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劳动关系的类型和模式目 录 CONTENTS类型和模式的划分依据不同模式类型模式比较及其意义本章小结1324目 录 CONTENTS劳动关系类型和模式划分的依据1324劳动关系类型和模式划分的依据类型和模式 劳动关系分类没有固定标准本章的分析框架劳动关系的类型主要是指劳动关系的不同类别劳动关系的模式主要是指劳动关系的运行方式分析框架以民族国家或地区划分单位,分析不同理论支撑下形成的不同的劳动关系调整框架。劳动关系类型和模式划分的依据第一种是劳动关系基本类型的划分按照劳动关系双方利益关系的性质、利益关系的处理原则划分。劳动关系的基本类型:利益冲突型战前西方国家和当代的英国;利益协调型战后西方大多
2、数国家和德国;利益一体型日本、新加坡及计划经济国家。按照劳动关系双方力量对比等因素划分。均衡型(相互制衡)、倾斜型(资方主导)和政府主导型。按照各国处理劳资关系的方式和制度特征,分为斗争模式、多元放任模式、协约自治模式、统合模式。分析框架模 式类 型劳动关系类型和模式划分的依据按照具体国别的劳动关系划分第二种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丹尼尔奎因米尔斯对美国与美国之外的劳工关系进行比较中国人民大学常凯教授将劳资关系分为:劳资协议自治式(德国和北欧国家)、家族式(日本)、自由多元化模式(美国、加拿大等)劳动关系类型和模式划分的依据本章以民族国家和地区为划分单位,分析不同理论支撑下形成的不同的劳动关系调
3、整框架。讨论各个国别劳动关系模式的基本分析框架是,政府的理念和政策属于基础要素(决定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劳动关系制度和规则,劳资双方的理念、实力对比及其相互关系的处理方式,直接影响劳动关系类似的形成、状况和发展。劳动关系类型和模式划分的依据1经济理念 经济自由主义:主张自由竞争,由自由市场的力量来协调经济活动,国家提供必要的法律和制度条件。国家干预主义:反对自由放任,主张由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控制,即凯恩斯主义。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大都奉行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理论;70年代中期之后西方国家经济形势发生转折性变化,凯恩斯主义出现理论危机,于是,新自由主义开始活跃,新
4、自由主义充分肯定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作用,坚决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渡干预。凯恩斯主义时代主张的政府干预,不仅仅涉及经济领域,同时也涉及劳资关系,政府通过立法和制度建设,对劳资关系进行宏观调控,维持了劳资关系额相对稳定。同样,新自由主义则在放松经济干预的同事也放松对劳资关系的控制,主张玩去有市场来自发调整。1.政府的基本理念及导向劳动关系类型和模式划分的依据2政治理念 政治理念主要分为自由放任主义和法团主义。自由放任主义的政府主张,经济体系中商品与服务市场以及劳动力市场的自由竞争是首要的前提。经济体系中个人的福利首先必须由自己负责,而不应该依赖政府,工会的组织与谈判理论视为导致自由市场扭曲的根源。法
5、团主义认为经济和社会生活是各方面相互关联的统一体,需要社会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特别是工会和管理方参与政府政策的制定。1.政府的基本理念及导向劳动关系类型和模式划分的依据3劳资关系 一元论:就业组织是一个统一的、无矛盾的整体,组织中的所有人有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利益和目标。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只是合伙人,相互之间没有利益冲突。多元论:就业组织是由目标不同、相互独立的群体组成的,是利益多元化的联合体;管理方和雇员之间存在矛盾是合理的。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和日本的劳动关系更多地体现出一元论的特征,前者描述为国家统合,后者则为经营者统合。1.政府的基本理念及导向劳动关系类型和模式划分的依据2.劳动关系制度
6、规则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劳动关系的构成具有明显的行政化特征,劳动关系的一切问题有政府直接控制和决定,企业和职工的权利非常有限。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的劳动关系则是以市场化的方式建立的,通过契约形式建立劳动关系并通过法制化手段调整劳动关系。在市场经济国家中,虽然劳动关系构成方式基本相同,但对劳动关系运行的法律约束程度却是存在差异的。持自由放任主张的政府,对劳动关系的立法约束比较宽松,主张奉行竞争原则,政府仅关注一下公平即可,其他由劳资双方自行解决。而另一类,则主张对劳资关系进行强有力的政府干预,以保持劳资双方实力的相对均衡,劳工立法较为全面、严谨,约束力强。劳动关系类型和模式划分的依据3.劳资政之间
7、的关系目 录 CONTENTS劳动关系的不同模式1324劳动关系的不同模式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的劳资关系:德国、日本、美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转型国家的基本模式: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主要模式: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的劳动关系德国模式在德国,社会各界公认的准则即劳资双方的实力必须保持相对均衡。德国的劳资关系实行政府宏观调控、劳资双方自治的基本格局,加强劳动立法、通过集体谈判确保实现公平与效率,劳资自治被视为是最有效的劳动关系运行机制。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30多年当中,长期以来,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理论颇为引人注目。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主张经济体制应该以自
