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学习学会从语言、形象、手法等不同方面欣赏诗歌。(重点)2.把我是个通过意向所表达的诗人情感。(难点)3.尝试写作诗歌。学习目标对对联,猜人物对对联,猜人物 他幼年在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责学生,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先生曰: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思索了片刻,对道:。由于对句不凡,表现了强烈的进取精神,结果全体偷桃学生,一律免罚了。对句: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人物:郭沫若。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
2、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走近作者 蝴蝶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作者:胡适;时间:1916年;地点:美国纽约)新诗(1)诗的本质专在抒情,不在说理。(2)自然流露。以直抒胸臆为主要表达方式,诗中的直抒胸臆表现为喷发式的宣泄。(3)自我表现。重视主观感觉的抒发,有时还会带有一种英雄主义格调。(4)形式的绝对自由。(5)文学的社会职能。郭沫若诗歌主张:
3、郭沫若作品主要是新诗,这也被视为他在文学史上成就和贡献最高的方面。其实,他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传奇人物。他出生于四川乐山,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却对时代剧变极为敏锐。1914年留学日本,学的是医学,后来弃医从文,这一点和鲁迅很类似。他是一个生命活力极强的人,在文学创造之馀,他几乎在零基础的情况下开始研究刚引起学术界关注不久的甲骨文字,却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来名列“甲骨四堂”之一,他们分别是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
4、涛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创作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郭沫若说:这首诗堪称为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从其诗歌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据作者说,在那段时间里,“惠特
5、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飙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我的作诗的经过)这首诗,正是这种惠特曼式的“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它是在感情激荡时一气呵成的,是火山爆发喷涌而出的岩浆,其气势汹涌,灼热逼人。对比阅读炉中煤:这两首诗的主体形象各是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啊,我年轻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啊,我年轻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啊,我年轻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总得
6、重见天光。啊,我年轻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炉中煤的主体形象是炉中煤,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都是诗人的自我形象。炉中煤表达了诗人眷念祖国,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感情。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闻一多红烛红烛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消魂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创作了大量爱国诗篇。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1923 1923年,闻一多在美国,与美国科罗
7、拉多年,闻一多在美国,与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中国同学合影。(后排右起第二人为闻一学院中国同学合影。(后排右起第二人为闻一多)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倦客无眠听晓钟,五更蜡烛泪消红。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古诗词中的蜡烛红烛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
8、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假如有这么一间铁屋子,绝无窗户而且是万难破毁的,里边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就要被闷死,然而从昏睡入死,他们全然不知道就要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一声,惊醒这几个较为清醒的人,但是这不幸的少数者要去承受这无可挽救的
9、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你对得起他们?”“如果我嚷几声,能叫醒那几个人,你就绝不能说,他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鲁迅同学们认真诵读,概括每一个小节的内容。一赞美红烛的颜色之红。二困惑于红烛的自我燃烧。三找到红烛燃烧的高尚理由。四高唱红烛燃烧的伟大力量。五困惑于红烛的泪流。六指出红烛因着急而泪流。七指出红烛因奉献而泪流。八指出红烛是为了创造光明而泪流。九赞美红烛不计后果,只愿付出。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
10、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做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以闻一多的新型文人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死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云霞。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
11、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跨得上几分鲜明。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一九二五年四月昌耀作者简介 王昌耀(19362000),笔名昌耀,湖南桃源人。1950年参军,1951年春赴朝鲜作战,其间曾两度回国参加文化培训。1953年“停战协定”签字前十余日,身负重伤,从此永远离开了部队。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1957年因一首短诗被定为右派,遭受了二十余年的坎坷与磨难。1979年重返文坛,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专业作家。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昌耀抒情诗
