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一章 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l企业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l企业经营管理的变化趋势l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导读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受社会政治、经济、技术、人文和自然与生态环境的深刻影响。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管理的深化,客观上要求企业文化不断地发展与创新。本章第一节分别从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五个方面阐述,分析其变化及对企业文化的直接与间接影响;第二节基于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增长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的深刻而重大的影响,阐述企业经营管理呈现的若干变化趋势;第三节在探讨企业文化理论研究趋势和实践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揭示企业文化内容的创新与
2、发展方向。第一节企业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 企业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而存在;自然,企业文化也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而生成与发展。因此,要塑造健康并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必须认真分析影响企业文化生成与发展的环境因素。影响企业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行业竞争状况、科技发展水平、民族文化传统、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企业所处行业的市场情况和所在地区的地方法规、社区文化、风俗习惯、乡土人情等。本书把企业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概括为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进行阐述。前言第一节企业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 一、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 20世纪6
3、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一些学者愈来愈多地关注自然资源短缺和生态不断恶化的问题。有人警告说,如果地球上的资源不能保持不断再生,地球有一天将会像缺乏燃料的宇宙飞船一样危险;许多学者对工业污染、生态系统的失衡提出指责和警告;同时,出现了许多环境保护组织,促使一些国家加强了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和执法。这些对现代企业都是严重的挑战。第一节企业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1资源短缺资源短缺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可分为三大类:无限供给的、有限但可再生的和有限又不可再生的。无限供给的资源如空气等,总体上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污染问题严重,亟待解决;有限但可再生的资源如森林和农产品等,短期内还不会有太大问题,但必须防止过分
4、采伐和侵占耕地;有限又不可再生的资源如石油、煤和各种矿产品,问题最为严重。如果按目前的消耗量来计算,到2050年更多的矿产资源将告枯竭。这些情况意味着,依靠这些矿产品为原料的企业,将面临成本大幅度上升的问题。因此,这些企业必须积极从事研究与开发,尽力寻求新的资源或代用品。资源短缺无疑对企业文化有直接影响,能源危机意识以及节约传统能源、探索新能源,为子孙后代造福的长远发展意识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第一节企业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2环境污染环境污染 现代工业的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水源、空气、土壤被大量污染,这已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公众对自然环境的日益关心,促使许多国家的政府加
5、强了环境保护工作,加强了对自然资源的管理。西方发达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陆续采取了大量措施。但这种干预往往与经济增长和企业扩大生产产生矛盾,由于许多企业要投资于治理污染,因而不能增加生产设备和就业机会,这就影响了经济增长。目前有些国家的管理当局已注意到这个问题。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加速期,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为避免重蹈西方“先污后治”的覆辙,中国政府迄今为止已出台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全国性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上百个,环保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面临巨大压力。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心,一方面限制了某些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某些企业带来了机会,如为
6、治理污染的技术和设备提供了一个大市场,为环保包装创造了营销机会。同时,对企业文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要求企业有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要有社会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观念。第一节企业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3绿色营销绿色营销 与环境保护问题相联系,近年来在世界各地掀起了“绿色营销”新浪潮。绿色营销发端于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影响了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因此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保护环境、珍惜地球”的呼声日益高涨。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第一次召开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向世界提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强烈呼吁。1978年,西德首先提出“蓝色天使”计划,向达到
7、一定生态环境标准的产品颁发蓝色天使标签;美国和加拿大在1988年也开始实行环境标志制度;日本在1989年实行了“生态标志”计划。绿色营销的浪潮从食品开始,不断扩展到其他行业,绿色电器、绿色建筑、绿色原料等相继出现,绿色市场、绿色商业、绿色服务等也蔚然兴起。中国的绿色营销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步的。1989年,农业部正式提出“绿色食品”的概念;1992年11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1994年5月正式成立了“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制定并颁发了一系列有关的规定和标准。在政府的支持下,绿色食品、无氟冰箱、低毒涂料、无铅石油等绿色产品以及绿色商店大量出现。绿色营销观念的逐