8、由市场机制调节为主,国家的有限干预为辅。市场经济不能完全自由放任,应伴有强有力的社会政策,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的劳动关系德国模式德国模式称为“制衡模式”,劳动者以劳工的身份参与经营,在制度上从参与决定到共同经营,即工业民主化,让企业经营有劳资双方共同参与决定。劳动司法审判制度完善。劳资协议自治是德国劳资关系领域的基本制度,其中心内容就是劳资双方在不受国家干预的条件下,通过集体谈判自行确定雇员的劳动报酬和工作条件。劳资双方的组织都具有集中程度高、实力强大的特点。德国工会联合会使德国最大的工会组织,全国80%以上的雇主都加入了雇主协会,工会和雇主协会是集体谈判的伙伴。德国的工人参
9、与制度如劳资共决制、企业委员会制等,为劳资关系的协调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渠道。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的劳动关系德国模式主张社会市场经济的德国,重视政府的宏观调节。在劳资关系领域,德国政府的宏观调控一般是通过有关立法和社会政策的制定加以实现的。拥有强大组织的劳资关系,都竭力通过各种途径影响政府的经济与政策的制定和立法过程,一旦法律出台,双方都有严格遵守执行。强势的劳动法律规范、有效的制约机制、制度化的工人参与制度、劳动与资本之间的社会契约,使德国的劳资关系在相当长的时期保持了稳定有序的状态。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的劳动关系日本模式背 景经济体制三大支柱工 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恢复时期,由于受失业和贫困的影
10、响,劳资对立及其尖锐,经常发生大规模的集体争议。20世纪6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发展,借助一系列手段和机制,劳动关系趋于稳定。日本把西方的自由市场经济与东方的家族传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战后日本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和企业工会。企业员工享有长期就业的工作保障,员工按照年龄、工龄和学历以及对企业的贡献,可以持续提升工资。工会企业化是日本工会运动的一大特色。工会在企业中发挥高度合作作用。雇员的工资、工时、福利等劳动条件,一般是由企业工会与企业资方通过集体谈判方式来解决。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的劳动关系日本模式经营者统合模式:日本劳资关系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将资本主义的生存竞争与
11、东方传统的家族式关系结合在一起,以家族式劳资关系模式维系着劳资关系的稳定。劳资矛盾和纠纷多以企业为单位予以解决企业精神和利益成为维系劳资关系的基石东方传统文化色彩的手段渗透其中劳资双方同舟共济,共度时艰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的劳动关系美国模式以自由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美国市场经济,非常重视市场力量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认为政府对经济发展只能起次要作用。在劳资关系领域主张减少对雇主的约束,让市场自己灵活配置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资源。背景:战后初期,美国的劳资关系呈紧张状态,罢工浪潮此起彼伏,政府的反劳工立法对劳工运动制定了种种限制;20世纪60年代,工会与民主党结盟,奉行阶级合作方针,加之战后经济繁荣,
12、劳资关系趋于缓和。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的劳动关系美国模式美国工会组织 美国工会组织率比较低,工会呈多元化格局,结构非常松散。雇主普遍致力于非工会化,劳资谈判也是分散于基层单位。工人权益的获得与待遇的改善,完全取决于所在地方或企业劳资力量对比的强弱。美国政府对劳资关系的干预十分有限。劳动立法功能较弱,对雇主约束和对劳工的保障都远不及欧洲国家。对于集体谈判,只是对程序、原则和谈判主体加以确认,以便进行宏观控制;制定基本的劳动立法,确定最低劳动标准,以保证集体谈判单位外部工人的基本要求,其他事务则由劳资双方自由解决。而一旦劳工运动危机到经济的发展和雇主的利益时,政府往往会使用权威,对工会采取强硬措施。
13、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的劳动关系美国模式劳资合作美国劳资关系的主要原则。工会主动与雇主协商合作,缓解劳资矛盾。多元放任模式美国劳动者团结性欠缺,工会倾向于以短期利益换取长期利益,不同政府统合。雇主对工人雇主在企业中大力推广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以绕过工会直接与雇员接触,分化雇员团体的力量,用企业管理替代集体谈判等。现状评价极大的贫富差距,高工时、低报酬、低培训,美国工人享有的权利和工作保障最少。社会转型国家的基本模式俄罗斯和东欧国家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由于实行以国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理论上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实际上是由国家代表人民掌握、管理和经营国有资产。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是
