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共7课)(2022新版).docx

上传人(卖家):luzy369 文档编号:3519954 上传时间:2022-09-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共7课)(2022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共7课)(2022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共7课)(2022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共7课)(2022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共7课)(2022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单元 地球的运动1.我们的地球模型【教材简析】“地球的运动”单元学习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本课作为起始课引入了在这一领域常用的学习工具模型,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教材分为三个模块:模块一,梳理已知的地球知识,为模型制作做准备;模块二,制作三种地球模型;模块三,展示对比评价三种地球模型由于宇宙空间观察的条件限制,我们常常通过模型与模拟实验进行宇宙科学领域的学习而科学家在进行此领域的研究时,也会把已知表达在模型上,并利用模型进行模拟实验,从而得出新知,再通过实践观察验证新知本课也是通过制作模型帮助学生整理已掌握的知识,并希望学生把自己制作的模型应用在后续的各个主题的研究中,从而获得新知本课

2、的重点是动手制作各种类型的地球模型,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为整个单元的学习提供动力,奠定基础【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孩子对地球的形状结构运动等有了自己的认识,但还不够全面在这一课中,学生通过整理知识制作模型观察和比较模型,可以更加方便地交流地球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用模型表达已有知识的能力和提高学生读懂模型的能力模型建构的学习方法是贯穿整个单元的,所以我们的模型制作不能仅停留在课堂上,更应该延伸到课堂之外,学会制作改进利用模型进行学习【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制作和观察各种地球模型,识别和了解地球的相关知识(结构海陆分布运动),应用模型建构到地球知识的学习当中科学思维

3、运用思维导图梳理已知的地球相关知识并使其结构化;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将一类或多类知识表达在模型上探究实践在思维导图的绘制中,能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已有认知并进行合理分类;在交流讨论中,能完善思维导图并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在模型制作的过程中,能利用不同材料把抽象的地球知识准确地表达到实物中态度责任在模型展示比较评价之后,感知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能不断改进自己的模型并应用到后续地球主题的研究中,对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内容探究保持好奇心与探究热情【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不同材料,动手制作能表达各类地球知识的地球模型难点能用模型准确表达自己所了解的地球知识【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菜刀一把三种不同颜色

4、的橡皮泥(红黄蓝)抹油的小刀(防沾刀)直径12cm的白色泡沫球若干个地球仪学生1.每组自备水彩笔橙子筷子抹布;2.记录单【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书中“橡皮泥地球模型”图片)1.出示教科书“橡皮泥地球模型”图片提问:大家觉得这是什么? 追问:怎样判断出来的?(预设:绿色代表陆地蓝色代表海洋 )这是一个地球模型,通过它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多少及分布情况揭示课题:我们的地球模型(板书)2.我们还知道哪些关于地球的知识?关于地球你又有哪些疑问?把它们写在记录单内 设计意图聚焦于教科书“海陆分布模型”,引起学生对于已有地球知识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二我知道和感兴趣的地球知识(预设8分钟)材料准备:记录单1.明确活动要求(1)绘制思维导图,注意分类合理(2)提出可探究的关于地球的问题2.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1)选1-2组汇报,全班交流,排除一些明显错误的观点(2)整理地球知识,完善思维导图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全班讨论,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巩固已经知道的地球知识,为制作模型做好铺垫三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模型(预设22分钟)材料准备:课件(地球内部结构图地球海陆分布图东西半球分界图)菜刀三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红黄蓝)抹油的小刀泡沫球水彩笔橙子勺子筷子抹布1.导语:我们已经掌握了很多关于地球的知识,我们是否也可以根据自己想表达的地球知识制作

6、不同的地球模型呢?2.观察地球结构模型我们曾经用三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了地球结构模型,剖开并观察地球结构模型的剖面(微课视频出示,唤起学生对模型的认知,感受其作用,调动积极性)3.制作我们的地球模型(1)谈话:我们能做什么类型的地球模型?表达地球的什么知识?(学生各抒己见,符合实际情况,言之有理即可)(2)微课展示“海陆模型”“自转模型”制作方法(播放微课,解决制作当中可能存在的难点,方法仅供学生参考:“海陆模型”先用铅笔勾勒海陆边界轮廓,再涂色“自转模型”制作时,橙子可切可不切)(3)谈话:看完微课之后,大家有什么新的想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而不是按照微课视频做出千篇一律的模型,鼓励为主

