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方论汉张仲景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3480887 上传时间:2022-09-05 格式:PPT 页数:512 大小:68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匮要略方论汉张仲景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2页
金匮要略方论汉张仲景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2页
金匮要略方论汉张仲景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12页
金匮要略方论汉张仲景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12页
金匮要略方论汉张仲景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金匮要略方论金匮要略方论汉汉 张仲景张仲景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本篇为全书的提纲,从病因、诊断、治则三方面展开,举例说明,对杂病证治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篇名提示:脏腑经络发病有先后,脏腑经络病情有轻重,脏腑经络传变有规律。因此,脏腑经络学说是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一、发病、病因病机及预防一、发病、病因病机及预防(一)发病与预防(一)发病与预防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

2、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二)论述疾病发生的原因,强调预防,重视早治l病因强调外邪:1.风气生害万物、水能浮舟覆舟2.客气邪风中人多死3.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l发病途径三条:1.外邪由经络入脏腑 2.外邪留皮肤四肢九窍 3.房室金刃虫兽所伤l内养正气、外慎风寒、有病早治(二)病因(二)病因

3、 1反常气候反常气候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八)l气候反常为病因之一 冬至(12月22日)之后,甲子(60日以后,为雨水节气)夜半少阳(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l未至而至未得甲子天因温和l至而不至以得甲子天未温和l至而不去以得甲子天大寒不解l至而太过以得甲子天温如盛夏五六月2疾病分类与病邪性质疾病分类与病邪性质 问曰:阳病十八

4、,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秽、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gu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十三)l论述病证的分类、五邪中人的规律l病证的分类:1.阳病18(营、卫、营卫)63=18 2.阴病18(虚、实)92=18 3.五脏病18(六淫在气、血、气血)635=90

5、 4.六腑病18(气、血、气血)636=108l五邪中人的规律:1.清邪(雾)伤于上雾伤皮腠 2.浊邪(湿)伤于下湿流关节 3.大邪(风)中于前风令脉浮 4.小邪(寒)中于暮寒令脉急 5.谷饪之邪从口入食伤脾胃(三)病机(三)病机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十)l厥阳的病机 阳逆于上,阴亏于下,阴虚阳亢,阴阳失调。二、诊断举例二、诊断举例(一)望诊(一)望诊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若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若痛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

6、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三)l面部望诊面部望诊 鼻头色青木克土(肝气犯脾)腹痛 苦冷阳衰 微黑水侮土(脾肾两败)浮肿 面色黄胸上有寒(黄为脾色,寒为 停饮,胸膈或腹)白亡血 面色微赤非时死(面色与四时不符)青痛(血脉凝滞)黑劳(肾虚色泛)黄便难(热蕴气滞)鲜明留饮(水泛于上,面目浮肿)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六)l 观呼吸以定病位、断预后观呼吸以定病位、断预后 吸而微数病在中焦(实者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吸促病在上焦(难治)吸短呼长(呼出困难?心肺)吸远病在下焦(难治)

7、吸长呼短(吸入困难?肝肾)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二)闻诊(二)闻诊 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一作痛。(四)l 闻诊举例闻诊举例 骨节间病因体位变动而突然惊呼 心膈间病因邪阻气道而发音不彻 头中病痛怕声音高扬而振动头部 (三)切诊(三)切诊 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九)l脉象主病随出现部位而异脉象主病随出现部位而异 浮者在前病在表(恶寒发热身痛)后 里(腰痛背强不能行,短气而极)(四)四诊合参(四)四诊合参 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

8、痿唾沫。(五)l观察呼吸形态观察呼吸形态 息摇肩心中坚(实邪壅塞)引胸中上气咳(肺失肃降)张口短气肺痿唾沫(肺虚痰多)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王时而动。假令肝王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实色脉,皆当病。(七)l诊脉象与四时五色相合诊脉象与四时五色相合 色脉随四时而变动肝旺色青脉弦 (非其时色脉皆当病)(五)预后(五)预后 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即死;人腑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日: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十一)l卒厥的病机及一般疾病的预后卒厥的病机及一般疾病的预后 卒厥(沉为血实,滑为气实,血气相壅,逆行于上。血

