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腹部医学课件ppt(PPT 132页).pptx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3454380 上传时间:2022-09-01 格式:PPTX 页数:132 大小:14.5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局部解剖学腹部医学课件ppt(PPT 132页).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32页
局部解剖学腹部医学课件ppt(PPT 132页).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32页
局部解剖学腹部医学课件ppt(PPT 132页).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32页
局部解剖学腹部医学课件ppt(PPT 132页).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32页
局部解剖学腹部医学课件ppt(PPT 132页).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六章第六章 腹腹 部部 Abdomen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一、境界与分区一、境界与分区腹壁上界:胸廓下口腹壁上界:胸廓下口 下界:耻骨联合上缘、耻骨嵴、耻下界:耻骨联合上缘、耻骨嵴、耻骨结节、腹股沟韧带、髂嵴至第五腰椎骨结节、腹股沟韧带、髂嵴至第五腰椎棘突连线棘突连线腹腔界限较腹壁大腹腔界限较腹壁大 上界为膈上界为膈 下界为小骨盆上口下界为小骨盆上口腹腔以腹后壁的腹膜壁层分为腹膜腔和腹膜后腹腔以腹后壁的腹膜壁层分为腹膜腔和腹膜后间隙(壁腹膜与腹内筋膜)间隙(壁腹膜与腹内筋膜)(一)境界(一)境界第1页,共132页。(二)分区(二)分区九分法九分法四分法四分法第2页,共132页。第二节第二节

2、 腹前外侧壁腹前外侧壁一、层次一、层次(一)皮肤:薄而富有弹性,伸展性和移动性都相当大,故(一)皮肤:薄而富有弹性,伸展性和移动性都相当大,故临床常选择为游离皮瓣的供皮区。临床常选择为游离皮瓣的供皮区。第3页,共132页。腹前外侧壁的感觉神经分布腹前外侧壁的感觉神经分布第4页,共132页。腹壁下部(脐平面以下)分腹壁下部(脐平面以下)分两层:两层:浅层浅层称称Camper筋膜,富含脂筋膜,富含脂肪,与股部浅筋膜延续肪,与股部浅筋膜延续 深 层 为 膜 样 层,称深 层 为 膜 样 层,称 Scarpa筋膜,向下在腹股沟韧筋膜,向下在腹股沟韧带下方附着于阔筋膜,在中线带下方附着于阔筋膜,在中线附

3、着于白线、与会阴浅筋膜附着于白线、与会阴浅筋膜(Colles筋膜)相连。筋膜)相连。(二)浅筋膜(二)浅筋膜第5页,共132页。1.浅动脉浅动脉腹壁浅动脉:腹壁浅动脉:旋髂浅动脉:旋髂浅动脉:第6页,共132页。2.浅静脉:多在脂肪层浅静脉:多在脂肪层脐以上:脐以上:脐以下:脐以下:胸腹壁静脉:汇入腋静脉胸腹壁静脉:汇入腋静脉腹壁上静脉:汇入胸廓内静脉腹壁上静脉:汇入胸廓内静脉脐区的浅静脉还和附脐静脉相脐区的浅静脉还和附脐静脉相吻合,回流入肝静脉。吻合,回流入肝静脉。腹壁浅静脉:注入大隐静脉腹壁浅静脉:注入大隐静脉腹壁下静脉:注入髂外静脉腹壁下静脉:注入髂外静脉 第7页,共132页。3.浅淋巴

4、管浅淋巴管脐平面以上注入腋淋巴结,脐平面以上注入腋淋巴结,脐平面以下入腹股沟浅淋巴脐平面以下入腹股沟浅淋巴结。结。第8页,共132页。(三)肌层(三)肌层1.腹直肌腹直肌起于胸骨剑突和起于胸骨剑突和5-7肋软骨肋软骨的前面的前面止于耻骨联合和耻骨嵴止于耻骨联合和耻骨嵴有有3-4条横行的腱划条横行的腱划第9页,共132页。2.腹外斜肌腱膜腹外斜肌腱膜1)腹股沟管浅环:由外侧脚、内侧脚、脚间纤维和反转韧带)腹股沟管浅环:由外侧脚、内侧脚、脚间纤维和反转韧带共同围成。共同围成。2)反转韧带:外侧脚部分纤维经精索深面向内上方反折至)反转韧带:外侧脚部分纤维经精索深面向内上方反折至腹白线。腹白线。3)腹

5、股沟韧带)腹股沟韧带第10页,共132页。腹股沟韧带腹股沟韧带耻骨梳韧带耻骨梳韧带腔隙韧带腔隙韧带4 4)腔隙韧带(陷窝韧带):腹股沟韧带内侧端一部分纤)腔隙韧带(陷窝韧带):腹股沟韧带内侧端一部分纤维由耻骨结节向下后外侧转折并附于耻骨梳,其转折处维由耻骨结节向下后外侧转折并附于耻骨梳,其转折处形成形成腔隙韧带。腔隙韧带。5 5)耻骨梳韧带:附着于耻骨梳的部分构成。)耻骨梳韧带:附着于耻骨梳的部分构成。第11页,共132页。3.腹内斜肌腹内斜肌4.腹横肌腹横肌1)腹股沟镰(联合腱)腹股沟镰(联合腱)2)提睾肌)提睾肌第12页,共132页。1.腹直肌筋膜腹直肌筋膜2.构成腹股沟管后壁构成腹股沟管

