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职教育的内容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3511568 上传时间:2022-09-09 格式:PPT 页数:115 大小:3.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亲职教育的内容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亲职教育的内容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亲职教育的内容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亲职教育的内容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5页
亲职教育的内容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第一節父母角色認同與調適第二節嬰幼兒發展與輔導第三節父母管教態度與方法第四節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配合5 5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學習目標學習目標閱讀本章之後,應該達成以下目標:閱讀本章之後,應該達成以下目標:c了解親職角色的內涵、親職角色認同的意義以及親職角色所面臨的困境與調適之道。c認識嬰幼兒各方面的發展特徵以及相對應的照顧與輔導。c了解有關教養的理論,並釐清正確的管教態度與方法。c體認傳統教養觀的內涵及其對現代父母的啟示。c了解在親師配合與溝通上,雙方應有的共識與合作態度。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重要字彙重要字彙親職角色親職角色(parental role)

2、(parental role)親職角色認同親職角色認同(parental role identification)(parental role identification)親職角色調適親職角色調適(parental role adaptation)(parental role adaptation)嬰幼兒發展與輔導嬰幼兒發展與輔導(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教養方式教養方式(parenting styles)(parenting styles)管教態度管教態度(parenting attitudes)(par

3、enting attitudes)傳統教養觀傳統教養觀(traditional views on parenting)(traditional views on parenting)家庭教育家庭教育(family education)(family education)親師合作親師合作(family-school cooperation)(family-school cooperation)親師溝通親師溝通(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第一節父母角色認同與調適c角色是指擁有某個特

4、定社會位置的人,對這個特定位置的人,我們會有一組特定的行為期待,也就是角色扮演。每個人都同時扮演很多角色,一個學生可能同時扮演父母的兒子女兒、弟妹的兄姐、室友的室友與國家的公民等角色。幾乎所有的角色,都是在相對待的關係中確立出來的(Hargreaves,1975;引自謝高橋,2004)。這個相對待的關係也同時說明了彼此的權利與義務。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父母角色的內涵父母角色的內涵c父母親的角色很容易確立,在孩子誕生的那一刻,爸爸或媽媽的角色就確立了。父母的角色,強求不來,一旦確定,也無所遁逃。筆者猶記得初為人母時,外表看來手忙腳亂,內心也未必篤定可以扮演好這個角色,不過,抱著襁褓中的兒子

5、,口中竟然不自覺的喃喃自語:小山乖,媽媽惜、媽媽惜(台語)。母親的角色當下確立了。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c角色的確立只是正名的功夫而已,如何演好這個角色、履行被期待的角色行為,才是真正的挑戰。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父母角色究竟涵括哪些內涵?c提供一切生活所需的養育者c扮演情緒支持的陪伴者c傳遞重要價值的教育者c不斷修正提升的學習者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c提供一切生活所需的養育者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這是古今相通的道理。對於嬰幼兒而言則是一日之所需,父母全包辦。生養過孩子的人,對於懷中小蘿蔔頭的消費能力常感到咋舌。嬰兒時期的奶粉、副食品、衣服、尿片、娃娃車、搖籃等;孩子大一點後的專

6、用餐具、三輪車、各種益智玩具等,這些林林總總的必需品或奢侈品,經常可以堆滿半個屋子,而這些物品都是花錢買來的(有些可能是親朋送的或二手的。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年輕的父母常希望給小孩使用新的、優質的,但其實孩子並不會挑剔這些條件,更重要的是,孩子長得很快,這些物品很快就被擱置一旁)。除了心理上準備好要當父母親之外,經濟能力也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孩子一旦生下來,父母接下這個神聖的任務,就要支付這一切的開銷。看似艱苦,不過,當孩子一天一天的長大,通常父母會感到滿足且有成就感。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c扮演情緒支持的陪伴者扮演情緒支持的陪伴者的重要性不亞於生活所需的提供者。父母不僅提供孩子生活所

7、需,還要細心關照到孩子的心理、情緒需求,像是病痛時給予安撫、挫折時給予鼓勵等。心理學關於親子依附關係的建立,有個很有名的實驗(Harlow&Zimmerman,1959,cited in Shaffer,1999):一群在出生後就與母親隔離的幼猴,由二位代理母親來養育,其中一個是鐵絲媽媽(由鐵絲纏繞而成),另一個是絨布媽媽(鐵絲的外面以海綿包裹,並覆上絨布),二個代理母親身上都掛著奶瓶。研究者發現,幼猴只在吸奶時,才靠近鐵絲媽媽。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而當牠們沮喪或害怕時,牠們會直奔絨布媽媽的懷裡,而幼猴大部分的時間也都依偎在絨布媽媽的身旁。這個觀察說明了情緒安撫可能比餵奶更為重要。基於人