9、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突发病 入脏唇口青,身冷(死)阳气虚衰,血脉凝滞。入腑身和,汗自出(愈)气血运行正常,营卫调和。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十二)l浸淫疮:慢性病 从口起流向四肢(向外)从四肢流来入口(入里)三、论治三、论治(一)已病防传、虚实异治(一)已病防传、虚实异治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

10、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一)l治未病和虚实异治治未病和虚实异治 治未病治未病肝病传脾,当先实脾 脾旺不受,即勿补之 临床如先见胁痛,胸闷,脉弦,以后出现纳呆,便溏,苔腻等。(据五行相克规律传变)上工与中工上工与中工 虚实异治虚实异治 肝实当泻肝顾脾(如逍遥散法,白术、甘草等)肝虚当补肝顾脾(补用酸,助用焦苦,调以甘味,如四物汤加五味子、山萸肉、酸枣仁、炙甘草、淮小麦、大枣等)(二)表里

11、同病(二)表里同病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十四)表里同病,宜分缓急表里同病,宜分缓急 表证误下,里虚下利,表证仍在急当救里,后治其表 表里治则:先表后里 先里后表 表里双解(三)痼疾加卒病(三)痼疾加卒病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十五)l新病痼疾,治有先后新病痼疾,治有先后 急则治标 缓则治本 标本同治(四)审因论治(四)审因论治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十七)l治病当随其所得治病当随其所得 所得所合之邪(无形与有形,

12、水、血、痰、食)渴者与猪苓汤:口渴热水(水热互结)清热育阴利水 他如热与食结、热与血结等(五)饮食与调护(五)饮食与调护 师曰:五脏病各有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十六)l审五脏喜恶而进行治疗、护理审五脏喜恶而进行治疗、护理 五脏病各有所得(与五脏特点相合)所恶(与五脏特点相反)所不喜(与五脏病情不合 的饮食居处)l肝阴虚用酸收,肝郁用辛散 脾为湿困则恶肥甘而喜辛开 胃阴不足则恶苦燥而喜凉润 心病血热禁热衣热食 肺病气虚禁寒衣寒食 l素不应食(不想吃或不想吃某物),而 反暴思之,必发热(病情加重)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痉湿暍

13、病脉证治第二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痉病主证:颈项强急、口噤不开、甚者角弓反张 病机:外感风寒,邪阻经脉;素体津亏,筋脉失养。治法:发汗散邪,兼顾津液。急下存阴。湿病主证:发热身重、关节疼烦。病机:感受湿邪,兼风挟寒。治法:祛风散寒除湿(微汗 顾护阳气)暍病主证:发热自汗、烦渴溺赤、少气脉虚。病机:外感暑热、兼寒挟湿。治法:清暑益气养阴一、痉病一、痉病(一)病因病机(一)病因病机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四)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五)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六)l误治成痉误治成痉 发汗太多 下之复汗 疮家发汗(二)主要脉症(二)主要脉症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14、一作筑筑而弦。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九)l痉病的主脉痉病的主脉 脉按之紧如(而)弦,直上下行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一云其脉hanhan(七)l痉病热化之证痉病热化之证 身热足寒 头热面赤目赤 恶寒 颈项强急,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 邪郁化热化燥,伤筋动风 (三)刚痉与柔痉的鉴别(三)刚痉与柔痉的鉴别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一)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二)l痉病有刚柔之分痉病有刚柔之分 发热无汗(反)恶寒(太阳病)刚痉 发热

15、汗出(不)恶寒(太阳病)柔痉 太阳病:风寒束表,发热恶寒,发汗散邪。(四)证治(四)证治 1 1柔痉柔痉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萎桂枝汤主之。(十一)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l柔痉证治柔痉证治 栝蒌桂枝汤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津亏失养,营卫不利 桂枝汤发汗解肌和营卫,瓜蒌根生津养脉。2.2.欲作刚痉欲作刚痉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十二)葛根汤方:葛根四两 麻

