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201720172课程设计 教学目标 理解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与特征 教学设计思想 突出重点、联系实际、加强备考 教学安排 以节为单位 讲解/练习/答疑3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0-3岁)第三节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3-6、7岁)第四节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6、7-12、13岁)第五节 青春发育期的心理发展(11、12-15、16岁)第六节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17、18-35岁)第七节 中年期的心理发展变化(35-60岁)
2、第八节 老年期的心理发展变化(60岁以后)4第一节 概述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二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三单元 心理发展的动因第四单元 心理发展过程第五单元 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第六单元 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第七单元 发展心理学简史发展心理学概述心理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种系发展种族发展个体心理发展人类个体从出生到衰亡整个过程的心理发展。6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二、心理发展的性质整体性(知情意、个性)社会性活动性(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人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并不是随年龄增长而匀速前进的第一发展加速期:婴幼儿期
3、第二发展加速期:少年期(青春发育期)7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心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遗传和环境:心理发展的动因,本质问题 连续性和阶段性:心理发展过程 内动力和外动力“关键期”问题8第二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关注发展性,年龄跨度大。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 横向研究设计 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研究的设计方式,又称为横向比较研究。纵向研究设计 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的长期的反复观测的设计方式,也称为纵向跟踪研究。纵横交叉研究设计 首先对不同年
4、龄组的被试进行横向研究,然后再对这些被试进行纵向跟踪研究。910第二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纵横交叉研究设计优点优点缺点缺点横向研究适用性时效性人为的联结性组群效应纵向研究系统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能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时效性差被试容易流失可能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纵横交叉研究可以将两种设计方式的优缺点取长补短1112第三单元 心理发展的动因 一、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受遗传因素决定的,环境(包括教育)只起一个引发的作用。代表人物:高尔顿(家谱调查)二、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否认遗传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代表人物:华生13第三单元 心理发展的动因三
5、、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决定的:同等成分、孤立存在、企图揭示单独发挥作用的程度。二因素论:简单而机械的拼凑。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观察学习、替代性强化机制:对榜样的认同,有意识地模仿模型人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社会认知:儿童的模仿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儿童是积极主动的发展者。1415第三单元 心理发展的动因 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维果茨基:文化历史理论 心理的实质: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低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随意化 概括抽象化整体化 个性化16第三单元 心理发展的动因 五、社会文
6、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社会文化活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 儿童与教养者、儿童与同伴之间的共同活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源泉。语言符号是使心理活动发生质变的中介。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思想;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个体发育成熟,某些心理特征处在开始形成而尚未达到成熟之时)。17六、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皮亚杰: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 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 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 智力的本质是适应 四个基本概念:图式(认知结构)同化(将环境信息纳入已有认知结构,加强丰富原有认知结构)顺应(改变原有图式/创造
