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中国古代语文教材简介一、中国古代的“语文”教育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产生的很早,但是没有单独的“语文”学科,语文教育和经学、史学、伦理学、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等融合在一起。因此没有单独的语文教材。但从不同的角度看,还是有一定的系统的。二、中国古代教材种类:1、蒙学读物:以识字为主要目的:先秦史籀篇、仓颉篇。两汉凡将篇、急就篇 后期的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清代的文字蒙求 蒙学辅助读物:清代 程允升幼学琼林 车万育 声律启蒙 无名氏 增广贤文2、文选读本:昭明文选,第一部文选型教材。“综集辞 彩,错比文华,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选文标准:文质兼美。宋代 真德秀文章正宗 吕祖谦 古文关键
2、清代 吴楚材、吴调候古文观止 姚鼐 古文辞类纂 曾国藩经史百家杂抄3、儒家经典 四书 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五经 诗、书、礼、易、乐(春秋)4、诗选教材 南宋 刘克庄千家诗 清代 孙洙唐诗三百首三、古代语文教材的评价 识字教材能够集中识字、联系生活、好读好记,正确处理文、道之间的关系。文选教材集圈点评注为一体,形成教材的一大特色。对学生文章的赏析与写作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强调记忆、教材一成不变。“一本书的民族”。第二节 清末与民国初年的语文教材建设v一、近代学制的产生与语文学科的独立。同治元年(1862年8月),总理衙门奏设同文馆于北京,挑选八旗青年学习外文,聘请洋人为讲习,采用新教材、教法,这被视
3、为我国采用新式教育的开始。同治二年一月,李鸿章比照同文馆奏设广方言馆于上海,招收汉人入馆。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盛怀宣奏设于上海的南洋公学外院和中院(后分别改为附属小学和中学)是具有近代学校性质的公立小学和中学之始。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中正式将儿童就学机构统称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国子监,设立学部。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改学部为教育部(1928年国都南迁后,最初几个月称“大学院”)。1912年教育部颁布新学制壬子学制。儿童就学机构由学堂改称学校。1896年8月,孙家鼐受命筹办京师大学堂,尝试对大学所授课程进行分科。当时大学分为七科:政治、文学、农业、格致
4、、工艺、商务、医术。文学科之目七:一曰经学,二曰史学,三曰理学,四曰诸子学,五曰掌故学,六曰词章学,七曰外国语言文字学。由此可见,这里的文学并不是所谓的西方literature。v1904年癸卯学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颁定并实施的全国统一学制。同年清政府颁布了由荣庆、张百熙、张之洞编订的奏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语文近代化的标志,意味着语文学科开始建立自己独立的教学体系。而众所周知,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是影响教材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奏定学堂章程是我国第一部这样的文件。v二、奏定学堂章程的教育思想:至于立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1、初等小学堂
5、语文教育课程:读经讲经、中国文字 2、高等小学堂语文教育课程:读经讲经、中国文学 3、中学堂语文教育课程:读经讲经、中国文学v三、学制:奏定学堂章程中的教育宗旨认为:尚公、尚武、尚实。初等小学堂四、教材编排体例:19世纪后半叶,新式教科书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诞生。最早的教科书是在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教时,适应学生分年级、课程分科目的学堂教育之需而编写出版的。光绪三年(1877年),基督教会教徒举行传教士大会,专门组织了“学堂教科书委员会”。负责新式教科书的编译工作。“教科书一词也在此时在中国出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公布了大学堂编书处章程。大学堂兼为中央行政机关,小、中学堂由其管辖,课
