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及口罩、穿戴整齐,仪表端庄、对病人态度和蔼;2、站着与患者谈话时要面对患者,保持一定距离(约60cm)3、姿势要端正,可以稍稍弯腰,不能身斜体歪。4、不要下意识做小动作,如摆弄衣服,咬手指,玩打火机等,有失庄重。5、站时不要抱肘,不能插在腰间、衣袋中,不正确的站姿常常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流,同时也暴露个人修养的欠缺。1、备好检查工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电筒、棉签等;2、检查者检查前要洗手,避免交叉感染;在检查前需向患者自我介绍,说明体格检查的原因、目的和要求;结束后感谢患者的合作;3、医生通常站在患者的右侧,一般用右手检查:适当露出受检部位,不要露出与检查无关部位
2、。腹部检查时暴露部位是上至乳头,下至耻骨联合上缘,乳头以上(女性应遮盖乳房)及耻骨联合以下部位要遮盖。一、视诊一、视诊1、胸廓外形正常:(5)胸廓畸形胸廓畸形胸椎畸形所致胸椎畸形所致胸廓不对称胸廓不对称前凸、后凸、前凸、后凸、侧凸或侧后凸侧凸或侧后凸意义:意义:脊柱结核、发育畸形、类风湿脊柱炎、脊柱结核、发育畸形、类风湿脊柱炎、佝偻病等。佝偻病等。检查胸膜摩擦感时,检查者以手掌平放于前胸下前侧部或腋中线第5、6肋间,嘱被检查者深慢呼吸。触到吸气和呼气双相的粗糙摩擦感为阳性,常见于纤维素性胸膜炎。、调调高高呼吸运动通气量肺泡弹性 一、视诊一、视诊心脏视诊时,被检者一般取仰卧位或坐心脏视诊时,被检
3、者一般取仰卧位或坐位,充分暴露胸部,光线最好来源于左侧。位,充分暴露胸部,光线最好来源于左侧。视诊的内容包括心前区隆起与凹陷、心尖视诊的内容包括心前区隆起与凹陷、心尖搏动及心前区异常搏动。检查者观察心前搏动及心前区异常搏动。检查者观察心前区隆起和心尖搏动时需蹲下,两眼与被检区隆起和心尖搏动时需蹲下,两眼与被检者的胸廓平齐,双眼视线与心前区呈切线者的胸廓平齐,双眼视线与心前区呈切线方向。方向。(一)(一)心前区隆起与凹陷心前区隆起与凹陷 正常人心前区与右侧相应部位对称,无异常隆起或凹陷。心前区局部隆起往往提示:心脏增大,患有器质性心脏病,特别是儿童时期心脏显著增大时,由于胸部骨骼尚在发育中,可因
4、前胸壁受压而向外隆起;儿童时期器质性心脏病多为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和心肌炎后心肌病。鸡胸和漏斗胸畸形伴有心前区隆起者,常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大量心包积液时,心前区外观显得饱满。凹陷胸是指胸骨向后移位,可见于马方综合征及部分二尖瓣脱垂患者。(二)心尖搏动(二)心尖搏动 心脏收缩时,左心室前壁在收缩早期撞击心前区胸壁,使相应部位肋问组织向外搏动,称为心尖搏动。1.正常心尖搏动:坐位时,心尖搏动一般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0.51.0 cm处,距正中线约7.09.0 cm,搏动范围直径约2.02.5 cm.体胖者或女性乳房垂悬时不易看见。2.位置的变化:某些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可影响心尖搏动的位置
5、。除了心脏的原因外,某些心外因素也可使心尖搏动的位置发生变化。(1)影响心尖搏动位置的生理因素 1)体型:超力型者心脏呈横位,心尖搏动可向上外移至第四肋间;无力型者心脏呈垂悬位,心尖搏动可向下内移至第六肋间。2)年龄:婴儿及儿童的心脏呈横位,心脏体积与胸廓容积之比较成年人大,因此心尖搏动的位置可在第四肋问左锁骨中线偏外处。3)体位:卧位时膈的位置较坐位稍高,心尖搏动的位置亦可稍高;右侧卧位时,心尖搏动可向右移1.02.5cm;左侧卧位时,心尖搏动则左移2一3cm.相反,侧卧位时心尖搏动位置若无变动,提示胸腔内可能有病变,如粘连性心包胸膜炎。4)呼吸:深吸气时膈下降,心尖搏动可下移至第六肋间;深