12、集、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昌耀的诗等。昌耀出生于湖南常德市一个有着七个兄弟姐妹的大家庭,早年丧母,父亲王其桂和伯父王其梅,从青年时代即投身革命。父亲王其桂曾任薄一波领导的抗日决死队的指导员,后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昌耀的父亲在解放战争中因从豫东军分区作战科任上逃回家,被视为叛离革命,后来虽然主动自首,但仍被判刑两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兴凯湖船上作业时落水亡故,可能是有意落水,但求一死。伯父王其梅早年即为中共党员,曾是北京“一二九”学生运动的组织者之一,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以西藏自治区最大的“走资派”受迫害身亡。写作背景:1957年,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波及
13、社会各阶层的群众性反右派斗争。这一运动后来被严重扩大化,一大批响应党的号召仗义执言的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人士被错误的确定为“右派分子”,遭到不同程度的迫害。这首诗写于1962年8月,作者因被打成右派,正在距峨堡乡不远的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由此,他得以用理智和清醒,观照和揣度个体生命及周围的世界:这便是他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诗人李以亮曾这样点评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诗:一首孤绝的超越之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表现的是孤绝之境的超越还是超越之后落入的孤绝?诗人李以亮曾这样点评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诗:一首孤绝的超越之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表现的是孤绝之境的超越还是超越之后落入的孤绝?观照诗人境况,联系时
14、代背景,结合诗句,谈谈你对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内容主旨的理解。点拨:诗人王昌耀1950年参军,曾参加战斗,负伤致残,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1957年被定为“右派”。受“大跃进”思想影响,60年代初我们国家存在一种狂热、迷乱、肤浅、喧嚣的精神风貌,那种对理想追求的热情和热爱往往遭到拒绝。诗人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中,凭着一份清醒和理智,开始打量和思考时代与现实。“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太阳”跃入山海,时代从泛滥的狂热、廉价的乐观中摆脱出来,只能有“滑坡”的下场。虽然仍旧“一派嚣鸣”和一片“喊杀声”,但这是“自上而下”,是“滑坡”,是“远去”,是时代归
15、于冷寂和沉闷以及随之而来的清醒和理智之前的“绝响”。“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诗人昌耀并没有与时代一同“滑坡”,而是在峨日朵雪峰之侧站稳了自己的高度。“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彰显诗人精神空间的不是“雄鹰或雪豹”而是“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尽管“蜘蛛”如同诗人一样渺小,却是精神高度的坚守者,这正是诗人坚定理想追求、绝不随波逐流的呐喊。名家点评: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子平:那么,在这一艰难卓绝的时刻,难道不应该有一只雄鹰或者雪豹与我”为伍么?然而,这类意象也早因人们的滥用而黯淡无光了。诗人突然给出一个“特写镜头”
16、。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这确实是出人意料之外的神来之笔,在这样的高度上。只有一只不起眼的蜘蛛与“我”为伴;在这样的高度上,即便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与前一诗节的宏阔与“嚣鸣”相对照。这里,“可怜”与“幽默”两个词甚具分量,它们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不流于虚矫浮怖,使之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髙度之上。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表露。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唯有久经沧桑、创巨痛深的人生长途的攀登者,能写出这样结实而沉着的诗篇。(新诗鉴赏辞典)名家点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管淑珍:峨日朵雪峰之侧绝不是在
17、登上雪峰的瞬间能够领悟到的诗句,那是久经沉淀的思想化成的诗句,读之,有万语千言在胸前堵着,就是无法说出。“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诗人攀登人生险峰的过程,有多少辛苦、寂寥和茫然,最终也只能实现具有极大局限性的上升。这首诗是昌耀1962年在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时创作的,我会遥想他“席坐山脚,望山良久良久”(凶年逸稿)的样子,似乎看到他“指关节铆钉一般楔入巨石罅隙,血滴,从脚下撕裂的鞋底渗出”的样子,我终于发现,在颠簸的人生之路上,孤独的诗人直以苦行僧的姿态,不断探索着社会与人性的奥秘。“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诗人虽然孤独,但是一切的外力都挫伤不了他的坚强意志。反复诵读,能够
18、感觉到全诗的声、光、色与诗人的复杂情绪相互纠结着,有一种内在的张力。(隔院笙歌:“泥絮阁”管淑珍散文随笔集)名家点评:复旦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副教授张新:这是一首关于人的“敬畏自然”观念战胜“征服自然”观念的歌。诗人用登山过程浓缩了他的这种自然观念的转变过程。登山前,诗人像许多登山者一样,把登山行为看成是人的意志战胜自然的证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把登山过程中的阻力想象为“军旅远去的喊杀声”也恰恰符合那种用战争场景来表述征服与被征服关系的特征。在丧失了征服新的高度的力量的时候,诗人仍然渴望以雄鹰或雪豹来继续激励自己的征服意志。然而,此时正处在与诗人同样高度和恶劣环境中的“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却极大地震撼了诗人的心灵。并且彻底改变了他固有的自然观念。这种情感的变化看似突兀,其实却是一种“顿悟”,其后有着深刻的自然观念嬗变的历史背景。(20世纪中国新诗史)课后作业一、听课笔记拍照上传。二、说到青春,你最先想到什么词,尝试创作一首诗,运用意象表达你对青春的定义。三、推荐:攀登者 峰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