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工程培训病虫防治专业员第5章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3384126 上传时间:2022-08-26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1.8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阳光工程培训病虫防治专业员第5章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阳光工程培训病虫防治专业员第5章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阳光工程培训病虫防治专业员第5章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阳光工程培训病虫防治专业员第5章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阳光工程培训病虫防治专业员第5章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节第四节 甜、辣椒病虫发生与防治甜、辣椒病虫发生与防治一、辣椒产业发展基本知识简介一、辣椒产业发展基本知识简介 辣椒是我国主要蔬菜作物之一,以其果实特有的色泽、辣味、香味和丰富的VC而成为一种世界性蔬菜作物。它既可鲜食、腌制、干制、加工,也可入药,还是提炼辣椒油、辣椒红素和辣椒素的原料,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食疗保健作用。在中南美、欧洲、亚洲等地区被广泛栽培。辣椒是冬季南菜北运、夏秋季北种南销的主要蔬菜,其销售空间大,市场前景广阔。在建始县也是广大农民近年不断扩大种植的高效作物之一,在部分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建始县的自然气候条件和区位优势,近些年已有部分经纪人通过专业合

2、作社形式大力发展薄皮灯笼甜椒、牛角微辣椒、线辣椒、朝天(干)辣椒、本地鲜红椒等基地,带动了经营业主和农民双赢,促进了农村经济腾飞。辣椒种类划分辣椒种类划分:辣椒按其果形按其果形分为灯笼类、长角(牛角)椒及线椒、簇生椒(朝天椒)、圆锥椒、樱桃椒类共5种。按其果实辣味果实辣味分为甜椒类(多为灯笼椒)、辛辣类(多为朝天椒、羊角椒)、半(微)辣类(多属长角椒或灯笼椒)三个类型。根据成熟期分为早熟、中熟、晚熟品种。按市场销售市场销售分为青椒型、红椒型(又分为鲜红椒、干红椒两种)。按居民消费需求居民消费需求分为薄皮椒和常规型,彩椒归属于灯笼甜椒类。消费群体食用习惯消费群体食用习惯:各地消费习惯不同,人们对

3、辣椒的果型、辣味程度、果实色泽、果肉厚度等都有着不同的要求。湖北、江西、江苏等地多数人喜欢大果型微辣椒,形状是粗长马嘴、皮薄。东北、华北等地人喜欢大果型的甜味椒,但近些年,销带微辣的尖椒越来越受到北方人的喜爱,但是同是微辣型的尖椒,在一些地方大羊角椒就以粗大牛角椒更受欢迎。而在东南沿海和港澳地区消费者更喜欢果肉厚、果个中等、光亮翠绿的甜辣椒。建始规模种植概况建始规模种植概况:业州镇苏家坪一带,主要发展牛角型鲜红椒,用于腌制咸菜和超市销售县内市场。长梁铜锣一带主要发展朝天型鲜红椒(也可收干椒)供应重庆、四川、湖南等地及其它城市调控补缺。红岩及三里一带重点发展牛角型鲜红椒,供应武汉、上海等地。高坪

4、、花坪一带既有发展灯笼型薄皮青椒主供上海、江浙、武汉及其它城市调控补缺,也有发展细线型鲜青椒,牛角型鲜红椒,供应全国各地市场。二、甜辣椒病原性病害发生与防治二、甜辣椒病原性病害发生与防治 甜辣椒病原性(也称侵染性、传染性)病害种类多、危害重。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已知有60余种,中国40余种,病原性病害的致病生物有真菌、卵菌、细菌、病毒等多个生物类群,历史上病毒病、疫病、炭疽病及疮痂病并称为辣椒的四大病害。20世纪末期以来白粉病、青枯病趋于严重,在局部地区已上升为主要防治对象。70年代以后病毒病害逐渐加重。80年代以来,疫病由大城市郊区迅速扩展到全国各地。90年代以来疮痂病异常蔓延,引起严重落叶

5、、落花、落果和植株枯死,减产20-30%。危害较久的老病害(炭疽病)在辣椒新产区仍严重危害。近年来,许多部分偶发性病害也突发上升为主要病害,且难于控制,成为影响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因此,正确认识病害,有效控制其害对规模性发展甜辣椒产业具有举足轻重作用。1、猝倒病 俗称绵霉病,是由多种腐霉菌侵染引起的苗期病害(发生在育苗苗床或盘上),发病早而重,常见症状有烂种烂芽、猝倒死苗。烂种烂芽烂种烂芽是播种后遭病菌侵染在种子尚未萌芽或刚发芽或两子叶展平一两片真叶期(最易感病)引起的种子、胚芽和子叶腐坏。猝倒死苗猝倒死苗是幼苗出土后真叶尚未展开或2片真叶前,靠近地面的幼茎基部染病发生水浸状暗斑(像被开水

6、烫过一样)后变黄褐色绕茎扩展,使幼茎缢缩成“细脖子”(线状)失去支撑能力子叶还来不及凋萎幼苗就倒伏于地,出现卡脖现象。适宜条件时,发病成片倒苗只需1-3天,似乎突然发生的倒苗,俗称“猝倒病”群众称“苗化了”,潮湿条件下病苗及附近地面常密生白色棉絮状物(病原菌的菌丝体)(可区别于立枯病)。该病害成株期发生主要为害果实,初为水浸状斑点后扩大成褐色水浸状大斑,严重时可延及半个或整个果实,病斑呈湿腐状,潮湿下形成白色絮状霉层,最后落地腐烂。该病病原菌为多种腐霉菌,但主要是真菌中的鞭毛菌亚门瓜果腐霉菌或刺腐霉菌,属卵菌类,无性繁殖体是孢子囊及其游幼孢子,有性繁殖体是卵孢子,以卵孢子或菌丝体在病残组织或土