6、后壁3.腹股沟管深环腹股沟管深环4.深环内侧增厚形成凹间韧带深环内侧增厚形成凹间韧带5.精索内筋膜精索内筋膜(四)腹横筋膜(四)腹横筋膜第13页,共132页。(五)腹膜外筋膜(腹膜外脂肪):(五)腹膜外筋膜(腹膜外脂肪):位于腹横筋膜与壁腹膜间位于腹横筋膜与壁腹膜间(六)壁腹膜(六)壁腹膜第14页,共132页。壁腹膜:脐以下形成壁腹膜:脐以下形成5条皱襞,襞下端和腹股沟韧条皱襞,襞下端和腹股沟韧带上方有带上方有5个窝。个窝。深环腹壁下血管脐正中襞脐内侧襞脐外侧襞腹股沟内侧窝腹股沟外侧窝膀胱上窝脐尿管索、脐动脉索、腹壁下血管第15页,共132页。(七)腹前外侧壁深层的血管和神经(七)腹前外侧壁深

7、层的血管和神经 1.血管血管1)腹壁上、下动脉)腹壁上、下动脉2)旋髂深动脉)旋髂深动脉第16页,共132页。2.神经神经(1)髂腹下神经:分布于耻骨联合上方皮肤和腹壁下部的肌肉)髂腹下神经:分布于耻骨联合上方皮肤和腹壁下部的肌肉(2)髂腹股沟神经:分布于阴囊皮肤、肌支支配腹壁下)髂腹股沟神经:分布于阴囊皮肤、肌支支配腹壁下部的肌肉部的肌肉(3)生殖股神经:分为生殖支和股支,生殖支分布于生殖股神经:分为生殖支和股支,生殖支分布于提睾肌和阴囊肉膜提睾肌和阴囊肉膜第17页,共132页。(一)(一)腹直肌鞘:半月线、弓状线腹直肌鞘:半月线、弓状线(二)白线和脐环:上宽下窄,少血管;在脐周形成脐环。(

8、二)白线和脐环:上宽下窄,少血管;在脐周形成脐环。二、局部结构二、局部结构第18页,共132页。腹外斜肌腱膜与腹横筋膜腹外斜肌腱膜与腹横筋膜 之间的裂隙;有之间的裂隙;有4壁壁2口口内容:内容:有精索(男性)或子宫圆韧带(女性)、髂腹股沟神有精索(男性)或子宫圆韧带(女性)、髂腹股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经和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三)腹股沟管(三)腹股沟管 Inguinal canal腹股沟管浅环精索腹股沟管 深环第19页,共132页。外口:腹股沟管浅环外口:腹股沟管浅环内口:腹股沟管深环内口:腹股沟管深环腹股沟管浅环腹股沟管浅环深环第20页,共132页。腹股沟管腹股沟管前壁:前壁:腹外斜肌腱

9、膜、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腱膜 腹内斜肌提睾肌第21页,共132页。腹股沟管上壁: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下缘腹股沟管上壁: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下缘第22页,共132页。腹股沟管下壁:腹股沟韧带腹股沟管下壁:腹股沟韧带第23页,共132页。腹股沟管后壁:腹横筋膜、联合腱腹股沟管后壁:腹横筋膜、联合腱第24页,共132页。(四)腹股沟三角(四)腹股沟三角(Hesselbach三角)三角)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侧缘和腹股沟韧带内侧半围成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侧缘和腹股沟韧带内侧半围成特点:无腹肌、腹横筋膜薄、腹股沟管浅环在此区易发生腹股特点:无腹肌、腹横筋膜薄、腹股沟管浅环在此区易发生腹股沟直疝沟

10、直疝第25页,共132页。腹壁下动脉外侧为腹股沟管深环腹壁下动脉外侧为腹股沟管深环第26页,共132页。腹压增加时,腹腔内容物可从腹股沟三角突出,形成腹股腹压增加时,腹腔内容物可从腹股沟三角突出,形成腹股沟直疝;若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环突出,进入腹股沟管,沟直疝;若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环突出,进入腹股沟管,甚至阴囊,则为腹股沟斜疝。甚至阴囊,则为腹股沟斜疝。腹股沟区与腹股沟疝的关系腹股沟区与腹股沟疝的关系第27页,共132页。三、睾丸下降与腹股沟疝的关系三、睾丸下降与腹股沟疝的关系腹膜形成鞘突,随睾丸下降,最后形成睾丸鞘膜与鞘膜腔。穿过腹股腹膜形成鞘突,随睾丸下降,最后形成睾丸鞘膜与鞘膜腔。穿

11、过腹股沟管的一段鞘突闭锁,形成鞘韧带。沟管的一段鞘突闭锁,形成鞘韧带。第28页,共132页。第三节第三节 结肠上区结肠上区介于膈与横结肠及其系膜之间介于膈与横结肠及其系膜之间包含食管腹部、胃、肝、肝外胆道和脾等结构包含食管腹部、胃、肝、肝外胆道和脾等结构第29页,共132页。一、食管腹部一、食管腹部左缘与胃底间有贲门切迹为左缘与胃底间有贲门切迹为界。界。食管前面有迷走神经前干,食管前面有迷走神经前干,后面有迷走神经后干走行。后面有迷走神经后干走行。动脉来自膈下动脉和胃左动脉来自膈下动脉和胃左动脉的食管支。动脉的食管支。第30页,共132页。二、胃二、胃 Stomach (一)位置与毗邻(一)位

12、置与毗邻 1.位置位置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贲门在贲门在11胸椎左胸椎左侧,幽门在第侧,幽门在第1腰椎下腰椎下缘右侧。缘右侧。第31页,共132页。胃前壁右侧有左半肝、左侧上部为膈胃前壁右侧有左半肝、左侧上部为膈下部与腹前壁相接触下部与腹前壁相接触胃床:胃床:胃后壁隔网膜囊与脾、胰、左肾、左肾上腺、胃后壁隔网膜囊与脾、胰、左肾、左肾上腺、横结肠及其系横结肠及其系膜相毗邻膜相毗邻2.毗邻毗邻第32页,共132页。网膜是连于胃大、小弯的双层腹膜网膜是连于胃大、小弯的双层腹膜分大、小网膜分大、小网膜1.大网膜:连接胃大弯与横大网膜:连接胃大弯与横