16、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上七味,fu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需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l刚痉证治刚痉证治 葛根汤 太阳病,无汗(邪不得外达)小便反少,气上冲胸(津液已伤,邪逆上冲)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 葛根汤发汗散邪,滋养津液,舒缓筋脉 3.3.阳明痉病阳明痉病 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介齿,可与大承气汤。(十三)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渣;内大黄

17、煮取二升,去渣;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止服。l痉病属阳明里热的证治痉病属阳明里热的证治 大承气汤 胸满 口噤,介齿 卧不着席 里热壅盛,灼津伤筋 大承气汤急下存阴(通腑泄热)(五)预后(五)预后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三)痉病有灸疮,难治。(十)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八)l痉病的预后痉病的预后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邪盛正衰,太阳病见少阴脉。),名曰痉(痉证省略),为难治。痉病有灸疮(血枯津伤,转增风燥),难治。发其汗已,其脉如蛇(柔和状),暴腹胀大者(背反张已缓解),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筋脉强急未趋缓和),痉。二二 湿病湿病(

18、一)临床表现(一)临床表现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一云疼烦。发热,身色如熏黄也。(十五)l湿郁发黄湿郁发黄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 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湿郁化热,湿热熏蒸,湿重于热)(二)基本治法(二)基本治法 1 1发汗发汗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十八)l治湿当以微汗治湿当以微汗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愈。汗大出,但风气去,湿气在,故汗之不愈 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2 2利小便利小便 太阳病,关节

19、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十四)l湿痹证治湿痹证治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细(缓),此名湿痹(中湿)湿邪留着肌表关节 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湿滞于内 但当利其小便内外合邪之时,当先除内湿,里阳通达振奋,外湿亦易散。(五苓散)(三)证治(三)证治1 1头中寒湿头中寒湿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塞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脉经云:病人喘。而无“湿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一字。(十九)l寒湿在上的证治寒湿在上的证治 湿家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病在头中寒湿)而

20、烦,脉大 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 纳药鼻中则愈(证治准绳辛夷散:辛夷、细辛、藁本、白芷、川芎、升麻、防风、甘草、木通、苍耳子)2 2寒湿在表寒湿在表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二十)麻黄加术汤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渣,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l寒湿犯表的证治及治禁寒湿犯表的证治及治禁 麻黄加术汤 湿家身烦疼 慎不可以火攻之(防大汗)麻黄加术汤发汗散邪,祛风除湿 麻黄得术,汗而不致太过 术得麻黄,并行表里之湿 3 3风湿在表风湿在表 病者一身尽疼,

21、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二十一)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半两(去节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炒)上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渣,温服,有微汗,避风。l风湿袭表的证治风湿袭表的证治 麻杏薏甘汤 一身尽疼 发热,日晡所剧(化热倾向)汗出当风,久伤取冷(病因)麻杏薏甘汤清轻宣化,解表祛湿 4 4风湿兼气虚风湿兼气虚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二十二)防已黄芪汤方: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白成七钱半 黄芪一两一分(去芦)上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

22、,去渣,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缠腰以下,温令微汗,差。l风湿兼表气虚的证治风湿兼表气虚的证治 防己黄芪汤 脉浮身重(风湿滞于肌表)汗出恶风(表虚卫气不固)防己黄芪汤益气除湿 5.5.风湿兼阳虚风湿兼阳虚(1 1)风湿兼表阳虚)风湿兼表阳虚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自术汤主之。(二十三)桂枝附子汤方: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

23、(劈)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温三服。白术附子汤方: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劈)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l风湿兼表阳虚的证治风湿兼表阳虚的证治 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 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脉浮虚而涩(虚为阳衰,涩为湿滞)不呕不渴(无阳明少阳证,无里证)大便坚,小便自利(里气调和,湿仅留表)桂枝附子汤温经助阳,祛风化湿 白术附子汤祛湿温经(2 2)风湿兼表里阳虚)风湿兼表里阳虚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