7、新图式结构以适应环境需要图式质变)平衡(主体的主动发展趋向)1819 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最早的动作是与生俱来的无条件反射,而后是随之发展起来的各种活动与心理操作。儿童心理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儿童心理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即适应乃是心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即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理发展的真正原因。适应通过两种形式实现:同化和顺应适应通过两种形式实现:同化和顺应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成熟 经验:物理经验、数理逻辑经验(10个石子)社会环境 平衡化2021第四单元 心理发展过程 一、心理发展的连续论 二、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三、心理发展
8、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 心理发展中的量变、质变关系 四、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 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心理发展过程 以认知结构发展划分皮亚杰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0-2岁2-6、7岁6、7-11、12岁11、12-14、15岁1、2、3、4、以认知结构发展划分皮亚杰1、感知运动阶段(0-2岁)(1)获得经验的方式: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2)主要途径:手的抓取、嘴的吸吮、直立行走(3)9-12个月逐渐建立客体永久性(4)思维水平:感知动作思维心理发展过程 以认知结构发展划分皮亚杰2、前运算阶段(2-6、7岁)表象泛灵论自我中心
9、不能理顺整体部分关系思维不可逆缺乏守恒心理发展过程 以认知结构发展划分皮亚杰3、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运算11思维形式:具体逻辑思维 思维特点:脱自我中心、获得了守恒、也获得了思维的可逆性、4、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抽象逻辑思维思维摆脱了具体内容的约束可以进行假设-演绎推理阶段阶段年龄年龄思维思维特点特点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知动作思维获得客体永久性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形象思维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不可逆;未掌握守恒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岁.12岁具体逻辑思维获得守恒;脱离自我中心;思维可逆借助具体事物可进行逻辑思维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及以后抽象逻辑思
10、维能够摆脱思维内容,关注假设命题可进行假设演绎推理26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年龄阶段 1.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人的心理危机是个人的需要与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故称为心理社会危机。2728年龄阶段年龄阶段主要发展任务主要发展任务良好的人格特征良好的人格特征婴儿前期婴儿前期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希望品质希望品质婴儿后期婴儿后期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意志品质意志品质幼儿期幼儿期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目标品质目标品质童年期童年期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能力品质能力品质青少年期青少年期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
11、色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混乱诚实品质诚实品质成年早期成年早期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爱的品质爱的品质成年中期成年中期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关心品质关心品质成年后期成年后期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恶感智慧、贤明品质智慧、贤明品质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第五单元 心理发展的内动力与外动力的关系 内动力:人类所具有的自生成、自发展的心理动力。外动力:家庭和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和教育作用。儿童心理发展是在内动力和外动力的相互作用下展开的,内动力和外动力良性互动的结果形成具有新质的发展动力,这才是