6、呼气时膈上升,心尖搏动则上移。5)妊娠:妊娠时膈升高,心脏呈横位,心尖搏动向上移(2)影响心尖搏动位置的病理因素 1)心脏疾病:左心室增大: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甚至可达腋中线,提示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增加、射血分数减少;右心室增大时,心脏呈顺钟向转位,可使心尖搏动向左移位,甚至可稍向上,但不向下移位;全心增大时,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并可伴有心界向两侧扩大;先天性右位心者心尖搏动位于右侧与正常心尖搏动相对应的部位。2)胸部疾病:能引起纵隔及气管移位的胸腔内或肺部疾患,均可使心尖搏动移位。一侧胸腔积液或气胸,可将纵隔推向健侧,心尖搏动亦稍向健侧移位;一侧肺不张或胸膜粘连,纵隔向患侧移位,心尖搏动则稍向
7、患侧移位;胸廓或脊柱畸形时,胸腔内脏器的位置发生变化,心尖搏动亦相应移位。3)腹部疾病:大量腹水、腹腔内巨大肿瘤等可使腹腔内压增高,膈位置升高,从而使心尖搏动位置上移。3.心尖搏动强度及范围的变化(1)生理条件下的变化:心尖搏动的强弱与胸壁厚度有关。体胖或肋间变窄时心尖搏动较弱,范围也较小;体瘦、儿童或肋间增宽时,心尖搏动较强,范围也较大。剧烈活动、情绪激动、兴奋时,心脏活动加强,心尖搏动亦增强。(2)病理条件下的变化 1)心脏疾病:左心室肥大时心搏有力,心尖搏动明显增强,可呈抬举性,心尖搏动范围也较大。心肌病变(急性心肌梗死、扩张型心肌病等)可使心肌收缩乏力,心尖搏动减弱。心室腔扩大时,心尖
8、搏动减弱,心尖搏动范围明显增大(搏动弥散)。心包积液时,心脏与前胸壁距离增加,心尖搏动可减弱,甚或消失。心脏收缩时心尖反向内陷,称为负性心尖搏动。90以上的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可见负性心尖搏动。当心包与周围组织有广泛粘连时,此现象又称为Broadbent征。右心室明显肥大时,由于心脏顺钟向转位,左心室向后移位,亦可出现负性心尖搏动。尤其在严重的三尖瓣反流患者,由于扩张的右心室占据了心尖部位,在收缩期将血液反流至位于胸骨附近扩张的右心房,导致了一种特征性的搏动心尖部在收缩期内向运动而胸骨体下部左右两侧收缩期出现外向运动。2)肺部或其他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发热、严重贫血时,心搏增强且范围较大。左侧
9、胸腔大量积气或积液、肺气肿时,心尖搏动减弱或消失。(三)心前区异常搏动(三)心前区异常搏动 1.胸骨左缘第二肋间搏动 见于肺动脉高压或肺动脉扩张时,有时也可见于正常青年人。2.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及胸骨上窝搏动 见于升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弓瘤。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扩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时,该处搏动可较明显。3.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搏动 可见于右心室肥大或瘦弱者。4.剑突下搏动 可为右心室的搏动(心脏垂位或右心室肥大),也可为腹主动脉搏动(正常的腹主动脉搏动或腹主动脉瘤)所致。心脏触诊:包括心尖搏动、震颤和心包摩擦感等内容。方法:检查者用右手全手掌置于心前区,注意心尖搏动的位置和有