8、道考量,科學家無法針對人類嬰兒進行這樣的實驗,不過,根據醫療機構的觀察,嬰兒如果沒有人愛撫、跟人接觸,常會死於一種早期稱作虛弱症 的疾病(Dobson,1992)。這個發現對時下許多忙碌的父母不啻是一記警鐘,扮演聖誕老公公或是有求必應的土地公,滿足孩子對各種物質的需求,可能比不上坐下來,抱一抱孩子這個簡單動作更能傳遞父母親的愛。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c傳遞重要價值的教育者在教育者角色的扮演上,東西方有頗一致的看法。17世紀的傑出教育學者柯門紐斯(Comenius,15921670),明確指出學前教育(06歲)的學校為母親膝下學校(mothers knee school)(林玉體,2001)

9、。根據柯門紐斯的觀點,學前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如果父母未盡到教育的責任,等到孩子長大,樹彎弄直,頗不可能,即使有可為,也要付出極大代價(林玉體,2001)。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周姚萍(1997)清楚指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必須從小開始,因為嬰幼兒時期是人生中最單純、良善的階段,若能一開始就給予正確的示範與引導,將可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奠定穩固的基礎,如此,孩子才可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周姚萍,1997:194)。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那麼,父母如何傳遞重要價值給孩子呢?父母是孩子最早接觸的成人角色,所謂身教勝於言教,父母的一舉一動、對事情的考量

10、與抉擇,都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孩子看在眼裡,慢慢內化到自己的言行舉止中;這或許可以解釋從孩子身上可以看到父母的影子的現象,也正是所謂的潛移默化。因此,父母親的諄諄教誨可能比不上身體力行來得有力,也就是說孩子通常是做父母所做的而非所說的。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c不斷修正提升的學習者從事任何專業或工作,都必須不斷的提升、進步,為人父母者,面對雙重的變化社會快速變遷與孩子的快速發展,豈能以不變應萬變?美國前總統老布希,因為兒子出了一些狀況,被記者詢問到為人父的感受時,語重心長的說:當父親比當總統難多了。國家有行之多年且可靠的制度,總統只要依法行事,大概就可以交差。當父親則完全是另一回事。一句耳熟能

11、詳的廣告詞我是當了爸爸之後,才開始學當爸爸的,一語道出為人父母也要學習的真諦。的確,為人父母沒有任何明確的準則可以依循,而且不時要面對各種難題與挑戰。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中國古諺所說的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所指的是父母的用心與背後的動機,無非是希望孩子平安、快樂的成長,將來可以立足社會。不過,父母用心良苦,不代表他們採用的方法一定適當。用心是必要的,一些管教的原則也要堅持下去,但方法可以變通。上一代的教養方法不一定適用,因為時代已截然不同;父母與學步兒的溝通方式不一定適用於學齡兒童,因為孩子已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換句話說,父母親一方面要跟上社會變遷的腳步,否則親子溝通可能發生頻率不同的窘境;

12、另一方面,父母親要隨著孩子的發展階段調整管教方法,否則可能適得其反。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父母親職角色認同父母親職角色認同c生養孩子是一輩子的承諾。雖然好像人人可以扮演父母的角色,但並非人人都能認同自己所扮演的這個艱鉅角色。根據佛洛依德(Freud)的說法,認同意指潛意識裡模仿某個特定對象的所有表現。認同不同於模仿,模仿侷限於外相上的相似性(如穿著、打扮),認同則深入到個人的價值與人生哲學,希望自己不僅在神韻、氣質上與認同的對象相仿,更重要的是,對生活抱持相同的態度(如認真、勇敢等)。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c在日常生活中,認同意味著我們接受或支持某個觀點,背後的原因經常是這個觀點打動我

13、們的心,與我們的價值觀不謀而合,認同之後,才能產生行動的動力,例如:因為認同某個候選人的政見,所以願意挺身支持他。同理,身為父母者,要先認同這個角色,才能扛起這份艱鉅的任務。而認同的前提,在於了解這個角色所蘊含的價值與意義。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以下提出二個思考方向:c體認父母角色之神聖與重要性c確信扮演父母角色是人生中很重要的學習經驗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c體認父母角色之神聖與重要性基督徒相信,上帝無法照顧好每一個子民,因而創造了母親。從大社會的觀點來看,社會穩定的力量來自堅守崗位的父母親。養育孩子是一項艱鉅的任務,但同時也是報酬率很高的工作。這份報酬不是顯現於孩子能夠給予多少物質的