7、)(4)动手制作模型提供材料,学生自行领取组内先做一个模型,时间允许可向老师申请做其他模型(5)小组模型展示小组上台展示,说明模型类别从这个模型中能得到什么信息?4.研讨:模型的比较与改进(1)对比不同的模型,他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不同:模型表达的地球知识不同,制作方法材料也不同,适用的范围也是不同的;相同:都能表达某一类的地球知识,都有地球的基本特征,都能用于科学研究(明白模型的意义)(2)“我们的模型”还可以如何改进?思考:怎样可以使模型更加精确地表达地球知识?怎样使模型更美观?怎样可以方便实验?设计意图五年级时,已经用橡皮泥做过“地球结构模型”,所以制作的难点是“海陆分布模型”和“自转模

8、型”,通过微课简洁明了出示制作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四拓展(预设:4分钟)材料准备:地球仪1.观察地球仪2.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获取哪些信息?设计意图观察专业的地球仪,学生获得非常多的信息,同时会与自己制作的地球模型进行比较,体会模型改进的意义,了解改进方向五课堂小结(预设1分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学会了如何把已知的知识用模型表达出来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要和科学家一样用自己制作的模型进行实验探究,在不断地改进中研究更多关于地球的知识!设计意图建模的思想贯穿整个单元,第一节课中的模型制作是已有知识内化后的外现,在本单元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到自己制作的模型进行研究,必要时进行改进,感受模型的价值【

9、疑难解答】1.课堂内制作地球模型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导致没有时间对模型进行研讨和改进,该怎么办?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一个课时内很难将所有目标落实本课一共涉及了三种模型,其中“结构模型”五年级的时候学生就已经制作过了,所以“橡皮泥地球结构模型”我们可以让学生课前完成“海陆分布模型”是最花时间的,对海陆分界线的“精度”不应要求过高;将平面的海陆分布图绘制到球面上,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教师需要进行一定指导“地球自转模型”制作时,橙子内部的果肉可以先不掏出(掏出果肉是为了长久保存,可回家掏)模型改进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应贯穿于本单元每一堂课和课后时间,我们也要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材料和更多的工具”在模型的制

10、作中能起到极大帮助,鼓励学生课后利用家中材料和工具制作更加“精良”的地球模型【教学后记】2.昼夜交替现象【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2课本课从认识昼夜交替现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随即用一个问题“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现象,它是如何产生的呢?”聚焦到探究主题上来,旨在充分展露学生对昼夜现象的看法,试着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关系入手,独立思考并形成自己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基于学生前概念的多样性与现象本身的复杂性,本课希望让学生能自主展示各种解释方案,暴露自己的原有认知,然后对自己的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通过讨论交流思维碰撞发现问题修正解释,最终推动学生的认知向前发展教材主要安排四

11、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学生独立地思考并形成自己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二是像科学家一样研讨交流我们的解释;三是做模拟实验,初步检验假设是否成立;四是交流实验结果,修正解释或提出进一步的研究问题【学情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文现象,每天都在上演,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但是,学生熟悉的只是现象的特征,对现象成因的理解却比较模糊从教材编写来看,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教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虽然最后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科学需要通过亲身经历

12、科学探究,从而产生深刻的科学价值观【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昼夜交替模拟实验,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解释可以有多种科学思维运用比较的方法,能区别昼夜交替现象成因假设中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关系探究实践能根据已有知识,用口述画图等方式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提出有依据的假设能基于假设,制订可行的探究方案,并通过模拟实验对假设进行验证态度责任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感兴趣,愿意和同学合作,能与同学分享观点,保持探究昼夜交替现象真正成因的热情【教学重难点】重点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提出有依据的假设,并用模拟实验验证难点思考并归纳出各种假设的本质区别是地球和太阳运动状态不同【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班级记录大表学生实验材料

13、一套学生手电筒地球海陆分布模型作业本【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同一地点的昼夜照片昼夜交替动图1.观察同一地方的白天与黑夜的图片,引出昼夜概念2.观察一张昼夜交替的动态图和一个太空视角的地球昼夜交替的动态图,让学生认识这种现象是昼夜交替现象3.谈话:昼夜交替现象每天都在上演,是地球上最常见的自然现象,那么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设计意图出示图片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白昼黑夜的特征,直观观察昼夜交替现象,为探究昼夜交替现象成因做铺垫二探索和研讨(预设35分钟)材料准备:手电筒自转模型学习单(一)提出假设(预设8分钟)1.引导思考:如果没有太阳光的照射,会有昼夜交替现象吗?如果地