10、无震颤。示指和中指并拢,用指腹确定心尖搏动的准确位置、范围,是否弥散,有无抬举性搏动。用手掌在心底部和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触诊,注意有无震颤及心包摩擦感。必要时用手掌尺侧(小鱼际)确定震颤的具体位置,判定收缩期还是舒张期。触诊心包摩擦感时,在患者取坐位前倾呼气末时较明显。注意触诊时按压在胸壁上的力量不宜过大,因用力按压可降低手掌触觉感受器的敏感度,以致触不到震颤或心包摩擦感。应适当地调整按压的力量,以求得到最佳的效果。1.心尖搏动位置同视诊,正常范围心尖搏动位置同视诊,正常范围22.5cm。(1)心尖搏动的位置改变:意义同视诊。(2)心尖搏动的强度和范围异常:心尖搏动增强见于心肌收缩力增强或左
11、心室肥大,如严重贫血、甲亢、高血压等。抬举性搏动是左室肥大的可靠体征。心尖搏动减弱且弥散见于心肌炎或扩张性心肌病等情况。2.心前区震颤心前区震颤 触诊时手掌感觉的细小振动,一旦发现说明心脏存在器质性病变。触及震颤后,注意震颤的部位以及发生时相。震颤的时相可以通过同时触诊心尖搏动或颈动脉搏动来确定,心尖搏动时冲击手掌或颈动脉搏动后出现的为收缩期震颤,而在之前出现的为舒张期震颤。主要发生机制为:血液在心脏或血管内流动时产生湍流,引起室壁、瓣膜或血管壁振动,传导至胸壁。(1)收缩期:胸骨右缘第2肋间:主动脉瓣狭窄;胸骨左缘第2肋间:肺动脉瓣狭窄;胸骨左缘第34肋间:室间隔缺损。(2)舒张期:心尖部:
12、二尖瓣狭窄。(3)连续性:胸骨左缘第2肋间:动脉导管未闭3.心包摩擦感触诊心包摩擦感触诊 部位在胸骨左缘第4肋间。特征为收缩期和舒张期双相的粗糙摩擦感,收缩期更易触及,坐位前倾呼气末明显。见于感染性(结核性心包炎多见)和非感染性(尿毒症、梗死后综合征、SLE等)心包炎。心脏叩诊可确定心界,判定心脏和大血管的大小、形状及其在胸廓内的位置。叩诊心界是指心脏相对浊音界,反映心脏的实际大小。心脏不含气,不被肺掩盖的部分叩诊呈实音(绝对浊音),其边界为绝对浊音界;心脏两侧被肺脏遮盖的部分叩诊呈浊音(相对浊音)。叩诊方法叩诊方法 如被检者取仰卧位,医生则立于被检者右侧,左手叩诊板指与心缘垂直(与肋间平行)
13、。被检者取坐位时,宜保持上半身直立姿势,平稳呼吸。医生面对被检者而坐,左手叩诊板指一般与心缘平行(与肋骨垂直),但对消瘦者也可采取左手叩诊板指与心缘垂直的手法。心界的确定宜采取轻(弱)叩诊法,以听到叩诊音由清变浊来确定心浊音界。叩诊顺序叩诊顺序 心脏叩诊先叩左界,从心尖搏动最强点外23cm处开始,沿肋间由外向内,叩诊音由清变浊时翻转板指,在板指中点相应的胸壁处用标记笔作一标记。如此自下而上,叩至第二肋间,分别标记。然后叩右界,先沿右锁骨中线,自上而下,叩诊音由清变浊时为肝上界,于其上一肋间(一般为第四肋间)由外向内叩出浊音界,向上移一个肋间,分别于第三、第二肋间由外向内叩出浊音界,并作标记。再
14、标出前正中线和左锁骨中线,用直尺测量左锁骨中线与前正中线间的垂直距离,以及左右相对浊音界各标记点距前正中线的垂直距离,并作记录。心脏叩诊时应根据被检者胖瘦程度,采取适当力度,用力要均匀,过强或过轻的叩诊均不能叩出心脏的正确大小。正常心浊音界正常心浊音界 正常人心脏左界在第二肋间几乎与胸骨左缘一致,第三肋间以下心界逐渐形成一个向外凸起的弧形,在第五肋间处距前正中线最远。右界除第四肋间处稍偏离胸骨右缘外,其余各肋间几乎与胸骨右缘一致。正常心脏第五肋间相对浊音界与前正中线的距离为79cm(左锁骨中线距前正中线为810cm)。心浊音界各部的组成心浊音界各部的组成 心脏左界第二肋间处相当于肺动脉段,第三
15、肋间为左心耳,第四、五肋间为左心室。右界第二肋间相当于升主动脉和上腔静脉,第三肋间以下为右心房。心上界相当于第三肋骨前端下缘水平,第二肋间以上又称心底部浊音区,相当于主动脉、肺动脉段。主动脉与左心室交接处向内凹陷,称为心腰。心下界由右心室及左心室心尖部组成。心浊音界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心浊音界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心界大小、形态和位置可因心脏本身病变或心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1.心脏病变心脏病变(1)左心室增大:心左界向左下扩大,心腰加深接近直角,使心脏浊音区呈靴形,或称主动脉型。此情况可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高血压性心脏病等。(2)右心室增大:轻度增大时仅心脏绝对浊音界增大,相对浊音界增大不明