14、回饋(所謂的衣錦還鄉、功成名就、光宗耀祖),而是在於孩子能夠靠自己立足於社會,不論對社會的貢獻多寡,至少安分守己,不危害社會,這正是一股穩定社會的力量。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父母親會逐漸衰老,孩子會逐漸成長,進而成為社會的中堅份子;屆時,年老的父母可能淡出這個以孩子為重心的社會,但他們曾用心對待孩子的這份影響力卻存在,且持續發揮作用。仔細想一想,為人父母者現在為孩子所做的一切可謂一本萬利,這利息是指在社會上所產生源源不絕的影響力。從這個傳承的觀點來看,父母親扮演著未來推手的角色,何其神聖,又何其重要。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c確信扮演父母角色是人生中很重要的學習經驗著名的心理治療師漢姆舒

15、拉格醫師(Hammerschlag,1993)在參加女兒婚禮的那一刻,深刻的體會到女兒不是我的財產,而是上天借給我的禮物,她所教給我的東西,並不亞於我對她的教導(36)。孩子不一定直接教導父母,而是藉由提出(或製造)各種難題,要父母想辦法去解決;在處理這些難題的過程中,父母的能力增強、耐性提高、體力與韌度也提升。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另一方面,親身經歷育兒的過程,也讓為人父母者有機會體驗自己的父母所走過的歷程。所謂養兒方知父母恩,經歷養育孩子這個夾雜淚水、汗水與笑聲的漫長過程,方能真切的體會到我們也是這樣被拉拔大的,對於父母的辛勞第一次真正的感同身受,進而湧現感恩之心。親職教育(二版)廖梅

16、花編著父母親職角色的調適父母親職角色的調適c父母親從原本的二人世界進入三人行的世界,而這第三個人又是個素未謀面的小娃娃,更糟糕的是,這個小娃娃無法以我們熟悉的語言溝通。因此,在迎接小生命的同時,父母親勢必要做各種調適,才能享受家的感覺。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c生活上的調適孩子一出世,夫妻雙方立即升格為父母。對於毫無育兒經驗的新科父母而言,一方面欣喜愛的結晶誕生,一方面則如臨大敵般,隨時準備應付孩子出生所衍生的各種問題。父母原本規律的作息時間,可能一下子全打亂了。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在養育新生兒這個非常時期,父母雙方必須共體時艱,在生活中做必要的調整,例如:原本規律的休閒活動可能要暫停

17、或降低頻率、個人的進修或學習計畫要延後等。養育孩子是一個終生的承諾,而忙亂的生活步調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逐漸回歸正常。在這個漫長的育兒過程中,父母會面臨很多抉擇,這些抉擇考驗父母的智慧,更影響長遠的家庭關係。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c工作上的調適根據國際經濟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對歐盟十四國3544歲女性的調查顯示,小孩生得愈多的女性,就業率愈低。可見女性要在工作與家庭間取得平衡,恐怕不容易(施君蘭,2005)。很多女性對工作的價值與企圖心會隨著小孩的出生而調整或改變;孩子出生後,這些

18、職業婦女把教養小孩視為人生最重要的任務,對職涯的考慮反而看淡了。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這個現象其實也符合台灣女性的處境,不少職業婦女在小孩出生後,選擇留職停薪(請育嬰假)暫離工作崗位,全心照顧小孩。這個社會現象透露出一個訊息:能同時考量員工的工作與家庭的企業,愈能留住優秀人才。在歐美先進國家中,有些大企業甚至提供育嬰階段的婦女在家工作的安排,這些婦女利用時間完成交辦業務,再利用網路回傳到公司,不需親自到公司上班。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若基於經濟考量或其他因素而無法親自照顧孩子,為孩子找到一個可信賴的保母勢在必行。不過,父母親並非就此將照顧的責任完全交給保母,而要善加利用親子共處的時間,

19、培養親子關係,這就是所謂相處的品質重於相處的時間。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c心理上的調適生活步調的慌亂與工作時間的調整,這種種變動都可能帶給新科父母不少心理上的壓力。懷孕期間,雖然父母已經開始調整心態,但是不管怎麼努力,終究還只是憑空想像。直到嬰兒出生後,才真正體會養兒不易,這個歷程是體力、耐力與情緒管理的一大考驗。尤其當面對半夜哭鬧不止的小娃兒,想著明天還得上班,焦慮、不耐的情緒油然而生。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由於情緒無法指向小嬰兒,自然而然發洩到身旁的配偶身上,造成夫妻之間的衝突與齟齬不斷。父母最重要的心理調適是認清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二人在較對等的夫妻關係上,增加了一層親子關係,原本

20、雙向關係變成兩代三向關係。營造親子關係的同時,更要維繫夫妻關係,互相支持與體諒,因為良好的夫妻關係才是全家幸福的關鍵。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第二節嬰幼兒發展與輔導c現代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不要輸在起跑點上,希望在孩子生命的早期就給予最佳的引導,為他們將來的發展奠下良好的基礎。哈佛大學學齡前兒童研究計畫發現,親子互動(特別是母親與兒童的互動)對兒童早期的智商發展有重要影響(White,1973;引自謝高橋,2004),這樣的研究結果對大部分的父母是一大鼓舞。然而,面對急速發展的嬰幼兒階段,父母親不僅要了解子女各方面發展的特徵,更要知悉如何輔導與因應,才能為子女日後的發展奠下穩固的基礎。親職教