7、壤中越季(冬、夏)且能长期存活。病菌寄生广泛,条件适合又能侵染为害后茬作物,故病害可常年在不同作物苗期发生,病菌通过土壤、未腐熟的农家肥(尤其是稀粪类,牛栏粪)、水流(灌溉水、降雨等)、农具等多种途经传播。土壤菌量大、播种过密、苗床低温高湿、光照不足、幼苗徒长纤弱是发病的主要原因,低温连阴雨尤其冷害后发病极其严重。1、猝倒病(续)防治防治 选好苗床(要求地势高燥、避风向阳、有利排水,土质疏松肥沃且未种或少种蔬菜无病田块)。施用的农家肥要充分腐熟,苗床播种量要适宜。苗床土壤消毒杀菌(播种前30天以上可按要求使用棉隆熏蒸剂密闭熏蒸消毒20-25天(消毒后对土壤锄薅翻耕,促进药气散发后才能播种)既可

8、杀死土壤中中一切病菌及地下害虫,又可杀死所有未萌发杂草。播种近日苗床可采用药土混施:(一是甲多药土甲多药土:25%甲霜灵5g+50%多菌灵5g+半干半湿细土10-15kg/,混匀后通过下垫上盖的方法,即在浇透底水即将播种前1/3药土撒在床面上做垫土(厚度约0.3cm)播种后2/3药土覆盖。二是噁霉灵药土噁霉灵药土:噁霉灵1g+细土15-20kg/混匀方法同前,也可采用1g/兑水稀释3000倍喷洒苗床)。种子处理采用咯菌晴咯菌晴,噁霉灵、NEB、氯溴异氰尿酸、甲基立枯灵、三氯异氰尿酸拌种处理加强苗床管理(苗期适量放风避免高湿低温缺光;苗床撒施草木灰,且不宜在阴雨天浇水或浇水过多,并尽量设法消除棚

9、膜滴水现象;加强揭膜炼苗;施用抗重茬生物菌剂(如NEB、翻天覆地、绿康微、复合微生物菌剂、土壤重茬剂、重茬净等;喷施壮苗叶面肥(如纯品95%以上磷酸二氢钾、绿芬威1号与9号、壮苗生根剂、吲酯甲壳素、赤吲芸苔等)。药剂防治(刚发病时迅速喷施下列农药任选一种(如噁霉灵、咯菌腈、溴菌腈、多抗霉素、嘧菌酯、四霉素、百菌清、福美双、代森铵、丙森锌、三氯异氰尿酸、甲基硫菌灵、克菌丹、霜霉威、嘧菌百菌清、多福锌、噁霜锰锌、烯吗锰锌、甲霜灵锰锌、甲霜灵霜霉威、乙锰等)。2、立枯病、立枯病 也是辣椒类最重要的苗期病害,多发生在育苗后期。因发病苗龄 较大,发病后可暂保持直立而不倒伏,故称为故称为“立枯病立枯病”。

10、但最后严重 时导致成片死亡。初期幼苗茎基部出现椭圆形褐色(或暗褐色)斑,最后扩展绕茎一周导致病部缢缩干枯,有时其上方膨大形成上大下小的棒槌状,稍大的病苗白天萎蔫、夜间恢复后随病情加重,最后才造成植株死亡(幼苗多站立凋枯死亡)。潮湿下病斑上出现少许暗褐色蛛网状霉状物(菌丝体)湿度小时有同心轮纹,以后还形成微小褐色米粒状菌核(立枯病病苗立着枯死,病部菌丝不明显,猝倒病倒伏后枯死,病部菌丝茂密成层,这是分辨两病的重要特征),根部发病根部发病呈腐烂状,深褐色或黑色。该病由真菌半知菌亚门立枯丝核菌引起,该菌不产生无性孢子(少有现象)仅有菌丝体和菌核。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和病残体中越冬。在土中可腐生2

11、-3年,终年温暖地区及保护地育苗可常年发生侵染。病菌菌丝可直接侵入寄生。田间传播通过土壤、未腐熟农家肥、水流、农具及种子等多种途径。田间高湿、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通风不良,温度过高过低易发病。防治 苗床土壤消毒(播种前25天以上可采用棉隆密闭熏蒸消毒(参见猝倒病防治)也可在播种近日采用噁霉灵(1.5-2kg/亩)+细土50-80kg混成的药土混入苗床)。种子消毒处理:一是采用40%拌种双:用量为种子重量的20拌种;二是采用咯菌腈悬浮剂(用量为种子量的用量为种子重量的1拌种(干拌)。苗床喷施壮苗促长叶面肥(同猝倒病防治)。注意苗床通风降湿。药剂防治(出现发病中心及时喷药控制,所用农药品种有噁霉

12、灵、1-2或噁霉灵原药、咯菌腈、三氯异氰尿酸、溴菌腈、代森锰锌、宁南霉素、克菌丹、甲霜灵霉威等)。3、根腐病、根腐病 该病在苗期、成株期都可发生。病部主要表现在根部腐烂和茎基部及维管束褐变,少数发生于分枝和叶片变黄萎蔫,也有首先引起烂种烂芽(多为最初侵染引起)或使幼苗胚根、幼根先呈水浸状后变褐腐烂且病部略膨肿,有时变暗红色,无根毛或根毛很少。病株白天萎蔫,傍晚后慢慢恢复,反复数日后整株枯死。后期导致根颈部及根部皮层呈淡褐-深褐色腐烂,极易剥离露出暗色木质部,变黑腐烂部位扩至茎基部(并不缢缩)。发病轻时根部、茎基部出现局部淡褐、红褐、深褐色坏死斑块,严重时整体溃烂、皮层腐烂殆尽,残留黑褐色维管束