13、结肠之间,由结肠之间,由4层腹膜折叠而层腹膜折叠而成。成。前两层直接连接胃大弯与横前两层直接连接胃大弯与横结肠之间称胃结肠韧带。结肠之间称胃结肠韧带。(二)网膜与韧带(二)网膜与韧带第33页,共132页。连接膈、肝静脉韧带裂和肝连接膈、肝静脉韧带裂和肝门与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门与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之间的双层腹膜。肝胃韧带:为左侧的大部分,肝胃韧带:为左侧的大部分,是从膈、肝静脉韧带裂连于胃是从膈、肝静脉韧带裂连于胃小弯。小弯。肝十二指肠韧带:右侧的小部肝十二指肠韧带:右侧的小部分,从肝门连于十二指肠上部。分,从肝门连于十二指肠上部。小网膜右侧为游离缘,其后方小网膜右侧为游离缘

14、,其后方是网膜孔。是网膜孔。2.小网膜小网膜第34页,共132页。网膜囊网膜囊omental bursa位置与境界:位置与境界:前壁:小网膜、胃后壁、前壁:小网膜、胃后壁、大网膜前大网膜前2层;层;后壁:大网膜后后壁:大网膜后2层、横结肠层、横结肠 系膜覆盖的器官系膜覆盖的器官上壁:膈腹膜上壁:膈腹膜下壁:大网膜返折处下壁:大网膜返折处左侧壁:为脾肾韧带、脾门和左侧壁:为脾肾韧带、脾门和 脾胃韧带脾胃韧带右侧壁:为网膜孔右侧壁:为网膜孔第35页,共132页。3.胃脾韧带:胃大弯连于脾门;胃脾韧带:胃大弯连于脾门;内有胃短血管、胃网膜左血管内有胃短血管、胃网膜左血管4.胃膈韧带:胃底连于膈下,内

15、有胃后血管胃膈韧带:胃底连于膈下,内有胃后血管5.胃胰韧带:幽门窦后壁至胰头、胰颈胃胰韧带:幽门窦后壁至胰头、胰颈第36页,共132页。1.动脉动脉(1)胃左动脉:行于肝胃韧带内,发出食管支,发)胃左动脉:行于肝胃韧带内,发出食管支,发5-6支支至胃前、后壁。至胃前、后壁。(2)胃右动脉:行于肝胃韧带内,分支至胃前、后壁。)胃右动脉:行于肝胃韧带内,分支至胃前、后壁。(三)血管与淋巴(三)血管与淋巴第37页,共132页。(3)胃网膜右动脉:)胃网膜右动脉:行于胃结肠韧带内,分行于胃结肠韧带内,分布于胃前、后壁和大网布于胃前、后壁和大网膜。膜。(4)胃网膜左动脉:经)胃网膜左动脉:经胃脾韧带再入

16、胃结肠韧胃脾韧带再入胃结肠韧带内,分布于胃前、后带内,分布于胃前、后壁和大网膜。壁和大网膜。(5)胃短动脉:)胃短动脉:有有3-5支,行于胃脾韧带内,支,行于胃脾韧带内,分布于胃底前、后壁。分布于胃底前、后壁。(6)胃后动脉:出现率)胃后动脉:出现率约约70%,经胃膈韧带内,经胃膈韧带内至胃后壁。至胃后壁。胃短动脉胃短动脉第38页,共132页。2.静脉静脉胃左静脉和胃右静脉注入肝胃左静脉和胃右静脉注入肝门静脉;门静脉;胃网膜左静脉、胃短静脉胃网膜左静脉、胃短静脉和胃后静脉注入脾静脉和胃后静脉注入脾静脉胃网膜右静脉注入肠系膜上胃网膜右静脉注入肠系膜上静脉。静脉。第39页,共132页。(1)胃左、

17、右淋巴结:收纳胃小弯侧的淋巴,输出管注胃左、右淋巴结:收纳胃小弯侧的淋巴,输出管注入腹腔淋巴结。入腹腔淋巴结。(2)胃网膜左、右淋巴结:收纳胃大弯侧的淋巴,输出)胃网膜左、右淋巴结:收纳胃大弯侧的淋巴,输出管注入脾淋巴结和幽门下淋巴结。管注入脾淋巴结和幽门下淋巴结。(3)贲门淋巴结:收集贲门附近的淋巴,注入腹腔淋巴结。)贲门淋巴结:收集贲门附近的淋巴,注入腹腔淋巴结。(4)幽门上、下淋巴结:收集幽门部的淋巴,注入腹腔淋巴)幽门上、下淋巴结:收集幽门部的淋巴,注入腹腔淋巴结。结。(5)脾淋巴结:收纳胃底部的淋巴,输出管注入腹腔淋巴结。)脾淋巴结:收纳胃底部的淋巴,输出管注入腹腔淋巴结。3.淋巴结

18、淋巴结第40页,共132页。第41页,共132页。第42页,共132页。(五)神经(五)神经1.交感神经:交感神经:T6-10内脏神经内脏神经腹腔丛、节腹腔丛、节胃胃2.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的胃前支(起自前干)迷走神经的胃前支(起自前干)和胃后支和胃后支(起自后干)。(起自后干)。第43页,共132页。三、十二指肠三、十二指肠 Duodenum(一)分部及毗邻(一)分部及毗邻1.上部:十二指肠球上部:十二指肠球(1)位置:平对第)位置:平对第1腰椎腰椎(2)毗邻:)毗邻:前上方:肝方叶、胆囊、网膜孔前上方:肝方叶、胆囊、网膜孔下方:胰头、胰颈下方:胰头、胰颈第44页,共132页。后