16、显。显著性增大时,相对浊音界向两侧扩大,但由于心脏同时沿长轴发生顺钟向转位,因此向左增大较显著。常见于肺源性心脏病等。(3)左、右心室增大: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且左界向左下扩大,呈普大型。常见于扩张型心肌病、重症心肌炎、全心衰竭。(4)左心房增大:左心房显著增大时,胸骨左缘第三肋间心浊音界向外扩大,使心腰部消失甚或膨出。二尖瓣狭窄时,左心房及肺动脉均扩大,心腰部饱满或膨出,心脏浊音界的外形成为梨形,或称二尖瓣型。(5)主动脉扩张或升主动脉瘤:第一、二肋间心浊音区增宽,常伴收缩期搏动。(6)心包积液:心包积液达一定量时,心脏浊音界向两侧扩大,其相对浊音区与绝对浊音区几乎相同,坐位时呈三角烧瓶形。
17、但患者取仰卧位时,心底部浊音区明显增宽,心尖部浊音区可变小。这种心脏浊音界随体位改变而变化的特点,是鉴别心包积液还是全心扩大的要点之一。2.心外因素心外因素(1)胸壁较厚或肺气肿时,心浊音界变小,重度肺气肿时可能叩不出心浊音界。(2)心脏邻近存在可产生浊音的病变时,如胸腔积液、肺浸润或实变、肺部肿块或纵膈淋巴结肿大,心脏浊音区与胸部病变浊音区可重叠在一起,使心脏本身的浊音区无法辨别。(3)大量胸腔积液。、积气:患侧的心界叩不出,健侧心浊音界外移。(4)大量腹腔积液或腹腔巨大肿瘤:可使膈抬高,心脏呈横位,叩诊时心界向左扩大。(5)胃内含气量增多时,鼓音区增大,可影响心脏左界下部叩诊的准确性。(一
18、)体位:被检查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必要时可变换体位,以利听诊。例如,左侧卧位听诊心尖部的杂音可更清楚,有时为了使杂音更易听到,可嘱被检者进行适当的运动(无心脏功能不全者)后进行听诊,或嘱其深呼气末屏住呼吸再行听诊 心脏瓣膜所产生的声音,常沿血流方向传导到前胸壁的一定部位。在听诊时,声音最清楚处即为该瓣膜的听诊区。(1)二尖瓣听诊区:正常在心尖部,即位于左锁骨中线内侧第五肋间处。心脏增大时,心尖向左或左下移动,这时可选取心尖搏动最强点作为二尖辨听诊区。(2)主动脉瓣听诊区:在两个听诊区,分别位于胸骨右缘第二肋间(主动脉瓣第一听诊区)主动脉瓣第一听诊区)。及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
19、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3)肺动脉瓣听诊区:位于胸骨左缘第二助间。(4)三尖瓣听诊区:三尖瓣区:在胸骨下端左缘,即胸骨左缘第4、5肋间。从二尖瓣区开始肺动脉区主动脉区主动脉第二听诊区 三尖瓣区,逆时针方向或称倒8字。(四)听诊内容 包括心律、心率、心音、杂音及心包摩擦音。1、心率:检查心率时,一般听1分钟内心脏搏动的次数即可,但在有心率较慢或节律不规整时,则应听取分钟内的心脏搏动次数,取其每分钟的平均值作为心率。正常成人心率的次分。女性心率可稍快。老年人心率偏慢;剧烈活动后心率可短时间内加快可超过次分;久经锻炼的运动员或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壮年人,心率可为4次分。2、心律:正常人心律规则,但在
20、健康儿童、青年人及部分成年人中,心律可随呼吸运动而出现周期性变化,吸气时心脏搏动加快,呼气时变慢,此变化即为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一般无临床意义。3、心音:分辨出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第一心音:标志着心室收缩的开始,其特点为:、心前区都可听到,但在心尖部最响最清楚;、音调较低,历时较长,约0.10秒;、与心尖搏动或颈动脉搏动同时出现。第二心音:标志着心室舒张的开始。其特点为:、在心底部听得最清楚、响亮;、心音较高,历时较短,约为0.08秒。正常青少年肺动脉瓣听诊区第二心音较主动脉瓣听诊区第二心音强(P2A2);老年人则相反(A2P2);中年人二者相等(A2=P2)。准确地区分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是