6、本亦由其供应。大学堂设编书处和译书处,编书处负责翻译外国教科书,编书处分科编写普通科目教科书。但由于时间急遽,“统编”并未实现。1905年清廷设学部,废除科举制。全国教育管理从国子监收归学部,民间编写教科书非常活跃。1906年设编译图书局,实行教材审定制度。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读经与讲经及中读经与讲经及中国文字内容及课时分配:国文字内容及课时分配: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读经、讲经及中读经、讲经及中国文学课程内容及课时分配:国文学课程内容及课时分配: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1904年版)年版)(一)、奏定学堂章程颁布以前的语文教科书编写v1879年,
7、杨少坪英字指南,最早的英文读本。v1895年,钟天纬语体文教本,我国最早的语体文教科书。v1897年,陈懋治等为南洋公学外院和中院编写的蒙学课本,1901年修订时改为朱树人编辑。这是我国语文教科书的雏形。v1898年,创办的无锡三等公学堂,俞复、丁宝书等编写的蒙学读本七编,更加系统、完整。v1900年,张鹏编写的普通学歌诀,开创了蒙学分科的先例。七科:经学、诸子、理学、史学、掌故、舆地、格致。v1901年,刘树屏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识字教材。v1902年,王照官话拼音书。例例:早期语文教科书的雏形早期语文教科书的雏形蒙学课蒙学课本本(共三编(共三编 朱树人编)朱树人编)v蒙学课本蒙学课本的编辑大
8、意的编辑大意:v “泰西教育之学,其旨万端,而以德育、智育、泰西教育之学,其旨万端,而以德育、智育、体育为三大纲。德育者,修身之事也;智育者,致体育为三大纲。德育者,修身之事也;智育者,致知格物之事也;体育者,卫生之事也。蒙养之道,知格物之事也;体育者,卫生之事也。蒙养之道,于斯为备。是编故事六十课,属德育者三十,属智于斯为备。是编故事六十课,属德育者三十,属智育者十五,属体育者十五,育者十五,属体育者十五,”以上,是清政府颁发统一的奏定学堂章程之前,由坊间书局及学堂自行编撰的教科书,是新教育的过渡教材。蒙学课本蒙学课本的特点:的特点:v1 1、一元化、一元化它不仅仅包含着语文类的内容,它不仅
9、仅包含着语文类的内容,还包含修身、卫生、体育等等内容。还包含修身、卫生、体育等等内容。v2 2、常识化、常识化以常识为内容,以语文为形式。以常识为内容,以语文为形式。v3 3、文字已较为通俗。、文字已较为通俗。v 初编为七八岁童子而作,二三编以次递进,三书首尾相衔。习二三编者必须从初编入手,很注重语言文字的一般教学规律。(二)癸卯学制颁布后的语文教材v1902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添设编译所,筹编整套的语文教科书。癸卯学制推行,商务印书馆自行编订出版了我国第一套正规化、系统的“最新教科书”。v这一时期,坊间印行编撰的教科书有多套,除了商务印书馆,还有上海文明书局、中国图书公司也占不小地位。上海文明
10、书局出版印行的v1906年1月,丁福宝初等小学读本(四册,292页)。v19071911年,俞复,丁宝书初等小学国文读本(8册)1911年出版俞复初等小学国文教授书。v1910年新体 初等小学国文读本(8卷)和新体 高等小学国文读本(8卷)国民教育社。v1904年,杨千里女子新读本(上、下)中国图书公司v19071908年,朱树人编初等小学国文读本(18册)配套读书初等小学国文教授书。v19081910年,华国铨高等小学国文读本(14册)。v1908年,陆基初级古文选本。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第一册庄俞、蒋维乔、杨瑜统v本书书前“编辑初等高等小学堂国文教科书缘起”:v 我国仿西法设学堂,迄今几
11、四十年(1862年总理衙门奏设同文馆算起)。而无明效大验者,弊在不知普及教育原理。无小学以立之基,无国文以植其本、贸贸然速授以高尚学术、外国文字也。虽亦适救时之用,而凌乱无章.事倍功半。所以行之.故十年而不得大收其效也。本馆延请海内外通人名士,研究教育问题,知国文科为最巫。乃合群力、集众智、商榷体例、搜罗材料、累月经年,始得要领。自初等小学堂至高等小学堂.计九年。为书十八册,以供七八岁至十五六岁之用。凡关于立身(如私德、公德及饮食、衣服、言语、动作、卫生、体操等)、居如孝亲(敬长、慈幼及洒扫、应对等)、处世(交友、待人接物及爱国等),以至事物浅近之理由(如天文、地理、地文、动物、植物、矿物、生