24、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二十四)甘草附子汤方: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白尤二两 桂枝四两(去皮)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J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l风湿兼表里阳气俱虚的证治风湿兼表里阳气俱虚的证治 甘草附子汤 骨节疼烦掣痛,不得曲伸,近之痛剧 汗出,恶风不欲去衣 短气,小便不利,身微肿 甘草附子汤助阳祛风化湿(四)误下变证(四)误下变证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一云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

25、饮,则口燥烦也。(十六)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十七)三、暍病三、暍病(一)脉证(一)脉证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前开板齿燥。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二十五)l暍病的主证及误治变证暍病的主证及误治变证 发热恶寒,身重而痛,脉弦细芤迟 小便已毛耸 小有劳身热 口开前板齿燥 中受暑邪,气阴两伤 禁发汗、温针、攻下 清暑益气汤:李东垣:升阳益气除湿(针对暑湿)黄芪、苍术、升麻、人参、白术、陈皮、神曲、泽泻、麦冬、当归、炙甘草、黄柏、葛根、青皮、五味子(

26、本方偏温燥,宜于元气本虚,又伤于暑湿耗伤阳气者:平素气虚,感受暑湿,脾湿不化,身热头痛,口渴自汗,四肢困倦,不思饮食,胸满身重,便溏,小便短赤,苔腻脉虚。“虚者宜,实者禁。”)王孟英:养阴生津(针对暑热)西洋参、西瓜翠衣、莲梗、黄连、石斛、麦冬、竹叶、知母、甘草、粳米(本方偏凉润,宜于暑热耗伤气饮,未兼挟湿邪者:身热汗多,口渴心烦,体倦少气,脉虚数。王氏认为李氏之方,“有清暑之名,无清暑之药”。)局方大顺散:甘草、干姜、杏仁、肉桂局方香薷饮:扁豆、厚朴 (二)证治(二)证治 1.1.伤暑热盛伤暑热盛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二十六)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

27、 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l暍病的典型证治暍病的典型证治 白虎加人参汤 身热而渴 汗出恶寒 暑热熏蒸,伤津而口渴,汗多腠理空疏恶寒 (心烦,溺赤,口舌干燥,倦怠少气,脉虚等也常见。)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祛暑,益气生津。2.2.伤暑湿盛伤暑湿盛 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二十七)一物瓜蒂汤方:瓜蒂二十个 上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渣,顿服。l暍病偏于湿盛的证治暍病偏于湿盛的证治 瓜蒂汤:去湿散水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28、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百合病百合病主证:神志恍惚不定,口苦,小便赤,脉 微数。病机: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情志不遂,郁而化 火,心肺阴虚内热 治法:清热养阴 狐惑病狐惑病主证:咽喉、二阴溃烂,目赤。病机:湿热内蕴,虫毒内扰。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杀虫。阴阳毒阴阳毒主证:发斑、咽痛。病机:感受疫毒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一、百合病一、百合病(一)脉证与病机(一)脉证与病机 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每溺时头痛

29、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一)l百合病的病因病机、证候、预后百合病的病因病机、证候、预后 百脉一宗,悉致其病(心主血脉,肺朝百脉,心肺俱病)欲食不能食 欲卧不能卧 欲行不能行 如寒无寒,如热无热 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表现多端,外观尚可)口苦,小便赤,脉微数(阴虚内热)诸药不能治,得药剧吐利(易误治,当配合心理治疗)(二)治疗原则(二)治疗原则 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九)l治疗原

30、则治疗原则: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 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三)证治(三)证治1 1百合病正治法百合病正治法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五)百合地黄汤方:百合七枚(劈)生地黄汁一升 上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渣,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l正治法正治法百合地黄汤 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 百合:润肺清心,益气安神 地黄:清热凉血养阴 泉水:下热气,利小便 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 2 2百合病救治法百合病救治法(1 1)误汗后的救治法)误汗后的救治法 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二)百合知母汤

