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墓葬的起源 史前社会的埋葬从旧石器到铜石并用时代史前史/史前考古:以文字记载以文字记载以前时代的考古资料为研究对象,与文献记载时代为研究对象的历史考古学相对。第一节:旧石器时代的埋葬一、旧石器时代的特征:1、距今约250万年距今约万年 2、人类由类人猿进化成为智人(今天的人类)3、人们居住在天然洞穴。4、以女性为核心的,共同劳动,共同分配劳动成果。5、使用打制石器为劳动工具 打制石器:用打制的方法加工石英石、黑曜石、燧石和其他坚硬石块的方法這种打制的产品是粗糙的、不规则的砍砸器、尖状器、刀片和多功能手斧 6、原始信仰的出现: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
2、无法解释、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二、旧石器时代的埋葬:(一)无意识的处理死者的尸体:丢弃(二)有意识的埋葬尸体:1、灵魂意识的出现灵魂意识的出现n “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巳受梦中景象的影响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灵魂不死的观念念。”思格斯路德维斯思格斯路德维斯费尔巴哈和德国古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典
3、哲学的终结2、人类的情感:原始人群长期共同劳动和生活,相互依存形成了“爱”。恐怕动物对死者尸体的损害。(三)旧石器时代的埋葬n山顶洞人:距今18865420年;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因发现於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n山顶洞人的墓葬:旧石器晚期1、位置:居住区的下层2、墓地性质:男女老幼合葬的公共墓地n 体现出家族成员一视同仁的血亲关系和一律平等的地位。3、埋葬情况:人骨:3具完整的人头骨和一些躯干骨 随葬品:人骨周围有赤铁矿粉赤铁矿粉,随葬装饰品,贝壳、穿孔的狐狸牙齿。没有葬具:用来装殓死者的器具4、推测:举行过埋葬仪式
4、 人们对死者的哀悼、怀念,以及表达自身的悲痛第二节:新石器时代的埋葬一、新石器时代的特点:1、大约从公元前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公元前5000多年至公元前2000多年。2、开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 3、发明了陶器、各类艺术品4、出现农业和畜牧业5、人类开始建造房屋 6、社会组织结构:1)早期、中期:公元前5000年前母系氏族社会:平均、平等n生产力低下n生产资料和产品共有n没有剩余产品n不存在稳定的家庭,只有稳定的母系血缘家族n财产以母系血缘关系继承2)晚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父系氏族社会:n生产力的发展,男女劳动角色的转变n剩余资料的出现,私有观念产生n财产以父系继承n稳定的婚
5、姻家庭n出现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n出现等级二、墓葬特点:(一)死者埋葬于公共墓地:在居住区周围出现集中埋葬本氏族本氏族成员的公共墓地。氏族:原始社会中以相同的血缘关血缘关系系结合的人类社会群体,其成员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公共事务由氏族首领管理,重大事务由氏族成员组成的氏族会议决定。(二)母系氏族社会的埋葬1、墓葬概貌:1)、墓地位置:生死有别 氏族公共墓地在居住区以外,夭折的孩子埋葬于房屋周围。2)、墓形:大多为无葬具的土坑竖穴墓,个别使用草席为葬具葬具。3)、葬式:为仰身直肢为主,分性别多人合葬为主4)、葬制:包括一次葬和二次葬5)、随葬特点:n生活用品为主要随葬器物:陶器n生产工具随葬很少,
6、并根据性别随葬:蚌刀7、骨镞31、骨针5、陶纺轮1 n装饰品:主要为成年女性和小孩随葬 骨珠、蚌饰、牙饰、玩具有陶球1件和石球5件 6)、女性在氏族中处于核心地位:对妇女、对妇女、幼女厚葬幼女厚葬;女性随葬蚌刀和纺轮,骨镞;女性随葬蚌刀和纺轮,骨镞随葬男性;随葬男性;子女随母亲埋葬子女随母亲埋葬7)、血缘家族墓地出现:同一家族成员合葬在一个区域或一个墓葬n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元君庙墓地合葬墓类型:n性别相同的成年人合葬墓,3座;n性别相异的成年人合葬墓,3座;n女性小孩合葬墓,1座;n性别相异的成年人和小孩合葬,性别相异的成年人和小孩合葬,15座;座;n成年女性和小孩合葬墓,3座;2、墓葬所反映的