12、理、化学及历史、政法、武备等)。与治生之所不可缺者(如农业、工业、商业及书信、账薄、契约、钱币等)。皆萃于此书,其有为之特色(如开化最早、人口最多及古圣贤之嘉言懿行等)。则极力表彰之;吾国之弊俗(如拘忌、迷信及缠足、鸦片等)、则极力矫正之,以期社会之进步改良。由浅及深,由近及远,由已知及未知。按几童脑力体力之发达,循序渐进。务使人人皆有普通之道德知识,然后进古圣贤之要道。世界万国之学术艺能二庶几拾级而登,无或陨越。书中行文以平实活泼为主,间取取游戏歌曲,启发儿童之兴趣。而隐寓劝戒之意。庶几教者不劳,学者不困。潜移默化,蒙养之始基以此立,国民之资格以此成。v在第一册的“编辑大意”中,首先分析列述
13、了刚人学的儿童的现状及教学内容的特点、难点等,然后检讨当时训蒙书在选用生字、字句组合、撰述行文、课文内容等四个方面十八项缺点。进而有针对地提出若干教授法。第一册为第一年前半半年。即第一学期(正月起六月止)之用。一个学期二十个星期,第一册教科书分六十课。每星期教授二课。每课分两节,半课为一节,每日教授半课。每个星期教授国文的十小时中,六小时讲解诵读,四小时默写、作文。第一册由识字、而联字、而造句、而成文。至长之句以五字为限。第一册选用四百五十九字。,凡深僻之字及儿童不常见闻者,概不采入。每课生字以十字为限,而于本课本上方标明,便于提示先教;而每课的字数自一至四课的八字,递加至四十字。本册虽纯用文
14、言,但语义极浅明,且皆儿童所习知者。本册第一课为学习八个字:“天地日月,山水土木”,四字为半课。v 本册编辑内容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书中所述的自然景物等的编排要顺序排列,使儿童易于随时实验;有关德育之事注重家庭伦理,使几童易于实行;有关智育之事.“只言眼前事物。不涉机巧变诈,以凿儿童之天性”:同时颇重体育之事,以振尚武精神。木册不采古事及外国事。而是多为学堂事,使儿童知读书之要;多游戏事,使儿童易有兴会。第一册书插图达九十七幅。具中有三幅彩图,使教授时易于讲解,且多趣味。本编以空格断句。每句必在一行之内,诵习时可免错误句读。本编用初号大字印刷,“俾儿童不费目力”等等。除了课本,还有教授书和习字
15、帖。最新国文教科书教授法 与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配套的最新国文教科书教授法。由江苏阳湖庄俞、武进蒋维乔、阳湖杨瑜统编纂,日本前文部省图书审杳官小谷重,日本前高等帅范学校教授长尾祯太郎、福建长乐高凤谦,浙江海盐张元济校订,上海商务印书馆于光绪三十年二月印行。汀,上海商务印书馆于光绪十年二月印行。编纂者在“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教授法”的“总论”里首先对“国文”及国文教学”进行阐述:国文者.以文字代一国之语言也。人有思想,必籍语言以达之;语言过而不留。必藉文字以传之;故国文之用最大。离他学科而独立,良有以也。虽然。就国文之见于外者论之。则为文字;就国文之含于内者论之,则为意义。文字意义。如物之有表里
16、.二者相须。不可须臾离也。属于意义者,包含人生立身处世之事.且以养成人之智识道德。教者于此.宜三致意焉。“国文之关系重大如此.而导生徒之心思,使于文字之中。领略他人之思想。即读书一科之教授也。久之而发挥自己之心思,以施诸文字,即作文一科之教授也。作文者.即读书之应用。取诵读时所得之材料而习练之也。此外尚有习练写法(国文科练习写法。专讲起笔先后,与习字科有别)亦最为紧要。故读法、作法、写法.三者互相关系,于教授之法始完全。“近来教育家考定之五段教授法。曰预备、曰提示,曰比较,曰总结.曰运用五段教授法。皆本于心理学而定之。然欲拘泥此法以施于国文,往往不可行。何也?国文有文字,有意义.若二者各用五段
17、法。则徒费时刻,使生徒厌倦。若二者同时并授。则于意义欲分配五段。尚非难事;于文字则文法错综。分段极难。故不可拘也。近来教育家于国文一科。省五段为三段:曰预备,曰教授、曰运用.以免胶柱鼓瑟之弊。而文字与意义同时并授。凡宜用提示、比较、总结者,皆以教授一段包之。”在清末的中学堂教科书中,影响较大的是商务印书馆印行的福建侯官吴吴曾祺评选的中学堂用 国文教科书和福建闽县林纾评选的中学国文读本两套。v 中学堂用 国文教科书(1-5集)是我国语文教育独立设科以来作为中学堂使用的正式的“国文教科书的第一套。”在全书“例言”中针对时况“学生至入中学堂,多读经书,渐悉故事。此时急宜授以作定之法、古来文之佳者。不
18、能遍读。而选本存者,颇少适用,高者曲究于气味之微,下者或越乎义法之外。二者工拙迥殊,而于教人之道,均有所未备。”为此。这套教科书编选立旨为 “专以助人精神兴趣,而仍不戾于绳尺者为主”。教科书的编排结构采用按文学史时期逆推选文,“凡分为五集,国朝为第一集,金元明为第二集。五代宋为第三集,自晋及唐为第四集。周秦汉魏为第五集。五集统计,约700余篇,共30余万言。一年读一集。五年可读毕.沿流以溯源,由近以及远,既未敢慕好古者之名。亦不欲蹈囿今之诮。”各集的选篇具体统汁为,初集所选“国朝文”即“当朝”清代“文l43篇;第二集选用明文97篇、元文20篇、金文10篇。第三集选用诗文140篇,第四集选用诗文