13、呈丝麻状,病苗地上部分发育不良、矮小萎蔫,叶片发黄枯死,湿度大时病部(根部)或地表处产生粉红色霉状物、点状粘质物(即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发生孢子)。田间幼苗根部、茎基部变色腐烂、植株猝倒或黄蔫等现象,还可能是由沤根、化肥伤根、地下害虫为害及菌核病、灰霉病、疫病等侵染引起,也可能同时存在几种致病因素,需注意鉴别分析。该病菌源主要属真菌界半知菌亚门中腐皮镰孢霉木贼镰刀菌、串珠镰刀菌、尖镰孢菌、茄腐镰刀菌等多种。它以厚垣孢子、菌核或菌丝体在病残组织或遗落在土壤中越季(可在土壤中长期腐生)。次年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雨水溅射灌溉水、农事操作等途径分散传播蔓延。病菌从伤口侵入致病,不断产生分生孢子再侵染。地下

14、水位高、田间湿度大、土壤粘重、连作田,连阴雨年份、施用未腐熟农家肥、茎节受蛞蝓等害虫为害造成伤口和低温冷害等都有利发病。防治 选好苗床。适时播种(地温低于12发病重,因此不宜过早)。种子处理(次氯酸钠浸种:选用2-5碱液洗种,再用8-12小时再置入1%次氯酸钠溶液中浸5-10分钟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也可用噁霉灵、咯菌腈、拌种双等拌种。土壤处理(参见猝倒病防治措施)。苗床肥料苗床肥料推广商品有机肥十保水剂+生物菌肥。加强田间管理(清除杂草;施用生物菌肥如5406、NEB、重茬净复合微生物菌剂、翻天覆地、枯草芽孢杆菌等)。发病初期施药防控(农药类型有噁霉灵、四霉素、咯菌腈、三氯异氰尿酸、氯溴异氰尿

15、酸、灭锈胺、丙环唑、戊唑醇、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噁霉福、噁霉甲霜灵、多福锌等兑水喷施灌蔸(株)。4、早疫病、早疫病 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苗期就可发病。叶片发病叶片发病:多在叶尖或顶芽产生暗褐色(黑褐色)圆形或长圆形水渍状病斑,具同心轮纹,引起叶尖顶芽腐烂(手感滑溜);幼苗上部腐烂后形成无顶苗甚至烂至苗床土面,病部后期可见墨绿色霉层病部后期可见墨绿色霉层,潮湿时病斑上生黑色霉层(病菌繁殖体),严重时病斑数个或十几个不等,最后导致叶片枯死。成株期发病叶片产生许多水渍状病斑,发展后为灰白色圆形病斑,病部下陷稍有木栓化(但不穿孔)引起落叶,病组织表面可见黑色的霉层。果实染病果实染病:果面初现水渍状褐色

16、凹陷斑,后扩展至1寸左右,长满黑霉。该病已上升为甜、粉椒生产上的重要病害。该病原属半知菌类茄链格孔菌。它是一个寄生范围很广的种,并产生毒汁对人体有害,应引起生产上重视。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种子内外越冬。生产上播种带菌的种子发芽后即侵染幼芽或幼苗引起猝倒茎腐或颈部病变,遇多雾或连阴雨天,病残体上的菌丝体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侵染多种植物的叶片和果实。分生孢子萌发后可通过风雨及农事操作直接侵入或通过伤口侵入,进行再侵染。防治防治 与非茄科作物(番茄、马铃薯、烟叶等)轮作。选用无病种子或采用种子重量的3异菌脲、百菌清等农药拌种。科学施肥,增施农家肥和有机肥、重视钾硅钙肥,多施叶面

17、微肥。土壤消毒采用棉隆。加强苗床通风,降低大田湿度。药剂防治及早进行(一般要求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一是可采用粉尘剂、烟剂农药如百菌清、腐霉利等)苗床燃放。二是交替使用多种农药叶面喷施药剂品种有(多抗霉素、武夷菌素、嘧菌酯、甲霜灵、烯酰吗啉、氟吗啉、喹啉酮、异丙菌胺、百菌清、氧化亚铜、氧、氧氯化铜氯化铜、氢氧化铜、氟啶胺、霜霉威、噁唑菌酮、福美双、波尔霜脲氰、波多锰锌、甲霜灵锰锌、甲霜灵百菌清、嘧菌百菌清、烯吗锰锌、氟吗锰锌、霜脲锰锌、乙磷铝锰锌、氟吗乙铝等,并注意不同杀菌机理农药轮换使用)。5、疫病 苗期和成株期都可发病,但以成株期果实发病损失最重。受害部位有根、茎、叶、枝、果实,是一个危害相当严

18、重尤其是甜椒上的中温高湿土传毁灭性病害。70年代以来全国普遍发生常引起大面积死株一般死株率20-30%,严重的达到90%以上甚至绝收毁种。不论露地大棚均相当严重。1-5片真叶以下幼苗发病,茎基部暗绿色水浸状、梭形或黑褐色条斑缢缩(呈现降腰状)软腐或猝倒(形成苗期猝倒病状),幼苗枯萎折倒和湿腐,有时也呈立枯状死亡,6叶期以后发病主要为害叶片、主茎、侧枝、且多首先在茎基部和枝杈处(此部位含水更大湿度高),叶片感病:叶片感病:先从边缘开始,初呈淡绿色近圆斑,后呈暗绿色水浸状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不明显,迅速扩展后使叶片枯萎脱落,出现秃枝、干燥时病斑变褐色、暗褐色、边缘黄绿色停止扩展。茎枝发病茎枝发病:

19、茎基部和枝杈处初为水浸状暗绿斑,后扩展成长条形黑色、黑褐斑,绕茎一周后皮层腐烂、缢缩(被害处木质化前发病时表现缢缩与周围健康组织分界明显),发病部位以上叶片,由下向上及植株枯萎死亡。根系发病根系发病:变褐、皮层腐烂,导致植株枯萎死亡,花蕾受害:花蕾受害:变褐腐烂脱落。果实发病:果实发病:先从蒂部开始发现,水浸状暗绿斑稍凹陷,扩展后全果变褐软腐、脱落,如天气干燥,病果干缩多挂在枝梢上不脱落。不论发病何部位,湿度大时,均可在表面或内部产生稀疏的白色霉状物。该病菌病原为真菌、假菌办卵菌门中鞭毛菌亚门辣椒疫霉属的一种卵菌,有性繁殖产生卵孢子,无性繁殖产生孢子囊和游幼孢子及厚垣孢子,它以卵孢子,厚垣孢子

