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團體動力理論與技巧團體動力理論與技巧第一章團體動力第一章團體動力團體動力與我 團體的重要性團體的本質團體的類型人類是小團體生物人類在團體中生活團體與生活的品質 團體取向個體取向 假性團體(pseudo group)傳統團體效能團體高效能團體high performance group團體結構團體發展階段效能的基本要素角角色 規規範正向互依性Positive interdependence個體績效責任individual accountability激勵互動promotive interaction社交技巧團體歷程 團體動力的範疇團體動力的本質團體動力的歷史勒溫本書性質圖1-1(續)反覆階段(r
2、ecurring stages)任務與情緒的表達依賴、結盟、打或逃情感、融入、控制 循序階段(sequential stages)形成期風暴期規範期執行期解散期圖1-1(續)激勵互動的動力營造清晰、共通的操作型目標,讓成員全心投入。精準明確地溝通想法與感受。共同參與,共享領導權。有平等的立足點,可各憑專業取得權力;取得資訊。決策流程具備彈性,符合情境需求。藉助爭論促成創意十足的問題解決模式,批判思考。面對衝突,鼓勵成員有所衝突,建設性地化解衝突。團體的重要性 人類是小團體生物我們生活在團體中 團體與你的生活品質 人類是小團體生物人類是小團體生物,過去一直是這樣,未來也永遠將會是這樣。但恩(Jo
3、hn Donne)說過:沒有哪個人可以像一座島嶼般遺世獨立。人類生活在小型的狩獵、採集族群中有20萬年之久,接著生活在小型農耕社區中約1萬年。直到最近100年左右,大型都會才變成通則,而非例外。我們生活在團體中失去了這個團體成員身分,我們可能活不過這一生的前幾年、前幾個星期,甚至活不了幾分鐘。我們就在家庭與同儕團體裡,透過社會化的過程塑造出行為規範與思考模式,接受教育,並在他人的教導下形成對自己和世界的觀感。這些團體裡其他成員看待我們、與我們互動的方式,塑造了我們的個人認同。我們在團體裡學習、工作、禮拜、規劃。人類有天生的社會本質:從我們誕生的那一刻,到我們死亡的那一剎那,我們的生命就像一部團
4、體史。團體與你的生活品質v了解團體動力,對於維持家庭的順暢運作而言,是重要逾恆的。v企業與工業部門要想企及高超的效能,團體動力的知識也是關鍵所在。v教育之成敗繫乎其是否了解團體動力。v團體動力的知識是長期維繫心理健康的關鍵。v認識團體動力理論,擁有小團體技巧,就能改變我們一生。v談到團體運作,知識的確就是力量。如何打造效能團體 準則一:設定清晰而切乎需要的操作型團體目標,以建立正向互依性,並讓所有成員都有高度的投入。準則二:建立有效的雙向溝通,讓成員精準而明確地溝通其想法與感受。準則三:確保領導與參與由全體成員共同分享。準則四:當成員為達成共同目標而戮力以赴時,確保權力的運用是由成員共享,並依
5、據團體的需求而採用不同的影響模式。表1-1打造效能團的準則1.設定清晰而切乎需要的操作型團體目標,以建立正向互依性,並讓所有成員高度投入工作。2.建立有效的雙向溝通管道,讓成員精準而明確地溝通其想法和感受。3.確保領導和參與由全體成員共同分享。4.當成員為達成共同目標而戮力以赴時,確保權力的運用是由成員共享,並依據團體的需求而採用不同的影響模式。5.決策模式能夠符應:(1)時間與資源的多寡;(2)決策的層級和嚴重性;(3)成員執行決策所需做出的許諾。產生共識通常是制訂決策最有效的方法。6.鼓勵結構性爭論,讓成員鼓吹自己的想法,提出異議,並挑戰各自的結論與證據,以便制訂品質高且具創意的決策。7.