12、制约并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真正动因。2930第六单元 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儿童早期发展对毕生发展的关键意义 对毕生心理发展的质量有重要影响 是独特的发展时期 既迅速又显著 早期对负面影响最为敏感 关键期 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习得某种知识和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过了这个时期有关方面的发展会出现障碍,且难以弥补。近来,多用于生理特征和生理功能的发育和形成方面。敏感期 在这段时间,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些方面发展迅速的时期。如果错过了敏感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发展比较缓慢。31第七单元 发展心理学简史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诞生的思想基础:人本主义思想和儿童教育的需求诞
13、生的研究基础:达尔文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普莱尔 1882 儿童心理儿童心理学的发展一批先驱者、不同学派、演变与增新二、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文章标题32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新生儿的发展 第二单元 婴儿生理和动作的发展 第三单元 婴儿的学习 第四单元 婴儿的认知发展 第五单元 婴儿的言语发展 第六单元 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33第一单元 新生儿的发展 产前期(约280天)胚种期(0-2周)、胚胎期(3-8周)、胎儿期(9-38周)新生儿:出生到1个月的婴儿 独立发挥生理机能 建立正常的
14、生活节律 维持生命机能 一、新生儿的反射行为 无条件反射:生存反射(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定向反射)、原始反射(抓握反射、行走反射、游泳反射、围抱反射、巴宾斯基反射)功能:适应环境、保护自身生存;有助于发展早期 社会关系;各种条件反射建立的基础;智力发展最原始 的基础34第一单元 新生儿的发展 二、新生儿的生活行为模式 睡眠觉醒周期模式 睡眠不规律可能是出现某种异常问题的征兆。三、新生儿的心理发生 以感觉的产生为指标 以无条件反射为指标 以出现明确而稳定的条件反射为指标35第二单元 婴儿生理和动作的发展一、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可修复性二、婴儿的动作发展动作发展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心理发展的源泉发展
15、水平的指标使婴儿获得探究环境的新手段和主动权促进婴儿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手的抓握技能:五指分化、手眼协调独立行走:被动转为主动遵循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36第三单元 婴儿的学习 婴儿的学习是指在环境中获得经验,由经验引起行为的变化。一、模仿学习 新生儿模仿成人表情 二、条件反射学习方式 对喂奶姿势做出食物性条件反射 三、偏好新颖刺激的学习形式 呈现新刺激,反应强度提高(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方法)37第四单元 婴儿的认知发展 一、婴儿感知觉的发展(最早发生、最先成熟、最早衰退)婴儿感觉的发展 视觉技能:视觉集中、视觉追踪运动、颜色视觉等 听觉技能:听觉辨别能力、语音感知、
16、音乐感知等 婴儿知觉的发展 跨感觉通道的知觉:手眼协调和视听协调 模式知觉:偏爱人脸(范兹:视觉偏爱程序)深度知觉:约从六个月开始具有(吉布森:视觉悬崖装置)3839第四单元 婴儿的认知发展 二、婴儿注意和记忆的发展 注意内容的选择性 受刺激物外部特征的制约 受知识经验的支配 受言语的调节和支配 婴儿的记忆 人类个体记忆发生的时间是胎儿末期 12个月以前: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12个月以后:表象记忆和词语记忆40第五单元 婴儿的言语发展 一、婴儿的发音 婴儿发音的阶段性 简单发音阶段:基本韵母为主,很少有声母 连续音节阶段:多音节发音 学话萌芽阶段:听起来像说话,没有明确意义 婴儿发音的特点 最
17、初的发音呈现出普遍的规律性 真正掌握母语的各种发音,要到第一批词出现时才能开始 3岁左右基本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41第五单元 婴儿的言语发展 二、婴儿词汇的发展 词汇量的发展 1-1.5岁:第一批词汇,50-60个左右 3岁:1000个左右 掌握词汇的特点 从熟悉的事物的名称开始,如人、食物、玩具等 理解的词义与成人不尽相同,扩大、缩小词义等 三、婴儿句子的发展 从单词句到多词句、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1.52.5的婴儿是掌握母语基本语法的关键期42第五单元 婴儿的言语发展 四、婴儿与成人之间的言语交往 婴儿与成人之间的前言语交往 利用手势,将注意引向特定物体或事件 婴儿与成人言语交往 说出知道的
18、内容,表达愿望及要求 成人与婴儿的言语交往 内容:贴近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一般限于眼前的事物 交流技能:诱导注意,叫名字、运用感叹词、调整说话的语调 语用技巧:句子简短,基本合乎句法;语速慢,增加停顿;话语多重复。策略:把孩子看作是对话的交谈对象;对话应辅以姿势、游戏、演示、示范等活动;进行问答式对话;将单词句和双词句加以扩展和引申。43第六单元 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婴儿的气质 婴儿的气质类型 按活动特性划分(巴斯等)情绪性:情绪反应突出,负面情绪占优势 活动性:积极探索周围环境,乐于从事运动性游戏 冲动性:情绪反应强烈,极易冲动,不稳定而多变 社交性:具有强烈的社会交往要求,主动与他人交
19、流 按三种类型划分(托马斯和切斯)容易抚养型:生活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 抚养困难型:生理节律、生活规律性差,负性情绪多 发展缓慢型:对环境变化适应缓慢,情绪常不甚愉快。44第六单元 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婴儿气质的稳定性特征 出生后第一年,气质的稳定性连续增长 中等程度的稳定性 婴儿气质的可控性和可变性及其与教养的关系 不同气质类型的婴儿对早期教育的适应性和要求不同“拟合优化模式”:以符合其气质发展需要的方式,鼓励并促进婴儿表现出更多的恰当行为。45第六单元 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二、婴儿基本情绪的发展 婴儿兴趣的发展 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出生至百日前后)相似性物体再认知觉阶段(半岁