19、146篇第五集选用130篇。为适于教学。全书选文重于应用之韵文、经世之文字:“昔人有言,动曰文以载道。而沿其说者,则云非有关系者不作;理固至正而不可易。然道亦何常之有,精粗大小皆道也。譬如书一事,则必有事理;纪一物,则必有物理。理之所在。道之所在也。岂言心言性言三纲五常以外,皆无所谓道乎?即以关系而言,人之一身其足以免于饥寒者,最为有关系.何以菽粟稻粱以为饱,而不闻其废八珍;布帛丝絮以为温,而不闻其弃五采。则似关系之说。亦不免失之太拘。”“数千年来,事势推迁,凡施设方略.宜于古者。不必其宜于今。故集中所录论治之文,只按其一时得失为断。其不合于近事者,读者当自辨之。”由于编者“既未敢慕好古者之名
20、。亦不欲蹈囿今之诮”,因而选文范围较宽。然而以朝代分册,因各朝的佳作数量有异,以致选文未能同格。再者,选文700余篇.按奏定学堂章程所定学时。恐难以让学生深人领会理解文章。在每集的卷首,编者均写有一篇“例言”。综论其时文学之渊源,文章之优劣,较为详备地阐述各册选文的理由。在每篇选文中,书眉、文间略作评述。不多刻画,旨在启发学生。有所裨益。在初集的版权页上,刊登了商务印书馆同期出版的另一套由林纾评选的中学国文读本简短广告。与小学相同,用中英文书写书名。v 中学国文读本(1-10册)按文学史逆推选文,第一、二册,为国朝(清文。第三册为元明文,第四、五册为宋文,第六、七册为唐文,第八册为六朝文。第九
21、、十册为周秦汉魏文。除第十册为24篇外,其余各册分别选诗文30-47篇(首)不等.在每一阶段的首册。评选者都写有“序”,对该阶段文学概况,以及选义特点及依据等进行概要的评述。受制于评选者的眼光,读本选文往往集中在林纤认定的少数几个作者,如第二册30篇清文中,曾国藩的文章占13篇。在第六册47篇选文中,韩愈文章占30篇,柳宗元7篇。对此,评选者在该册序文中解释道“余嗜唐文,至此二家,无复旁及虽嗜好之偏,然文之正宗,亦不能外此而他求。”这是因为“独昌黎之文。理蓄于中,文肃于外、篇同而局不复。则先后处置之适宜也。语激而词不嚣,则吞吐研练之出于自然也,或千旋百绕。而不病其繁细。或东伏西挺,而愈见其奇倔
22、。”至柳州之文,则华山之石,一拔万仞,其土珍松古柏,奇花异卉,皆间出重峦迭环之间。盖其泽古深。故伏采潜发”以韩柳文章作为范文,值得学生反复“涵泳”、“追寻”、“仿效”,“为文而不师古人,直不烛而行暗然则师古人者宜何师,曰亦师其醇于理,精于法。善于言,神于变化者而已。凡是数者,求之古人,或不可得兼,兼者惟昌黎乎。”v林纾是位古文高手,光绪举人,任教于京师大学堂。他为各篇文章所做的评议,甚为精当,极富文采。评议包括文义和作法,习者经研习,读文写作都能获益。v例:林纾评韩愈马说:文首评文首评:笔笔凌虚.不肯一句呆说。将吐复茹。欲伸即缩。昌黎绝调。文中评文中评:马之千里者五字,破字叫起,奇壮而洪,即插
23、入不如二字,令人扫兴。虽昌黎自写牢骚,然千古才人遭际。亦往往如此。文尾评文尾评:策、食、鸣三语,仍挺接名材,无尽枉屈意。尽此三语中。忽接入天下无马四字,将天下英雄一笔抹倒。此处宜继以不平之词,顾乃以澹宕之笔出之,萧闲中却带无数深悲极恸矣。二、民国初期的教材建设v 从中华民国成立后教育部公布中小学校令,到1919年教育部下令将小学一、二年级国文改为国语之前,这段时期我们称为民国初期。纵观这一时期小学国文教科书的编写情况,从形式上来说,仍属于“国文教科书”阶段,教材编写体例和内容组合等方面正不断走向成熟。虽然小学国文改国语的呼声不断高涨,但是并没有系统的整套国语教科书的编辑出版,大部分教材仍为文言
24、读本。值得欣喜的是,这时也出现了一些文言语体混合编写的教材,我们可以将此视为国语教科书时期到来的前奏。(一)民国初期的教育思想及学制v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蔡元培出任第一任教育总长。上月19日,教育部(由清末的“学部”改称为教育部”)通电各省,颁行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共14条,其中的内容是:改称学堂”为“学校”,初小男女可同校;小学废止读经”。随着颁发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共11条)。这些文件和通电,明确规定:“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要求全国废止“有碍民国精神及非各种学校应授之科目”。加强自然科学课程.增加职业类(工、商、农)及法制类、经