19、方:后方:胃十二指肠动脉、胆总管、肝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胆总管、肝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第45页,共132页。2.降部降部(1)位置:第)位置:第2腰椎右侧,起自十二指肠上曲腰椎右侧,起自十二指肠上曲脊柱右侧脊柱右侧第第3腰椎水平向左形成十二指肠下曲。腰椎水平向左形成十二指肠下曲。第46页,共132页。前方:横结肠及其系膜,上半有肝右叶,下半有肠袢前方:横结肠及其系膜,上半有肝右叶,下半有肠袢内侧:胰头、胰、胆总管内侧:胰头、胰、胆总管外侧:结肠右曲外侧:结肠右曲后方:右肾门、肾蒂、输尿管后方:右肾门、肾蒂、输尿管(2)毗邻)毗邻第47页,共132页。3.水平部(横部):水平部(横部):

20、(1)位置:横过第)位置:横过第3腰椎前方腰椎前方至其左侧,移行为升部。至其左侧,移行为升部。(2)毗邻:)毗邻:上方:胰头、钩突上方:胰头、钩突后方:右输尿管、下腔静脉、腹后方:右输尿管、下腔静脉、腹主动脉主动脉前方:肠系膜上动脉、静脉前方:肠系膜上动脉、静脉此部介于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此部介于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处,易引起脉的夹角处,易引起Wilkie综合综合症(十二指肠上动脉压迫症)。症(十二指肠上动脉压迫症)。第48页,共132页。4.升部:升部:在脊柱左侧上升,至第在脊柱左侧上升,至第2腰椎左腰椎左侧后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续侧后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续为空肠,是空肠起始的标志。

21、为空肠,是空肠起始的标志。右侧毗邻胰头和腹主动脉右侧毗邻胰头和腹主动脉第49页,共132页。十二指肠上襞:十二指肠空肠曲左侧、横结肠系十二指肠上襞:十二指肠空肠曲左侧、横结肠系膜根下方的腹膜皱襞。膜根下方的腹膜皱襞。第50页,共132页。十二指肠悬肌(十二指肠悬肌(Treitz 韧带)韧带)第51页,共132页。(三)血管(三)血管1.动脉:动脉:胰十二指肠上前、后动脉胰十二指肠上前、后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十二指肠上动脉十二指肠上动脉十二指肠后动脉十二指肠后动脉胃网膜右动脉的分支胃网膜右动脉的分支2.静脉:与动脉伴行静脉:与动脉伴行第52页,共132页。四、肝四、肝 Liver

22、 (一)位置与毗邻(一)位置与毗邻 1.位置位置 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季肋区。第53页,共132页。2.毗邻毗邻(1)上方:有膈、膈上为右肋膈隐窝、右肺底、心)上方:有膈、膈上为右肋膈隐窝、右肺底、心(2)下面:胆囊、下腔静脉、右肾、右肾上腺、结肠右曲、十)下面:胆囊、下腔静脉、右肾、右肾上腺、结肠右曲、十二指肠上部二指肠上部第54页,共132页。镰状韧带镰状韧带左、右冠状韧带左、右冠状韧带左、右三角韧带左、右三角韧带肝圆韧带肝圆韧带肝胃韧带肝胃韧带肝十二脂肠韧带肝十二脂肠韧带(二)韧带与膈下间隙(二)韧带与膈下间隙1.肝的韧

23、带肝的韧带第55页,共132页。2.膈下间隙膈下间隙肝上间隙:右肝上间隙、左肝上前间肝上间隙:右肝上间隙、左肝上前间隙、左肝上后隙、左肝上后 间隙间隙肝下间隙:右肝下间隙(肝肾隐窝)、肝下间隙:右肝下间隙(肝肾隐窝)、左肝下前间隙、左肝下后间隙(网膜囊)左肝下前间隙、左肝下后间隙(网膜囊)第56页,共132页。第57页,共132页。第58页,共132页。(三)肝门和肝蒂(三)肝门和肝蒂1.第一肝门和肝蒂第一肝门和肝蒂在肝门处肝左、右管在前,肝在肝门处肝左、右管在前,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居中,肝门固有动脉左、右支居中,肝门静脉左、右支在后。静脉左、右支在后。三者的汇合或分叉点,肝左、三者的汇合或分

24、叉点,肝左、右管最高,肝门静脉次之,右管最高,肝门静脉次之,肝固有动脉最低。肝固有动脉最低。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胆总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胆总管位于肝门静脉右前方、肝管位于肝门静脉右前方、肝固有动脉的右侧。固有动脉的右侧。第59页,共132页。第60页,共132页。2.第二肝门:第二肝门:在膈面腔静脉沟的上在膈面腔静脉沟的上部、肝左、中、右静脉出肝处称部、肝左、中、右静脉出肝处称第二肝门第二肝门第61页,共132页。3.第三肝门:第三肝门:在腔静脉沟下部,在腔静脉沟下部,有右半肝脏面的副肝右静脉及尾有右半肝脏面的副肝右静脉及尾状叶的小静脉出肝处称第三肝门。状叶的小静脉出肝处称第三肝门。第62页,