20、前后)新异性事物探索阶段(1岁前后)婴儿的社会性微笑 自发性微笑阶段:生理反射性微笑(0-5周)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区分人和其他非社会性刺激(5周-4个月)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能区分熟悉人和陌生人的声音和面孔(4个月以后)46第六单元 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婴儿的社会性哭泣 自发性的哭:生理反射性哭 应答性的哭:向抚养者表达需要的信号 主动操作性的哭:从经验中学到的哭 婴儿啼哭的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分离焦虑 最初阶段:啼哭、悲伤,拒绝陌生人、抗议 第二阶段:希望破灭,减少啼哭,情感冷漠 第三阶段:寻求可亲近的人,企图适应新的环境47第六单元 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21、 三、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最多发生在母婴之间,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的重要标志。依恋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有选择地对人反应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络阶段,与母亲的情感联系更加紧密,把母亲作为安全的基地。第四阶段:互惠关系形成阶段,能把母亲当作交往的伙伴,能够接受母亲的暂时离开。48第六单元 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婴儿依恋的类型 安斯沃斯:陌生情境法 安全型依恋:将母亲视为安全基地,能够在陌生的情境中积极地探索和操作。回避型依恋:母亲在场或离开都无所谓,自己玩自己的,与母亲之间并未形成特别亲密的感情联接
22、。反抗型依恋:缺乏安全感,时刻警惕母亲离开,对母亲离开极度反抗,非常苦恼。母亲回来时,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安抚,表现出矛盾的态度。49第六单元 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情感交流过程中形成的。衡量婴儿期母亲教养方式的三个标准 反应性:通常能正确理解婴儿发出信号的意义所在,并能予以积极的应答和反馈。情绪性:经常会通过说、笑、爱抚等积极情绪,进行情感交流,以满足婴儿愉悦的需要。社会性刺激:通过互相模仿、亲子游戏、共同活动等社会性互动以及通过丰富环境、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婴儿活动节律和互动内容的要求来适应婴儿的社会互动需求。50第六单元 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23、四、婴儿自我的发展主体我的自我意识8个月前还没有萌发自我意识,一周岁前后,显示出主体我的认知能把自己作为活动主体来认知:如用自己的动作引发出镜像的动作能把自己与他人分开:如热衷于扔玩具客体我的自我意识两周岁前后,显示出客体我的自我认知能从客体(照片、录像)中认出自己能运用人称代词称呼自己和他人客体我自我意识的出现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次飞跃。51第六单元 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促进婴儿自我的健康发展 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是健康自我发展的重要条件 早期自我能否健康发展取决于亲子交往的质量 父母对孩子充满爱心,给孩子以安全感;一贯地对孩子的需要做出敏感的反应,使他享受满足感;热情的鼓励孩子的进步和
24、努力,使他体验成就感;合理安排和组织好孩子的生活环境,让孩子感觉到周围环境的规律性以及环境变化的可预测性。52第三节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幼儿的游戏 第二单元 幼儿的认知发展 第三单元 幼儿言语的发展 第四单元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幼儿期的心理发展幼儿期的心理发展53第一单元 幼儿的游戏一、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幼儿的游戏主导着他们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幼儿的各种学习多是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的。游戏是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二、对游戏的理解和解释古典游戏理论:游戏与人类的关系,强调进化论的影响精力过剩论、重演论现代游戏理论精神分析论:调节情绪、释放焦虑、补偿愿望认知论:练习巩固能力、创造最近发展
25、区54第一单元 幼儿的游戏 三、游戏的发展 以游戏体现认知发展水平为依据 机能游戏:重复简单动作和活动 婴儿期的亲子游戏和模仿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幼儿期的游戏特点,又称假装游戏 规则性游戏:游戏规则外显,童年期及以后为主 四、幼儿期象征性游戏的特点 以主题游戏为主、运用与现实物相仿的代替物、通过想象建构虚假游戏情境、游戏中富有创造性、游戏的动机重在活动过程55第一单元 幼儿的游戏 五、游戏的社会性发展 非社会性游戏:独自游戏和旁观游戏 平行游戏:凑近场所,活动雷同,没有交流 社会性游戏 协同游戏:各自游戏,有言语沟通等,没有共同目的 合作游戏:具有共同目的、明确分工、彼此协调合作 六、游戏对儿