14、球是个透明的球体,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太阳和地球都静止不动,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 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都是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必要条件2.思考并猜测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请学生把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假设用简单的示意图记录下来可以用小圆代表地球,大圆代表太阳,用箭头表示运行的方向(视频演示假设示意图画法)3.请学生上台展示介绍, 老师将学生的观点画在黑板上,其他同学补充(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3)地球自转(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也自转4.交流学生提出的假设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设计意图画想法旨在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交流观点的环节能让学生在与他人观

15、点碰撞中,产生新认知,并产生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设的动力(二)模拟实验,检验假设(预设12分钟)猜测也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法,到底哪种假设是正确的呢?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进行验证1.确定模拟实验的材料,使学生明白寻找具有相似特征的材料来代替地球和太阳,以能保证实验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用地球模型模拟地球,用去掉反光罩的手电筒模拟太阳)2.出示实验材料,先让学生思考实验操作步骤,然后播放视频简单演示3.明确模拟实验要求(1)严格按照标准判断昼夜交替现象(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4.学生分组模拟实验,及时记录,教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基于假设制定可行的探究方案,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初

16、步判断该假说是否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三)交流研讨,总结发现(预设15分钟)1.交流:通过模拟实验,哪些可能性是成立的?哪些是不成立的?明确观察到什么现象可以判断出现了昼夜交替(一个小组先汇报,用记录单展示,并解说,其他小组再补充与质疑,质疑的过程可以让学生现场演示,来解决问题)2.思考: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不同?(预设:每种假设不同点就是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运动状态不同)3.谈话:对于“为什么地球上的昼和夜会不断地交替”这种自然现象,虽然有多种可能的解释,但与事实相符的只有一种,我们应该如何进一步确认哪种假设是正确的?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展示与交流充分了解每种假设的特点,在对比中

17、发现每种假设的本质不同,进而找到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本质原因三课堂小结(预设:2分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昼夜交替现象,昼夜交替现象每天都在循环往复,是地球上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为了探索地球上昼夜交替的真正原因,我们今天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模拟验证新的认识 科学的进步没有捷径可走,人类认识地球和宇宙的过程是漫长而又艰辛的,很多科学家为之付出了努力甚至牺牲,但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并不会因此而停止设计意图通过小结活动引导学生对所学进行回顾与梳理,同时明确科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疑难解答】1.通过模拟实验发现,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但实际上与事实相符的只有一种,我们应如何进一步确认哪种假

18、设是正确的?通过对模拟实验现象的总结,发现四种假说都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但事实只能是一种情况因此进一步确认哪种假设是正确的,首先要对比分析成立的假说有什么不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对比分析,各种假说的不同在于地球和太阳的运动关系不同,因此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关键在于确定太阳和地球的运动关系,这是后续将要学习的内容,也可以建议学生利用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现象和经验来辅助判断【教学后记】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3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人类在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上,有过两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学说,分别是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本课将在前一课学

19、习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发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关键在于确定地球与太阳的运动关系在本课中,学生将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初步体会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艰辛而漫长的历史探索过程,并且能够了解到每一种学说在历史上都有其产生发展修正革新的过程同时通过对比分析,获取地球运动的关键信息,并依据正确的信息对第1课中的地球模型进行改进,再利用改进后的地球模型进行模拟实验,最终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正确解释【学情分析】在本课中,学生通过阅读文献资料获取了地球与太阳运动的关键信息后,需要进一步探究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关键在于确定地

20、球与太阳的运动关系,因此本课需要学生依据正确的地球与太阳运动的信息再次进行模拟实验,最终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正确解释【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资料阅读及模拟实验,知道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同时绕地轴自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科学思维运用模拟实验推理论证等方法认识到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 探究实践在阅读过程中学会使用文献摘要,并能通过阅读文献获取地球运动的相关信息;在模拟实验的过程中能依据正确的地球运动信息改进地球模型,并利用模型认识到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态度责任在了解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中,体会到所有科学观点都需要众多证据的支持,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要有证据意识,并能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