6、確保成員勇於面對利益衝突,並運用整合性協商與調停,以建設性意味濃厚的方式予以化解。表1-2效能團體 效能低落的團體 目標經過釐清與修正,以利個體目標與團體目標達到最佳的契合程度;團體透過合作途徑建構目標,以期全體成員齊心協力,共同為達成目標而努力。成員接受上層訂定的目標;目標的訂定頗具競爭色彩,使得成員試圖相互超越他人。採取雙向溝通,強調成員的意見與感受可以公開表達,據實陳述。只有單向溝通,只表達了意見;感受部分則三緘其口,或者受到忽略。參與和領導由成員共享;目標的達成、內部維護、發展變遷等受到重視。領導權責由上層指派,以權威為依歸;參與情形並不平均,握有大權的成員主宰一切;只強調目標的達成。
7、表1-2(續)效能團體 效能低落的團體 能力高低與資源多寡決定一位成員 的影響力與權力;訂定契約,確保 個體的目標和需求能夠滿足;權力 共享,彼此平等。職位決定權力大小;權力集中於 權威體系內;服從權威是一大原 則。決策程序符合情境的需求;不同的 時機會採用不同的策略;重大決策 以共識為上;鼓勵成員投入和參與 團體討論。決策永遠是由最高層級的權威人 士訂定;團體討論的機會不多;成員的投入很有限。建立結構性爭論機制,讓成員大力 鼓吹個人看法,並相互挑戰對方的 資訊與推論。這個機制被視為品質 高、創意十足的決策以及問題解決 模式的關鍵。成員之間的不同意見受到打壓,或者被迴避;迅速謀求妥協,以 利
8、打 消 爭 端;團 體 思 維 (groupthink)凌駕一切。透過整合性協商和調停來化解利益 衝突,以便達成一致的看法,而盡 可能提高共同結果,讓每一位成員 都滿意。利益衝突或者透過分配性協商(distributive negotiations)而解 決,或者加以迴避;有人贏,有 人輸,再不然就是忽略衝突的存 在,讓每一個人都不高興。重視人際技巧、團體技巧和群際技巧(intergroup skills);藉助高度的涵 容、關懷、接納、支持與信任,提昇 凝聚力;個體性獲得認可。強調團體成員的功能,輕忽個體 性;凝聚力受到忽視;嚴格要求 服從。如何打造效能團體(續)準則五:決策過程必須符應情境
9、的需求。團體制訂決策的途徑不一而足。準則六:讓成員陳述不同的意見,並挑戰各自的結論與推論,進而企及創意十足的決策和問題解決模式。準則七:面對衝突,以建設性手法予以化解。何謂團體?每一個人都知道,團體是存在的。許多社會科學家認為自己知道團體的正確定義為何。問題是,他們彼此之間歧見頗深。以下是有關團體這個概念七個最常見的定義。目標團體的存在有其緣由。一般人參加團體是為了企及其憑一己之力所無法達成的目標。因之,團體可以定義為:一群個體為了達成目標而結合在一起。如果缺少成員戮力以赴的共同目標的話,團體是否得以存在,都頗值得懷疑。互依性團體可以定義為:一群在某些方面互相依賴的個體。根據此定義,除非影響團
10、體中某一個人的某件事連帶影響到全部人,否則,這群人仍不能算是一個團體。人際互動團體可以定義為:一群相互互動的個體。據此定義而言,除非個體彼此互動,否則,團體是不存在的。團體成員身分的知覺團體可以定義為:擁有二人以上的社會實體,成員自認為隸屬於此團體。就此定義而言,除非這群人自認為歸屬於同一團體,否則,他們算不上是團體。結構化關係團體可以定義為:在一套角色與規範限定下進行互動的一群個體。根據這個定義而言,這群人的互動必須有所規範,否則就不能算是團體。相互影響 團體可以定義為:一群相互影響的個體。一群人無法成為團體,除非這群人彼此影響對方,同時也受對方影響。因此,團體最主要的定義特質即為人際間的影