7、问题:1)重视女性在氏族中的地位:n对女性的厚葬,代表母系财产继承制n随葬农业工具代表女性在锄耕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2)当时存在家族、氏族、部落三层社会组织结构n根据血缘关系分为多个氏族墓地n氏族墓地内部包含以血缘关系组成的家族墓地不分性别年龄的合葬墓n多个氏族墓地构成一个部落墓地3)母系血缘关系是构成社会组织的纽带:n死者按母系血缘关系埋葬在不同的氏族墓地或家族墓地。n家族墓地也是以母系血缘关系进行合葬4)氏族成员地位平等n随葬器物没有多少和质量的差别n家族墓葬以多人二次合葬为主n没有男女合葬墓n墓坑的大小取决于埋葬死者的数量(三)父系氏族社会的埋葬1、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生产力发展生
8、产力发展 劳动工具的进步劳动工具的进步男性成为从事畜牧业和农业男性成为从事畜牧业和农业的主要劳动力的主要劳动力 劳动成果被男性控制劳动成果被男性控制男性占据家庭和氏族的主导地位男性占据家庭和氏族的主导地位2、父系社会的标志:n私有制出现:财产归一夫一妻的家庭所有n父权制的确立:子女随父居住,世系从父系计算,财产按父系继承。n等级的出现:社会出现贫富差距3、埋葬的特点:)、流行氏族公共墓地,根据血缘关系划分为若干墓区。)、出现男女合葬墓,男性携带孩子埋葬。)、出现墓坑大小和有无葬具的差别 4)、氏族成员出现等级差别:随葬品的变化随葬器物数量种类不同,质量不同,个别死者予以厚葬:除了随葬生活或生产
9、用器外,还有随葬随葬猪下颌或猪头骨的习俗。猪下颌或猪头骨的习俗。大汶口文化晚期墓地 第三节:铜石并用时代的埋葬一、龙山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存在于公元前2,900年至2,100年。这个时期陕西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数量及种类均大为增长,快轮制陶技术比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占卜等巫术活动亦较为盛行。从社会形态看,当时已经进入了父权制社会,私有财产已经出现,开始跨入阶级社会门槛。二、龙山文化墓葬特点(一)、墓葬有等级分别:1、大型墓葬占总数的百分之一强 大型墓葬情况:墓室长3米、宽2米,有葬具(木棺)有葬具(木棺),内撒朱砂
10、,随葬200件器物(陶器、木鼓、石磬、彩绘木器、成套玉器、整猪),墓主应是具有“王者”身份的,掌握祭祀、征伐权力的人。2、中型墓葬:占总数十分之一,木棺,成组的陶器、玉器、少量彩绘木器,猪下颚。3、小型墓葬:墓坑小,多无葬具、无随葬品,个别有小件随葬品。(二)夫妻合葬比较普遍:夫妻合葬是中原地区流行的合葬形式 中原:历史上指包括河南省中北部,山西省南部,陕西省及山东省各一部分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三)独立的家族墓地的出现n家族墓地:整齐排列、相对集中小墓群,可能是同一个父辈的家族。(四)墓葬礼仪制度的出现n大中型墓葬随葬成套的陶礼器n随葬玉制礼器n殉
11、葬n墓地内建有祭祀建筑用以哀悼死者 第四节 史前社会墓葬制度(一)墓地制度:1、起源于居室葬:就近埋葬 中原山顶洞人遗址 华南洞穴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 广西甑皮岩2、氏族公共墓地:n墓地与生活区分开n同一氏族内身份平等,以血缘关系为原则进行埋葬1)每个血缘氏族有自己的公共墓地2)墓葬排列方向一致,墓坑排列整齐3)部落墓地内,每一氏族单独成行4)儿童和婴儿的瓮棺葬不在墓地内3、家族墓的出现:氏族内部产生新的社会力量1)相对独立,处于氏族墓地特殊区域,或独立于氏族墓地之外2)随葬相对丰富4、在血缘关系之上分等级埋葬n公共墓地内出现贵族墓地与平民墓地:1)贵族墓地n一般建在高台或土墩上n有丰富的随葬礼
12、器n墓圹面积较大n葬具精美2)平民墓葬:n随葬简单,多以零散的陶器为主n墓圹面积小n葬具简单(二)墓室形制:同于住宅n仪礼十丧礼:“筮宅,冢人营之”。汉代郑玄注:“宅,葬居也”。n礼记杂记上:“大夫卜宅与葬日”。正义曰:“宅为葬地”。1、洞穴土墓:尸体掩埋在生活的洞穴内 山顶洞 万年县人洞2、平地土墓:土墩墓 先是把死者的尸体拍至野外平地上,放置随葬品后即用土掩埋,故不见墓扩、葬具。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马家浜、松译文化、薛家岗文化墓葬均流行这种埋葬。良渚文化墓葬也大多采用这种平地堆筑土墩的埋葬法。3、土坑墓:1)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其特点是墓坑长方形或圆角长方形,四壁陡,口、底同大,或部分口部大于
13、墓底。它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各文化中发现数量最多的墓葬形式。2)方形土坑墓n墓坑呈方形,四壁平陡,口、底同大或口部略大于底部。这种墓在仰韶文化早、中期,大汶口文化早期(王因),马家浜文化(草鞋山)中,被用作同性成年人合葬墓和成年男女合葬墓。3)带木棺木椁的土坑墓n最早出现木棺的墓葬:西安半坡M152号小孩墓,四壁有木板痕迹和盖板,可看作是木棺基的雏形。n木椁:大汶口文化的一座晚期墓中有“井”字形木椁,内套框式木棺,这应是中华古代内棺外荐制度之祖型。n有二层台的木椁墓:青海马家窑文化:墓坑3米见方,内以木板搭建2米见方的二层台,形成回字形椁室。n圆型土坑墓:甘肃地区n带有墓门和墓道的土坑墓:多人合葬
