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第1页,共35页。一、血小板生成减少:物理因素(放射线)化学因素(毒物、药物)巨核细胞及血小板生成受抑 生物因素(病毒、细菌)肿瘤细胞浸润 2第2页,共35页。二、血小板消耗或破坏过多:PLT生成环节正常,生存时间缩短。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免疫性破坏 感染、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 消耗过多:DIC,TTP,溶血尿毒综合征。三、分布异常:脾功能亢进,低温麻醉。3第3页,共35页。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ITP)4第4页,共35页。轻度:只在外伤后出血轻度:只在外伤后出血中度:尚无广泛出血中度:尚无广泛出血极重度:自发性出血不止,危及生命,包括颅内出血极重度:
2、自发性出血不止,危及生命,包括颅内出血重度:见广泛出血,外伤处出血不止重度:见广泛出血,外伤处出血不止5第5页,共35页。1.新诊断ITP:指血小板减少持续时间小于3个月2.持续性ITP:血小板减少持续时间在3-12个月之间。3.慢性ITP:血小板减少持续时间大于12个月,包括没有自发缓解的患者或停止治疗后不能维持完全缓解的患者。6第6页,共35页。急性型 慢性型 年龄 儿童及青少年多见 成人多见性别 无区别 女性多见诱因 多有感染史 不明显起病 急骤 隐匿出血表现 严重,常有粘膜及 较轻,皮肤紫癜,月经过多 内脏出血 PLT计数 80%阳性PLT寿命 约16小时 约13天病 程 26周,部分
3、可自行缓解 反复发作,迁延多年7第7页,共35页。原发性ITP:暂未找到特殊致病原因的单纯性血 小板减少。继发性ITP:除原发性以外的所有形式的免疫介 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包括药物诱导、狼疮相关性、目前已经确定与ITP发生有关的病原体包括:HIV、HCV、幽门螺旋杆菌感染。8第8页,共35页。*【发病机制】是免疫介导的以体内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导致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血小板,使外周血血小板减少的一种,约80%患儿在发病前1-3周左右有病毒感染史或疫苗接种史。*【发病情况】本病见于小儿各年龄时期,7岁以后明显减少,冬春季发病率较高,约有10%病人是由急性转为慢性。9第9页,共35页。*【临床特征】
4、多以皮肤粘膜出血点(2mm)、瘀点(3-5mm)及瘀斑(5mm),下肢多见,分布不均,大小不一,其他部位如鼻、牙龈,少数患儿有消化道、泌尿道或视网膜出血,若失血过多可有贫血表现,体格检查一般无肝脾肿大,对血小板输注无效,而对糖皮质激素及免疫球蛋白等免疫治疗反应良好。10第10页,共35页。【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血小板减少100*109/L(至少2次)血小板形态可轻度增大,反复多次出血后可有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网织红细胞增多。骨髓细胞学检查:典型改变提示骨髓增生活跃,巨核细胞增多及成熟障碍;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严重者仅数小时;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M、PAIgG、PAIgA一过性增高,PLT回
5、升时迅速下降,临床应用价值不大。11第11页,共35页。1.多次检查(至少2次)血小板计数减少。2.脾脏不大或轻度肿大。3.骨髓巨核细胞增多/正常,有成熟障碍。4.具备下列五项中任何一项: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脾切除治 疗有效;PAIgG(+);PAC3(+);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5.目前尚无可以确诊ITP的金指标,必须先除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12第12页,共35页。13第13页,共35页。*先天性: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母亲ITP引起的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获得性:除ITP外还包括 系统性疾病引起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药物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输血后紫癜等。14第14页,共35页。1