25、共132页。(四)肝的分叶与分段(四)肝的分叶与分段1.肝段的概念肝段的概念(1)肝静脉系统:肝左、)肝静脉系统:肝左、中、右静脉,肝右后静脉和中、右静脉,肝右后静脉和尾状叶静脉。尾状叶静脉。(2)Glission系统:由血系统:由血管周围纤维囊(管周围纤维囊(Glission囊)囊)包绕肝门静包绕肝门静 脉、肝动脉和脉、肝动脉和肝管形成。肝管形成。Glission系统分布于肝段内,系统分布于肝段内,肝静脉走行于肝段间。肝静脉走行于肝段间。第63页,共132页。较常用的是较常用的是Couinaud的的5叶叶8段分法段分法 尾状叶(段尾状叶(段)左外上段(段左外上段(段)左半肝左半肝 左外叶左外

26、叶 左外下段(段左外下段(段)左内叶(段左内叶(段)右前下段(段右前下段(段)右前叶右前叶 右前上段(段右前上段(段)右半肝右半肝 右后下段(段右后下段(段)右后叶右后叶 右后上段(段右后上段(段)第64页,共132页。(五)肝的淋巴回流(五)肝的淋巴回流1.浅组淋巴管浅组淋巴管膈膈 面面脏面:脏面:后组:注入膈上淋巴结后组:注入膈上淋巴结左组:胃左淋巴结左组:胃左淋巴结右组:注入主动脉前淋巴结右组:注入主动脉前淋巴结注入肝淋巴结注入肝淋巴结2.深组淋巴管深组淋巴管升干:纵隔后淋巴结升干:纵隔后淋巴结降干:肝淋巴结降干:肝淋巴结第65页,共132页。五、肝外胆道五、肝外胆道(一)胆囊(一)胆囊

27、 Gallbladder1.位置和分部位置和分部第66页,共132页。胆囊管:胆囊管:3-4cm长,管径约长,管径约0.3cm。其粘膜形成螺旋襞,。其粘膜形成螺旋襞,胆 结 石 常 停 留 于 胆 囊 管 或胆 结 石 常 停 留 于 胆 囊 管 或Hartmann囊内。囊内。第67页,共132页。胆囊三角胆囊三角(Calot三角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下面围成的三: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下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是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角形区域,是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第68页,共132页。上方:肝上方:肝下方:十二指肠上部及横结肠下方:十二指肠上部及横结肠左:幽门左:幽门右:结肠右曲右:结肠右曲

28、前:腹前壁前:腹前壁3.胆囊胆囊第69页,共132页。(二)肝管、肝总管及胆总管(二)肝管、肝总管及胆总管1.肝管肝管2.肝总管:前方有时有胆囊动脉或肝右动脉通过肝总管:前方有时有胆囊动脉或肝右动脉通过第70页,共132页。3.(1)十二指肠上段:在肝十二)十二指肠上段: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指肠韧带内(2)十二指肠后段:十二指肠)十二指肠后段:十二指肠上部后面,走在下腔静脉的右前上部后面,走在下腔静脉的右前方,肝门静脉的右侧。方,肝门静脉的右侧。(3)胰腺段:在胰头后或胰与)胰腺段:在胰头后或胰与十二指肠之间后方。十二指肠之间后方。(4)十二指肠壁段:斜穿十)十二指肠壁段:斜穿十二指肠降部内侧壁

29、,与胰管二指肠降部内侧壁,与胰管汇合,形成肝胰壶腹。汇合,形成肝胰壶腹。第71页,共132页。肝胰壶腹括约肌肝胰壶腹括约肌(Oddi括约肌):括约肌):为包绕在肝胰壶腹周围的平滑肌,为包绕在肝胰壶腹周围的平滑肌,在胆总管和胰管末段分别有胆总管在胆总管和胰管末段分别有胆总管括约肌和胰管括约肌包绕。括约肌和胰管括约肌包绕。第72页,共132页。六、胰六、胰 Pancreas(一)位置、分部与(一)位置、分部与:胰横位于腹上区和左季肋区、平对第胰横位于腹上区和左季肋区、平对第1-2腰椎,网膜囊的腰椎,网膜囊的后面。后面。第73页,共132页。1.胰头:被十二指肠环绕,胰头下部向左突出,伸入肠系膜上动

30、、胰头:被十二指肠环绕,胰头下部向左突出,伸入肠系膜上动、静脉的后方,称为钩突。静脉的后方,称为钩突。前面有横结肠系膜越过,邻空肠;前面有横结肠系膜越过,邻空肠;后面后面有下腔静脉、右肾静脉、胆总管有下腔静脉、右肾静脉、胆总管第74页,共132页。2.胰颈:前上方有幽门、后面有肠胰颈:前上方有幽门、后面有肠系膜上动静脉通过,并在此与脾静系膜上动静脉通过,并在此与脾静脉汇合成肝门静脉。脉汇合成肝门静脉。第75页,共132页。3.胰体:位于第胰体:位于第1腰椎平面腰椎平面前方:隔网膜囊与胃相邻前方:隔网膜囊与胃相邻后方:腹主动脉、脾静脉、左肾、左肾上腺后方:腹主动脉、脾静脉、左肾、左肾上腺上缘:与

31、腹腔干和腹腔丛相邻,脾动脉沿上缘向左走行上缘:与腹腔干和腹腔丛相邻,脾动脉沿上缘向左走行第76页,共132页。4.胰尾:胰尾:末端达脾门,位于脾肾韧带内。末端达脾门,位于脾肾韧带内。下方:与结肠左曲相邻;后面:左肾、左肾上腺;下方:与结肠左曲相邻;后面:左肾、左肾上腺;前面:脾动静脉。前面:脾动静脉。第77页,共132页。(二)胰管和副胰管(二)胰管和副胰管胰管:贯穿胰腺全长胰管:贯穿胰腺全长副胰管:位于胰头上部副胰管:位于胰头上部第78页,共132页。(三)血管及淋巴(三)血管及淋巴胰的动脉有胰十二指肠上前、后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胰的动脉有胰十二指肠上前、后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脾动脉