11、響力。Shaw(1976,p.11)表示:團體是指二或多人彼此互動,每一個人都能影響其他人,也都受其他人影響。動機團體可以定義為:一群個體試圖藉由共同關係來滿足一些個人需求。根據這個定義來看,唯有這群人受到一些個人因素的激勵而參與團體時,它才稱得上是團體。個體參加團體是為了得到報酬或獎賞,或者是為了滿足個人需求。如若團體成員身分未能滿足成員需求的話,這個團體是否能存續,就頗值得懷疑。團體的本質 小團體(small group)可以定義為二至多人:(1)追求共同的目標;(2)彼此相互依存;(3)彼此互動;(4)在共同關注的事務上共享規範,參與角色互相聯結的體系;(5)相互影響;(6)覺得加入團體
12、是值得的;(7)在個人認知及他人眼光中都隸屬於這個團體。團體的層面 各位要了解團體的本質,就必須認識:1.團體結構與團體生產力之間的關聯。2.團體結構的本質。3.團體發展的歷程。4.團體動力如何決定其效能。打造具有生產力的團體 我們根據自己的訪談結果以及Katzenbach&Smith(1993)等研究者的研究,發展出團體表現曲線圖(圖1.2),以便釐清效能團體和缺乏效能的團體之間的差異所在。這個曲線圖指出,任何一個小團體的表現優劣取決於其結構(Katzenbach&Smith,1993)。此表現曲線刻畫出四種團體類型。它始自團體的個別成員,說明其表現與假性團體、傳統工作團體、效能團體、高效能
13、團體之間的關聯。打造具有生產力的團體(續)效能團體有幾項足以區分的特質,其正向互依性可以:(1)把成員結合起來,以達成清楚的操作型目標、雙向溝通、分配式領導(distributed leadership)、回歸專業的權力、視情境而定的決策流程等等;(2)挑戰各自的資訊與推論;(3)以建設意味十足的方式化解衝突。除此之外,成員要求每個人都負責做好份內的工作,提攜彼此的成就,適度採用小團體技巧,並評估大家群策群力的效能為何。圖1-2團體結構 團體就像生態系統,也有其結構。團體觀察者凌駕團體的特色,直指其基本結構。所謂團體結構(group structure)是指成員之間固定的互動模式。當成員彼此互
14、動時,團體就在運作之中。團體是人類關係網絡,只有在成員能有效合作的前提下,團體才有效能可言。每當二至多人協力達成目標時,必然會發展出團體結構。角色:團體內部的分化區隔 一般說來,團體內部有一定程度的區分,不同的成員執行不同的任務,被期待達成不同的事情。換句話說,每一位成員所扮演的角色是互不相同的。角色界定了團體的正式結構,劃分出各個職務的差異。形式上來看,角色可以定義為一整套的期待事項,它界定出某一職位的所有者相對於其他相關職務所應當做出的合宜行為。規範:成員行動的整合 團體規範(norms)協助團體維持成員行為的一貫性,是預測其他成員行為的根據,也是個人自身行為的準則。因此,規範可幫助每一位
15、成員預期其他人在重複出現的場合中會如何應對進退;而一個人在團體中的行為是否合宜,也就不致模稜兩可。只有那些對團體而言具有一定重要性的事項,才會建立規範。團體發展的歷程 1.界定與建構程序。2.遵守程序,彼此熟識。3.體認相互關係,建立信任感。4.抗命與分化。5.為目標、程序和其他成員而做出許諾,並為個人負責。6.運作模式成熟而具生產力。7.團體結束。反覆階段論(recurring-phase theories)與循序階段論(sequential-stage theories)界定與建構程序 他們想要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他人對自己有何期許,自己是否會被接納、受歡迎,是否具有影響力,團體的運
16、作方式為何,其他成員是誰等等。遵守程序,彼此熟識 1.為個人表現及其他成員的表現負責。2.互相支援。3.以接納、支持、值得信賴的態度回應他人。4.透過共識制定決策。5.面對團體運作的難題並化解之。體認相互關係,建立信任感 團體發展的第三個發展階段以體認互依性及建立信任感為特徵。成員體會到大夥兒同舟共濟,共枯共榮,相互關係的感覺緣此滋生。成員開始為彼此的表現及合宜行為負責。抗命與分化 團體發展的第四個階段有兩大特徵。其一,成員反抗主持人和團體程序;其二,成員之間透過歧見和衝突而有所分化。團體在邁向成熟期的途中,會歷經一段挑戰主持人權威的時期,時間可長可短。這個情形屢見不鮮,大家要預期它的到來。這