8、步深入人心,不但要求企业制定相应的绿色营销策略,开发绿色产品、绿色包装,强化绿色分销、绿色物流、绿色促销,实行绿色价格、绿色服务和绿色管理,推行绿色公关、绿色广告,树立绿色形象等,而且要求企业建立绿色文化,关注社会环境,讲究商业道德,追求人类社会的长期利益,与消费者共创安全优质的生活方式。第一节企业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二、科学技术环境 科学技术影响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是最强大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更是直接而显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包括原子能、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空间技术和生物技术在内的新的技术革命,造就许多新的行业、新的市场机会,同时也给某些行业带来威胁
9、。特别是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等新技术的发展,给企业经营和管理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所以,有人把这种科学技术称为“创新性的破坏力”。技术变革步伐加快创新的机会增多研发费用提高技术革新的法规增多1234第一节企业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第一节企业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三、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包括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由此决定的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经济体制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国家管制、企业制度等。目前,市场经济的浪潮波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尽管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拖慢了世界经济的脚步,贸易保护主义不时抬头,但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没有变,科技迅猛发展的大趋势没有变,社会生产力水平在逐渐提高。全球化和信息化
10、推动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日益提高的消费层次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升级。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使企业经营方式、管理方式与企业文化面临新的挑战。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第一节企业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四、政治法律环境政治法律环境是指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国家制定的有关法律和政策,是企业文化发展中的上层建筑环境。(一)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对企业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制度、政治原则和核心价值观等对企业行为的引领和规范上。(二)法律制度法律制度对企业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界定企业文化发展的法律边界;为企业文化提供处理利益关系的基本依据和准则。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国法律制度愈来愈多地
11、影响着企业经营、管理与文化。法律制度的变化有三个明显趋势:(1)管制企业的立法增多。(2)政府机构执法更严。(3)公众利益团体力量增强。第一节企业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五、社会文化环境(一)社会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的传统文化,如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社会文化具有持续性,世代沿袭传承,并且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以及社会交往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与社会文化相互呼应、相互推动,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一方面,企业文化从社会文化肥沃的土壤中吸收营养;另一方面
12、企业文化又因循自身规律创新发展,向社会不断输送新的文化因子。(二)地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地域经济文化发达状况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地域文化传统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地域商帮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第二节企业经营管理的变化趋势1知识与信息成为稀缺资源知识与信息成为稀缺资源 在传统企业,稀缺的资源是资本,其生产过程主要是资本与劳动者结合的过程,资本所有者在企业权利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资本的极大丰富,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劳动分工的细化,知识与信息的重要性凸现出来,知识与信息成为生产要素,稀缺资源逐渐由资本转向知识与信息,或者说知识、信息与资本同等重要,其生产过程是资本、知识、信息与劳动的结合
13、过程,因此导致知识所有者和参与者的权利加大。知识经济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传统企业的价值观、核心流程和制度特征。2知识所有者地位提高知识所有者地位提高 在知识经济环境里,企业制度最大的特征是知识所有者和资本所有者共同治理企业。从发展趋势来看,随着知识所有者的地位不断提高,未来不是资本所有者而是知识所有者,尤其是拥有管理创新能力的知识所有者决定企业的命运。因此,在未来企业的治理结构中,其主要矛盾逐渐由处理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关系转向处理资本和知识两类所有者之间的关系。知识所有者不仅要占有越来越多的股权,在企业决策中发挥主要作用,而且将由这些人决定企业文化的主脉和方向。
14、一、知识、信息要素与知识所有者地位第二节企业经营管理的变化趋势1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念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念 按照国际著名战略学家哈默尔和普哈拉的说法,企业核心能力指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有机结合的各种技术交流的学识。系统地看,企业核心能力应该包括企业特有的技术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和文化,即包括三个要素:技术力、管理力和文化力,三者处于不同层面,有机组合、动态平衡,使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优势地位。2核心能力决定竞争优势核心能力决定竞争优势 企业核心能力不能从市场交易中获得,它是一个企业不断学习、创造、积累的结果,是独一无二、很难被其他企业模仿的,也是不能被其他资源和
