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1818课怀疑与学问 一个人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情景导入 顾颉刚(1893-1980),我国当代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2、,先后任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主任,中央研究院通信研究员和院士。(1)作者简介自我研学1.文学常识(2 2)背景链接 这篇文章论述的是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作用。顾先生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建。据说他幼年读书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顾先生读书总喜欢把自己的主张批注在书上,书上写不下了,便记入笔记本里。(1 1)字音)字音顾颉刚()程颐()腐草为萤()塾师()停滞()jijiyyyngyngshsh zhzh2.生字难词【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启迪】开导;启发。【盲
3、从】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墨守】战国时墨子善于守城,后来用“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辨伪去妄】辨别虚伪的,清除去掉不合理的。(2 2)词义)词义整体感知1 1朗读指导(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2)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 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的中心论点。第二部分(第35段)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第三部分(第6段)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3 3教师小结:本文的结构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式结构1 1课文第1、2段的破折号后注
4、明了作者,这表明了什么?是完整的引用格式,体现了作者治学严谨的风格。2 2引用这两句名言的作用是什么?提出中心论点,并证明中心论点。精读感知3 3课文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就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4 4朗读课文,找出第3、4段中举的三个事例,说说它们要证明的内容分别是什么?“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的传说,“三皇”“五帝”的传说和“腐草为萤”的传说。第一个事例论证的是传说不一定可靠,不能随便相信;第二和第三个事例论证的是“对
5、于传说要善于怀疑”的论点,告诉人们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5 5对课文第3段中四句话之间的层次关系怎样理解?因果关系:因为(1)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而(2)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3)譬如国难危急的时候,所以(4)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6.6.课文第3段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类比论证?这句是类比论证,通过跟做学问有相同特点的事例来进行类推,从而说明“事实和证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是举例论证,
6、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此句中“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7 7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个作用:一、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连。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二、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三、铺石奠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心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奠下了基石,增强
7、了文章的说服力。8 8课文中第5段“怀疑、思索、辨别”三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人只有先怀疑才可能思索,只有思索才可能辨别是非,三个步骤是按人对事物进行怀疑时的先后顺序排列的,进行调换后就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了。深层探究1 1课文中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不同?(1)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的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
8、者构思的周到。(2)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5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2.2.课文第5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本段用了对比论证(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引用论证(引用名言: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3 3课文第6段的第一句在结构和内容上起的作用是什么。在结构上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前半句归结上一部分所论述的论点,后半句提出本段的论点。4 4课文第6段中共有三个“这样”,把它们找出来,说说
9、它们分别指代的是什么。第一个“这样”指代“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第二个和第三个“这样”指代的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6 6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5 5本文中论据的种类有哪些?本文中共用了两种类型的论据: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体现在第1、2、5、6段中。事实论据体现在第4段和第6段中。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
10、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高尔基曾经说过:“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泉。”对于过去的文化,毛泽东曾经说过:“要批判地吸收。”邦达列夫(苏联)曾经说过:“那些大人物一生都在怀疑,在探索。”正因为他们的怀疑,才有了后来的学问。凡事多问些“为什么”吧!总结课文2 2拓展延伸 你一定有过不少怀疑的经历。请选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3 3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题。(2)美国一家工厂的大型机器发生了故障,许多人都未能修好,老板请来一位专家。专家仔细检查后用粉笔在机器的某个地方画了一条横线,
11、机器很快修好了,老板为此付给这位专家一万美元。有人不服气,这位专家说:“画一条线,只值一美元;知道在哪画,值九千九百九十九美元。”问:从这则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明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知识有价。(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中心论点:做学问“会疑”与“须疑”。(举例论证)分论点 板书设计课后反思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们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认识真可谓百花齐放:“人类有需要就有创造”“创造必须对生活有足够的热情”“阅读积累是创造的前提”而且能引经据典,有理有据,将文本的创造内涵作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诠释。1.琴江边上的水寨镇,是一个风光秀美的客家古镇。镇上有一条老街
12、,斑驳的青石板沿着街道铺开,被时光和步履打磨得干净而潮润。不过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这条老街了,更不用说老街深处这么一户锁匠铺了。2.自从低焊钩锁、弹子锁普及后,老锁铺变得越来越冷清了。虽然没有客人,老锁匠每天早上还是会准时打开铺子,在门口泡上一壶茶,握着那把祖辈传下的壶,安静地品着祖辈传下来的味道。3.三月的一个早晨,老锁匠照例在门口喝茶。这时,巷口来了个年轻人,路过锁匠铺时停了下来。看着锁匠铺头上里挂着的老招牌,上门写着“制锁”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年轻人马上兴奋了起来。4.黑色的墙壁上挂着各式的锁,有圆形锁,半圆锁,长方锁,还有八角形白铜雕花锁,谐音就是“福禄”的葫芦锁。每把锁都是件工艺品,展示
13、出老人精湛的制锁技艺,看得年轻人目不暇接,连连竖起大拇指。5.基于对“传统”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特点的明确认知,“新子学”强调,“国学”在漫长的岁月中必然存在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可以说一代有一代的“国学”。从历史上看,不可否认,“六经”是中国文化学术的最早源头,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6.这就要求我们从经学思维和体系的禁锢中真正解脱出来,以开放的姿态传承历史文化,维护学术开放多元的本性,积极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富于活力的“新国学”。“新子学”正是适应这样的“国学”发展要求,将应运承载“新国学”的真脉。7“新子学”的内涵,单以浅层次理解,它是“旧子学”的再发展。在这种理解下,“新子学”仿佛没有摆脱在原有经学体系下旧“国学”中的位置,最多也只是经学的多样化实践与儒学的外围羽翼,显然无法承担作为“新国学”主导的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