31、方:百合七枚(劈)知母三两(切)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升,煎取一升,去渣;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渣,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l救误法救误法:发汗后百合知母汤 心烦,口燥,补虚清热养阴润燥(2 2)误下后的救治法)误下后的救治法 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三)滑石代赭汤方:百合七枚(劈)滑石三两(碎、绵裹)代赭石如弹丸大枚(碎、绵裹)上三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渣;别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渣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服。l下之后下之后滑石代赭汤 小便赤涩,呕吐 逆 养阴清热利尿,和胃

32、降逆(3 3)误吐后的救治法)误吐后的救治法 百合病,吐之后者,用后方主之。(四)百合鸡子汤方:百合七枚(劈)鸡子黄枚 上二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渣,内鸡子黄搅匀,煎五分,温服。l吐之后吐之后百合鸡子汤 虚烦不安,胃中不和 养阴润燥滋阴和胃3.3.百合病变治法百合病变治法(1 1)百合病变渴)百合病变渴 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六)百合洗方:上以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勿以盐也。l变渴者变渴者百合洗方 食煮饼百合病,渴不差者,用后方主之。(七)栝蒌牡蛎散方:栝萎根 牡蛎(熬)等分上为细末,饮服方寸匕

33、,日三服。l渴不差渴不差栝蒌牡蛎散 牡蛎咸寒引热下行(2 2)百合病变发热)百合病变发热 百合病变发热一作发寒热者,百合滑石散主之。(八)百合滑石散方 百合一两(炙)滑石三两 上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当微利者,止服,热则除。l变发热变发热百合滑石散 滑石清热利小便 二、狐惑病二、狐惑病(一)临床表现及内服方(一)临床表现及内服方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十)甘草泻心汤方:甘草四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劈)半夏半斤上七味,水一

34、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l狐惑病的主证及治法狐惑病的主证及治法 甘草泻心汤 状如伤寒(可有发热)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 不欲饮食,恶闻食臭 面目乍赤、乍黑、乍白(眼部变化)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互文)甘草泻心汤清热化湿、安中解毒(二)外治法(二)外治法 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十一)苦参汤方:苦参一升,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渣,熏洗,日三服。蚀于肛者,雄黄熏之。(十二)雄黄熏方:雄黄 上一味,为末,筒瓦二枚合之,烧向肛熏之(脉经云:病人或从呼吸上蚀其咽,或从下焦蚀其肛阴,蚀上为惑,蚀下为狐,狐惑病者,猪苓散主之)。l蚀于前阴化湿解毒苦参汤(外洗)蚀于肛门燥湿解

35、毒雄黄(熏)(三)狐惑酿脓证治(三)狐惑酿脓证治 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一本此有黄字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豆当归散主之。(十三)赤豆当归散方: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当归十两 上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l狐惑酿脓的证治狐惑酿脓的证治 当归赤小豆散 脉数,无热 微烦,汗出 默默但欲卧 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 七、八日,目四眦黑 若能食者脓已成 当归赤小豆散:活血化瘀,清热渗湿,解毒排脓 三、阴阳毒病三、阴阳毒病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十四)阴毒之为

36、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十五)升麻鳖甲汤方:升麻二两 当归一两 雄黄半两(研)蜀椒一两(炒、去汗)甘草二两 鳖甲手指大一片(炙)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肘后千金方阳毒用升麻汤,无鳖甲,有桂;阴毒用甘草汤,无雄黄。l阴阳毒的证治阴阳毒的证治 升麻鳖甲汤阳毒阳毒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 感受疫毒,血分热盛,肉腐成脓 升麻鳖甲汤:清热、解毒、升麻、甘草清热解毒,鳖甲、当归滋阴散瘀,雄黄、蜀椒解毒。阴毒阴毒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 疫毒内侵,瘀血凝滞,经脉阻塞 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疟病脉证并