14、一种基于共同利益的同志式的合作关系,双方共同完成国家的生产任务和计划指标,国家则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控制和调整劳动关系。劳动者的工资、福利及各种待遇均由国家严格控制和具体安排,责权利均属于国家。私营经济、股份制经济日渐增多,多数资产转到少数寡头以及外国资本手中,普通工人群众失去了一切,劳资关系随着产权关系的改变而进行,雇主、管理方在用工、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掌握了绝对的控制权,劳方处于没有保障的弱者地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力图以各种方式捍卫劳动者利益,如就业保障、提高工资、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除采用罢工、示威等斗争方式以往,还与资方和政府对话、协商、谈判社会转型国家的基本模式俄罗斯和东欧国
15、家劳资关系调整机制的建立在俄罗斯,工会多元化局面开始形成,各工会为吸引工人加入,打出维护工人利益的旗帜。工会经历了社会转型的强烈冲击之后,开始在市场体制下寻找自己的定位。现实情况传统的、正在衰落的部门工会失去了传统的功能;私营企业工会则没有立足之地;新兴工业部门拥有较高的工资和优厚的福利,新老工会都在其中进行活动;公共部门工会更多地关注部门利益以及地方居民的利益。目前状况社会急需的法律、法规极不健全,劳动关系尚处在不稳定状态。新旧因素共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未来劳动关系的发展方向尚不明晰,许多问题的明朗化还有待于过渡阶段的结束。发展中国家的主要模式第三世界国家发展中国家劳动关系在多数发展中国
16、家,尤其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真正形成现代工业关系的领域极为有限。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关系与劳动立法带有浓厚的外部世界的影响。除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运动形成了一定规模和实力以外,多少国家的政府在劳动关系中起着支配作用。这些国家在社会政治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劳动关系呈现较为特殊的状况。发展中国家的主要模式第三世界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党和政府希望能借助工人和工会的力量发展民族经济,所以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保持劳资双方实力的平衡。如工会可以代表职工通过集体谈判来调节劳资关系,工会和职工代表还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参加企业管理等。正在崛起的工人阶级开始奋起,争取自己
17、的权利、捍卫自己的利益,由于资方的抵制和劳动法律的缺失,劳资双方的对立与冲突非常激烈,大规模的罢工抗议活动频繁。动态的、不稳定的劳动关系并非没有积极意义,在劳资斗争中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实力的增强将推动这类国家构建相应的劳资关系调整机制。政府主导的劳资关系模式充满冲突和斗争的劳资关系模式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关系模式目 录 CONTENTS劳动关系类型模式比较及其意义1324劳动关系类型模式比较及其意义1.任何一种模式的形成都有着复杂的背景,每种模式都是适应特定的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的产物。德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影响、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互助的理念、产业民主的传统等。美国:自由、竞争、效率、风险,
18、其在世界中的地位和角色不断强化美国风格。日本的东方色彩被许多国家看好并力图效仿,但成功者寥寥。2.劳动关系的各种类型模式各有优势。种类繁多的劳动关系模式只是表明各国政府和劳资双方对如何认识劳资关系、如何调整劳资关系的不同理论与实践。美国:力图以效率优先的方式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欧洲:强调效率与公平兼顾、给自由的市场以必要的约束。3.各个国家寻求劳动关系稳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几乎所有国家都经历过劳动关系激烈冲突、极不稳定的时期,为了平息劳资冲突、稳定劳资关系,各个国家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对策。劳动关系类型模式比较及其意义政府主导的劳动关系模式下,政府可以通过自上而下的控制来维持劳动关系的稳定。借助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淡化劳资双方的利益差异和冲突,并以企业为核心、以管理方为主导将劳资双方的利益、目标绑在一起,典型国家日本。在承认劳资双方存在差异和矛盾的前提下,通过保护劳方,增强弱势一方实力,使其达到与强势的资方的平衡,典型国家德国。目 录 CONTENTS本章小结1324本章小结劳动关系类型和模式的划分依据123以民族国家为基点,以政府的基本理念、劳动关系制度规则和劳资政之间的关系为区分要素,分析有代表性的劳动关系模式。劳动关系模式分析比较的意义在于了解特性、寻找共性,把握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的发展运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