15、能力所替代的。企业培育核心能力的目的是向顾客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大的利益,即通过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获得竞争优势,同时也使企业形成持续盈利的能力。企业战略重点转向培育核心能力这一重大变化,促使企业理智地在眼前利益与未来发展能力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注重特有技术的保护、使用与创新,注重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和管理变革,创造高效的管理模式,实现虚拟经营和盈利模式的创新,尤其注重构塑能够适应并推动上述技术与管理实现最佳组合、产生最大效率的企业文化。二、企业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第二节企业经营管理的变化趋势1企业国际化的大趋势企业国际化的大趋势 金融危机以来,尽管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但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相互渗透
16、度仍不断提高,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企业的国际化范围不断扩大,从资源与市场的国际化,到管理与技术的国际化,再到生产国际化、人才国际化,全方位国际化态势已经形成。从跨国公司的发展轨迹看,经过“国内国际化”“销售国际化”“生产国际化”“研究开发国际化”四次浪潮的洗礼,其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第五次浪潮无国籍公司出现,它直面全球市场配置资源,生产经营活动享有更充分的自由,其生产的产品也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产品”。2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中国企业的国际化 伴随着中国经济崛起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企业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一方面,在国内市场,中国的企业就在与近两万亿美元的外资直面竞
17、争。另一方面,中国一大批企业也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冲破市场阻隔,不仅把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而且在境外上市,筹措国际资本,在境外直接投资,建立研发机构,在国际市场上招聘人才,利用世界先进技术,并且把生产基地建在国外,实现生产国际化。三、企业资源配置的区域化与全球化第二节企业经营管理的变化趋势1互联网改写企业经营互联网改写企业经营 经济学上有一个“梅特凯因定律”,认为“互联网的价格等于其外延的平方”。说明网络经济的价值远远超越传统经济的价值,互联网带来的经济增长不是以算术级数来计算,而是以几何级数来计算的。以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全球化普及为重要标志的信息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和组织管理方式的
18、变化,改变着企业的生产经营理念与商业模式,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2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对企业营销的冲击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对企业营销的冲击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对企业营销的冲击是全方位的。今天,人们借助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可以在短时间甚至瞬间掌握消费者的各样需求,又可以在短时间实现各种资源的整合,组织或开发出新的商品,满足消费者瞬息万变和个性化的需求。四、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第二节企业经营管理的变化趋势1面向未来的技术创新面向未来的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相互渗透、交叉和综合型发展,以及应用于生产的周期大大缩短,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产品数量迅速增加。
19、技术创新是新技术研究、开发、生产到首次实现商业化全过程的经济技术活动,这种经济技术活动的本质是实现企业的科技创造与市场高新技术需求的结合。2技术创新是永恒主题技术创新是永恒主题 在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时代,企业技术创新居于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地位,这对企业文化具有持久性影响。五、技术创新与自主品牌3创造自主品牌创造自主品牌在品牌经济时代,只有加大科技投入与自主创新,把技术创新的成果应用于品牌建设当中,创造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企业才能赢得持久的竞争力和附加利益。第二节企业经营管理的变化趋势1从对立竞争到合作竞争从对立竞争到合作竞争 企业自从诞生那一天起,就注定是在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
20、的。竞争最原始的规则是优胜劣汰、你死我活。时至今日,企业的竞争环境出现了根本变化,市场已经呈现战争与和平共有的状态。2从单赢模式走向多赢模式从单赢模式走向多赢模式 人类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进步的重视,带来企业盈利模式的变化。企业与竞争者分享利益的“双赢模式”,企业与竞争者、消费者乃至社会共同分享利益的“多赢模式”,取代了企业追求自身利益的“单赢模式”。六、合作竞争模式与双赢模式1研究基点突破2研究领域拓宽3研究参照系扩大4研究内容深化第三节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一、研究与探索(一)理论研究趋势5研究新课题难度加大第三节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二)实践发展趋势企业文化战略的核心地位凸显企
21、业家具有不可替代的创新作用企业文化生态发生较大变化企业文化的民族性和独特性日益突出母子公司共建模式逐步完成品牌文化快速成长企业文化管理与党建、思政同向同行企业文化管理与制度建设相互推动企业文化管理更加强化落地实践企业更加重视精神家园建设企业文化印网络冲击越来越开放互联网+文化将推动管理深刻变革第三节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企业文化具有延续性。当然,这种延续不是简单地传承,而是扬弃、演绎、创新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先进文化可能被继承,有些落后文化可能被淘汰,有些文化经过演绎会发生转型。同时,新环境也会造就一些全新的文化。可以预见,未来企业文化的内容将更加丰富多彩,主流文化将更加突出。二、企业文
22、化的创新与发展第三节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对企业创新提出挑战。不创新即倒退、不创新即死亡,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的第一定律。创新文化是企业危机意识、生存意识和发展意识的集中体现。企业创新包括丰富的内涵,既包括技术、产品、市场及经营、服务方式的创新,也包括管理组织、制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均是推动企业文化进步不可或缺的,但就中国经济向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转型阶段而言,创新应是主旋律。在企业资本重组与并购中,不仅应注意资本、技术、业务与管理的改革与重组,更要注意文化的整合与创新。文化的创新是企业改革与重组成功的前提和关键。企业