37、治第四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疟病主证主证:寒热往来,休作有时。病因病机病因病机:感受疟邪,邪在少阳。证治特点证治特点:根据寒热多少分型(瘅疟、温疟、牝疟,疟母为转 归。)治法治法有:汗、吐、下、温、清等一、脉象及基本治法一、脉象及基本治法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一)l疟病的病机和治则疟病的病机和治则 疟脉自弦(邪在少阳)弦小紧下 弦迟温 弦紧汗、针灸 浮大吐 弦数(风发)以饮食消息止之二、证治二、证治(一)疟母(一)疟母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

38、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日:此结为症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九。(二)鳖甲煎丸方:鳖甲十二分(炙)乌扇三分(烧)黄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妇三分(熬)干姜三分 大黄三分 乌药五分 桂枝三分 葶苈一分(熬)石苇三分(去毛)厚朴三分 牡丹五分(去心)瞿麦二分 紫葳三分 半夏一分 人参一分 蔗?虫五分(熬)阿胶三分(炙)蜂房四分(炙)赤硝十二分 蜣螂六分(熬)桃仁二分 上二十三味,为末,取锻灶下灰一斗,清酒一解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滥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千金方用鳖甲十二片,又有海藻三分,大戟一分,无鼠妇、赤硝二昧,以鳖甲煎和诸药为丸。l疟母

39、的形成和治则疟母的形成和治则 鳖甲煎丸 病疟不差,结为癥瘕,名曰疟母 (疟邪假血依痰,结于胁下)鳖甲煎丸: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行气化瘀,除痰消癥。(二)瘅疟(二)瘅疟 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三)l瘅疟的病机和证状瘅疟的病机和证状 阴气(津液)孤绝(不足),阳气(热邪)独发(亢盛)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 但热不寒,令人消烁脱肉 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三)温疟(三)温疟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四)白虎加桂枝汤方: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炙)石膏

40、一斤 粳米二合 桂枝三两(去皮)上剉,每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l温疟的证治温疟的证治 白虎加桂枝汤 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 表邪未解,内热转盛 白虎加桂枝汤:清热生津,止呕,解表。(四)牝疟(四)牝疟 疟多寒者,名日牝疟,蜀漆散主之。(五)蜀漆散方:蜀漆(洗去腥)云母(烧二日夜)龙骨等分 上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七。一方云母作云实。l牝疟的证治牝疟的证治 蜀漆散 多寒者 素体阳虚(或有痰饮)邪留阴分者多 蜀漆散:祛痰止疟 蜀漆祛痰截疟,云母、龙骨助阳扶正,镇逆安神附外台秘要方:附外台秘要方:牡蛎汤:治牝疟 牡蛎四两

41、(熬)麻黄四两(去节)甘草二两 蜀漆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去上沫,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二升,温服一升,若吐,则勿更服。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外台秘要):治疟病发渴者,亦治劳疟。柴胡八两 人参 黄芩 甘草各三两 栝蒌根四两 生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二服。柴胡桂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 括萎根四两黄芩三两 牡蛎三两(熬)甘草二两(炙)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服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42、第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风主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甚者跌仆昏到。病机:正虚邪中(气血亏虚,外邪入中)辨证:据脏腑经络分浅深轻重。历节主证:关节疼痛,肿大变形,难以曲伸。病机:肝肾(气血阴阳)不足,感受风寒湿邪 治法: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一、中风病一、中风病(一)脉证与鉴别(一)脉证与鉴别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一)l中风的脉证、中风与痹证的鉴别 半身不遂(主证)但臂不遂(与痹证鉴别)此为痹(或指病机)脉微而数(与正虚邪中相应)(二)成因与辨证(二)成因与辨证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