14、 新石器时代最先进、最复杂的墓葬 源于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时期得到发展4、石棺墓:石棺墓即用石板砌成棺室。有的直接修筑于平地;有的先挖土坑,然后再在穴中垒建。一般墓底和四壁都用石板铺砌,盖多为人块板,也有的用几块石板铺盖。它流行于我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5、瓮棺墓:用于孩子和成年人,用陶瓮作为葬具,埋葬与土中,流行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6、积石冢:积石冢流行于中国东北地区。辽宁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的牛河梁村发现了座所谓的“女神庙”和几十处积石冢群。据考察,此遗址红山文化(约五千年 前)。一个墓坑内安放多具或一具石棺,小石棺围绕中心大棺,石棺上用石块垒砌,形成高1米以上的冢堆。外围放置
15、筒形陶器。(三)墓葬方向:死者头向1、定向原则:1)向日出方向:向东 大汶口、淞泽,靠近海岸2)向日落方向:向西 黄河流域仰韶文化、齐家3)向高山或台地中心:建在高台上的墓地4)向水流方向:建在山坡上的墓地5)同文化同一方向6)同文化异向:良渚文化的墓葬主向是明显的双向,长江以北为东向,而长江以南则为南向。7)同文化,不同时期方向不同8)男女两性相异:9)逆向墓:同一墓地与主墓向方向相反,数量很少,随葬很少或没有2、墓向的意义:王仁湘1)灵魂返祖,头向为祖先起源之地2)另一个世界的方向:人生死如日升日落,所以面东向西3、墓地建筑:1)墓上:2)墓旁:祭坛、祭祀建筑(四)葬法:1、土葬:最为普遍
16、2、火葬:n甘肃临挑寺洼山史前文化遗址中,发现一座基中有三个灰色大两耀,其中有一个盛有人体火化后的骨灰。n辽东半岛新金县双房石棚墓葬中,发现有火烧后的尸骨,并有陶壶和石纺轮随葬。3、瓮棺葬:n瓮棺葬是一种以陶瓮或陶罐等为葬具来安置死者的葬法。一陶盆陶钵为盖。n仰韶文化分布区是我国文前时期瓮棺葬最盛行的地区,发现瓮棺葬遗址50多处,占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瓮棺墓700多座,占全国总数的23。n种类:根据尸骨放置方法不同1)装入葬:尸骨全部放置入瓮2)非装入葬:只套住上半身n埋葬对象:儿童、婴儿、少数成人n形制:长方形、椭圆、圆形,盖顶多有一洞n放置:竖立、横放、斜放n随葬:少数随葬品,大部分没有,
17、放置于瓮内、瓮旁。n位置:居住区附近,少数和成人在一起(五)葬式:1、仰身直肢:汉族地区最主要的方式2、侧身直肢:指死者尸体入埋时,身体侧卧,双手垂直贴身,两脚伸直并拢的葬式。这种葬式在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均有发现,但较为罕见,当为种比较特殊的葬式。3、屈肢葬:n屈肢葬是一种将死者的肢体弯曲、紧缩后安葬的葬式。它主要可以分为蹲式和卧式两种。蹲式像生入蹲坐姿势,双手拳缩,臀部不着地。卧式又可分为仰卧、侧卧、俯卧三种。n意义:1)认为冀图在墓地内节省地方或节省人工,使尸体屈肢则死者所占的墓扩便可大大缩小;2)认为屈肢合乎休息或睡眠的自然姿态;3)认为这种姿式象征胎儿在母体内的样子
18、;4)认为用绳将死者捆绑起来,可以阻止死者灵魂出走,向生人作祟。4、俯身葬:俯身葬是一种扑倒姿态的葬式。它可为俯身直肢、俯身侧肢、俯身屈肢三种。其起源大约与仰身葬同时。这种葬式颇为流行。n选择原因:殉葬者、凶死者 死者面向另一个世界5、葬次:1)一次葬:一次性埋葬死者 单人、多人一次合葬2)二次葬:将尸骨安放作两次以上的处理 单人二次、二次合葬、原因:家族成员的团聚6、合葬:将两个以上的死者合埋n从家族世系:同性成年人和小孩合葬 异性成年人合葬n从性别:男性合葬、女性合葬n从葬次:一次合葬、二次合葬n从范围:同棺、同穴、同地 夫妻合葬:新石器时代晚期(六):葬具:距今6000年前1、含义:葬具是指装殆死者尸体的用具 一般指棺椁或棺槨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棺,关也,所以掩尸。椁:说文解字曰:“椁葬有木郭也”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椁字条注:“以木为之,周于棺,如城之有郭也”。2、类型:1)瓮棺:在中因古代文献中称作“瓦棺”,为一种陶制的藏尸之器。器形有瓮(罐)、缸、盆、林、尖底器(瓶)、大口尊、壶、鬲、釜(釜灶)、鼎等近20种。是原始社会最早出现的葬具之一,仰韶文化时期。2)石棺:3)木棺4)树皮棺5)船棺(七)随葬器物:1、种类:生者所使用的器物 专门为随葬死者生产的器物2、类型:生活用具 生产工具 装饰品 礼仪器 食物 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