26、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游戏是幼儿活动和情感愉悦的精神寄托 游戏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渠道 游戏是幼儿之间社会交往的最好园地 游戏是幼儿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载体56第二单元 幼儿的认知发展一、幼儿记忆的发展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无意识记忆为主,有意识记忆发展较迅速形象记忆为主,词语记忆发展速度更快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同时发展并相互作用幼儿的记忆策略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基本没有记忆策略:5岁以前经指导能够运用记忆策略:5-8、9岁主动自觉地运用记忆策略,10岁以后稳定发展幼儿后期能运用的记忆策略视觉“复述”策略、复述策略、特征定位策略57第二单元 幼儿的认知发展二、幼儿思维的发展具体形象性思维是幼
27、儿思维的主要特征思维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具体形象性的可塑性、动态性幼儿认知发展的趋向性: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片面到比较全面、由浅入深自我中心现象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58第二单元 幼儿的认知发展 逻辑思维初步发展(开始萌芽)幼儿所提问题类型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 幼儿概括能力发展 实物概念的发展 幼儿初期:列举所熟悉的一个或一些事物(就是那个大马)幼儿中期:能说出实物的突出的或功用上的特征(马是拉车的)幼儿末期:概括出事物的若干外部特征和某些内部特征(马有头、有尾巴,有四只脚,会拉车)类概念的发展 一级水平:不能分类 二级水平:依据感知特征分类,如桌椅都有四条腿为一类 三级水平:依据知识和经验对
28、事物进行分类,如书包放桌上为一类 四级水平:概念分类,如家具、玩具等,在幼儿期初步发展幼儿推理能力 转导推理 从一些特殊的事例到另一些特殊事例的推理 对熟悉事物的简单推理5960第二单元 幼儿的认知发展 三、幼儿想象的发展 无意想象经常出现,有意想象日益丰富 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幼儿的创造想象会得到显著发展 幼儿创造想象的新颖性 幼儿创造想象的神奇性 幼儿创造想象的超越性 幼儿创造想象的未来指向61第三单元 幼儿言语的发展 幼儿词汇的发展 词汇数量的增加 一生中词汇量增加最快的时期 3岁,一千个左右;6岁,3千个左右;7岁,4千个左右。3-4岁增长最快,
29、平均每天增加数个词。词类范围的扩大 先实词,再虚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幼儿期的儿童已经可以掌握各种最基本的词类。词义的深化 掌握词汇的特点:词义笼统含糊、所指非常具体、幼儿末期概括性逐渐增加 消极词汇和积极词汇的消长 真正理解和正确使用词汇的指标 理解词:具有间接概括性,把词当作物体的概括性符号来使用。使用词:自发使用,是通常使用的,时常运用,具有某种程度的概括意义。62第三单元 幼儿言语的发展三、句子的发展理解句子的策略语义策略:根据句子中的几个实词的含义和事件可能性来理解句子词序策略:常常把第一个名词作为动作实施者。4岁儿童的词序策略最突出。非言语策略:按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句子意义的预期来
30、理解。掌握句法结构的发展从简单句到复合句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从无修饰语发展到有修饰语63第三单元 幼儿言语的发展四、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3-5岁时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快速期五、语用技能的发展早期沟通的手势听的语用技能说的语用技能对影响有效沟通的情境因素十分敏感对同伴的反馈易于做出积极的反应能够有效地参与谈话64第四单元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一、个性的初步形成显示出比较明显的气质特点表现出一定的兴趣爱好差异表现出一定的能力差异最初的性格特点的表现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 由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向社会性情感体验发展 自尊是最值得重视的幼儿情绪体验。幼儿
31、的自尊感随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发展 幼儿期自尊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以后的情绪发展和适应性 影响儿童自尊的因素 父母的教养方式 高自尊儿童父母教养的特点:温暖、关爱;要求明确,但不采取强制性管束;民主,给孩子表达观点的自由;以身作则,树立典范。同伴关系因素 建立同伴友谊关系和被集体接纳是自尊体验的两个重要因素。6566第四单元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三、幼儿期儿童认同的发展 认同及其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儿童对成人个性品质的效仿称为认同。认同的基础是儿童知觉到与认同对象之间的相似性 认同带给儿童以归属感和成就感;使儿童获得榜样的力量和发展的动力;对儿童的性别意识和道德意识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幼儿期
32、儿童认同的对象 较高地位、权威性和较强能力、聪明健壮漂亮的人 父母、教师、喜欢的叔叔阿姨或年龄较大的哥哥姐姐等67第四单元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四、儿童发展的第一逆反期第一逆反期的表现是幼儿要求行为活动自主和实现自我意志,反抗父母控制,年龄主要是3-4岁。发展中的正常现象68第四节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童年期的学习 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第三单元 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69第一单元 童年期的学习 小学儿童学习的一般特点 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教和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 小学儿童的学习逐渐转向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学会学习”是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任务 学习促进小学儿童心理积极发展7