23、创新文化的形成,一般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文化风格:(1)具有强烈的危机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2)敢于挑战自我,视今天为落后,志在追求更高的目标。(3)敢于打破旧有平衡,创造新的平衡,使企业永远处于动态的发展中。(4)不怕冒风险,善于在风险中寻找机会。(5)容忍过错,宽容失败,为了鼓励人们创新,能够宽容在创新中出现的失误,乃至错误。(6)善于行动,鼓励尝试,千方百计把好的想法变成现实。(一)创新与容错文化第三节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人本价值观仍然是未来企业文化的主旨和主旋律。人本价值观就是坚持以人为中心,以文化人。具体内涵是:(1)树立人的生命本位意识。(2)尊重人的人格与尊严。(3)重视人
24、的自我价值。(4)体现人的主体地位。(5)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人本与能本文化第三节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一个健康的企业心态和形象,这种心态和形象的建立与企业信用实践密切相关,也就是取决于消费者对于企业的信任度以及社会对企业的认可度。信用是企业的立业之本、兴业之道,是企业贡献社会和取得效益的平衡点;信用也是企业文化的底线;信誉是信用的积累,构成企业的无形资产。信用文化机制的构成有三个层次:一是建立在人格和特殊感情关系基础上的特殊主义的信用文化机制,依靠道德约束;二是建立在法律和契约基础上的普遍主义的信用文化机制,依靠法律约束;三是建立在价值观基础上的体
25、现终极价值理性和信仰的神圣信用文化机制,依靠文化约束。在恪守信用的基础上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文化管理的基本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既是其社会性的体现,也是市场经济伦理的基本要求。(三)信用与责任文化第三节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竞争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卓越是企业的内在精神。竞争与卓越文化是与能力本位文化相适应的。众所周知,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差别是客观的。由于人们的天赋不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经历与经验不同、成长的环境不同,因此每个人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都有差别。因为能力差别造成的收入差别,与尊重人权与人格没有关系。竞争与卓越文化代表了企业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只有不断培植这种文化,通过启动
26、收入分配杠杆,在管理中引进竞争机制,才能真正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在企业中使能力强、贡献大的人受到充分激励,使能力弱、贡献小的人受到鞭策,从而激活人们的进取性、竞争精神、卓越精神和学习精神,使企业富有朝气与活力。(四)竞争与卓越文化第三节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未来成功的企业将是个“学习型组织”。按照彼得圣吉的观点,学习型组织具有五种新技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可见学习型组织在共同的愿景下,有着崇高的信念与使命,具有实现梦想的共同力量。与这种学习型组织相适应的是学习文化。在这种文化导向引领下,人们追求通过学习提高素
27、质,开发能力与智慧。学习作为未来企业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对企业能否适应世界变局,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创造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意义。虚拟经营是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企业无形资产增值和品牌效应放大的产物,其本质是借用外力,在较大的市场范围内利用高新信息技术,进行经营资源的组合与配置,从而突破企业自身的能力极限,实现快速增长。与此相适应形成的借力文化,大大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理念,它使企业在经营中更加重视研发,注重培育品牌,开发无形资产价值。未来的企业是没有市场边界、没有资源限制的企业,只有培育借力文化,才能实现经营创新、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最终获得超乎寻常的发展。倡导借力文化,从更深层次讲,就是倡
28、导企业专注于核心能力的培养,集中精力和资源,精准市场定位,做自己最有优势、最有发展潜力的产品或服务,并把它做精做深做透,做出市场,做出竞争力与影响力,避免经营中的过分多样化与多元化,从“大而全”“小而全”式的“产供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集团化”的陷阱中走出来,在专注与借力中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五)学习与借力文化第三节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质量与效率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文化是工业社会最根本的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工业化过程较短,目前质量文化还处于发育阶段,企业应大力倡导质量文化建设。强调质量文化,在以下几点上取得共识是至关重要的:市场是衡量质量的最终标准;质量的最高目标是零缺陷与无差
29、异;顾客满意是质量管理永恒的追求;质量管理是全过程全员的管理;质量管理是面向全社会的管理。质量,是企业的永恒追求,也是优秀员工的职业信仰。与倡导质量文化相适应,应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本质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专注坚持、专业敬业、追求产品完美和质量极致。大国工匠精神是中国工业化最宝贵的财富。世界上工匠精神较强的国家如德国、瑞士、意大利、英国、日本都是现代化强国。质量文化中蕴含着“工匠精神”,在员工层面发扬工匠精神,就是践行质量文化。工匠精神、质量文化与品牌文化,环环相扣。锻造工匠精神,推动质量革命,造就知名品牌,这是中国企业增强竞争力的基本逻辑,也是企业文化创新的重要使命。(六)质量
30、与效率文化第三节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企业是一个系统,是一个由若干人靠契约结合的团队,和谐与共享是企业的本质属性,也是企业制胜的根本。市场经济无疑要倡导差异与竞争,但不能忽视和谐与共享。企业通过经营所创造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不仅要与员工、顾客共享,而且要与社会共享。一个企业的生存目的不光是获得自身的价值增长,好的企业大大超越传统经济学有关利润最大化是唯一驱动力的理论,而是追求员工价值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尤其在考虑社会价值时,企业除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外,特别要关注自然生态价值,通过保护并合理使用自然资源,通过开发绿色技术、绿色产品,推行绿色营销、绿色包装、绿色服务等,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关注社会文化价值,努力通过自身的经营行为和公益活动,向社会传播先进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企业的目的在于企业之外。和谐与共享文化真正使企业面向社会,在谋求自身和谐的基础上,与投资者、竞争者、供应商、经销商、顾客、金融机构以及其他社会成员取得和谐,与自然环境取得和谐,在和谐中实现价值的共同增长。(七)和谐与共享文化企业文化管理感谢您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