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面电极的阴极置于神经干的近端,阳极在远端刺激强度选择阈上30%,频率103000Hz,放大倍数100500uv/cm,扫描速度510ms/cm常选用正中神经、尺神经、腓神经和胫神经F波的检测F波的临床应用F波的研究对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诊断、病变部位的确定以及对功能恢复的动态观察特别是累及近端的神经损害的观察,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H反射H波:引出H波的阈强度低于引出M波的阈强度,H波出现在M波之前。此时的H反射波幅达最大值,当电流进一步加大时,H波的幅度逐渐减小而M波反而持续增大,当M波达到最大时,H波却很小乃至消失。H反射的正常潜伏期在3035ms之间,两侧之间差为1.4ms之内,波幅在2.4m
2、v左右测定H反射可以了解反射弧通路的传导状况及中脑以下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近段周围神经的损害,尤其是S1神经根损害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酒精中毒、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潜伏期延长S1神经根受损:H反射消失或潜伏期延长颈神经根病变中,若在桡侧腕屈肌发现H反射异常,提示C6或C7或者两者同时受损MG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变主要部位是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主要表现为骨骼肌异常容易疲劳和无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呈现晨轻暮重的特点。眼外肌和咽喉部肌肉常受累。肌电图检查:MG患者低频RNS 检查可出现波幅递减,SFEMG检查可出现神经-肌肉接头间jitter增宽。胆碱酯酶抑制剂对MG
3、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前后,SFEMG中平均颤抖(jitter)、异常电位对和阻滞电位对的比例均无显著影响,而能显著改善RNS的递减幅度和临床评分。结论结论因此,在行SFEMG检测之前,不一定要停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文献报道文献报道83 例MG 患者中针极EMG正常12 例(14.5%),异常71 例(85.5%)。EMG 异常者中,出现异常自发电位者3 例(4.2%),平均MUAP 缩短者67 例(94.4%),多项波增多者37 例(52.1%),大力收缩时募集电位呈病理干扰相者19 例(26.8%),符合“肌源性损害”表现者19 例(26.8%)。原因:可能由于MG 患者神经-肌肉接头间传导障碍
4、,神经冲动在某些肌纤维的神经-肌肉间传递受阻,造成每个运动单位内参与收缩的肌纤维数量减少,因此出现短时限的小运动单位电位。这是真“肌源性损害”还是假“肌源性损害”?吉兰-巴雷综合征(GBS)GBS)是以周围神经和神经根脱髓鞘及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炎症反应为病理特点的自身免疫性周围神经病。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四肢呈对称性弛缓性瘫痪,末梢型感觉障碍,可伴颅神经受损,重症者可致呼吸肌麻痹而危及生命。神经电生理检查对GBS 的诊断、分型及预后判断均有重要价值。MCV 和F 波的异常率高于SCV。脱髓鞘型;轴索型感觉传导异常相对较轻,且比运动传导异常出现晚。多数患者有主观感觉异常而SCV 异常率不
5、高,说明GBS 运动神经较感觉神经受累多见,其中以腓总神经和胫神经异常多见,与临床症状下肢症状重于上肢相符。脱髓鞘严重时,由于多数纤维受累导致F 波潜伏期延长,F 波出现率降低常提示运动神经元兴奋性下降、前角细胞和运动轴索病变,如果F 波潜伏期明显延长或波形消失,而远端NCV 正常,则提示病变在近端,补充MCV 的不足。F 波的异常可早于MCV,甚至临床症状尚不典型时即有电生理的改变,故F 波对GBS 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EMG 异常表现以出现纤颤波或正锐波为主,MUP 时限、电压增大者较少。脱髓鞘损伤EMG一般正常。后期电生理恢复滞后于临床症状的恢复,特别是合并有轴索损伤者。运动神经元病(
6、MND)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种主要侵犯大脑皮质锥体细胞、下部脑干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本病初始及好发部位为颈膨大,向上可延至高颈髓及延髓,向下可累及胸髓及腰骶髓。肌电图检查可以确诊下运动神经元的病变,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依据。MND组中,EMG异常率最高的为上下肢肌,其次为SCM、下胸段脊旁肌;这与本病发展特点有关。在ALS发病过程中,一般上肢症状出现最早.最重,其次为下肢.延髓.胸部。MND组SCM肌电图异常率(60.3%);确诊级MND患者SCM肌电图的异常率(77.4%);肢体肌肉的肌电图异常率(93.2%、84.4%);SCM肌电图异常以自发电位(42.5%)和轻收缩时运
7、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43.2%)最为常见;有延髓症状者SCM肌电图的异常率(71.7%)明显高于无延髓症状者(54.3%)SCM的EMG自发电位出现率与运动单位动作电位异常率基本相同;肢体EMG中,自发电位异常率高于运动单位动作电位异常率;SCM更易于发生神经再生,SCM大力收缩时单纯相出现率显著低于肢体肌,也提示SCM的神经元细胞池储备较丰富,不易发生失代偿,因而较少出现失神经支配现象。SCM的EMG异常率明显低于椎旁肌及上、下肢EMG,自发电位、波幅异常率及单纯相运动单位电位中,肢体EMG以波幅增高为主,SCM的EMG以时限增宽为主。平山病(Hirayama Disease)又称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由日本学者平山惠造于1959年首先报道,是一种良性自限性下颈髓运动神经元受累的疾病。此病好发于青春期男性,大多数患者在35年内病情可自然终止。随着对颈MR I检查方法的改进和对影像特征的认识,本病影像学诊断更为明确,但其肌电图改变报道较少。肌电图异常范围以C7T1神经支配区为中心,所支配的肌肉均出现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波幅增高,呈神经源性异常。病程长的患者,仅有时限增宽和波幅增高运动单位电位,表明本病的慢性过程。病程短的患者还可见纤颤和正相等自发电位,说明病情尚未稳定或仍处于进展期,神经的损伤性病变仍然存在。受检神经运动、感觉传导速度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