20、在病残体上和土壤中越冬(卵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3年以上),也可在保护地栽培的甜辣椒上存活为害。条件适宜卵孢子厚垣孢子萌发产生游动孢子供雨水、水流侵入,该病菌为典型土传病害也可借水流传播,生长期间田间传播引起再侵染主要通过风吹雨溅,农事操作和接触传染。适宜条件下开始发病全田植株枯萎通常只需5-7天,日均温16开始发病,最适温度27-30、33以上受抑制。椒类生长期突遭暴雨,连阴雨或大水猛灌,往往导致大发生,故有的又称“水灾病”“雨下死的”。5、疫病(续)、疫病(续)防治防治 除参照早疫病防治措施外,还须加强抗病品种的引进推广,强调种子处理和土壤消毒。种子处理种子处理可采用精甲霜锰锌(68%600倍

21、)、甲霜灵(25%400倍)浸种10小时或先用清水浸种10-12小时后再用硫酸铜(96%含量采用1%浓度)浸种5分钟再清水冲净后催芽或拌少量草木灰直播)播种。土壤处理土壤处理采用棉隆密闭熏蒸消毒或采用苗床药土拌施,重点推广甲霜灵(用量8g/m2+细土15kg混匀)恶霉灵(4g/m2)、霜脲锰锌(8g/m2)药剂处理土壤(取1/3药土混入苗床土内、2/3药土播后盖种)。药剂防治中应用内吸治疗性农药(内吸治疗性农药(如甲霜灵、噁霜灵、吡唑醚菌酯、噁唑菌酮、嘧菌酯、醚菌酯、霜脲氰及复配制剂-甲霜灵锰锌、精甲霜锰锌、霜脲锰锌、氟吗乙铝,乙磷铝锰锌等农药可在发病前几天或发病初采用灌根灌窝、浸根浸根(栽前

22、浸泡根系10分钟),也可采用叶面喷施(具体根据病情状况和天气因地制宜采用)。辣椒疫病辣椒疫病病果病果辣椒疫病辣椒疫病茎基茎基 甜椒炭疽病甜椒炭疽病病叶病叶病果病果病果病果病叶病叶6、炭疽病、炭疽病 俗名黑点病、红点病,该病是甜辣椒上四大病害之一。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生,通常减产2-3成,严重者达5成以上,该病分黑点炭疽和黑色炭疽病、红色炭疽病三种。黑点炭疽病黑点炭疽病 主要为害果实、叶片、果梗,但以果实受害最重,且在贮运期也能发病直至腐烂殆尽,塑膜冷床育苗(温棚苗床),苗期发病就很严重。叶上发病叶上发病:初为褪绿水浸状斑点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渐变褐色、中央灰白(淡灰)边缘褐色或深褐,其上生轮纹状

23、黑色小点。气候适合时可发生急性症状(即叶片呈烫伤状萎蔫、易脱落)。茎部茎部及果梗发病及果梗发病:病部形成梭形或不规则形黑斑凹陷,干燥时纵裂,有时病部缢缩、易折断。果实染病果实染病:多发生于近成熟期或成熟期,水浸状黄褐色圆形长圆斑,边缘褐色中央褐,后变褐色长圆形或不规则形,病部明显凹陷,中部枯萎周边果皮有细小皱纹发生,隆起的较大黑点形成同心轮纹状,潮湿时病斑表面溢出粘稠物(病菌发生孢子团),果内组织半软腐或烫伤状皱缩,干燥时病果干缩。黑色炭疽病黑色炭疽病 主要为害果实和老叶片,果实染病果实染病:嫩果不易发病,病斑褐色水浸状长圆形或不规则形,凹陷有同心环且略凸起,上生很多黑色小粒点(病菌分生孢子盘

24、),病斑周围有湿润性变色圈,干燥后似薄纸、易破碎。叶上发病叶上发病:叶片变新,生褐绿色渍状斑点不规则形,后变褐色中央发白,并有小黑点排成轮纹。红色炭疽病。红色炭疽病 主要为害幼果和成熟果实。病斑黄色或黄褐色水浸状稍凹陷,其上密生橙红色小点(略呈轮纹状排列),潮湿时表面出现粉红色(或淡红色)粘性物质。6、炭疽病(续、炭疽病(续1)病原为真菌半知菌亚门辣椒刺盘孢菌中多种刺盘孢属菌。病菌以拟菌核在土壤或菌丝体、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座随种子、发病残体越冬并成为初侵染源,田间其它寄生植物也能提供初侵染菌源,越冬后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或风、昆虫取食或农事操作分散传播形成再侵染。病菌可从伤口侵入,也可直接穿

25、透植株表皮而侵入。条件适宜侵入后3-5天就表现出症状,且病情发展很快。病菌侵染适宜温度范围较宽,但空气湿度范围要求不低于70%,如果辣椒生长期间温度高,降雨多或大雨后骤晴、日晒强烈将大量发病,暴风雨后伤口多也使发病加重。此外因高温发生日灼(日灼原因日灼原因:天气高温干燥、土壤缺水、叶病严重或生长不良造成茎叶稀疏)后果实最宜感染炭疽病,椒田低温缺肥或氮肥偏施,有利病害发生流行。塑膜育苗如果通风不良,膜内高温高湿或光照不足或密度过大造成幼苗徒长,发病后就会大量死苗,揭膜过早或揭膜后遇低温连阴雨易导致该病在苗床大发生。6、炭疽病(续、炭疽病(续2)防治防治 推广抗病品种。轮作换茬(栽培辣椒地前作避开