17、種邁向獨立自主的轉變,和第二階段中成員對主持人的依賴度形成鮮明對比。為目標、程序和其他成員而做出許諾團體不再是主持人的,而是我們的。團體規範已然內化,成員能夠全心維護。動機不再是外因性的,而變成內因性的。成員致力維護團體程序,為提昇所有成員的表現以企及極致而負起責任。運作模式成熟而具生產力他們不但合作達成團體目標,並致力維繫彼此之間的高品質關係。主持人的角色不再是發號施令的領導者,反而變成諮詢顧問。成員之間的關係持續提昇,主持人與成員之間的關係也日益親密。成熟運作的團體符合了效能團體的所有條件,許多團體從來不曾進展到這個階段。團體結束每個團體的生命都有其極限。團體終究有結束的一天,而成員們則分
18、道揚鑣。團體越成熟,凝聚力越強,成員之間所形成的情感連結越穩固,結束期所帶來的煩悶不快就可能越強烈。然而,成員會處理分離的議題,以便將團體體驗置諸腦後,迎接新的體驗。各個階段的長度 團體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長度不同。許多團體很快歷經了前五個階段,在成熟運作期中待了很長一時間,然後迅速畫上休止符。圖1.3顯示出團體平均花在各個階段的時間。圖1-3結語 循序階段與反覆階段觀點都有助於了解團體發展,其間並無矛盾之處。團體可能歷經不同的階段,同時在某些基本主題與團體工作發生關連時予以處理。由於這些主題背後潛藏的議題絕不可能百分之百處理妥當,它們可能會在將來再次浮現。團體動力學的領域 如果理論家在看待實務問
19、題時,不致自視過度,或者對社會問題心存恐懼,而應用心理學家也能體認到,再沒有比一則精闢的理論更切合實際的了理論家與實務工作者就可以密切合作。勒溫(1951,p.169)團體動力的本質 團體動力是指有關團體中行為的科學探索,旨在增進吾人對團體本質與團體發展的認識,提昇吾人對團體與個人、其他團體,甚至社會的相互關係之洞察。團體成員之間發生的種種是動態的,不是靜態的。其互動以溝通、領導等類的力量為特徵,而這些力量時時刻刻在變動。對團體興緻盎然的社會科學家會建構理論,進行研究以便檢驗理論,藉以分析團體動力。然後,他們將通過檢驗的理論應用在真實的場合裡,以檢視其是否可行。圖1-4團體動力學的歷史 團體動
20、力學的根源可追溯至十八世紀末,到一九四年代初期廣受矚目。團體動力學在一九三年代末期快速發展,這主要是拜勒溫與其他三位社會學家的努力之賜。在一九三、四年代,團體研究因勒溫的先驅性研究著作而蔚成風潮。在一九六與七年代中,對大多數社會心理學家而言,個體似乎比團體更形單純,更適於做為社會互動的研究基礎。到了一九八、九年代,團體動力的研究再次勃興。勒溫與團體動力學勒溫對團體動力學理論的貢獻包括:(1)強調概念體系的建立,以之解釋其在團體裡觀察到的動力;(2)為團體動力學建立場域論分析。勒溫創出行動研究一詞,指稱以科學方法解決具有重大社會價值的研究課題之做法。本書性質與使用方法這本書的宗旨在於將以下三者融為一體:團體動力理論,測試理論的研究,以及結構化演練活動演練活動的功能即在於琢磨具實用性的團體技巧,並且闡明書中所探討的理論、研究的真義。每一章的核心在於回顧最重要的理論與研究,分析團體動力的基本議題,並提供結構化技巧建構演練活動或其他教學輔助器材。每一章的架構是以正統的教育法則以及體驗導向式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的原則為本。幾乎每一章一開始就有一份討論工作有待完成,讓各位探討這一章所涵蓋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