21、观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通过阅读资料获得地球与太阳运动的准确信息,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难点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整理第2课中几种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假说学生1.每组准备反光效果好的小圆贴片较硬的金属丝学生自制的地球模型手电筒;2.记录表【教学过程】一聚焦问题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上一节课中几种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假说1.出示上一节课中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几种假说提问:这几种假说都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它们的区别在哪里?2.教师总结:确定地球与太阳的运动关系才能确定哪一个解释与事实相符3.揭示课题: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板书)设

22、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每种假说的根本区别是地球和太阳的运动状态不同,从而聚焦到研究地球与太阳的运动状态主题中来二阅读资料,认识地球与太阳的运动(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记录表1.教师介绍:人类认识地球和太阳的运动经历了极其漫长的过程,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是两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学说2.学生阅读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比较他们的观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并记录在记录表(韦恩图)中3.组织学生交流“地心说”和“日心说”相同点与不同点,教师以韦恩图的形式进行板书记录4.提问:比较两种学说,谁的观点更具说服力,你的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正确的运动形式:地球绕太阳转

23、动,同时绕地轴自转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初步体会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艰辛而漫长的历史探索过程,并且能够了解到每一种学说在历史上都有其产生发展修正革新的过程,同时通过对比分析,获取地球与太阳运动的正确信息三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反光效果好的小圆贴片较硬的金属丝第 1 课中学生自己制作的地球模型手电筒记录表1.改进地球模型教师出示地球模型提问:这是我们在第一节课中做的地球模型,我们该如何改进模型进行模拟实验?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2.教师总结改进要点:(1)根据地球与太阳的运动状态改进原有的地球模型,增加实现自转的“地轴”(地球有自转轴且地轴倾斜作为事实直

24、接告知学生即可,不必过度延伸)(2)在地球模型相对的两个面上分别贴上1个反光的小圆片,使两个小圆片刚好分别处于白天和黑夜,为了方便观察和交流给小圆片编号“1”和“2”3.通过观看微课进一步了解改进地球模型的方法4.出示实验要求:(1)将“地轴”从地球模型的南极穿入北极穿出(2)观察反光贴纸是否能在地球自转一周的过程中产生了一次昼夜交替现象(3)把观察到的现象,用画图的形式记录在活动记录表中活动记录表:画出小圆片的亮暗情况5.学生改进地球模型,进行模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6.交流研讨:学生借助活动记录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7.教师通过微课总结:地球绕地轴自转,使地球上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设计意图

25、让学生依据地球运动的关键信息,改进地球模型,再改进后的模型进行模拟实验,最终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正确解释这样的设计,既体现科学的严谨性,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四课堂小结与拓展(预设5分钟)1.课堂小结提问:本课进行的昼夜交替模拟实验与前一课中的昼夜交替模拟实验有什么不同?(预设:引导学生从实验条件实验结果和自己的感受 三方面去表达教师可以在学生表达完成后,指导其总结出关键信息如:当学生谈到增加了地轴,可以总结为“实验条件的不同”,从而引导学生从实验条件方面继续发散思维)2.拓展课后收集更多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的资料设计意图通过小结活动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与梳理,同时通过拓展活动激发学生继

26、续探究地球自转的兴趣【疑难解答】1.改进地球模型时,怎样才能保证“地轴”从地球模型的南极穿到北极而不发生偏移?在改进地球模型时要保证“地轴”从地球模型的南极穿到北极不发生偏移,可以借助筷子或比较细的小木棍等合适的不会弯曲的工具,将模型从南极到北极钻一个孔,再将金属丝沿着孔从模型的南极穿入北极穿出,就不会发生偏移了2.在进行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时,为什么要在地球模型上贴两张反光贴纸?在进行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室时,贴上反光贴纸更便于学生的观察和交流而在模型相对的黑夜和白天两个面上各贴一个反光贴纸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地球上的昼夜交替,不仅有昼和夜的交替,还有夜和昼的交替【教学后记】4.谁

27、先迎来黎明【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4课在前两节课学习的基础上,本课将同第2课第3课一起解决课程标准里的学段目标“知道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知道地球自转轴及自转的周期方向等”此前,通过哥白尼学说,学生已经知道了地球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 那么本课的内容则落在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转周期,以及自转形成了天体的东升西落现象上本课通过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地球”,按不同方向模拟“地球”转动,观察谁先迎来黎明再通过“地球椅”体验活动,结合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的事实,推理得出地球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确定了地球自转方向之后,结合“人体地球”的模拟实验,就