26、辣椒、番茄、马铃薯、烟叶等同科作物)。垄行栽培。开好三沟及搞好清沟排渍(平地槽田)。适当套种玉米等高杆作物减轻日灼发生。苗床使用抗旱保水剂和促壮增长叶面肥。苗床及大田推广生物菌(如恩益碧、翻天覆地、重茬净、复合微生物菌肥等)。使用植物诱抗剂(那氏诱导剂、抗蒸腾剂)。苗床注意通风及加强管理。发病初期清除病残组织(病叶、病果)。种子消毒:可采用温烫浸种温烫浸种(种子浸入55烫水中不断搅拌使水温降到30-40再浸12小时后催芽播种),也可采用温烫浸种温烫浸种+药剂拌种药剂拌种(52温烫水中浸种半小时后冷却干燥后再用福美双拌种),还可直接采用药剂浸种药剂浸种(1%硫酸铜或次氯酸钠溶液浸种5分钟或50%

27、多菌灵2浓度浸种1小时后清水反复冲洗后再催芽播种)、药剂拌种药剂拌种(25%咪鲜胺或溴菌腈为种子重量的3-4、25g/升咯菌腈悬浮剂为种子重量的8、福美双4-6)。药剂防治(在发病始期间隔7-10天连喷3次以上,保护性药剂保护性药剂有:春雷霉素、中生菌素、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松酯酸铜、炭疽福美炭疽福美、代森锰锌、百菌清、丙森锌、氟啶胺、福美双、溴菌晴、溴硝醇、咪鲜胺、氢氧化铜、氧氯化铜、克丹菌;波尔锰锌、噁霜锰锌(杀毒矾)、等。内吸治疗性药剂内吸治疗性药剂有:多抗霉素、四霉素(梧宁霉素)、咯菌腈、烯唑醇、甲基硫菌灵、多菌灵、氟硅唑、嘧菌酯、乙磷铝、氧化亚铜、苯菌灵、氟菌氯苯嘧啶醇、霜霉威;噁霜锰

28、锌、笨醚甲环唑等。7、病毒病、病毒病 它是由多种病毒复合侵染而引起,是四大病害之一,世界病毒10多种,中国有7种类型。病毒病因属整株性感染,减产十分严重,在低山及高山地区可达30-70%,重病田基本绝收,受害后果特小而畸形,品质及商品价值大幅降低。症状症状有多种类型即花叶、斑驳、黄化、坏死、畸形。花叶型花叶型即形成黄绿相间花斑,分轻型花叶和重型花叶,轻型花叶初现明脉轻微褪绿,无一定形状但轮廓清晰的浓绿、淡绿、黄绿和失绿部分相间或交错分布,这种症状称为花叶或嵌纹,若各类变色部分轮廓不清楚则称“斑驳”,轻型花叶无明显畸形或矮化,不造成落叶,重型花叶除现褪绿斑驳外,叶面凹凸不平,叶脉皱缩形成疱斑,畸

29、形或形成线形小叶,有时叶缘内卷,叶脉扭曲,严重的田块生长缓慢而果实小而少,植株严重矮化,果表面也出现色泽杂驳交错的嵌纹症状。黄化型黄化型:病叶均匀的明显变黄(上部全变黄)出现大量落叶现象,田间分布不均匀。蕨叶型:蕨叶型:叶片变小卷缩扭曲、丛生现象严重。矮化型矮化型:植株变矮常伴随蕨叶丛生同时发生。明脉型明脉型:叶脉颜色变淡呈半透明。坏死型坏死型:植株部分组织变褐坏死,但在不同部位症状有差异,枝杈顶端幼嫩部分变褐枯死称为顶枯,枝条和叶柄则表现褐色条斑状坏死沿枝条上下扩展,叶面上产生形状不规则的褐色坏死斑(如斑点、环斑、环纹、蚀纹、橡叶纹、闪电纹等)以及沿脉坏死或失绿等症状、发生坏死的植株往往严重

30、落叶落花落果。畸形型畸形型:病部变形(如叶片变成现状小叶,即蕨叶。有的增厚有的细小狭窄变薄,叶面皱缩)植株节间缩短显得特别矮小,分枝极多呈丛枝状或丛簇状,严重矮化的株高不及健康株的一半,结果短小成畸形怪状。该类病害的病原该类病害的病原:侵染辣椒的病毒种类多达38种,我国已知有7-10种。病毒是专性寄生物(即离不开活的寄主植物),病毒的传播主要靠蚜虫等及汁液摩擦传播(通过人体、动物体、工具、农机具等接触带毒传播)病菌侵入依靠微小伤口。7、病毒病(续)、病毒病(续)防治防治 选用抗耐品种。与木本科等不同种类作物轮作换茬,低山采用水旱轮作。通过清洁田园来消灭杂草(等寄主)及带毒害虫(如蚜虫等)。培育

31、壮苗。科学施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加强管理(勤除杂草,避免田间渍水,早施追肥)。种子消毒处理(先用55温烫水浸泡0.5-1小时,并搅拌至30温水浸泡10小时左右再放入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20-30分钟后清水洗净再催芽或直播,减少种子带毒。调运种子严格执行检疫制度,避免人为带入新的病毒。从苗床开始及早预防蚜虫、白粉虱、烟粉虱、叶螨(可采用黄板诱蚜和药剂防控。蚜虫、粉虱防控蚜虫、粉虱防控:最佳药剂为吡虫啉、吡蚜酮、噻虫嗪;叶螨防控:叶螨防控:可以采用虱螨脲、炔螨特、哒螨灵、喹螨醚、溴螨酯、唑螨酯、噻螨酮、氟虫脲、毒死蜱、氯氟氰菊酯等农药预防)早施病毒抑制药剂预防:目前用于病毒预防的药剂有菇类蛋白

