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 课 题3、遥远的地平线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基本的透视规律和原理。2、能力目标:运用基本的透视规律,进行绘画创作。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 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运用基本的透视规律,正确表现物体前后遮挡的空间关系。教学难点:能创作出体现物体前后空间感且有一定情境的画面。教具、学具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油画棒、黑色水性笔、作业纸。2、学生准备:油画棒、黑色水性笔。教学过程(一)直观感知,导入课题:师:(课件出示一张图片)老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张图片,你们发现蓝天下近处和远处的山峦各有什么不
2、同?山脚下的小河近处的和远处的发生了哪些变化?师(小结):小河沿着山脚回转,越远越小,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到的一些有趣的现象,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探讨这种现象,一起学习遥远的地平线(板书:遥远的地平线) (二)观察分析,了解变化:1、看一看:(课件出示近大远小视觉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视点、消失点和地平线)师:老师收集了生活中许多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些独特的视觉变化,每一张图片中的哪些物体发生了哪些变化?2, 向水平方向望去,天和地交接的线我们把她称之为地平线,出示图片,你发现了什么?(看见地平线)3, 出示图片:讲解地平线、视点、消失点4, 出示图片,提问:你发
3、现了什么?学生回答:(1)近宽远窄;(2)近高远低;(3)近大远小;(4)近稀远密。小结:学生答存在于空间中的任何物体被人的眼睛看到后,其影像都会发生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实远虚、近粗远细、近稀远密的变化。2、说一说: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到过哪些物体发生了这种变化?(街道/小河/马路)师(小结):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只要同学们平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就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3.如果我们要把这些现象,用线条或色彩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空间的方法,同样的物体处在不同的位置时,在观察者眼中,都会出现近大远小,而且越来越小,这种变化用绘画的法则来解视就叫透视现象。(三
4、)尝试练习,掌握画法:1、(课件先出示立方体透视图)。师:我们来看看这张透视图有什么特点?小结:(1).立方体的一个棱角对着你。(2).人眼的位置:视平线(3).视平线两端:左右消失。2. 拓展:教师黑板上示范,延长添加立方体的消失点。3. 大家看看,除了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之外,还有什么特点。4. 小结:前后遮挡,越远越小。 如果我们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视觉变化也不一样。(四)学生尝试练习。1. 请学生画一个立方体的成角透视图。2.作业讲评师:你们更喜欢那一幅画?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师:真是一位善于观察的同学师:同学们真不错,这么快就掌握了近大远小的画法, 怎样才能创作出一幅表现物体前后空间感
5、且有一定情境的画呢?(五)教师示范拓展思维:1、(课件出示三张图片)。师:接下来请同学欣赏三张画,你们发现这三张画表现了什么样的特点?小结:都是生活中的风景图。(六)学生创作:1、画一幅风景画草图,要求表现出地平线、消失点。(课件出示作业要求)。注意:1、构图要合适,要完整。2、注意透视规律运用要正确。师:教师及时指出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近大远小或遮挡方法运用得很好的学生给予鼓励展示。(七)展评拓展:1、展示作品:师:你最喜欢那些作品,并说说你的看法!师:你们建议这幅画怎样画,画面的前后空间效果会更好呢?2、小结:师:同学们今天的收获真多,学会了运用近大远小或遮挡的方法来表现画面物体的前
6、后空间, 3、拓展:师:(课件出示欣赏名家的美术作品)其实这些有趣的视觉变化在绘画中运用很广泛,像大家都熟悉的世界著名的荷兰画家,梵高在自己的很多的作品中也运用了这种近大远小或遮挡的方法来表现物体的前后空间感,我们一起去瞧瞧!师:同学们课后还可以去了解更多视觉变化,只要你们善于观察,就会发现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不一样的视觉美。你们还可以用摄影的方式将这些有趣的现象记录下来。教学反思我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紧扣教学内容,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在欣赏中感受透视变化在观察分析中了解透视规律在探究练习中掌握透视画法在示范中拓展学生思维在评价中建立学习成就,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讨论,使学生真正感知和理解“近大远小”的这种独特的透视规律。通过一系列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在视觉欣赏中理解绘画中的透视规律。并引导学生从自身的视点出发去表现生活中的“透视”现象。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和体会,运用更多的方法来表现画面的空间感与层次感。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