33、0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学龄儿童的主要记忆策略 复诵策略:大部分童年期儿童都能自发运用 组织策略:归类 低年级不能运用,高年级可以自发运用 中年级不大会运用,经指导能够提高运用效果 系统化策略:按体系关系整理组成知识系统帮助记忆 巧妙加工策略:联想、谐音、拆分、重组等71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二、童年期思维的发展(具体运算阶段)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征童年期思维的本质特征: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思维变化的转折年龄在9-10岁,即小学中年级阶段思维形式的发展(概括能力、词语概念、推理能力)概括能力的发展直观形象水平:小学低年级为主,“有头
34、无尾就是人”形象抽象水平:既有外部直观形象特征,又有内部本质特征,小学中年级为主,“临渴掘井是要吃水,早就应该准备好”初步本质抽象水平,“一毛不拔就是很小气”72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推理能力的发展 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 由一般到个别 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 由个别到一般 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 先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 存在年龄阶段的差异(中年级到高年级的发展速度较快)小学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低于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73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新的思维结构形成 掌握守恒 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恒等性、可逆推理和两维互补推理 自我中心表现和脱自我中心化 4-7岁儿童具有自我中
35、心现象,但并不是认知的主要成分。9岁以后儿童的正确认知结果占主导地位,基本摆脱了自我中心的影响。8岁儿童正处于脱自我中心化的转折时段。儿童脱自我中心化的过程是认知发展机制的转换74第三单元 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教育和调节儿童与环境的关系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自我评价能力的特点自我评价包括多个方面,如身体外表、行为表现、学业成绩等。社会支持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和同学的作用最重要对自我价值的评价与情感密切联系,喜欢自己的儿童最快乐,评价不良的儿童经常有消极情绪。小学儿童自我评价与学业经验、同伴交往、自信心等都有密切关系。75第三单元 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36、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延迟满足: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 童年期儿童延迟满足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显著提高;自我控制行为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童年期。影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因素 认知和策略:转移注意 榜样的作用 家庭教育的影响:注重培养独立自主的、宽松而又民主的教育类型,可使儿童具有练习自我控制的机会和动力。76道德发展皮亚杰:对偶故事前道德阶段不能判断,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他律道德阶段(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儿童认为规则、规范是由权威人物制定的,不能改变,必须严格遵守。对行为好坏的评定,只根据后果,而不是根据行为者的动机。自律道德阶段(受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规则具有相对性
37、,是可以改变的。对行为好坏的判断依据着重于主观动机或意图,而不是后果。77 道德行为的发展道德内涵:道德情感、道德认知、道德行为亲社会行为:对他人有意,对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倾向。攻击行为:基本要素是伤害意图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侵犯行为欺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攻击行为:直接身体欺负、直接言语欺负、间接欺负(造谣离间等)。78第三单元 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三、童年期的同伴交往 童年期同伴交往的重要意义 同伴交往是童年期集体归宿感的心理需求 同伴交往促进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 同伴交往增进良好个性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
38、气特点 受欢迎的儿童、不受欢迎的儿童、受忽视的儿童 影响儿童在同伴中是否受欢迎的基本因素:儿童本人的社会交往能力。79 四、友谊的发展 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 第一阶段(约3-5岁):短期游戏伙伴关系 第二阶段(约6-9岁):单向帮助关系 第三阶段(约9-12岁):双向帮助关系 第四阶段(约12岁以后):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 相互接近;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人格尊重、心理和谐并相互敬慕。80五、家庭人际关系对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变化直接交往时间明显减少。父母教养关注重点的转移:学习、同伴关系、情绪父母对儿童控制和儿童自主管理的消长变化父母