32、多糖、葡聚烯糖、香菇多糖剂三氮唑核苷、盐酸吗啉胍、菌毒清、辛菌胺醋酸盐、及其组成的多种复配剂如吗胍乙酸铜等。8、基腐病、基腐病 上世纪年代初上升的一种病害,主要症状是开花结果后,茎部皮层变褐腐烂,使输导组织受阻,致使植株死亡。严重发生缺苗断垄被迫毁种。据华农研究由真菌立枯丝核菌侵入所致,苗期就已引起立枯,初为茎基部表皮产生褐色斑点后发展才导致根茎部腐烂。防治防治 苗床消毒采用噁霉灵或复配剂移载灵,通过苗床消毒可基本控制发生大田发病采用农药灌根淋茎效果好,选用农药为52.5%噁酮霜脲氰1000-1500倍,70%乙锰或72%噁霜锰锌600倍,还可参照早疫病用药。9、叶枯病、叶枯病 又称灰斑病,在

33、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生。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叶柄和茎。发病初期呈散生的褐色小点,迅速扩大后为圆形或不规则形中间灰白边缘暗褐色(直径2-10mm不等),病斑中央坏死常脱落穿孔,后期病叶脱落。一般由下部向上扩展,病斑越多落叶越严重,严重时整株叶脱光成秃枝。病原为真菌半知菌亚门中的茄匍柄霉菌。北方地区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丛随病残体遗落土中或以分生孢子粘附种子上越冬。以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此病在南方地区无明显越冬期。全年辗转传播蔓延。大约4月中旬引起苗期落叶,成株期6月上旬左右出现中心病株,病害发展迅速,6月下旬可进入高峰期,遇连阴雨就会造成严重落叶。一般施用未腐熟农家肥或旧床育苗,苗床

34、不通风、温湿度过高或田间管理不当、偏施氮肥、植株前期生长过盛、田间渍水等易发病。防治防治 加强苗床管理(增施腐熟农家肥、磷钾肥和生物菌肥,选好苗床,保持苗床经常通风排湿,多施促长壮苗叶面肥,加强炼苗以培育壮苗,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实行轮作(避免茄科作物前作)。及时清除病残体带出田外处理。加强大田管理(合理施用氮肥,增施磷钾硅硼肥,用好叶面肥。搞好清沟排渍和中耕除草。搞好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开始间隔10天左右连续喷施2-3次药剂,药剂选百菌清、波尔霜脲氰、波尔锰锌、波尔甲霜灵、噁霜锰锌、甲霜灵锰锌等。10、菌核病、菌核病 该病可为害根、叶片、茎部、果实,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生。苗期染病:苗期染病:茎

35、基部初显水渍状浅褐(淡褐)环有褐纹,扩展后变棕褐色斑环绕幼茎一周致使枝干软腐或枯死,但不产生臭味,干燥后呈灰白色,潮湿时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病苗呈立枯状死亡或由病斑处折断倒状。成株期染病:成株期染病:主要发生在距地面5-22cm处茎部或茎分杈处,初为水渍状浅褐色不规则形病斑,扩大绕茎一周后向上下扩展,致使皮层软腐易裂,木质部也变褐干燥后表皮破裂,纤维外露似麻状,髓部解体或碎屑,湿度大时病部表面产生白色棉絮状菌丝团,其内和病茎内部产生黑色鼠类状菌核,病叶叶缘水渍状发展成大片淡褐色,有时略有轮纹,最后腐烂脱落。花果柄染病:花果柄染病:亦呈水渍状,软腐致使叶片脱落。果实染病:果实染病:果面先变褐呈水

36、渍状腐烂,渐渐扩展至全果或先从脐部开始向果蒂扩展至整果,腐烂表面生白色菌丝体后形成黑色不规则形菌核,有时先产生褐色斑,并出现深褐与浅褐相同轮纹,最后扩展至全果软腐内生菌丝菌核。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三年以上。本病鉴别特征鉴别特征是幼苗和成株期各发病部位都产生白色棉絮状物(菌丝体),在病茎髓部、果面和果内空腔中都有许多坚硬的黑色鼠类状菌核。病原为真菌界子囊菌亚门中核盘菌,以菌核和带菌残体遗落在土壤与有机肥中混杂在种子中越冬,次年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植株进行初侵染,(菌核在南方二次萌发高峰期2-4月、10-12月,鄂西地区的大棚3月底可见株,4-5月发病高峰)该病菌丝通过伤口

37、侵入或其芽管直接从表皮细胞间隙侵入,通过病株与健株接触或随农事操作、农机具等传播引起再侵染。寄生植物连作、套种或间作、田间高湿渍水、光照不足有利发病。10、菌核病(续)、菌核病(续)防治防治 搞好轮作,减少菌源。地膜栽培,防止菌核萌发出土。种子处理。在精选基础上,可采用52温烫水浸种半小时后再冷水中浸种把菌核烫死,也可采用药剂拌种,按种子重量的4-5比例加入50%多菌灵或菌核净或异菌脲混匀后播种。开好三沟,搞好清沟排渍。苗床土壤消毒:一是可采用棉隆密闭熏蒸消毒;二是采用药土撒施混翻撒施混翻,多菌灵或甲基硫菌灵10g(腐霉利3-5g+细土1kg/m2);三是地面喷药覆盖杀菌地面喷药覆盖杀菌,40