21、育(二版)廖梅花編著嬰幼兒發展特徵嬰幼兒發展特徵嬰幼兒動作發展與輔導嬰幼兒動作發展與輔導認知發展與輔導認知發展與輔導語言發展與輔導語言發展與輔導心理社會發展與輔導心理社會發展與輔導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嬰幼兒發展特徵嬰幼兒發展特徵c嬰兒的英文是infant,其字根infans意思為還不會說話的,因此嬰兒期可以較廣泛的定義為還不會說話的階段。不過,有些孩子可能在滿周歲時就能用語言清楚表達;有些則要到18個月後才開始說出第一個字,個別差異頗大。嬰兒除了不會說話這個特徵之外,也不會走路。另外,由於乳牙與消化道仍在發育之中,進食及選擇食物方面也有許多限制。從這幾個方面的發展來看,嬰兒期的發展任務可

22、以總括為逐漸成為一個可以用口語表達、可以自由行動以及吃一般食物的人。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c嬰兒開始走路之後,就進入所謂的學步兒階段(toddler)。英文toddler指走路搖搖晃晃的小孩,這正是學步兒鮮明的寫照。這個階段的幼兒開始學習走路,需要的活動空間頓時擴大許多。由於幼兒可以自由行動,探索好奇的本性就展露無疑。在老一輩的眼中,照顧這個階段的幼兒像是顧賊仔,隨時要注意他的動向及行為舉止。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c為了順應幼兒的探索需求,父母親需要將家中物品重新擺設(例如:幼兒順手就可以拉扯到的物品,為防止墜落,必須另覓收藏處所)。另一方面,父母可能要具備更大的容忍力,以包容幼兒探索

23、過後的亂象。其實,孩子經由探索以及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中,正逐步發展出新的動作技能,而這樣的探索也有助於認知發展。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c經過學步期,幼兒的動作技能更加純熟,探索的空間變得更廣,使用的語彙也更加豐富。很多父母親的共同經驗是幼兒滿腦子的問題讓他們疲於應付。可以想見這個階段的幼兒,由於身體動作、認知、語言與社會等各方面的發展更臻成熟,已準備好要進到學前教育機構,接受特別為此發展階段之幼兒所設計的學習內涵。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嬰幼兒動作發展與輔導嬰幼兒動作發展與輔導c嬰兒從最初的反射動作,經由成熟與學習,逐漸能夠掌控身體與四肢。嬰兒大約在34個月之間,開始會翻身,這時候要特別注

24、意嬰兒躺臥處所的安全性(是否有墜落之虞)。慢慢的,嬰兒會坐、會扶物站立,接著會爬行、扶物行走,然後開始會單獨站立,到14個月時,絕大部分的嬰兒都可以走得很穩。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c如何解釋早期動作發展的時間順序呢?成熟是一般人最熟知的觀點;跨文化研究指出,世界各地的嬰兒有大致相同的動作發展里程碑。另一個觀點是經驗論,此觀點不否認成熟是動作發展的基礎,但是同時強調練習的重要性。學者Dennis(1960,cited in Shaffer,1999)研究伊朗收容機構的孤兒,這些孤兒最初二年都處於平躺的姿勢,到2歲時,仍無法獨力坐著,更不用談可以走路了。可見,成熟因素之外,練習的重要性也不容忽

25、視。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c有關動作發展的最新觀點是動力系統理論(Thelen,1995,cited in Shaffer,1999)。這個理論將每個新的動作視為一個結構,由嬰兒主動的統整到新的、複雜的動作系統。嬰兒執行這些複雜動作系統(例如:爬行、行走等)並非毫無來由,而是目標導向的。根據這個理論觀點,嬰兒希望藉由這些新的動作技巧來探索環境中有趣的物體。這個觀點不僅視嬰兒為一個主動且目標導向的個體,同時提供照顧者一些新的見解。照顧者除了提供安全的環境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營造一個豐富有趣的空間,以促進嬰兒的動作發展。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c初次體會到可以運用雙腳移動身體的學步兒,由於頭重