25、济类新课程。以国文取代读经课。例如小学课程注重手工科、兵式操,废止读经.初小三年起兼教珠算,改正不合共和宗旨的教科书。v民国初期,以蔡元培等为代表的教育者提出了培养共和国公民“五育”的教育方针:军国民教育(军事体育)、实利主义教育(智育)、公民道德教育(德育)和世界观教育、美育。1918年,教育行政咨询委员会成立。1919年1月,教育宗旨研究案中将教育宗旨修改为“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v蔡元培对实利主义教育的解说:“今之世界所恃以竟争者。不仅在武力,而尤在财力。且武力之丰亦由财力而滋乳。于是有第二隶属政治者,曰实利主义之教育.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其主张最力者,至于普通学术悉寓于
26、树艺、烹饪、裁缝及金木工之中。此说创于美洲。而近亦盛行于欧陆。我国地宝不发。实业界之组织尚幼稚.人民失业者至多,而国甚贫。实利主义之教育.固亦当务之急也。”v1912年7月到8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会议,通过了教育系统令等23个提案。教育系统令中包括小学校令、中学校令,中小学校令统一了学制,这就是“壬子学制”.v这个学制与1904年“癸卯学制”基本一致,只是修业年限有所缩短。小学由九年改为七年(初小四年,高小三年)。中学由五年改为四年。此外,调整了课程没置.中小学语文科程首次统称为“国文”,小学取消了“读经讲经”。v第一次提出秋季开学,8月1日为开学日。小学一度实行一年三学期制(
27、第一学期8月1日到12月31日,假期34日,授课17周;第二学期1月1日到3月31日,假期15日,授课10周零5日;第三学期4月1日到7月31日,假期30日,授课13周零1日)。v1912年年9月月小学校令小学校令颁布后配套的颁布后配套的小学校教则及课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程表中国文教学内容及要求:中国文教学内容及要求:国文要旨,在使儿童学习普通语言文字,养成发表思想之能力。兼以启发其智德。初等小学校首宜正其发音,使知简单文字之读法、书法、作法,渐授以日用文章,并使练习语言。高等小学校,首宜依前项教授渐及普通文之读法、书法、作法、并使练习语言。读本文章,宜取平易切用可为模范者。其材料就修身、历史、
28、地理、理科及其他生活必需事项择其富有趣味者用之。女子所用读本宜加入家事要项。国文读法,宜就读本及他科目已授事项。或儿童日 常见闻与处世所必需者。其行文务求简易明了。书法所用字体.为楷书及行书。教授国文,务求意义明了。并使默写短句短文,或就成句改做.俾读法书法作法联络一致,以资熟习。凡语言文字,在教授他科目时亦宜注意练习,遇书写文字,务必端正,不宜潦草。v1912年颁布年颁布中学校令中学校令后配套的后配套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国文教学要求:国文教学要求: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国文首宜授以近世文字,渐及近古文.并文字
29、源流、文法要略及文学史之大概。使作实用简易之文。兼课习字。(二)“国文”到“国语”早在甲午战争之后,国内有识之士竭力提倡普及教育,为解决汉字难识之困,于是各造种种音标,以期代替汉字,其中影响较人的官话合声字母,完全是模仿日本片甲名,采取汉字的某一部分作为字母。后经修改,改称简字。1913年政府公布由读音统一会学者们制定的注音字母方案,这是我国第一部法定的汉语拼音字母方案。1913年2月,读音统一会开会:请教育部将初等小学“国文”一科改为“国语”或另设“国语”一科。后时局动荡,议案被搁置。1916年,蔡元培任会长的中华民国国语研究会在京成立,主张“言文一致”和“国语统一”。在人们的努力下,191
30、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注音字母方案。1920年进入小学,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该方案是1958年中国大陆汉语拼音方案颁布之前影响最大的拼音方案。v1919年11月,“国语统一筹备会”通过了胡适等教授的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北洋政府教育部根据该议案。于1920年2月,公布了采用新式标点符号的文件教育部训令第53号,意在便于阅读,教育普及。新式标点符号包括用以分别句读及标明词句性质的十二种:句号、点号(即现在的逗号)、分号、冒号、问号、惊叹号、引号、破折号等。学校教育用国音正字、用国语教学,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大改革。与此相适应,教科书的内容与形式也得到改革,这主要体现在20世纪