39、控制(6岁前)共同控制(6-12岁)儿童控制(12岁以后)童年期亲子关系的特点父母与儿童对其行为的共同调节家长的素质决定亲子关系的质量家长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教育方式,在与儿童教育互动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教育能力81第三单元 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六、儿童人际交往的发展变化趋势 儿童与父母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与同龄伙伴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快速上升,与教师的交往在小学中年级以前随年级的增长而上升,之后则一直维持在交往比率的20%左右。82第五节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少年期的生理发育加速 第二单元 少年期的认知发展 第三单元 少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第四单元 少年期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
40、83第一单元 少年期的生理发育加速 一、身体成长加速 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期,是第二个加速期 身高快速增长:平均每年长高6-8厘米 生理机能发育加速:脑与神经系统逐步发育成熟 性的发育和成熟加速 性器官发育、第二性征出现、性机能成熟(女性比男性平均提早两年)二、青春发育期提前的趋势 三、容易出现的身心危机 心理生物性紊乱 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等 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偏差 神经症、病态人格、躁狂症等84第一单元 少年期的生理发育加速 四、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成人感的内容包括:在心理上过高的评价自己的成熟度、认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属于成人水
41、平、要求与成人的社会地位平等、渴望社会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 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85第二单元 少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记忆广度达到一生中的顶峰:11.04 对各种材料记忆的成绩都达到高值(15.16岁达到高峰,17.18岁略有下降)二、思维的发展(形式运算阶段思维)形式运算阶段思维特点1.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2.假设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皮亚杰的钟摆实验:逐一验证重量、长度、高度、最初动力大小这4个因素的各自影响。抽象逻辑推理能力显著发展8687第三单元 少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一、少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少年期
42、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 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 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有很强的自尊心 二、情绪的变化 情绪和心境的发展呈现出动态的发展趋势 早期消极情绪较多,稳定性差,后期起伏变化趋缓。情绪变化的特点 烦恼增多:个人形象、社会地位和个人尊严、与父母情感疏离 孤独感、压抑感增强第三单元 少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三、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特点 幼儿自我中心现象:以自我的感受和认知来理解他人的感受和认知。少年的自我中心性:把自己作为人际和社会关注的中心,认为自己的关注就是他人的关注。独特自我:将自我的情绪、情感体验扩大化、绝对化。假想观众:
43、在心理上“制造”想象中的观众。88第三单元 少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四、第二逆反期反抗心理: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强加的力量和父母的控制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少年期逆反期的表现为独立自主意识受阻而抗争为社会地位平等的欲求不满而抗争观念上的碰撞反抗的主要对象:主要是父母,也具有迁移性反抗的形式:外显行为上的激烈抵抗;将反抗隐喻内心,以冷漠相对。89第三单元 少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第一、第二两个逆反期的异同 年龄时段 2-4岁,多在3岁左右;10、1115、16岁,突出在青春发育期。共同特点 都聚焦于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要求独立自主权。成长和发展的超前意识,具有长大感或成人感。不同点 第一逆
44、反期:要求按自我的意志行事,重点是要求行为、动作自主;第二逆反期:要求人格独立、社会地位平等,精神和行为自主。90第三单元 少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帮助少年儿童顺利度过逆反期 父母要认识和理解逆反期对于心理发展的意义 父母要正确面对儿童逆反期这一客观现实 父母要理解少年期多重矛盾的焦点所在 父母只把他们视为尚未发展成熟的儿童,未能认识到“成人感”是儿童心理发展中存在的“现实”,一个超前,一个滞后,这种认识上的差距成为双方矛盾的焦点。父母必须正视少年儿童独立自主的需求91概念比较 从出生到幼儿期(主要指0-1岁)属于第一发展加速期,青春发育期为第二个发展加速期。第一反抗期大约在幼儿三四岁时出