26、腳輕,在嘗試快速前進時,經常會失去平衡而摔倒;3歲時,幼兒可以沿著一條直線走或跑,他們也能夠跳過小物體,但是卻不容易轉彎或是突然停下來;4歲時已能單腳跳;5歲幼兒的平衡已發展到可以學習騎腳踏車。之後,幼兒的平衡與協調能力隨著成熟與練習而更加純熟,小肌肉的發展更趨成熟(圖5-1),已為上小學學習做好準備(如握筆寫字)。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認知發展與輔導認知發展與輔導c依據皮亞傑(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嬰兒期的認知發展屬於感覺動作期,主要特徵是以各種感官及實際操作來認識周圍的環境。在生命的最初二年,嬰兒由一個反射性的生物,到有意識的操弄自己的身體(例如:吸吮

27、拇指、發出咿唔聲)、有意識的操控外在的物體(例如:擠壓一隻橡膠鴨子,使其發出呱呱聲),最後逐漸演進成一個有計畫的問題解決者(Shaffer,1999)。關於問題解決者,皮亞傑舉例說明:他2歲的兒子拿不到麵包,而藉助一支棒子來取得;筆者的孩子在相仿的年紀時,曾以掃把柄去按電燈的開關。這二個例子有異曲同工之妙。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c從以上的描述,可以想見這個階段的幼兒忙於進行各種實驗(圖5-2)。幾個月大的嬰兒可能發現自己可以用口水吹泡泡,而樂此不疲;大一點的嬰兒可以抓握物體,將之擠壓、拍打後,送進嘴裡咬一咬,看看是否也能發出相同的聲音;更大一點的嬰兒,可能發現用手丟擲比用嘴吐,更能將東西黏

28、在牆上(Shaffer,1999)。對嬰兒來說,這些試驗是很重要的學習與探索,也是樂趣所在,但是扮演善後角色的父母親可能引以為苦。對於嬰兒的這些實驗,父母親不能視之為惡作劇,而應該視之為發展過程中自發性的實驗,並為幼兒提供安全的探索環境。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c24歲幼兒的認知發展屬於運思前期(preoperational stage)中的前概念時期(preconceptual period)。這個階段的幼兒已經能夠使用語言來表達他們的經驗,有能力建構過去所發生的事件,例如:一個小班的孩子已能清楚告訴媽媽午餐的內容。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c這個階段幼兒的一個特

29、徵為泛靈論(animism),也就是將沒有生命的物體視為有生命,而且具備人的特質,例如:被桌腳絆倒的幼兒,可能覺得桌子很調皮,故意害他摔跤。另外一個特徵是以自我為中心(egocentrism),也就是以自己的觀點來看世界,而且認為別人也看到相同的景象(如皮亞傑著名的三山問題)。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c46歲階段稱為直覺時期(intuitive period)。此時期幼兒對事物的理解大抵專注於某個顯著的特徵,也就是未具備所謂的保留概念(conservation)(Shaffer,1999)。皮亞傑設計了許多有趣的實驗來測試幼兒是否具備保留概念。實際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事例,筆者的小孩曾要求將他

30、分到的半個蘋果切成很多片,因為這樣子他就比哥哥多了。父母親面對幼兒這樣的反應,常會急於教導正確的概念,不過經常徒勞無功。幼兒的思考會逐漸去集中化,當他開始能夠觀顧更多層面時,自然就超越直覺式的思考了。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語言發展與輔導語言發展與輔導c在生命的最初六個月內,世界各地的嬰兒所發出的聲音都很相近,這個現象說明早期的牙牙學語(babbling)主要受二個因素影響(Hoff-Ginsberg,1997,cited in Shaffer,1999):(1)大腦的成熟;(2)發音器官的成熟。不過,六個月之後,經驗的效應很快產生影響。例如:失聰的嬰兒因為聽不到說話聲,無法修正或調整所發出

31、的聲音,也無法製造出正確的聲音或音調。由此可知,聽是說的基礎。嬰兒在發出第一個清晰的字音之前,與照顧者的互動過程中,已聽了無數的話語,等到發聲器官一成熟,就準備好要說話了。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c最能描繪幼兒語言發展的理論是所謂的互動論。這個理論主張幼兒的語言發展是由生理成熟、認知發展以及所處環境間複雜的相互作用而產生(Bohannon&Bonvillian,1997,cited in Shaffer,1999)。發聲器官的成熟是必要條件,而幼兒主要談論的內容是他們所操弄過的物體或是做過的動作、行為。除了以言語表達與物理環境互動所獲得的認知,幼兒更經由社會互動而學習到如何運用語言進行溝通,

32、因此,互動論的觀點強調交談的重要性。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c那麼,還不會說話的嬰兒如何交談呢?嬰兒看似被動的聽,其實正以哭聲或表情與照顧者溝通,二者之間維持某種交談,而嬰兒也經由特別的媽媽話(motherese,意指照顧者語詞重複、尖銳與緩慢的聲調強調關鍵字詞的說話方式)擷取出特定的訊息,逐漸了解字詞的意義。另外,互動論強調幼兒的語言發展必須在真實的社會情境中進行,例如:媽媽說故事時,會詢問幼兒:這是什麼?然後等待幼兒回答。這樣的對應方式其實就在教導幼兒每個東西都有個名稱以及輪流說話等概念。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c幼兒開始說話後,很可能會說出一些語法錯誤的句子,互動論者強調幼兒可從錯誤

