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學 號:5101042011報告人:孫錦進 指導教授:林昭遠老師 林俐玲老師一、前言二、研究流程三、研究材料四、研究方法五、結果與討論第一節研究動機臺灣地勢陡峻、地質脆弱、河短流急,颱風豪雨及地震頻繁,加上山坡地濫墾濫伐與超限利用等人為因素,造成水土流失與土砂之嚴重災害。近期工廠排放廢水,汙染河川、汙染土地的新聞沸沸揚揚,顯示長久以來台灣重經濟輕環保,對水、土資源的保育,極為不重視。因此如何建立國人水土保持與環境資源保育正確觀念,並扎根於中小學學校教育課程,至為重要。教科書是中小學生學習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師教學的依據。透過教科書的內容,來達到課程的目標,是非常有效的做法。前言研究流程研究材料
2、研究方法結論第二節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如下:一、分析各版本國小教科書中水土保持教材比例與分布方式。二、探討各版本國小教科書中水土保持教材內容之呈現情形。前言研究流程研究材料研究方法結論前言研究流程研究材料研究方法結論擬定研究目的文獻回顧研究範圍與方法確立內容分析分析資料彙整結果與討論結論與建議資料收集第一節名詞解釋(一)環境教育:環境教育是認知價值和澄清概念的過程,藉以發展瞭解和讚賞介於人類、文化和其生物、物理環境間相互關係所必須的技能和態度。環境教育也需要應用在有關環境品質問題的決策及自我定位的行為規範。國際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International Union
3、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courses)Recourses)(楊冠政,20032003)前言研究流程研究材料研究方法結論前言研究流程研究材料研究方法結論(一)環境教育:指運用教育方法,培育國民瞭解與環境之倫理關係,增進國民保護 環境之知識、技能、態度及價值觀,促使國民重視環境,採取行動,以達永續發展之公民教育過程。環境教育法第二條第二項前言研究流程研究材料研究方法結論(三):環境教育課程目標,分別為:(1)環境覺知與敏感 經由感官覺知能的訓(觀察、
4、分、排序、空間關係、測、推、預測、分析與詮釋),培養學生對各種環境破壞及污染的覺知,以及對自然環境和人為環境美的欣賞與敏感性。(2)環境概知 教導學生瞭解生態學基本概、環境問題(如:全球暖化、河川污染、核污染、空氣污染、土石等)及其對人社會文化的影響(永續發展、生物多樣性);瞭解日常生活中的環保機會與動(如:溫室氣體減、資源節約與再用、簡樸生活、色消費等)。前言研究流程研究材料研究方法結論(3)環境價值觀與態 藉由環境價值觀的教學與重視,培養學生正面積極的環境態,使學生能欣賞和感激自然及其運作系統,欣賞並接納同文化,關懷弱勢族群,進而關懷未世代的生存與發展。(4)環境動技能 教導學生具辨認環境
5、問題、研究環境問題、蒐集資、建議可能解決方法、評估可能解決方法、環境動分析與採取環境動的能。(5)環境動經驗 將環境動經驗融入於學習活動中,使教學內容生活化,培養學生處生活周遭問題的能,使學生對學校及社區產生歸屬感與與感。前言研究流程研究材料研究方法結論編號明下a-b-c的編號中,a代表核心能序號,b代表階段序號,c代表水號。第一階段為國小一至二級,第二階段為國小三至四級,第三階段為國小五至級,第四階段為國中一至三級。(1)環境覺知與敏感 1-1-1能運用五官觀察體驗、探究環境中的事物。1-2-1覺知環境與個人身心健康的關係。1-2-2能藉由感官接觸環境中的動、植物和景觀,欣賞自然之美,並能以