45、现,第二反抗期在青春期出现。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飞跃在18-24个月出现,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在青春期出现。9293第四单元 少年期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心理社会问题:不符合或违反社会准则与行为规范,或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对社会、他人或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的问题。网络游戏成瘾青春期精神分裂自杀倾向反社会行为与青少年犯罪94第六节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青年期的一般特征 第二单元 青年期的思维发展 第三单元 青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第一单元 青年期的一般特征 一、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 二、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 三、生活空间扩大 四、开始恋爱、结婚95第二单元 青年期的
46、思维发展 一、青年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帕瑞的三阶段划分 二元论阶段:要么正确,要么错误,较少考虑合理或不合理的程度 相对性阶段:通过比较来审视不同的观点 约定性阶段:既能坚持用约定俗成的立场和观点来认识问题,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表现出综合性和多样性的统一,进入辩证逻辑思维阶段。96第二单元 青年期的思维发展 二、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青少年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趋势 初一开始掌握,初三处于重要转折期,高中趋于占优势地位 影响青少年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因素 领会和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刻性和系统性 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水平 个体思维品质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 三、思维监控能力的发展 思维监控能力是对思维本
47、身的监视、控制和调解的能力 思维的自我监控是整个思维结构的统帅 自我监控能力在青少年期迅速发展,表现为良好的计划性、准备性、方法性和反馈性,青年初期已接近成人水平。97第三单元 青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概念的发展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形象的认识,是一个人对自身的连续性和同一性的认知。自我概念的特点 抽象性日益增强、更具组织性和整合性、结构更加分化 自我概念认识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径 自我探索是自我认识发展的内动力 透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 通过对同龄人的认同感来认识自己98第三单元 青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二、确认自我认同感是青年期的重要发展任务自我同一性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
48、和个体的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艾里克森认为青年期自我同一感的确立是自我分化和整合统一的过程自我分化是整体的我分化为“主体我”与“客体我”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达到自我认识的整合统一不能确立自我同一感:造成自我同一感危机解决自我同一感危机的方式(马西亚)p276同一性确立、同一性延续、同一性封闭、同一性混乱(扩散)99第三单元 青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同一性征候群(小此木启吾)同一性意识过剩 选择的回避和麻痹状态 与他人距离失调 时间前景的扩散 勤奋感的扩散 否定的同一性选择 延缓偿付期:社会给予青年暂缓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的机会(如大学学习期间)。青年期有一种避免同一性过程提前完结的内
49、在需要 是一种社会的延缓,也是心理的延缓 又称为心理的延缓偿付期100第三单元 青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三、青年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青年期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时期影响因素个体成熟因素(思维、自我意识、社会性需要和社会化)社会背景和文化条件家庭教育环境个体的自我调节社会历史事件和个人遭遇的非规范事件101102道德认知 科尔伯格 两难故事(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前习俗水平:外在标准控制,通过行为后果判断行为。惩罚和服从取向:以服从权威和避免受惩罚作为判断标准。功利取向:以是否
50、能满足个人需要作为判断标准。习俗水平:以遵从社会规范、社会规章制度为准则。“好孩子”取向:以取悦并得到他人认同、以他人的意图进行判断。认同权威人物制定的社会准则。“好公民”取向:作为社会成员应该遵守社会规章制度,维护社会秩序,这是公民的义务。后习俗水平:道德标准内化于己,遇到道德标准矛盾冲突时,自我可以做出选择 社会契约取向:各种法规都是为公民的权利和利益服务的,符合的应遵守,不适宜的,可以按照多数人的意愿修改。普遍道德原则取向:尊重每个人的尊严、生命价值和全人类的正义。个人可按伦理原则进行选择。103第七节 中年期的心理发展变化 第一单元 中年期的更年期 第二单元 对中年期心理发展的理解和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