33、中學習,不過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的回應方式才是關鍵。例如:當幼兒指著一隻狗說狗狗吃,照顧者可以回應對,狗狗正在吃東西,以較完整豐富的說法來替代幼兒不完整的說法,這是所謂的詳述(expansions)技巧;如果幼兒說狗狗吃,而照顧者不修正這句話,而以另一個正確的句子來回應,像是對,狗狗餓了,這是所謂的改造(recasts)技巧;如果幼兒說的句子語法正確,例如:狗狗喜歡吃骨頭,照顧者可以延伸話題那小山喜歡吃什麼呢?,這是擴展技巧(Bohannon&Stanowicz,1988,cited in Shaffer,1999)。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心理社會發展與輔導心理社會發展與輔導c提到兒童的心理社

34、會發展,免不了要提艾瑞克森(Erikson)的理論。艾瑞克森的發展理論涵蓋整個生命歷程,從出生到老年,共分八個階段,其中出生到6歲這段時間就佔了三個階段,可見艾瑞克森對嬰幼兒發展的重視。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c第一階段第一階段涵蓋生命第一年的嬰兒期,主要任務是發展出對這個世界的信任,相當於佛洛依德理論中的口腔期。對於達成這個發展任務,大多數的教科書中都交代了如何執行,也就是照顧者要持續且一致地回應嬰兒的需求,才能建立嬰兒對這個世界的信任。不過,鮮少有教科書交代為何如此,也就是說,照顧者的教養態度為什麼會影響嬰兒對這個世界的信任?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試想,胎兒在母親子宮中的情景:胎兒藉

35、著臍帶吸收從母體輸送來的營養與氧氣,他甚至不必開口吸吮或是呼吸;另外,子宮內的環境是恆溫、充滿羊水(避震作用)、黑暗的(保護尚未充分發展的視力),這一切物理環境是為胎兒量身定做的。胎兒與其所處的世界可說是融為一體、無法分割的。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嬰兒出生的那一刻,世界與我是一體的感覺即刻幻滅。一出生就必須靠自己呼吸、吸吮來維持生命,物理空間也不再穩定,冰冷的空氣、刺眼的亮光,這一切都在告知這個小生命:你是一個個體,置身於一個不太穩定的物理空間中,肚子餓了、尿片濕了,也只能靠哭聲來引起照顧者的注意;照顧者的回應也並非隨傳隨到,偶有延宕或是忽略的情形發生。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而父母親是

36、嬰兒誕生後第一個接觸的對象,嬰兒對這個世界的印象主要來自與父母的互動情形。如果父母對嬰兒需求的回應是穩定而一致的,嬰兒會認為這個世界是安全、有回應、可預期的;反之,則視這個世界是冷漠、不可靠的。從以上的論述可知,親子互動的品質對嬰兒心理社會發展有關鍵性的影響。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c第二階段第二個階段則相當於佛洛依德理論中的肛門期,或是一般所謂的學步兒階段。這個階段的重點在於可以獨力完成必要的生活技能,發展的危機是活潑主動對羞愧懷疑。為了順利解除危機,幼兒必須學習自己進食、穿衣、如廁等各種生活技能(圖5-3)。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照顧者此階段的責任在於創造一

37、個沒有安全之虞的環境,其餘的就讓幼兒去嘗試、探索與練習。活潑主動:透過這些學習歷程,幼兒的技能逐漸純熟,自主感也隨著提升。在這個基礎上,幼兒更能主動探索,並在日常生活中練習運用各種技能。面對這個階段的幼兒,父母切勿過度保護而剝奪幼兒自己動手的機會。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羞愧懷疑:有一些父母可能要求過嚴,例如:要求幼兒吃飯不準掉飯粒,但是幼兒因為協調能力欠佳,而經常將飯菜打翻。這樣的要求無疑告訴幼兒你很差勁,連這種小事都做不好,導致幼小心靈感覺羞愧,甚至讓幼兒產生自我懷疑。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c第三階段第三階段相當於36歲的學前期。這個發展階段的危機是自動自發對退縮內疚。這個階段的關鍵