32、分支脾动脉分支第79页,共132页。胰实质内的淋巴注入胰上、下淋巴结、脾淋巴结,最后入胰实质内的淋巴注入胰上、下淋巴结、脾淋巴结,最后入腹腔淋巴结。腹腔淋巴结。第80页,共132页。(一)位置和毗邻(一)位置和毗邻七、脾七、脾 Spleen左季肋区深部、胃底与膈之间、左季肋区深部、胃底与膈之间、在腋中线后方,相当于第在腋中线后方,相当于第9-11肋的高度,其长轴与第肋的高度,其长轴与第10肋一肋一致。致。第81页,共132页。毗邻毗邻(1)膈面:与膈、膈结肠韧带接触)膈面:与膈、膈结肠韧带接触(2)脏面:前上方邻接胃(胃底),后下方与左肾、左)脏面:前上方邻接胃(胃底),后下方与左肾、左肾上相

33、邻肾上相邻(3)下方:结肠左曲)下方:结肠左曲(4)脾门:邻近胰尾)脾门:邻近胰尾第82页,共132页。(二)韧带:(二)韧带:胃脾韧带、膈脾韧带、脾肾韧带、脾结肠韧带胃脾韧带、膈脾韧带、脾肾韧带、脾结肠韧带(三)脾的血管:脾动、静脉(三)脾的血管:脾动、静脉第83页,共132页。八、肝门静脉八、肝门静脉 Hepatic portal vein(一)组成与类型(一)组成与类型通常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通常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汇合而成脉汇合而成由于肠系膜下静脉和胃左静脉注由于肠系膜下静脉和胃左静脉注入肝门静脉的部位不同,可有多入肝门静脉的部位不同,可有多种类型。种类型。第84页,共132页。(二

34、)位置(二)位置以胰颈后方最为多见以胰颈后方最为多见第85页,共132页。(三)属支(三)属支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左静脉胃左静脉胃右静脉胃右静脉胆囊静脉胆囊静脉附脐静脉附脐静脉第86页,共132页。第四节第四节 结肠下区结肠下区结肠下区介于横结肠及其结肠下区介于横结肠及其系膜与骨盆上口之间系膜与骨盆上口之间包括左、右结肠旁沟、包括左、右结肠旁沟、左、右肠系膜窦、左、右肠系膜窦、空、回肠、盲肠空、回肠、盲肠、阑尾、结肠、阑尾、结肠、分布于肠的血管和分布于肠的血管和 肝门静脉等肝门静脉等第87页,共132页。一、空肠和回肠一、空肠和回肠(一)位置与形态结构

35、(一)位置与形态结构上端于第上端于第2腰椎体左侧起自十二腰椎体左侧起自十二指肠空肠曲、下端至右髂窝续指肠空肠曲、下端至右髂窝续于盲肠。于盲肠。近侧近侧2/5为空肠、为空肠、远侧远侧3/5为回肠。为回肠。第88页,共132页。X线片上将小肠分为线片上将小肠分为6组组1组为十二指肠组为十二指肠2、3组为空肠组为空肠4、5、6组为回肠组为回肠第89页,共132页。(二)肠系膜(二)肠系膜肠系膜根:肠系膜根:起自第起自第2腰椎左侧,止于右骶髂关节前方,长约腰椎左侧,止于右骶髂关节前方,长约15cm。第90页,共132页。肠系膜为双层腹膜,内含肠系膜为双层腹膜,内含血管、神经、淋巴管、淋血管、神经、淋巴

36、管、淋巴结等。巴结等。肠壁与双层腹膜间形成系肠壁与双层腹膜间形成系膜三角,有血管神经进入膜三角,有血管神经进入肠壁。肠壁。肠系膜根将横结肠及其系膜与肠系膜根将横结肠及其系膜与升、降结肠的区域分为左、右升、降结肠的区域分为左、右肠系膜窦。肠系膜窦。第91页,共132页。左肠系膜窦:左肠系膜窦:介于降结肠、肠系膜根、横介于降结肠、肠系膜根、横结肠及其系膜的左侧半、乙结肠及其系膜的左侧半、乙状结肠及其系膜之间,向下状结肠及其系膜之间,向下通盆腔,炎症蔓延。通盆腔,炎症蔓延。右肠系膜窦:右肠系膜窦:位于肠系膜根、升结肠、位于肠系膜根、升结肠、横结肠及其系膜右侧半之横结肠及其系膜右侧半之间,近乎封闭,渗

37、出液易间,近乎封闭,渗出液易积聚。积聚。左、右结肠旁沟左、右结肠旁沟第92页,共132页。(三)血管、淋巴及神经(三)血管、淋巴及神经 1.动脉动脉空、回肠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的左侧壁,约空、回肠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的左侧壁,约12-18条。条。弓的数目自近侧向远侧逐弓的数目自近侧向远侧逐渐增多,至远侧渐增多,至远侧1/4段可达段可达4级或级或5级弓。级弓。末级动脉弓发出直动脉末级动脉弓发出直动脉直动脉间缺少吻合直动脉间缺少吻合 第93页,共132页。2.静脉:空、回肠静脉注入肠系膜上静脉。静脉:空、回肠静脉注入肠系膜上静脉。3.淋巴:肠系膜淋巴结淋巴:肠系膜淋巴结 肠系膜上淋巴结肠系膜上淋巴