28、能知道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即东边比西边先迎来黎明最后,再利用地球模型进行模拟实验,验证我们推理出来的结论,巩固本课的学习目标【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绕着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但对于地球自转的方向并不是很清楚在生活中,学生观察到太阳每天是东升西落的,那么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太阳的运动方向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缺少相关的知识储备【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模拟实验和对生活现象的分析,知道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认识到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东边比西边先迎来黎明科学思维运用模拟实验推理论证等方式认识到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科学探究:在模拟实验中能

29、通过手拉手围成一个“地球”的模拟实验来探究“谁先迎来黎明”;通过“地球椅”地球模型等模拟实验的体验,结合生活实践来理解相对运动的特点态度责任对探寻自然现象,解密自然规律保持好奇心和探究兴趣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教学重难点】重点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个城市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难点认识相对运动,感受相对运动,并且联系实际,从而分析出地球的自转方向【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班级记录大表地球仪学生打印好的“北京”“乌鲁木齐”“东”“西”大字双面胶红色圆卡纸可以旋转的办公椅手电筒学生制作的地球模型小圆片贴纸中国地图作业本【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聚焦揭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回顾前几节课

30、所学的知识:地球不停地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2.提问:当天开始亮的时候,我们就迎来了黎明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一样吗?3.猜一猜:北京和乌鲁木齐这两个城市,谁先迎来黎明?设计意图把两个城市谁先迎来黎明的生活事实提供给学生,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以此作为研究地球自转的起点二探究谁先迎来黎明(预设30分钟)材料准备:中国地图打印好的“北京”“乌鲁木齐”“东”“西”大字双面胶红色圆卡纸可以旋转的办公椅手电筒学生制作的地球模型小圆片贴纸(一)模拟实验:谁先迎来黎明(预设12分钟)1.找一找位置:要想知道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个城市先迎来黎明,我们要在地图上找到这两个城市的位置2.教师出示中国地图

31、,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乌鲁木齐在北京的西边3.出示模拟实验的要求:(1)每个小组的同学手拉手,面朝外,围成一个圆圈,模拟地球(2)其中一个同学身上贴上写有“北京”和“东”的纸片,代表北京;在他右手边的同学身上贴上写有“乌鲁木齐”和“西”的纸片,代表乌鲁木齐再请一个同学站在圈外举一个红色纸片,代表“太阳”(3)大家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慢慢转动,观察谁先看到太阳,也就是谁先迎来黎明;再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慢慢转动,观察谁先看到太阳,也就是谁先迎来黎明4.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5.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得出:地球自转方向不同,北京和乌鲁木齐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也不同(

32、二)认识相对运动(预设10分钟)1.过渡:地球到底是自西向东转动,还是自东向西转动呢?我们继续来研究2.说说生活经验:我们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吗?当你坐在汽车上,汽车往前进时,窗外的树木是怎么运动的?当汽车往后退时,窗外的树木又是怎么运动的?3.体验相对运动(1)老师这里有一把转椅,当你坐在转椅上,向右转动时,你看到的景物会怎样?当你向左转动时,看到的景物会怎样?(2)学生体验,说自己的发现(预设:人向右转动时,看到周围的景物在向左转动;人向左转动时,看到周围的景物在向右转动)4.你在生活当中还有类似的体验吗?(预设:坐旋转木马乘观光电梯时看到的景物移动方向和木马转动电梯运动的方向也是相反的)5

33、.小结:像这样,物体移动的方向和看到的景物的移动方向相反,被称为“相对运动”6.提问:设想我们坐在地球这个“大转椅”上,而我们每天看到的太阳和其他天体都是东升西落的,由此可以推断出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预设:自西向东的)(三)再次模拟谁先迎来黎明(预设8分钟)1.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我们怎样在地球仪上看到北京先迎来黎明呢?2.微课展示模拟的方法:在地球上找到北京和乌鲁木齐这两个城市,分别用不同颜色的小圆片贴在上面,打开手电筒(使其照亮半个地球),慢慢地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仔细观察哪个城市先迎来黎明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4.交流研讨:(1)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一个城市先迎来黎明?你是如