38、則在於幼兒可以自發的選擇感興趣或有意義的活動。自動自發:對於幼兒自發性的活動,成人的支持將有助於他們形成積極主動的態度。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退縮內疚:對於幼兒自發性的活動,如果成人不表支持,甚至嘲笑或是加以限制,幼兒則可能退縮不前。如此看來,為人父母者,不但要學習欣賞幼兒的創意,更要正視他們提出的問題,並可親子一同尋找答案,這樣的態度與作法所傳達的訊息是我欣賞你的創意,我支持你的提議,我陪你一起做。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第三節父母管教態度與方法c常聽到老一輩的說道:養孩子哪有什麼困難的?讓他們吃飽、穿暖,他們就會自己長大,也沒變壞。聽到這樣的論調,年輕一輩的父母最直接的反應是:為什麼

39、現在的孩子這麼難管教?其實這個問題至少涉及二個層面:(1)整個社會大環境的改變;(2)諸多育兒理論所鼓吹的理念與作法,令許多父母無所適從。此節介紹有關管教常見的觀點與論述,接著討論現代父母面臨的諸多困境,最後則探索傳統教養觀念給我們的啟發。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管教相關的理論管教相關的理論c有關管教的理論中,最常被引用討論的莫過於Baumrind所提出的二個向度,四種教養方式。Baumrind(1967,1971,cited in Shaffer,1999)針對學齡前兒童與父母進行研究,一方面觀察兒童的行為(包括社交能力、自制能力、成就表現等),另一方面訪問這些兒童的父母、觀察親子互動的情

40、形。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cBaumrind 歸納出二個管教的向度:(1)接受回應:指父母對孩子表現支持或關心的程度;(2)控制要求:指父母對子女監督管束的程度。簡單的說,前者是父母表達對孩子的關愛,後者則是父母對孩子紀律的要求。由這二個向度,可以組合出四種教養方式(表5-1)。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現代父母的焦慮不安與無所適從現代父母的焦慮不安與無所適從c根據內政部統計顯示,民國72年,女性總生育率有2.17人,民國93年降到1.24人。民國98年,美國非營利組織人口資料局(Population Reference Bureau)公

41、布的最新全球人口趨勢報告指出,台灣是全求生育率最低的國家,平均每位婦女只生一個小孩(劉坤原,2009)。由於少子化的趨勢,父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上。而談到輸、贏,一般想到的是成就與表現,學業成績與才藝能力大概是現代父母兩個主要的考量。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c除了這些立即可以看到的成績之外,很多父母也開始注重培養孩子一些有用的能力,像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挫折容忍力、人際相處能力、情緒表達能力等。坊間有許多相關書籍提出教養的建議,許多父母也都躍躍欲試。不過,面對這麼多資訊,如何選擇是一大難題,加上許多資訊背後的理論可能互相矛盾(例如:有些強調情緒表達,有些則重視自制),父母雖然有心

42、,卻無從下手。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c父母親要面對的難題不單是眼前的孩子,更大的戰場在外面迅速下滑的社會大環境。身處這個處處是誘惑的環境中,成人都有可能把持不住,更何況是正在成長發展中的小孩?講究消費與追求物質享受可說是目前的主流價值,而每一個人可能都不自覺地全盤接收這樣的價值。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c當一個5歲的小孩要求:鄰居小朋友都有玩具雷射槍,我也要,該如何回應?這可能是一個困擾許多父母的問題。父母不可能關起門來教養自己的孩子(即使關起門來,仍有電視無遠弗屆地傳播各種商品、各種價值觀念),但是這些父母可能也隱約覺得不能讓孩子予取予求、隨波逐流。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父母管教的

43、態度與原則父母管教的態度與原則c提到管教,一般人就聯想到行為學派的懲罰或增強作用,然後就是一片撻伐之聲,接著舉出很多體罰造成的不良影響。人本學派的觀點更助長了這個風氣。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c人本論者對人性抱持樂觀、正向的態度,認為人有向上成長的動力,相信人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應用於親職教育上,人本學派認為親子關係的好壞影響親子互動的品質(邱珍琬,2003)。這些論點言之成理,不過在實踐上卻有很大困難。面對孩子哭鬧不休或公然違規時,要如何啟發孩子向上向善的動力,而且不影響親子關係?許多父母可能在想要訴諸權威或甚至運用懲罰時,一想到人本論的主張就卻不知如何是好,更可能心生挫折。這些父母的疑惑在

44、於:管教會影響親子關係嗎?懲罰是否會壓抑孩子向上的動力?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c佛洛依德理論雖然引發許多批評,但不可諱言地,這個理論對親職教育的影響深遠。佛洛依德強調兒童期發展對日後的影響,這個觀點也讓很多父母焦慮不安,擔心我處罰小孩,會不會造成他心理上的創傷,影響他日後的人格發展?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c現代父母博覽各種育兒秘笈之後,反而產生無所適從的窘狀。行為學派提出的懲罰以及增強,只要運用得當,不失為糾正孩子違規行為或制止危險行為的妙方。人本主義強調親子關係,這與合理管教並不相違。佛洛依德學派強調負面的幼年經驗對日後發展的影響,在這裡要分辨清楚合理的管教與虐待的區別。虐待的確會對