31、20年代的基层语文教学中。v 这一期间。先后公布了有关教科书的管理文件。1912年9月,教育部公布审定教科用图书规程(14条),明确“小中学教科书采用审定制”。规定“小学校、高等小学校、中学校、师范学校教科用图书,任人自行编辑。惟须呈请教育部审定”,“教科用图书为小学校、高等小学校编辑者,得以教员用、学生用二者呈请审定。为中学校、师范学校编辑者,专以学生用一种呈请审定。”l912年10月,教育部通告了教科书编纂办法。对教科书编纂提出要求。1918年1月,颁布第一次重新审定之教科书书目。(三)教材示例v商务印书馆于1912年春印制的共和国 新国文教科书不仅着眼于政体改变,还依然注意坚持合乎教育心
32、理。因而这套教材是辛亥革命后商务印书馆编印的第一套使用年限最长、重印次数最多、影响最大的语文教科书。共和国 新国文教科书v 在编辑大意”中明确:“本书以养成共和国民之人格为目的。惟所有材料,必合于儿童心理,不为好高鹜远之论”。“本书包含理科及天文、地理、历史之常识,按照程度等分配”。”本书注重立身、居家、处事以及重人道、爱生物等,以扩国民之德量”。“本书注重实业,以养成独立自营之能力。并附书信,账簿、票据各种文件。凡国民生活上必需之知识,无不详备”。“本书注重国民科材料,如政治、法律、军事等,俱择要编入”。“本书所述花草、景物,预算就学期,按照阳历顺序排列,使儿童易于随时实验。”“本书生字之多
33、少、字句之长短,笔画之繁简、意义之深浅,按照程度,循序渐进,以免等之弊。”“本书文字力求活泼,以引起儿童之兴趣。”“本书文法与语法相吻合。力求浅显,国民学校不分男女,此书兼收女子材料。以便男女共学之用,本书每册均有教授法及教案。以供教员之用。”v这一时期,中华书局成立,1912年1月起,分批出版了该局第一套颇具影响的“中华版”教科书。v 中华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18册).华鸿年、何振武编。1912年1月初版,每册54课。这是该局成立后出版的第一部国文教科书,与中华民国同时诞生。v教科书配有经教育部审定的中华初等小学国文教授书,有1912年3月初版的汗家栋等所编的和1912年4月初版赵铭等编的。
34、中华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v编辑大意介绍:“本书以养成中华共和国完全国民为宗旨。以独立自尊自由平等为经,以生活上必需的知识为纬”。第一、二册自单字单句进于短文,以儿童日常习见之材料为主。第三、四册选用极浅易之故事、知识。渐以增进其程度。后四册则用各科知识,人事则注重立身处世之道及辟迷信等;历史则注重古今大事、文明进化及君权民权之消长;地理则注重物产、都会、名山大川及世界大势;理科则注重日常所见之材料;国民科则注重政体及国民之权利义务。”v“第一、二册选用近于语言之字。第一册前半尤注意笔画简少,以期易于入手。”v本书于各种应用文件。如书言、发票、字据等,无不毕备。”v“生字第一册每课自二字渐进至六字
35、,后四册亦以十字为准,至多不过十五字。”v“本书用楷书大字,惟应用文文件间用行书。”v“本书图画丰富,以唤起趣味,目为观察实物之助。”另编教授书详述教授方法,以供教员预备。第一册的第一至六课。每课二字。例如:“人”、“手”、“口”、“刀”等,第七课起每课三字。例如:“上、中、下”,“日、月、星”、纸、笔、墨”等.第十二课起每课四字,例如;“日入日出”、父母兄弟”等。以后每课字数逐渐增加,课文内容注意到与儿童贴近。例如,第二册第四、五两课,内容连贵,充满亲情。其他教材v该时期关注“国语”教学的教材:1、中华书局1915年出版新式国文教科书(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国民学校)以及配套的教科书。每册50
36、课,附白话文1课。是以前教科书所没有的,另外该教科书编制中,还出现了配套的“教学挂图”。新制中华国文文教科书(初小112册)v“新制版”和“中华版”的区别主要是在编制体制上,同时对内容等方面的阐述较为充分。新制中华国文文教科书(112册)编辑者:陆费逵、戴克敦、沈颐、华鸿年。1912年10月一1913年4月初版。初等小学校用,秋季始业。本书按照新学制每学年分编三册。编辑大意v编制缘由:文字者,语言之代用,而传布思想之媒介也。故凡文化已开之民族,无不有通行之文字。依其程而类别之,于是有应用之文。有美术之文。溯仓颇造字,故千年来,所谓文体纷纭繁变。各极其妙。然其传于世者,类皆美术之文。非应用之文也
37、。童稚发蒙,始于识字。一切名物都未知名,就其所知而渐引进于知识之域。舍文字末由;而所谓授以应用之文,为学者将来立身酬世之资。舍教科书亦末由也。同人并力研究十年于兹,今以经验所得,并参考英美日本读本之体例。编成是书。v文字方面:甲、文句力求平易,以便儿童易解。前数册,文法必与语法吻合;后数册。虽渐加深,要以普通文为主。乙、本书文体。状物,叙事、记述、论断.各体略备。口其收条、账目、书信、股单、合同、发票之类,俱列入附件中。丙、选字力求深浅合宜。其一义有数字者,先见最浅之字。一字有数音者,先见本音。一字一音而有数义者,先见常见之字。虚字亦就其了解之难易。按次用之。丁、第一学年选字。兼以笔画为主。第