6、.SLE引起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抗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免疫性血小板破坏。根据血小板减少程度酌情给予激素或脾切除等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2.淋巴增殖性疾病所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如淋巴瘤和CLL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随原发病治疗而改善,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3.感染引起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病原体某些成分与相应抗体结合 抗原抗体复合物 细菌或病毒抗体黏附于血小板表面 间接引起血小板破坏 细菌或病毒某些成分改变血小板表面特性 产生血小板抗体 15第15页,共35页。药物种类:抗菌类:青霉素、头孢类、磺胺类;其他:奎尼丁、奎宁、肝素、洋地黄毒甙、氯噻嗪等。机制: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为小分子物质,具有半抗原性 药
7、物直接结合于血小板表面暴露了抗原决定簇 治疗:无论病因是否确定,均应立即停药;病情不宜停药,给予分子结构与原来药物无关的药物继续治疗;血小板输注、IVIG、血浆置换术;停药后短时间使用激素有一定效果。16第16页,共35页。*较少见的综合症,输血(血小板)后710d发生,出血症状严重,需紧急处理;呈自限性,26W自行缓解。*机制:PLA1抗原阴性者输入阳性血液或因妊娠被致敏,产生抗PLA1抗体,再次接受PLA1抗原阳性血小板,血小板破坏。*治疗:*大剂量激素可减少出血,改善症状,不能缩短病程 迅速进行血浆置换,一次交换65%85%的血浆量,15d血小板回升,80%患者有效。IVIG.17第17
8、页,共35页。*是一种少见病,近年有增多趋势。*病理特征:微血管血栓与血小板减少。*临床特点:同时具有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三联征)和同时伴有肾脏损害和发热的(五联征)。*发病急骤、病情凶险,可继发于很多疾病或病理过程,如感染、药物、肿瘤、骨髓移植与妊娠,如不及时抢救,病死率达90%以上。18第18页,共35页。1、血浆置换:TTP最主要治疗措施,病死率下降至10%20%。置换量相当于血浆总量,即2000ml左右,每日1次,直至缓解。2、糖皮质激素:有一定效果,12mg/kg,缓解后逐渐减量至停药。3、血小板输注:可加剧微血管血栓性病变,应列为禁忌,仅严重出血或手
9、术等特殊情况考虑输注。4、多次复发患者:治疗棘手,血浆置换;化疗有一定效果。19第19页,共35页。一、脾功能亢进所致的血小板减少各种原因(原发性、继发性)脾肿大 脾功能亢进 血细胞减少(与脾肿大程度不成比例)随原发病治愈或好转而减轻;若不能收效,考虑脾切除,指证:脾肿大显著,明显压迫症状 血细胞重度减低 证实为原发性脾亢。20第20页,共35页。二、假性血小板减少 发生率 0.09%0.21%。EDTA依赖性凝集素 血小板或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的聚集。应用枸橼酸等抗凝剂复检。三、营养缺乏和酒精导致的血小板减少 叶酸、维生素B12缺乏(约10%)肝硬化脾大 长期大量饮酒 叶酸缺乏 骨髓直接抑制作
10、用 21第21页,共35页。四、电离辐射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五、骨髓浸润性血小板减少六、海绵状血管瘤多为先天性血管组织增生、囊状扩张,形成血管错构瘤 血小板消耗增多,病损处有血小板血栓。22第22页,共35页。七、低温麻醉所致血小板减少 一般为可逆性 血小板贮留在肝脾及其他部位 低温 血小板黏附性增高,血小板聚集八、大量库存血输注所致稀释性血小板减少九、体外循环所致血小板减少23第23页,共35页。1.治疗目的:控制出血,减少血小板破坏,使血小板数量满足机体止血需要,而不是使血小板达到正常数量。2.治疗原则:血小板大于30109/L,无出血表现,且不从事增加出血风险的活动,发生出血的危险性比较小,
11、可不予治疗,仅观察和随访。若患者有出血症状,无论血小板减少程度如何,都应该积极治疗。24第24页,共35页。减少活动,注意卧床休息,易消化饮食,防治感染,局部出血者压迫止血,积极采取各种止血措施,应用一般止血药,如:卡络磺钠、酚磺乙胺(止血敏)、巴曲酶(立止血)及大量维生素C,若有感染应积极控制感染。一般治疗一般治疗25第25页,共35页。血小板小于30109/L或小于50109/L伴有有明显出血症状或体征时,应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作用机制主要为: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血小板的清除 减少自身抗体产生 稳定毛细血管减少出血机会 26第26页,共35页。一线治疗常规剂量泼尼松(1-2mg/kg.