45、孩子產生負向且深遠的影響,但合理的管教與虐待截然不然。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以下提出幾個管教的態度與原則:c認清教養管教的目的c合理的管教是一種有能力的愛c辨別孩子行為的動機後,再給予適當回應c隨著孩子的發展而調整管教方法c言教、身教與境教並重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c認清教養管教的目的教與養二者,教顯然困難許多;管與教二者,管又比教困難。養比較單純,提供生活所需;教涉及資訊提供或是行為養成,直接而明確;管則是處理一個親子對立的局面,也就是試圖將孩子拉回正軌。從這個分析看來,管的難度最高,而且容易引發親子間的衝突。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大部分的父母都同意管教孩子這件事不容易,但是他們

46、並沒有就此放手,因為這關係到孩子的長遠發展。當孩子小的時候,父母規範他的行為、糾正他的錯誤,甚至給予合理的懲罰,無非希望他長大後能成為一個成熟、負責任、敬業樂群的好公民(Dobson,1992)。換句話說,管教不僅要求孩子當下要聽話,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培養孩子正確的人生態度與處世原則,為他的長遠人生做準備。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c合理的管教是一種有能力的愛許多父母擔心管教會影響親子關係,事實並非如此。管教著眼於培養孩子正確的觀念,其出發點是基於愛,也就是說,管教和愛並不相違。當孩子遇到挫折困難的時候,父母表達關懷支持,這是愛的表現;當孩子故意頂撞或是明知故犯時,父母給予適當的管教,將他拉回軌

47、道,這也是愛的表現。真正的愛不是一味的溺愛,讓孩子為所欲為或予取予求,而是一種有能力的愛,讓孩子感受到關懷的同時,也知道進退與對錯。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40、50歲或更老一輩的人有一個共同的回憶:小時候不聽話,父母就以竹筍炒肉絲侍候(打屁股)。即使如此,絕大部分的人仍然身心健康的成長。虐待則完全是另一回事。虐待大抵可分成三類:肢體上的虐待(強烈的搖晃、推擠、敲打、燒灼等)、精神上的虐待(惡意批評、羞辱、威脅恐嚇、忽視等)及性虐待。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這些虐待小孩的父母通常有某些共同的特徵,使得他們無法善盡為人父母的工作,像是未成年父母、流動勞工、有毒癮者及精神異常者。這些父母因為情

48、緒穩定性不足、生活變動性大以及需面對多重的壓力,較容易有偏差的教養態度與行為。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c辨別孩子行為的動機後,再給予適當回應Dobson(1992)建議父母親,面對公然頂撞或冒犯的孩子時,要分辨這是孩子試探父母的界限還是挫折沮喪所引發的反應,若是前者,當然要即刻取回主導權;如果是後者,當然要支持、同理孩子的感受。不過,要能夠即時辨別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前提是要先了解你的孩子,而這份了解是由一起活動與分享累積出來的。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c隨著孩子的發展而調整管教方法父母親可能堅持某些管教的原則,不過,管教方法有必要隨著孩子的發展而做相對的調整。根據Dobson(1992)

49、的觀點,管教始於學步期。學步兒剛學會走路,自由度增加,世界也頓時變大。學步兒的另一個能力是說話,他們開始使用語言與人溝通。可以想見,這個階段的孩子一定不喜歡受約束,這就是所謂可怕的二歲娃娃(terrible two)。對於這樣的小孩,父母必須設定明確的規範且貫徹執行。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為了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常規(如衛生習慣與禮節)或基於當下的安全考量,父母可以嘗試使用適度的懲罰。孩子漸漸成長後,父母可以邀請孩子一起訂定家規,以提高其遵守的意願。總之,父母掌握管教的原則後,可以隨著孩子的成長而逐漸釋出權力,由父母全權主導逐漸過度到孩子參與決定。這樣的參與,可以增加彼此的了解,凝聚全家的向

50、心力。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c言教、身教與境教並重言教如果可以奏效,父母與老師就不會那麼辛苦了。身教才是管教的關鍵。舉例來說,很多父母諄諄告誡孩子看電視的害處,自己卻改不了看電視的習慣,趁孩子睡覺或做功課時偷偷看電視,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如何說服小孩呢?另一個常見的例子是父母斥責孩子買東買西,浪費錢財,小孩可能反擊:你自己不也買了很多東西?父母頓時啞口無言,因為事實的確如此。親職教育(二版)廖梅花編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所謂教育無他,愛與榜樣而已,父母親要成為孩子的榜樣,自己要先做到,才有立場要求小孩。境教是指家中的環境布置,可以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舉例來說,很多家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亲职教育的内容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