43、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蜗?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盛;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二)l中风的病机及浅深轻重的不同表现 浮虚(血)络脉空虚 紧寒(皮肤)贼邪不泻 邪气(患侧)反缓,正气(健侧)即急,正气引邪,歪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感觉障碍)邪在于经,即重不胜(运动障碍)邪入于腑,即不识人(意识障碍)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辨别中脏腑、中经络的依据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隐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三)l中风与瘾疹的发病机制 迟寒 缓虚

44、(亡血、中风)邪气中经瘾疹(身痒)邪气入中胸满而短气二、历节病二、历节病(一)病因病机(一)病因病机1肝肾不足,水湿内侵肝肾不足,水湿内侵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日历节。(四)l肝肾不足、寒湿内侵 沉骨肾 弱筋肝 汗出入水中,而水伤心2阴血不足,风邪外袭阴血不足,风邪外袭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博,则疼痛如掣。(六)l阴血亏虚、风邪外袭 少阴脉(肾)浮(风)而弱(血不足)疼痛如掣3气虚湿盛,汗出当风气虚湿盛,汗出当风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痛,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七)l阳气衰弱、风湿相

45、合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 外强中干,外形有余,元气不足。历节痛,不可曲伸 饮酒汗出当风4过食酸咸,内伤肝肾过食酸咸,内伤肝肾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日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九)l过食酸咸、内伤肝肾5胃有蕴热,复感风寒胃有蕴热,复感风寒跌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五)l胃有郁热,复感风寒(二)证治(二)证治1风湿历节风湿历节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八)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

46、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二枚(炮)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l风湿历节 桂枝芍药知母汤 诸肢节疼痛,身体尢羸(变形),脚肿如脱 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 桂枝、麻黄祛风通阳 白术、防风祛风除湿 附子温经散寒止痛 知母、芍药清热养阴2寒湿历节寒湿历节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十)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麻黄 芍药 黄芪各三两 甘草三两(炙)川乌五枚(呋?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上五味,叹?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l寒湿历

47、节 乌头汤 不可曲伸(活动受限),疼痛 乌头汤:温经祛寒,除湿解痛 乌头散寒止痛 麻黄发汗宣痹 芍药、甘草缓急舒筋 黄芪益气固卫附方:附方: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姚云:与大续命同。兼治妇人产后去血者,及老人小儿。麻黄 桂枝 当归 人参 石膏 干姜 甘草各三两 川芎一两 杏仁四十枚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复脊,凭兀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千金三黄汤: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麻黄五分 独活四分 细辛二分 黄芪二分 黄芩三分上五味,以

48、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热加大黄二分;腹满加积实一枚;气逆加人参三分;悸加牡蛎三分;渴加栝萎根三分;先有寒加附于一枚。近效方术附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上三味,挫?,每五钱匕,姜五片,枣一枚,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崔氏八味九: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干地黄八两 山茱萸 薯蓣各四两 泽泻 茯苍 牡丹皮各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上八味,末之,炼蜜为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千金方越婶加术汤: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白

49、术四两大枣十五枚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血痹主证:肌肤、肢体麻木不仁,甚者酸痛。病机:气血不足,感受风邪,阳气痹阻,血行不畅。治法:通阳行虚劳是指由五脏虚损而导致的慢性衰弱性疾病。证治特点:在病机上重视阴阳两虚 在五脏中重视脾肾两脏 在治法上重视甘温扶阳一、一、血痹血痹(一)成因与轻证证治(一)成因与轻证证治 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困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一)l血痹的病因病机、血痹轻证的脉象和治法 尊荣人(骨弱肌肤盛)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 加

50、被微风(受邪)脉自微涩在寸口(虚),关上小紧(邪)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二)重证证治(二)重证证治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二)黄芪桂枝五物汤方: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参。l血痹重证的脉象、主证和治法 黄芪桂枝五物汤 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与上条对比,病情加重)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温阳行痹 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一、虚劳病一、虚劳病(一)脉象总纲(一)脉象总纲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三)l总论虚劳病的脉象(病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金匮要略方论汉张仲景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