34、何知道的?(预设:北京,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动,北京先被太阳照到,所以北京先迎来黎明)(2)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实验观察自转一周时,一个地区只有一次黎明,而我们生活的城市每天也只有一次黎明,所以可以推理出自转一周就是一天,即24小时)设计意图从地球视角的观察,到相对运动的理解,再到宇宙视角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由浅入深地研究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及形成的天体东升西落现象三课堂小结与拓展(预设8分钟)材料准备:图片学生记录单1.课堂小结提问: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预设:地球是在自西向东自转的,所以不同的城市迎来黎明的时间也不一样,北京先迎来黎明,乌鲁木齐后迎来黎明物体运

35、动的方向和周围景物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这叫做相对运动)2.拓展出示中国地图,提问:在我国,最早日出和最晚日落的地方,在哪里?请在中国地图中指一指它们的大概位置请学生在地图上指一指,说说这样想的理由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阅读作业本上“实践拓展”中的最晚日落和最早日出的城市,完成相关的作业设计意图通过小结活动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进行回顾与梳理,通过在中国地图上寻找最早日出和最晚日落地方的拓展活动达到知识的迁移【疑难解答】1.“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的两个模拟实验中,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这一事实是判断地球自转方向的依据之一,但“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并不是本课要解

36、决的主要问题,明确地球自西向东转才是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在第一个模拟实验中,关注谁先看到“太阳”,其实是在以地球的视角研究地球自转的方向在第三个模拟实验中,从“太阳”的位置进行观察,其实是在从宇宙视角研究地球自转的方向,这样能更清晰地明确地球是自西向东转的此外,在第三个模拟实验中还要弄清楚自转一周的过程中,同一个地区迎来了几次黎明,这样也就弄清了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教学后记】5.影长的四季变化【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的第5课前面几课中,学生初步了解了地球的基本特征和自转现象,在这样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同一物体在不同季节正午时分影子的变化规律,为下一课学习地球绕太阳公转做铺垫聚

37、焦部分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日影一天长短变化规律,提出问题日影变化会随着季节有规律地变化吗?探索部分分为四个环节:一是查找资料,了解古人是如何观测日影变化的;二是制作简易圭表;三是用手电筒模拟四季太阳的不同位置,利用制作的圭表测量正午的影子长度变化;四是利用自制圭表,实际观察一年时间拓展部分让学生观察“北京地区日出日落时间和正午太阳仰角的变化表”,对课堂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延续【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对地球的特征和自转规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地球公转特点的认识还比较欠缺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看到物体的影子在一天当中不同时段是不一样的,但是没有观察过影子在一年四季中的变

38、化也存在一定的规律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在模拟实验中感受影长的四季变化规律【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阅读资料及模拟实验,知道同一地点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会随着季节改变呈有规律的变化;并了解圭表是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科学思维用建构模型的方法,认识同一物体影长的四季变化规律探究实践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创新性地完成圭表的制作,在模拟实验中能用自制圭表模拟测量同一物体在四季的影长态度责任通过复制古人仪器,感受古人的智慧,体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自制圭表,模拟测量四季日影的变化难点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影长的四季变化规律【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班级记录大表学生1

39、.每组提供A3卡纸A4卡纸刻度尺双面胶铅笔剪刀手电筒“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的标志物;2.观察记录单一聚焦(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回忆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长的变化规律: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长是怎么变化的?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变化?2.谈话:四季交替,年年循环,日影变化会随着季节有规律地变化吗? 3.板书课题:影长的四季变化4.讨论:有怎样的规律?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一天中物体影长的变化规律来引出影长的四季变化规律,有利于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二探索和研讨:(预设30分钟)材料准备:A3卡纸A4卡纸刻度尺双面胶铅笔剪刀手电筒“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的标志物观察记录单(一)查阅资料:了

40、解古人的方法 1.提问:古人也考虑过这个问题,那么他们是如何观察日影的四季变化规律呢?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古人观察日影变化的方法:中国古代使用名叫圭表的天文仪器观察日影长度,圭表由圭和表组成,圭是有刻度的平面,表是立在圭上面的一根柱子正午时,表会在圭上投影出暗影,影子长度在四季呈现规律变化,人们还根据影子长短划分了中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3.学生分享: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了什么?4.教师结合圭表的图,讲解圭表的结构和原理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资料分享收获教师讲解,学生能更好地对古人的观察工具圭表有具体的了解,从中感受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先进(二)动手制作圭表1.过渡:今天,在课堂上我们也来学习下古人