6、多元的方式表達內心感受。1-2-3察覺生活周遭人文史與生態環境的變遷。1-2-4覺知自己的生活方式對環境的影響。1-3-1能藉由觀察與體驗自然,以創作文章、美、音、戲劇表演等形式表現自然環境之美與對環境的關懷。1-4-1覺知人生活品質乃繫於資源的永續用和維持生態平衡。前言研究流程研究材料研究方法結論(2)環境概知2-1-1認生活周遭的自然環境與人造環境,以及常的動物、植物、微生物彼此之間的互動關係。2-2-1瞭解生活周遭的環境問題及其對個人、學校與社區的影響。2-2-2認生活周遭的環境問題形成的原因,並探究可能的改善方法。2-3-1瞭解基本的生態原則,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係。2-3-2能比
7、較國內同區域性環境議題的特徵。2-3-3認全球性的環境議題及其對人社會的影響,並瞭解相關的解決對策。2-4-1瞭解環境與經濟發展間的關係。2-4-2認國內的環境法規與政策、國際環境公約、環保組織,以及公民的環境動。2-4-3能比較環境議題中文化間的差,並能解環境正義及世代公平的內涵。前言研究流程研究材料研究方法結論(3)環境價值觀與態 3-1-1能經由親近生物而懂得愛護與尊重生命,並瞭解生態保 育的重 要性。3-1-2能具有好奇心,體認人在生態中的角色,以及自然環境與人的相互關係。3-2-1思考生物與非生物在環境中存在的價值。3-2-2培養對自然環境的熱愛與對戶外活動的興趣,建個人對自然環境的
8、責任感。3-2-3尊重同族群與文化背景對環境的態及為。3-3-1關人為對環境的衝擊,進而建環境友善的生活與消費觀。3-3-2能主動親近並關懷學校與社區的環境,並透過對於相關環境議題的瞭解,體會環境權的重要。3-4-1關懷弱勢團體及其生活環境。3-4-2養成積極探究國內外環境議題的態。3-4-3關懷未世代的生存與永續發展。3-4-4願意依循環保簡樸與健康的於日常生活與消費為。前言研究流程研究材料研究方法結論(4)環境動技能 4-1-1能以語言、文字或圖畫等表達自己對自然體驗或環境保護的想法。4-1-2能經由家人與師長指導,以文字、圖畫等方式記校園與住家環境問題。4-2-1能操作基本科學技能與運用
9、網資訊蒐集環境資。4-2-2能具體提出改善周遭環境問題的措施。4-2-3能表達自己對生活環境的意,並傾聽他人對環境的想法。4-2-4能辨與執符合環境保護概之色消費為。4-3-1能藉由各種媒介探究國內外環境問題,並歸納其發生的可能原因。4-3-2能分析各國之環境保護策,並與我國之相關做法做比較。4-3-3能對環境議題相關報導提出評,並爭取認同與支持。4-3-4能建伙伴關係,尋求適的資源與協助,以設法解決環境問題。4-3-5能以各種管道向政機關、民意代表或非政府組織發聲,以表達自己對環境問題的看法。4-4-1能運用科學方法鑑別、分析、瞭解周遭的環境況與變遷。4-4-2能草擬自己居住社區之環境保護動
10、計畫。4-4-3能以調查與統計分析等方式檢討環境問題解決策之成效。4-4-4能以客觀中的態與他人對環境議題進辯證,以服他人或者接受指正。4-4-5能抵制違反環境保護相關法規之產品。4-4-6能進公民動之遊與訴願,要求相關單位重視並改善環境問題。前言研究流程研究材料研究方法結論(5)環境動經驗 5-1-1具有跟隨家人或師長與社區環境保護的活動經驗。5-1-2能做到簡單的校園環保動,並實到家庭生活中。5-2-1具有跟隨家人或師長與關懷弱勢族群等永續發展相關議題之 活動經驗。5-2-2具有與調查生活周遭環境問題的經驗。5-3-1具有與規劃校園環境調查活動的經驗。5-3-2執日常生活中進對環境友善的動
11、。5-3-3主動與學校社團和社區的環境保護相關活動。5-3-4具有與地區性環境議題調查研究的經驗。5-4-1具有與國際性環境議題調查研究的經驗。5-4-2與舉辦學校或社區的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相關活動。5-4-3能與同儕組成團隊,採民主自治程序,進環境規劃以解決環境問題。5-4-4具有提出改善方案、採取動,進而解決環境問題的經驗。前言研究流程研究材料研究方法結論(二二)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水土保持一詞,係意譯soil and water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onservation而來,soil conservationsoil conservation為其簡稱