38、一册限十二画。二、三册限十六画。多不逾二十画。戊、每课生字皆书于上栏。其同字异音者,于初见之处以生字论。书 于上栏。并依四声加以圈识。己、本书前三册,每句必在一行之内。每课必在一页之内。自四册起,则用圈点分明句读。以便诵读。庚、本书正文概用正体楷书。应用文件兼用行书。书法颇精。兼备临摹之用。辛、书中字体之大小。以儿童适目为断。第一册最大,以后各册递小。v选材分类甲、修身。选用古人事实可以取则,及日常事件之合于道德者,与修身科 联络而并不重复。乙、历史。选用代表各时代之人物及国民必知之大事,尤注重近世史。丙,地理。自街市乡村推及本国之都会山川商埠名胜,并及世界地理之大略、地面自然之现象。丁、理科
39、。以天然物及自然现象直接关于人之生活者为主,以养成儿童精密之思.审美之念。并及简单器械与生理卫生之大略。戊、实业:农业、如农具栽培收获蚕丝牧畜等;商业,如商业道德及贸易情形输出入货品等;工业。如制造品人工品及各地之物产等。务养成儿童实业知识.以立谋生之基础:己、人事:如居家处世之道及祛迷信矫弊俗等事。皆述其当然之理。庚、游戏。举儿童在家庭在学校之普通游戏、述以明浅之文,以鼓儿童之兴趣。辛、国民知识。举凡政治法律军事爱国爱群平等自由独立等事。俱一一述其概要、务输入参政之知识,养成健全之国民。壬、世界知识。凡世界有名之事实.著名之胜迹,亦略述其概.以养学生之世界观念。v本书分是分配如下:甲、各课生
40、字皆有限制,力求平均。乙、一、四、七、十四册,供每学年第一学期之用.每册四十八课.以便每星期教授三课。其余各册,以学期较短。每册三十六课。每星期亦教授三课。丙、本书每课字数逐渐加增,惟暑假日数较多,假后儿童,其解读之力,每弱于未假之前,故四、七、十等册之前数课,辄较前册之后数课较短,待解读之力渐进。乃渐增多。v 本书图画注意之点如下:甲、初学儿童最喜图画,故第一学年三册几乎无课不图。以后逐册减少,然凡可图者皆图之。乙、图画所以辅助文字,取便了解,本书凡房屋衣服陈设之类,务求简单。力避奢华高贵之习。丙,务求与实物相肖,绝无牵强草率之病。丁,间插彩色图,以增儿童之兴趣。新制 中华国文文教科书(高小
41、全9册)文字特色v甲、详言国体、政体及国民知识、世界知识。期输入国民政治之常识。v乙、注重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之义,以巩固中华民国。v丙、表章固有之国粹,古人言行、名流著作,以资观感。并为练习作文之助。v丁、兼采经史子集各体文字,以引起文学之兴味。涵养优美之感情。v戊、本书继续初等教科。前数册文字以显明为主,俾与初等衔接。后数册则渐高.其程度绝无邋等之弊。v内容特色v 甲、修身。选用昔贤往事之兴味浓厚者,寓言之有益者。隐以陶冶其性情。v乙、历史。选用国内义勇正直之传记,国外英雄豪杰之事迹。而尤注重于近世史。v丙、地理。选用记游记风土诸体,以饶于兴趣,而以足与地理科相发明者为断。v丁、理科。选用动
42、物植物矿物生理卫生物理化学之关系于人生生活者,并及近世之新发明家。v戊、实业。如农林工商.如铁路矿产俱述其概要、以为学子自营生计之基础。v己、人事。如居家如酬世。如改良社会破除迷信,皆述其当然之理。2、商务印书馆1918年8月起初版的新体国语教科书(1一8册),庄适等编,庄俞等校订,供国民学校春季始业用。在广告“本书之特色”中写道:(一)完全用国语编辑.最合国民学习应用。(二)生字之旁均加注音字母。(三)句读圈点均用新符号。(四)所选教材与常识实用均有关系。(五)材料极有兴趣。(六)注重练习。”教育部审定批词“.,.是书专为国民学校练习国语而设,用意可嘉。第一册支配注音字母,完全纳入,并加练习
43、。各课具见苦心。”v分量分配 甲、一、四、七三册,供每学年第一学期之用。每册三十二课,每星期教授二课。其余各册,每册二十四课,亦每星期教授二课。乙、本书字数自二百字左右起、递加至三四百字、但文字长而浅者,或短而深者。按照程度悉心分配,不拘此例。本书图画注意如下:甲、以人物肖像及风景写真为主。乙、非图不明之处必插图以明之。丙、凡有图画。无不惟妙惟肖。近于牵强附会者,概所不取。v单级教学 所谓单级学校。就是将全校年龄、程度不尽相同的若干年级的儿童。编为一个学级,在同一教室里同时施教的学校,就教学方式而言,同年龄的儿童编成同一学级进行教学的称为“单式教学”,将不同年龄、程度不等的儿童编成一个学级进行
44、教学的称为复式教学”。“复式教学”义可根据组合程度不同,可分为“两级复式”、“三级复式”、“四级复式”等。初等小学只有四个学年,实行四级复式教学的初级小学就是的单级学校。代表教材:新制单级国文教科书刘传厚、范源廉、沈颐,中华书局。中学国文教科书的编写这一时期,中学国文教科书主要有:v1913年8月,商务印书馆按新学制印行的中学校用,共和国教科书 国文读本,1914年 印行了配套的中学校用,共和国教科书 国文读本评注。v中华书局1914年和1915年印制的新制国文教本及新制国文教本评注。这两套教材影响都很大,前者经官方审定,为法定教材。后者多次重印,影响广泛。中学校用 共和国教科书 国文读本 v