38、%甲醛20-30ml/m2+水2.5-3kg喷后盖膜密封3天后揭膜晾摊15-20天再播种或定植。拔除中心病株,及时摘除病黄老叶带出田外处理。药剂防治(苗床或大棚可采用异菌脲、腐霉利、甲基硫菌灵等农药及复配剂烟剂熏治大田或苗床可选用以下农药喷施预防,即腐霉利、异菌脲、菌核净、乙稀菌核利,甲基硫菌灵、多菌灵、苯菌灵等11、细菌性叶斑病、细菌性叶斑病 田间点片发生,主要为害叶片或枝条,成株叶片发病初呈黄绿色不规则水浸状小斑点,扩展后变为红褐色铁锈色(病斑大小不等、膜质),干燥时多呈红褐色。该病一旦发病,扩展速度很快,一株个别叶或多数叶片发病植株可生长,但严重发病时就会造成叶片大量脱落。该病害病健交界

39、处明显但不隆起,别于疮痂病别于疮痂病。该病病原为细菌假单胞杆菌中丁香假单胞杆菌适合致病型。病菌可在种子及病残体上越冬,在田间借风雨或水流传播,从叶片伤口处侵入。连作地及雨后易发病。防治防治 与非茄科、非十字花科蔬菜或作物轮作种植。采用高厢深沟栽培,搞好三沟排渍配套。种子消毒(按种子重量3采用50%琥胶肥酸铜或敌克松拌种)。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和深翻土地。发病初期喷药防治(药剂种类有生物农药:生物农药:中生菌素、四霉素、水合霉素、农用硫酸链霉素,申嗪霉素、春雷霉素、低毒化学农药:化学农药:噻菌铜、噻森铜、噻唑锌、氧化亚铜、氧氯化铜、氢氧化铜、绿乳铜等)。12、叶斑病、叶斑病 又称真菌性叶斑病。主

40、要为害叶片。病斑出现在叶的正背两面近圆形或长圆形不规则,大小2-12mm,叶面病斑浅褐黄褐色,湿度大时叶背对应部位生有致密灰黑色近黑色绒状物,正背两面均围以暗褐色细线圈,有的在外围还生浅黄色晕圈。病原为真菌中半知菌亚门辣椒色链隔孢或辣椒褐柱孢。病菌以菌丝在种子(或病叶)上,或以菌丝块在病残组织上越冬。病害始于苗床,高温高湿持续时间长有利发病和扩展。防治 采收后彻底清除病株、落叶并烧毁,以减少菌源。与其它类型作物隔年轮作。发病初期用药防治(药剂种类有百菌清、甲基硫菌灵、多菌灵、氢氧化铜、碱式硫酸铜、甲硫福、万霉灵等)。13、灰叶斑病、灰叶斑病 也称叶枯病、灰斑病。该病在苗期和成株期都可发生,主要

41、为害叶片,有时也为害叶柄及茎。病斑初为散生褐色小点,扩大后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中间灰白边缘褐色(直径2-10mm不等),病斑中央坏死处常脱落、穿孔,严重发生时也引起落叶。病害一般以下部向上扩展,病斑越多,落叶越严重,严重时整株叶片也脱光成秃枝。该病害病原为真菌中半知菌亚门匐柄霉属茄匐柄霉菌。依靠病斑上的分生孢子梗产生分生孢子在田间随风雨(气流)昆虫、农事操作而传播蔓延形成多次再侵染。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丛随病残体中遗落在土中或以分生孢子粘附种子上越冬,病菌孢子通过气孔侵入植物体内。高温高湿有利发病,尤其是高温季节遇暴雨或连阴雨很易引起大发生,造成大量落叶,前茬病残多、田渍水、密度过大(引起郁闭

42、高湿)、植株脱肥都加重病害。防治防治 参照褐斑病。14、褐斑病、褐斑病 该病从苗期开始发生,主要危害中下部叶片,大发生时也为害整株叶片。病斑初生白色小斑(直径2-3mm),后扩展为灰褐色的圆形或近圆形斑(直径1-1.5cm),成熟病斑表面稍隆起中部灰褐中央浅灰有环纹,边缘深褐或黑褐色,周缘有黄色晕圈略似蛙眼,潮湿时病斑中心有一层黑褐色霉层。病斑多时会相互会合,叶片变黄脱落。叶柄和茎上:叶柄和茎上:病斑椭圆形或条形,中部淡灰色,边缘暗褐色。该病病原为真菌半知菌亚门辣椒尾孢菌,病菌以菌丝在种子或病叶或以菌丝块在病残体上越冬。病害常始于苗床,以分生孢子随气流、水流、雨滴、昆虫、农事操作而传播,通过气

43、孔侵入。防治防治 与其它类作物隔年轮作。彻底清除病残株及落叶。种子处理采用温烫浸种(52温烫水浸种30分钟)。加强苗床管理,培养无病壮苗。加强大田水肥草管理,确保不脱肥、不渍水、无杂草。中心病株及病叶及早摘除。发病前或发病初及时喷药控制(药剂种类有嘧菌酯氯苯嘧啶醇、戊唑醇、烯唑醇、咪鲜胺、异菌脲、乙稀菌核剂、氧化亚铜、咯菌腈、百菌清、甲基硫菌灵、多菌灵、苯菌灵、噁霉灵、代森锰锌、代森环、氢氧化铜、敌菌灵、苯醚甲环唑等。、氟硅唑、15、斑枯病、斑枯病 又称斑点病。该病主要为害叶片。病斑为白色-浅灰黄色圆形或近圆形斑点(直径2-4mm),边缘明显中央生许多小黑点(病原菌分生孢子器)。该病病原为真菌

44、半知菌亚门中的番茄壳针孢菌。该病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多年生茄科杂草上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成为次年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水流传播,从气孔侵入。多雨高湿或雨后转晴及植株生长衰弱、脱肥易引起发病。防治防治 与非茄科作物轮作。种子处理采用温烫浸种(52浸半小时)。培育壮苗。垄行栽培。采收后清除枯枝落叶及杂草。加强田间管理(重点是合理施肥、防除杂草、清沟排渍)。发病初期施药控制(药剂种类有百菌清、二氯异氰脲酸钠、三氯异氰尿酸、高脂膜、甲硫福等。16、青枯病、青枯病 又称细菌性青枯病。是茄果类蔬菜重要病害,多在开花期以后显症,有突发性。初期仅个别枝条的叶片萎蔫后扩展到整株。主要症状主要症状:地