38、结 肠干肠干 腹腔淋巴结腹腔淋巴结4.神经:神经:交感神经来自脊髓交感神经来自脊髓9-11胸节,经交感干、内脏大、小神经,到胸节,经交感干、内脏大、小神经,到腹腔神经节和肠系膜上神经节换神经元,节后纤维分布于肠壁。腹腔神经节和肠系膜上神经节换神经元,节后纤维分布于肠壁。抑制肠的蠕动和分泌,使血管收缩。抑制肠的蠕动和分泌,使血管收缩。副交感神经来自迷走神经,促进肠的蠕动和分泌。副交感神经来自迷走神经,促进肠的蠕动和分泌。感觉神经随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走行。感觉神经随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走行。第94页,共132页。二、盲肠和阑尾二、盲肠和阑尾(一)盲肠(一)盲肠位于右髂窝内,为腹膜内位器官,一般稍具活动性

39、,如活位于右髂窝内,为腹膜内位器官,一般稍具活动性,如活动性显著增大,称移动性盲肠。动性显著增大,称移动性盲肠。回盲口和回盲瓣回盲口和回盲瓣3条结肠带,下端条结肠带,下端会聚于阑尾根部会聚于阑尾根部肠腔内面后内侧壁肠腔内面后内侧壁上有阑尾口上有阑尾口第95页,共132页。(二)阑尾(二)阑尾 Vermiform appendix位于右髂窝,附于盲肠下位于右髂窝,附于盲肠下端后内侧壁上。端后内侧壁上。常见位置有回肠前位、盆位、常见位置有回肠前位、盆位、盲肠后位、回肠后位、盲肠下盲肠后位、回肠后位、盲肠下位等。位等。第96页,共132页。阑尾根部的位置不变,其体表投影:阑尾根部的位置不变,其体表投

40、影:McBurney点点Lanz点点McBurneys point左左1/31/3段段中中1/31/3段段右右1/31/3段段第97页,共132页。阑尾动脉:起自回结肠动脉,行于阑尾系膜的游离缘。阑尾动脉:起自回结肠动脉,行于阑尾系膜的游离缘。第98页,共132页。阑尾静脉阑尾静脉回结肠静脉回结肠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肝门静脉肝门静脉肝门静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肝第99页,共132页。(一)分部、位置及毗邻(一)分部、位置及毗邻1.升结肠升结肠一般无系膜,长一般无系膜,长12-20cm,在肝下面形成结肠右曲。在肝下面形成结肠右曲。内侧为右系膜窦、回肠袢;内侧为右系膜窦、回肠袢;外侧

41、为右结肠旁沟,向上通外侧为右结肠旁沟,向上通肝肾隐窝,向下通右髂窝、肝肾隐窝,向下通右髂窝、盆腔。盆腔。升结肠病变可累及腹膜后隙、升结肠病变可累及腹膜后隙、肝下、以至盆腔。肝下、以至盆腔。三、结肠三、结肠 Colon第100页,共132页。2.横结肠:有系膜,呈弓形。横结肠:有系膜,呈弓形。上方有肝、胃上方有肝、胃下方有空、回肠下方有空、回肠结肠左曲高于右曲,有膈结肠韧带与结肠左曲高于右曲,有膈结肠韧带与膈相连膈相连3.降结肠:无系膜降结肠:无系膜内侧为左肠系膜窦、空肠袢内侧为左肠系膜窦、空肠袢外侧为左结肠旁沟,向下通盆腔外侧为左结肠旁沟,向下通盆腔4.乙状结肠:乙状结肠:有系膜有系膜自左髂嵴

42、至第自左髂嵴至第3骶椎,横过髂血管、骶椎,横过髂血管、输尿管的前方。输尿管的前方。第101页,共132页。1.动脉:动脉:来自肠系膜上动脉的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中结肠动脉来自肠系膜上动脉的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中结肠动脉来自肠系膜下动脉的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动脉来自肠系膜下动脉的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动脉分支在结肠边缘吻合分支在结肠边缘吻合形成动脉弓,称边缘形成动脉弓,称边缘动脉。动脉。(二)血管(二)血管2.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三)淋巴(三)淋巴第102页,共132页。直肠上淋巴结直肠上淋巴结乙状结肠淋巴结乙状结肠淋巴结左结肠淋巴结左结肠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回

43、结肠淋巴结回结肠淋巴结右结肠淋巴结右结肠淋巴结中结肠淋巴结中结肠淋巴结第103页,共132页。第五节第五节 腹膜后隙腹膜后隙一、概述一、概述腹膜后隙:介于壁腹膜与腹内筋腹膜后隙:介于壁腹膜与腹内筋膜之间膜之间上起膈,下至骶骨岬,两侧连上起膈,下至骶骨岬,两侧连于腹膜外筋膜。于腹膜外筋膜。向上与后纵隔相通,向下与盆向上与后纵隔相通,向下与盆腔腹膜后间隙相通。腔腹膜后间隙相通。内有内有胰、十二指肠大部、肾、肾胰、十二指肠大部、肾、肾上腺、输尿管腹部、大血管、神上腺、输尿管腹部、大血管、神经和淋巴结等。经和淋巴结等。第104页,共132页。第105页,共132页。(一)位置与毗邻(一)位置与毗邻二、

44、肾二、肾 Kidney1.位置:位置:脊柱两侧脊柱两侧左肾高(左肾高(T11-L2)右肾低(右肾低(T12-L3)两肾门相对(两肾门相对(L1)第第12肋斜过左肾后面中部肋斜过左肾后面中部 右肾后面上部右肾后面上部第106页,共132页。脊肋角:脊肋角:在腹后壁位于第在腹后壁位于第12肋下缘与竖脊肌外缘的交角处肋下缘与竖脊肌外缘的交角处第107页,共132页。2.两肾毗邻共同点:两肾毗邻共同点:上方:肾上腺上方:肾上腺下内方:肾盂、输尿管下内方:肾盂、输尿管内后方:交感干内后方:交感干内侧:内侧:左有腹主动脉左有腹主动脉 右有下腔静脉右有下腔静脉第108页,共132页。后面:第后面:第12肋、