45、14册,编纂者:武进许国英,校订者海盐张元济,武进庄俞,长乐高凤谦。v体例与清末教科书基本相同,亦按文学史逆推选文,但各册选文时期有若干重叠。第一册选清至宋文。第二册选明至唐文,第三、四册选唐汉以上.至周秦经史为主。各册篇数不定,从57至66不等。四册读本供中学四年之用。v 依据“中学国文程度,较高于小学,故宜授以适当之作文法理,且使略知本国古今文章轨范,以期共保国粹。一切文字应用时异势殊,非复窜改涂抹所能供给。兹编特创新例。斟酌分量、既不泥于时代之升降,亦不囿于门类之分科。虽同为选录名家之文,而要以中学教科适用为准则,且不背于部定法程。由近世文以进于近古及远古,惟生存人之文不录”的原则。v“
46、部定中学校课程标准时问.国文为每周7时一、二年)及5时(三、四)除作文、习字,文法、文学史等子目外,讲读系每周三时及二时计,一、二、年,每学年得百二十小时;三、四年,每学年得八十小时。故是编每册分量定为三万左右。则一、二年每小时讲授二百数十言;三、四年程度较.高。可递加至三百数十言。其有多余时问即归诵读,诵读不可不实行,于作文进步甚有关系),约三时间酌留一时间供诵读之用,大致适相符合。其间篇数、字数,不能无伸缩,可由教员临时酌定。”v 读本各册均用递进法,以浅深为先后,时代与文体略备。递进法在各册的编次上,逆时序选编,其间酌分时代派别。如第一、二册选文。准现代至唐文为主,而以论辩书说,注重事实
47、上发挥之文为多。第三、四册则准唐汉以上至周秦经史为主,而文字渐趋繁复邃深。v选文不是简单地依篇幅长短定难易,依段落多少定简复,但论神味不拘形式,但篇幅太长的不选。从前选本多不选诗歌,本书编辑认为诗歌可以涵养性情、宜导血气。因而取古风之声律和顺,易学易能者。每册列入数首。v“兹编与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相衔接,故所选文字例应避去复沓,虽名人名作不容复选,以严界别。且有一气相衔之用。”“选文通例凡文字结构、段落及句法章法,一一加以圈点。俾学者于筋节关键一览了然、诚最便于教科。不可以为评文陋习而废之也。兹编既存圈点,更以段落提顿之说明及评之要语。或采旧说或出新意。俱入之评定本中,为读兹编者得一良友。”v
48、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文章内容所涉及的各类典故、作者等。特另编评注本四册,与国文读本配套,相辅而行。中学适用 新制国文教本(14册)v编者:谢蒙,阅者:范源廉,姚汉章v全套教本选编了1 46人的319篇文章,教本的编排体例有自已的特点。每册选文按文休分类编排。每一大类又按文章的时代先后依次排列。v选文94%是散文体,还有少量的铭文21(篇)、诗(2篇)及赋(7篇)。v与新制国文教本配套,中华书局出版了新制国文教本评注(14册)。第二章 民国时期教材建设第一节 教育思想及学制v1920年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训令全国各国民学校:“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现改国文为语体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v
49、这一时期,随着杜威(1919)年、孟禄(1921)、克伯屈(1927)、伯克赫斯特(1925)等来华进行调查、演讲。我国的教育从早先模仿日本为主转向接受美国的影响。修改学制问题也被提出。v19l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晏阳初在法国为华工编辑驻法华工周报。对华工进行教育。这视为我国平民教育的起源。1923年8月,在北京清华大学召开第一次全国平民教育大会。推进平民教育,期以教育力量使国家富强。平民教育成为当时我国颇具影响力的教育思潮:v1919年2月,作为杜威和孟禄学生的陶行知发表论文教学合一,提出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为改革中国教育、突破传统迈出了很大的一步。后在张伯苓的影响下,改为“教学
50、做”合一,“教学做不是一件事,是三件事。”“要在做上教,要在做上学。”突破以教授为本位的灌输式教授法。v20世纪20年代,苏沪少数中小学进行道尔顿制试验。同时,“自学辅导法”传入中国,演变为“导学教学法”。v1922年,北洋政府颁发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学制由原来的“七四制(小学七年、中学四年)”改为“六三三制(小学六年,初小四年、高小二年;中学六年,初中前三年、高中后三年采用选科制,可以依设科性质定初中四年高中二年或初中二年,高中四年。初中单设)”。这就是“壬戌学制”。v1923年,颁布新学制课程纲要。第一次将课程文件分为总纲(课程计划)和各学科课程标准,这是以后课程纲要(课程标准)编制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