45、上部叶色较淡不易脱落,短期内保持青绿色,顶部叶片萎蔫下垂傍晚可恢复,病势加重后永久萎蔫(发病快时2-3天内全株叶片萎蔫,不变色但幼叶脱落,后期才出现顶枯或枝枯,植株叶片褪绿变黄甚至变褐枯焦。茎部外表症状不明显),但潮湿时也生水浸状褐色条斑,干燥时茎基部表面粗糙,但纵剖茎部维管束为黄色或褐色,髓部和皮层组织也变色,病茎横切面挤压或保湿后可见乳白色或污白色粘液粘液(菌脓为病原菌),别于枯萎病别于枯萎病。后期病株根部也变褐腐烂。低温高湿或品种较抗病时,病株茎上解长出不定根和气生根。病果表面正常,内部变褐色,后期水浸状易脱落。该病属典型的维管束细菌病害。是由薄壁菌门中青枯假单胞杆菌侵染引起。病菌随病残

46、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次年通过雨水、水流及昆虫传播。多从寄主的根部或茎部的皮孔或伤口侵入。前期处于潜伏状态,待辣椒座果后遇适宜条件,在寄生体内繁殖,向上扩展破坏细胞组织,致使茎叶变褐萎蔫。地温是发病重要条件,土壤温度达到20-25,气温30-35田间易出现发病高峰,尤其是大雨或连阴雨后骤晴,气温剧升、湿气、热气蒸腾量大,更易引起流行。连作重茬地、钾肥缺乏地、管理不善的低洼地、酸性土壤有利病害流行。该病是土壤传播为主的系统侵染病害,病菌能在土壤中长期有活,土壤病残体、带菌肥料和田间多年生杂草都能带菌传病。防治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种植。增施石灰,改良土壤。增施钾肥。大力推广生物菌肥,以菌抑菌。

47、土壤消毒采用棉隆密封熏蒸。零星病株及时拔除烧毁,并对发病土壤采用灌施石灰水(20%浓度)或甲醛(2%溶液)消毒。显症始期喷药预防(选用药剂种类:多粘类芽孢杆菌、中生菌素、水合霉素、农用硫酸链霉素、噻森铜、氧化亚铜、氧氯化铜、氢氧化铜、噻菌铜、噻唑锌、绿乳铜、琥胶肥酸铜(DT)络氨铜等)。17、枯萎病、枯萎病 它是一种系统侵染病害。一旦由根部侵入后,病原菌的菌体或产生的毒素能经植株维管束系统转移扩散到各个部位导致全株发病。初期植株矮小,与地面接触的茎基部皮层水浸状腐烂,根系也成水浸状腐烂,皮层极易剥落,视检木质部变成暗褐色-煤烟色,植株下部叶片大量脱落,地上部茎叶迅速凋萎,叶片变黄脱落,有时病部

48、只在茎的一侧发展,形成坏死区(纵向条状)造成半边凋萎或枯萎,后期全株枯死。湿度大时病部常产生白色或蓝绿色的霉状物。病原为真菌中半知菌类尖镰孢萎蔫专化型菌。病菌通过种子带菌或以厚垭孢子在土壤、粪肥、病株残体中越冬(种子带菌出苗就可发病,厚垭孢子能在土壤中进行较长时间的腐生生活)。田间主要通过水流或随病土借风传播,该病可从伤口侵入或直接侵入。适宜发病条件下发病经过2周就可见死株。土壤粘重、潮湿条件或渍水发病重,雨后积水发病更重。防治防治 与其它类作物实行轮作种植。垄行栽培及开好排灌沟。中耕松土增加土壤通气性。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此类生物有机肥、海藻肥。并大力推广使用生物菌肥。土壤消毒可采用棉

49、隆熏蒸。种子消毒采用噁霉灵、咯菌腈、甲基立枯磷等拌种。发病初期药剂防控(选用药剂有木霉菌、申嗪霉素、春雷霉素、中生菌素、多抗霉素、乙蒜素、噁霉灵、氯溴氰尿酸、代森胺等。18、黄萎病、黄萎病 与枯萎病一样,也属土壤传播为主的系统侵染病害。发生在生长中后期。初发病时近地面叶片首先下垂,叶缘或叶尖逐渐变黄发干或变褐,脉间叶肉组织变黄,根和茎基部维管束变褐,且沿主茎向上扩展最后导致全株萎蔫、叶片枯死脱落。该病扩展较慢,一般多造成病株矮化、节向缩短、生长停滞,导致不同程度减产。病原属真菌的半知菌亚门大丽轮枝孢菌。病菌以休眠菌丝、厚垭孢子和微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粪肥中越冬,也有少数由菌丝分生孢子在种子中

50、越冬。病菌从根部的伤口或直接从幼根表皮及根毛侵入,后在维管束内繁殖并扩展至枝叶(同枯萎病)。防治防治 轮作换茬种植。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调运种子做到严格检疫检验。苗床及种子采用消毒处理。中心病株及时拔除,并对病土进行消毒封锁。推广使用酵素菌有机肥及生物菌肥。发病初期药液灌根(药剂种类:多福锌、三氯异氰尿酸、噁霉灵、治萎灵、甲基立枯磷、萎锈灵、乙蒜素等)。19、白娟病、白娟病 又称南方疫病。茎基部感病,病斑呈暗褐色水渍状稍凹陷,扩展后环绕茎基一周后导致枝叶萎蔫根部皮层腐烂、植株萎蔫枯死。病部表面生有稀疏的白色线状菌丝束辐射状伸展,甚至可蔓延到周围地面上,容易识别。后期病部和地面的白色菌丝体上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阳光工程培训病虫防治专业员第5章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