12、d),最大量60mg/(.d)。初始可选择静脉点滴,待出血倾向改善、血小板有上升可给于口服(等计量静脉换算),血小板正常后缓慢减量至停药观察。若糖皮质激素治疗2-4周仍无反应者应尽快减量和停用,并寻找原因。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VIg:为重度出血或短期内血小板数进行性下降者一线治疗药物,中和抗血小板抗体以及抑制其产生,剂量:400mg/kg.d3-5d,或0.8-1g/kg.d1-2d27第27页,共35页。二线、三线治疗包括:抗-D免疫球蛋白:其作用机制是通过破坏被网状内皮系统(特别是脾脏)清除的Rh(D)阳性红细胞,使Fc受体阻滞,保留了被自身抗体覆盖的血小板。25-50ug/kg.d*5天
13、。脾切、部分性脾栓塞术:有效率70%.适用于病程1年,plt检测50*109/L,有严重大出血症状(10岁以内发病者,5年自然缓解机会较大,尽可能不作脾切)28第28页,共35页。免疫抑制剂如长春新碱(VCR)、环磷酰(CTX)和环孢素A(CSA)等、单独或联合化疗。其他(1)达那唑 合成的雄性激素,部分病例有效 10-15mg/kg.d*2-4月(2)干扰素-a2b 部分顽固病例有效,5-10万u/kg.d H或im qod*3月29第29页,共35页。1.血小板低于10109L者2.出血严重、广泛者3.疑有或已发生颅内出血者4.近期将实施手术或分娩者30第30页,共35页。1.血小板悬液:
14、迅速提高血小板计数达安全水平(大于等于50109L)。单采血小板减少供血者抗原的混入,输注1小时后,1U约提升血小板计数5千,通常剂量为每10kg给予1U2.大剂量丙种球蛋白:1g/kg.d2d3.血浆置换4.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15-30 mg/(kgd).3天5.急性失血导致明显贫血者可输注红细胞悬液31第31页,共35页。*1.完全反应(CR):治疗后血小板大于等于100109L 且没有出血。*2.有效(R):治疗后血小板数(30-100)109L,并且至少比基础血小板数增加2倍,且没有出血。*3.无效(NR):治疗后血小板数小于30109L或低于血小板最低值的2倍,或存在相关的
15、临床出血,依赖于激素或其他治疗的也归为无效。32第32页,共35页。*4.复发:指有以下情况之一者:若原来为CR,当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 或者出血;若患者原来为R,当血小板数低于30109L或者血小板数增加不到基础值的2倍或者有出血。*5.糖皮质激素依赖:指患者需要继续或反复给于糖皮质激素至少2个月,以维持血小板在30109L以上和(或)以避免出血。在定义或时,应至少检测2次,至少间隔7天。在定义NR或复发时,应至少检测2次,至少间隔1天。33第33页,共35页。初发患者 有出血症状者 PLT30109/L PLT(3050)109/L PLT50109/L 血小板输入 泼尼松 泼尼松或不治疗 不治疗 IVIG 抗-D免疫球蛋白 甲泼尼龙 慢性ITPPLT(3050)109/L PLT30109/L 泼尼松或不治疗 自发出血 无自发出血 IVIG 泼尼松 甲泼尼龙 达那唑 脾切除 IVIG 抗-D免疫球蛋白 PLT30109/L PLT30109/L 脾切除 脾切除 间歇性不连续或连续治疗慢性、复发性ITP PLT30109/L PLT30109/L 不治疗 不治疗 药物治疗 免疫抑制剂 泼尼松 硫唑嘌呤 试验性药物 IVIG 环孢素 抗CD20抗体 达那唑,长春新碱 环磷酰胺 骨髓移植,TPO 34第34页,共35页。谢 谢 35第35页,共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