太效应)。63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641949-19781979-19911992以后1)49-78年的平衡发展战战略n 1979年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是在计划体制下推进的,其战略与政策主要受平衡发展论影响。n 在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内陆地区工业总产值比重开始上升。但是,由于片面强调地方工业自成体系,导致工业布局严重脱离现实条件。n 这一时期,以牺牲经济效率为代价,盲目追求国家投
26、资的大规模西进政策未能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65此阶段沿海和三线地区基本建设投资分配n 4952年:三年恢复n 5357年:“一五”n 5862年:“二五”、“大跃进”n 6365年:三年调整n 66-70年:“三五”、“三线”建设n 7175年:“四五”n 75-78年:“五五”前期区域政策调整66全国基本建设投资分配全国基本建设投资分配(%)(%)“一五”(53-57年)67工业布局原则工业布局原则:尽可能接近原料、燃料地;有利于国防安全;有利于改变经济落后地区面貌。“一五”期间,全国工业平均增长15.5,其中内地为17.8,沿海为14.4。“156156”工程:工程:前苏联援建中国
27、的156个项目。内地安排的项目占79,沿海地区只占约21。“一五”时期重点建设项目的大区分布“二五”与“大跃进”n “二五二五”(58-62年):在内地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同时,必须积极、充分地利用并适当发展沿海各地原有工业。n 但58年开始的“大跃进”打乱了这一部署。n“大跃进大跃进”:“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在三个“五年计划”或再多一点的时间,建成一个基本完善的工业体系”,要求钢铁和主要工业产品7年赶英,8-10年赶美。n 投资重点进一步推向内地。工业“遍地开花”。n 全国估计减少国民收入1500亿元。61年GDP仅有60年的73%。6865-72年:向“大三线”地区
28、实施“战略转移”69地缘政治与“三线”建设 50年朝鲜战争爆发,之后美对中实行经济封锁。50年代末,中苏关系破裂,中印边界发生战争。64年毛泽东指出: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新建的项目都要摆在内地。65年召开全国搬迁会议。提出对少数国防尖端项目,要按照“分散、靠山、隐蔽”的原则建设,有的要“进洞”。中国一线中国一线、二线、三线地、二线、三线地区的划分区的划分“三五”、“四五”计划设想n“三五三五”(6670年):确定投资重点要向既不是沿海也不靠近北方的“大三线”地区转移。重点是四川、贵州和“三西”地区(豫西、鄂西和湘西)。“三五”时期内地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比重达66.8。n“四五四五”
29、(7175年):要将内地建设成为一个部门比较齐全、工农业协调发展的强大战略后方;内地的工业建设要大分散、小集中,不搞大城市,工厂布点要“靠山、分散、隐蔽”,有的要“进洞”。7069-72年部分省、市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总投资的比例()7152-78年中国轻重工业的变化73-78年:中国区域政策的第一次调整n 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n“文革”使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国家建设必须考虑经济效益,发展经济,改善民生。n 1973年国家制定以引进项目为中心的经济建设,产业布局总的特征是由内地向东部特别是沿海的社会经济发达区域逐渐转移。n 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逐步东移。73改革开发前平衡发展战略实施效果评价n
30、 有力地推进了内地工业化进程,加快了内地经济发展;n 沿海老工业基地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n 国家宏观和微观经济效益低下;n 我国东西之间地差距有所扩大。742)7992年:不平衡发展战略下的中国经济空间格局提出背景提出背景n 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政治经济的主旋律;n 地缘政治发生重大变化;n 平衡发展战略实施产生的问题;n 平衡发展战略的批判和小平“先富后富、共同富裕”、“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n 理论依据:梯度(推移)理论75“六五”n 重大转折:东南沿海率先对外开放n 79年中央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80年深圳、珠海、厦门、汕头4个经济特区的建设全面展开。n 8185
31、年:“六五”沿海地区发展战略n “六五”计划:利用沿海地区的现有基础,“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带动内地经济进一步发展。”采取了一系列向沿海地区倾斜的区域发展政策。768692年:“三大地带”发展战略n“七五”(8690年)计划:七五期间以至90年代,要加速东部沿海地带发展,同时把能源、原材料建设的重点放到中部,积极做好进一步开发西部地带的准备”n 1988年山东、辽东半岛对外开放。1990年设立浦东新区。n 90年代的初期,区域发展政策开始酝酿调整。但实际上仍继续实行“七五”计划提出的“三个地带”的宏观战略。77改革开放以来非均衡发展战略实施评价n 改善了沿海地区的投资环境,有力地推动了沿海地区
32、 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全国经济的繁荣。n 地区差距,特别是东西差距不断扩大。n 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不景气。n 地区间的矛盾和摩擦不断加剧。78此阶段中国区域差异变化793)92年以后的地区协调发展战略n 战略提出背景战略提出背景n 地区间经济增长差异扩大;n 地区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对中央政府“投入上的不平等”、“政策环境的不公平”、“价格上的不公平”以及“竞争未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等的批评。n 国民经济超高速发展的不可持续性。资源、市场、生态环境80地区协调发展战略81l 具体措施具体措施:96年初开始增加中西部地区国家投资的比重;积极推动沿海棉纺加工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进一步完善国家扶贫政策
33、体系以及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l 实施效果:实施效果:国家投资布局和政策支持的重点仍集中在沿海地区。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但东西差距仍趋于扩大,未达到扭转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局面的目的。n树立质量法制观念、提高全员质量意识。22.8.822.8.8Monday,August 08,2022n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12:06:5012:06:5012:068/8/2022 12:06:50 PMn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全,常把弓弦绷。22.8.812:06:5012:06Aug-228-Aug-22n加强交通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12:
34、06:5012:06:5012:06Monday,August 08,2022n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2.8.822.8.812:06:5012:06:50August 8,2022n整顿-提高工作效率。2022年8月8日下午12时6分22.8.822.8.8n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创效益,凭服务树立形象。2022年8月8日星期一下午12时6分50秒12:06:5022.8.8n按章操作莫乱改,合理建议提出来。2022年8月下午12时6分22.8.812:06August 8,2022n作业标准记得牢,驾轻就熟除烦恼。2022年8月8日星期一12时06分50秒12:06:508 August 2022n好的事情马上就会到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下午12时6分50秒下午12时6分12:06:5022.8.8n一马当先,全员举绩,梅开二度,业绩保底。22.8.822.8.812:0612:06:5012:06:50Aug-22n牢记安全之责,善谋安全之策,力务安全之实。2022年8月8日星期一12时06分50秒Monday,August 08,2022n创新突破稳定品质,落实管理提高效率。22.8.82022年8月8日星期一12时06分50秒22.8.8谢谢大家!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