41、,制作一个简易圭表,探究日影的四季变化规律2.教师出示材料:A3卡纸4卡纸刻度尺双面胶铅笔剪刀3.小组讨论:如何利用所给材料制作圭表?4.交流:分享自己组想到的方法和注意点5.出示实验要求:(1)将表固定在圭上时,表与圭上的“0”刻度对齐,且两者要保持垂直(2)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制作简易圭表7.讨论:除了卡纸,生活中我们还能利用哪些材料来制作圭表?鼓励学生在课后用更多的身边材料来制作圭表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勇于在课后用新的方法和新的材料有创意地完成圭表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求每个同学都动手制作圭表,便于在课后利用自制圭表进行进一步观察(三)利用自制圭表,模拟影子长度

42、的变化1.谈话:要知道一年四季正午的日影长度变化规律,我们要先知道同一地点正午时分太阳位置的四季变化根据生活中的观察,我们知道夏天的太阳比较高,冬天的太阳比较低,而春天秋天的太阳高度在夏天和冬天之间2.微课展示模拟的方法:用手电筒模拟太阳,记录当手电筒处在不同的高度时,表投射在圭上的影子长度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4.将所有组的实验数据在电脑上绘制成柱状图,交流研讨:同一地点,一年四季正午时分,影子长度有着怎样的变化规律?(预设:(1)同一地点,正午影子在夏天最短,冬天最长,春秋在两者之间;(2)同一地方正午影子长度呈有规律的变化,夏至到秋分到冬至逐渐变长,冬至到春分再回到夏至影长又逐渐

43、变短)(四)实际测量在课后把自制圭表放在正午时分太阳可以照射到的窗边,记录一年四季影子的实际长度设计意图利用微课展示实验过程,一方面可以节省教师讲解时间,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实验注意点展示所有组的数据,学生通过观察自己组的数据,再比较其他组的数据,从而找出日影长度的四季变化规律三课堂小结与拓展(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1.课堂小结提问: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2.拓展(1)思考:所有地方的正午影子长度都随四季变化而规律地变化吗?不同地点,同一时间影子长短一样吗?(2)除了日影长度随四季变化,还有哪些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呢?出示北京地区日出日落时间和正午太阳仰角的变化表,学生观察

44、后说想法设计意图通过小结活动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与梳理,拓展部分先通过两个问题激发学生课后继续探究的兴趣,同时观察数据,了解还有其他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从而达到知识的迁移【疑难解答】1.学生在利用所给材料制作圭表时不会做怎么办? 本节课,制作圭表是重点需要解决的环节,学生在拿到材料后可能会碰到以下疑问:(1)“表”怎么固定在“圭”上?(2)“表”无法与“圭”垂直怎么办?(3)刻度怎么画?针对以上问题,首先可以让学生在初步尝试制作圭表后提出遇到的问题,再集体讨论解决的办法;其次,如果还有问题的话,可以考虑播放制作微课,让学生学习微课中的制作方法【教学后记】6.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教

45、材简析】本课教材基于课程标准的“地球每年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形成四季等有规律的自然现象”学习目标而设计前一课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了解了它们的变化规律本节课则尝试探究地球绕太阳公转与四季变化的关系,并了解地球公转的特点,为后续学习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做铺垫本课的学习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是了解地球公转的特点,推理得出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二是初步尝试探究四季变化的成因但由于四季变化的成因非常复杂,是由多方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倾斜角度与方向保持不变,探究难度大,学生理解难度也大故本课并非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探究活动得出科学准确的四季变化成因,而是纠正学生常见的一个错误观点【学情分析】通过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地球自转的特点以及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但对于地球的公转特点不甚了解许多学生对四季的成因有着较为普遍的错误认识:夏季地球离太阳近,温度高;冬季地球离太阳远,温度低以学生目前的知识与能力储备难以真正理解四季的成因,通过本课学习不仅要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还要在学生心中埋下继续探究的种子【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阅读资料及模拟实验,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为一年,认识到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科学思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科学 > 教科版(2024) > 六年级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共7课)(2022新版).docx)为本站会员(luzy369)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