21、是心脏听诊最重要的一环,第一心音(S1)与第二心音(S2)的区别,主要为:、S1的音调较低而长,S2的音调高而短;、S1在心尖部最响,S2在心底部最响;、S1与S2的间隔时间,比S2与下一心动周期的S1间歇短;、S1与心尖搏动撞击胸壁的时间一致,与颈动脉搏动也几乎同时出现,S2则出现在心尖搏动撞击胸壁之后。4、杂音:心脏杂音,是是心音以外持续时间较长的附加声音,可完全与心音分开或相连续,甚至完全遮盖心音。它对心脏瓣膜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正常人在心尖区或肺动脉瓣区可听1/62/6极柔和吹风样收缩期杂音。患者应取坐位或仰卧位,必要时可嘱患者变换体位。如二尖瓣杂音常在左侧卧位时听得清楚;主动脉瓣关闭
22、不全的杂音于坐位或站立位时更为清晰。听诊时还应注意杂音在心动周期中的时间(收缩期或舒张期)、最响的部位、音调高低、响度、音质(吹风样、隆隆样、机器声样、乐音样)、是否传导、传导的方向、与运动、呼吸。体位和药物影响的关系等来判断其临床意义。(1)、心脏杂音的分期、心脏杂音的分期心音是划分心动周期的标志。第一心音标志着心室收缩期的开始,杂音发生在第二心音与下一心动周期的第一心音之间者,称为舒张期杂音。连续出现在收缩期和舒张期者,称为连续性杂音。无论收缩期和舒张期杂音,按其出现时期的早晚,持续时间的长短,均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和全期杂音。例如,肺动脉瓣狭窄常为收缩中期杂音;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杂音可占
23、据整个收缩期,并覆盖第一心音及第二心音。又如二尖瓣狭窄的舒张期杂音,常在舒张中期及晚期出现;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杂音,常发生在舒张早期。临床上,收缩期杂音很多是功能性的,而舒张期及连续性杂音则均为病理性。(2)、心脏杂音的部位、心脏杂音的部位;由于部位及血流方向的不同;杂音最响的部位亦不相同。一般而言,杂音出现在某瓣膜听诊区最响,提示病变是在该区相应的瓣膜。例如,杂音在心尖部最响,提示病变在二尖瓣;在主动脉瓣区易响,提示病变在主动脉瓣;在肺动脉瓣区最响,提示病变在肺动脉瓣;在胸骨下端最响.则提示病变主要在三尖瓣;如在胸骨左缘3A肋间隙听到粗糙而响亮的收缩期杂音,则可能为室间隔缺损。然而,主动脉
24、瓣关闭不全的高音调递减型哈气样杂音,风湿性者常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隙处(即主动脉第二听诊区)最响.而梅毒性所致者则在胸骨右缘第2肋间最著。(3)、心脏杂音性质、心脏杂音性质由于病变部位及性质不同,杂音性质亦不一样。可为吹风样、隆隆样或雷鸣样、叹气样。机器声样以及乐音样等。在临床上,吹风样杂育最多见于二尖瓣区和肺动脉瓣区。二尖瓣区粗糙的吹风样收缩期杂音,提示二尖瓣关闭不全。二尖瓣狭窄的特征性杂音为典型的隆隆样。主动脉瓣区叹气样杂音,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特征性杂音。机器声样杂音主要见于动脉导管未闻。乐音样杂音常为感染性心内炎、梅毒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特征。收缩期杂音的响度一般与病变性质有关。2/6级以下杂音多为无害性杂音,3/6级以上杂音大多为器质性病变所引起。舒张期杂音不论其响度强弱,都属于病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