12、 ,涵義則一。水土保持的定義,據美國水土保持之父班奈特(Dr.H.H.BennettDr.H.H.Bennett)謂:現代的水土保持是以合理的土地利用為基礎,一方面使用土地,一方面給予土地以其所需要的適當處理,藉保持其生產至永續不衰。(Bennett(Bennett,1955)1955)前言研究流程研究材料研究方法結論(二二)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水土保持之意義即是以蓄水、保土為目標,在土地開發用之同時確保水、土資源之安定,進而培育水、土資源之充實與涵蓄,以防止水、土災害發生,或低水、土災害規模,並維持土地永續用與維護環境安定。(水保手冊)前言研究流程研究材料研究方法結論(二二)水土保持:水土保
13、持:早期的水土保持即以邊際土地之農業生產為對象,考慮保土、保肥、蓄水之配合措施,因此,水土保持措施之重點,乃以提高土地之農業生產為主。現今隨著時代演進,水土保持雖然隨著時代背景之需求同,而有同之或目標,但對人為求生存與生命之維繫,水土保持的最終目的無非是在保護地球上人賴以生存的這片有限地資源,並使這些資源得以適時適地發揮最大之用效果。(水保手冊)。因此凡有關水、土資源的保育均屬水土保持的範圍。本研究水土保持教材內容,亦以此為界定。前言研究流程研究材料研究方法結論第二節文獻探討:第二節文獻探討:有關水土教科書論文僅有關水土教科書論文僅1 1篇篇國民小學各版本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科書水的概念之內容
14、分析(呂漢澤,2012)本研究的目的是針對我國國民小學各版本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科書中水的概念進行內容分析,探討各版本水的概念架構圖、各版本水的概念涵蓋範圍彼此之差異性和各版本水的概念單元之過程技能的類型及出現次數。前言研究流程研究材料研究方法結論(一)研究對象與範圍本研究針對目前我國國小教科書選用最高的前三大出版社,南一、康軒及翰出版社所發的國小一至級各學習域教科書,共 231 冊,做水土保持教材的內容分析。其選用教科書版本,為 101 學下學期版本以及102 學上學期版本,為本研究進時的現版本。研究範圍則以教科書中的課文主體,插圖及照片(需配合文字明),亦在本研究分析範圍內;而附或其他非課
15、文主體內容,則予分析。前言研究流程研究材料研究方法結論(二)分析單元與計算方式將每筆紀算出所佔頁面篇幅,再換算每筆紀佔該課本的百分比。此種分析單元將於國語、學、綜合活動、健康與體育、自然與生活科技、社會、藝術與人文及生活,八項科目中使用。本研究主要以教科書內容為分析主體,並換算水土保持教材在該冊教科書所佔比重,故分析單元會以頁為基本單位(三)結合環境教育分項指標,分析教材中環境教育之指標分布。前言研究流程研究材料研究方法結論翰、康軒及南一三版本頁數翰林翰林康軒康軒南一南一國語211數學000社會22317自然35.52221健體7.25613綜合6.514藝文1.52前言研究流程研究材料研究方法結論翰、康軒及南一三版本頁數0510152025303540國語數學社會自然健體綜合藝文翰林康軒南一前言研究流程研究材料研究方法結論一、三版本有關水土保持教材中,均以自然科呈現最多頁,因水、土的概念和知識是以自然科為主。二、教材中水資源比土資源的出現頁數要多,編者 對土地資源的重視足。三、水土保持教材在國小教科書中所佔的比例非常少,應加重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