45、腰大肌及生殖股神经;肋、腰大肌及生殖股神经;腰方肌及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腹横肌腰方肌及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腹横肌第109页,共132页。上部:胃后壁、脾上部:胃后壁、脾 左肾前面左肾前面 中部:胰尾中部:胰尾 下部:空肠袢及结肠左曲下部:空肠袢及结肠左曲 上部:肝右叶上部:肝右叶 右肾前面右肾前面 中部内侧缘:十二指肠降部中部内侧缘:十二指肠降部 下部:结肠右曲下部:结肠右曲两肾前面毗邻不同两肾前面毗邻不同第110页,共132页。(二)肾门、肾窦、肾蒂(二)肾门、肾窦、肾蒂肾蒂肾蒂由前向后:由前向后:肾静脉、肾动肾静脉、肾动脉、肾盂脉、肾盂由上向下:由上向下:肾动脉、肾动脉、肾静脉

46、、肾盂肾静脉、肾盂第111页,共132页。(三)肾血管与肾段(三)肾血管与肾段1.肾动脉和肾段肾动脉和肾段肾动脉平对第肾动脉平对第1-2腰椎间盘起腰椎间盘起于腹主动脉。于腹主动脉。右肾动脉长,经下腔静脉后方右肾动脉长,经下腔静脉后方入肾。入肾。入肾门前先分为前、后入肾门前先分为前、后2干,再干,再分为肾段动脉。分为肾段动脉。第112页,共132页。肾段:肾段动脉有肾段:肾段动脉有5支,其间缺乏吻合。支,其间缺乏吻合。每条肾段动脉分布的肾实质区域称肾段。每条肾段动脉分布的肾实质区域称肾段。共共5段:上段、上前段、下前段、下段、后段段:上段、上前段、下前段、下段、后段前面前面后面后面上段上段上前段

47、上前段后段后段下前段下前段下段下段上前段上前段下前段下前段下段下段上段上段第113页,共132页。2.肾静脉肾静脉(1)肾内静脉无节段性分布,有广泛吻合。)肾内静脉无节段性分布,有广泛吻合。(2)左、右肾静脉的属支不同)左、右肾静脉的属支不同右肾静脉:无肾外静脉汇入右肾静脉:无肾外静脉汇入左肾静脉属支有:左肾静脉属支有:左睾丸(卵巢)静脉左睾丸(卵巢)静脉左肾上腺静脉;左肾上腺静脉;左肾静脉约有半数以上与左左肾静脉约有半数以上与左腰升静脉相连,经腰静脉与腰升静脉相连,经腰静脉与椎内静脉丛、颅内静脉窦相椎内静脉丛、颅内静脉窦相通。通。第114页,共132页。(五)被膜(五)被膜1.肾筋膜:肾筋膜

48、:分前、后层。在肾的外侧两层融合,续于腹横筋膜。分前、后层。在肾的外侧两层融合,续于腹横筋膜。在内侧,前层越过腹主动在内侧,前层越过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前方与对侧脉和下腔静脉前方与对侧相连。相连。后层与腰大肌、腰方肌筋膜后层与腰大肌、腰方肌筋膜汇合附着于椎体。汇合附着于椎体。第115页,共132页。在在上方,前后两层融合与膈下筋膜上方,前后两层融合与膈下筋膜相续相续在在下方,两层分离下方,两层分离前层消失于髂窝的腹膜外筋膜中前层消失于髂窝的腹膜外筋膜中后层与髂筋膜相愈着后层与髂筋膜相愈着前、后层的间隙向下通直肠后隙前、后层的间隙向下通直肠后隙腹壁肌薄弱,脂肪囊薄时可致肾下腹壁肌薄弱,脂肪囊薄时可

49、致肾下垂垂肾筋膜发出许多纤维束,穿过脂肪肾筋膜发出许多纤维束,穿过脂肪囊,连于纤维囊,有固定作用。囊,连于纤维囊,有固定作用。第116页,共132页。2.肾脂肪囊(肾床):成人厚肾脂肪囊(肾床):成人厚2cm,后面,后面和边缘更为发达,支持保护作用。和边缘更为发达,支持保护作用。3.纤维囊:易于剥离,外伤时,应缝合。纤维囊:易于剥离,外伤时,应缝合。肾下垂时可固定。肾下垂时可固定。第117页,共132页。三、三、输尿管腹部输尿管腹部(一)输尿管的形态:(一)输尿管的形态:3部部3狭窄狭窄第118页,共132页。(二)输尿管腹部的毗邻(二)输尿管腹部的毗邻1.左侧前方:十二指肠空肠曲、左结肠血管

50、、左睾丸(卵巢)左侧前方:十二指肠空肠曲、左结肠血管、左睾丸(卵巢)血管、乙状结肠系膜血管、乙状结肠系膜2.右侧前方:十二指肠右侧前方:十二指肠降部、右结肠血管、回降部、右结肠血管、回结肠血管、右睾丸(卵结肠血管、右睾丸(卵巢)血管、回肠末端巢)血管、回肠末端第119页,共132页。3.右输尿管的外侧(右侧):右输尿管的外侧(右侧):盲肠(回盲部)及阑尾,盲肠后位或回肠后位阑尾炎易累及右输尿盲肠(回盲部)及阑尾,盲肠后位或回肠后位阑尾炎易累及右输尿管。管。第120页,共132页。1.上部来自:肾动脉、肾下极动脉上部来自:肾动脉、肾下极动脉2.下部来自:腹主动脉、睾丸动脉、第下部来自:腹主动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局部解剖学腹部医学课件ppt(PPT 132页).pptx)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