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财政与金融电子教案 财政与金融课时安排章节课时章节课时第一章 财政导论第七章 金融机构第二章 财政支出第八章 金融市场第三章 财政收入第九章 货币供求第四章 政府预算第十章 国际金融第五章 财政体制第十一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第六章 金融导论考试如何学好财政与金融 财政与金融的学习意义 财政与金融的主要内容 财政与金融的主要特点 财政与金融的基本要求 财政与金融的学习方法财政与金融的学习意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财政与金融现象,时时会遇到财政与金融问题 财政与金融为政府解决经济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企业与财政、金融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财政与金融活动涵盖了我们个人或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 财政
2、金融理论是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经济工作者都应该学习并掌握一些基本内容 财政与金融将帮助你练就一双慧眼,透过枯燥的名词、数字、原理等去感悟经济科学的无穷乐趣 财政与金融的主要内容 教材包括财政与金融两方面的内容,主要阐述了财政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知识、基本业务和基本理论 财政部分主要阐述了财政职能、财政支出、财政收入、财政预算、财政体制等 金融部分主要阐述了信用、利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货币供求、国际金融等,还阐述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与金融的主要特点 理论性较强 政策性较强 涵盖面较广财政与金融的基本要求 学习财政与金融课程的基本要求是掌握“三基”,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业务
3、知识 基本概念 基本原理 基本业务知识 财政与金融的学习方法 正确处理学习与考试的关系 正确处理理解与记忆的关系 正确处理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的关系 第一章 财政导论 学习要点 公共需要的主要内容 公共品的基本特征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公共财政的特点 公共财政的职能 教学要求 了解公共需要,理解公共物品和市场失灵,掌握公共财政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公共财政的三大职能,灵活运用公共财政概念来解释现实中的财政经济现象第一节 公共需要一、社会公共需要 社会资源的两种配置方式:政府与市场 社会需要的两大类别:私人需要与公共需要 私人需要的基本特征 独享性 分散性 有偿性 公共需要的特点 公众性 集中性
4、无偿性 历史性公共需要的内容 典型的公共需要 准公共需要 再生产的共同外部条件 公共需要的变化 公共需要结构的变化 公共需要数量的变化 公共需要主体的变化二、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满足公共需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社会产品 公共品是与私人品相对应的 公共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公共品分为纯公共品和准公共品 公共品有复杂的需要显示机制 公共品可采取多种提供方式三、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不符合完全竞争条件的因素和市场运行结果中不完善的方面 主要包括:公共物品、外部效应、自然垄断、市场信息不充分、收入分配不公平、经济周期、个人偏好不合理等第二节 公共财政一、公共财政的概念 公共财政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
5、公共需要而对一部分生产总值进行的分配活动 主体政府 客体生产总值 依据公共权力 目的公共需要 二、公共财政的特点 财政支出的公益性 财政收入的完整性 财政管理的公开性三、公共财政建设我国1998年提出建立公共财政的改革目标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 实施部门预算改革 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 实行政府采购改革 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深化财政支出改革 第三节 财政职能财政职能是财政分配活动所固有的功能一、资源配置职能 含义。财政通过税收和支出等政策,为政府满足各种公共需要提供财力保障的职能 范围。市场配置失灵而社会又需要的公共品方面、对外部效应的干预、对自然垄断的矫正、信息不
6、对称的矫正 目标。资源达到最有效地利用,即实现帕累托效率 方式。调整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调整财政体制等二、收入分配职能 含义。在市场按要素分配的基础上,财政通过税收、支出和转移支付等手段对市场分配的不公平进行调节的职能 范围。凡是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宜直接介入;凡是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则应尽力做到公平分配 目标。实现社会公平 方式。税收、转移支付、社会保障、公共支出等 三、经济稳定职能 含义。财政通过自身收支活动和实施特定的财政政策,调节社会供求总量与结构,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职能 范围。公共财政活动对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影响 目标。实现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
7、的基本平衡 方式。财政政策、“自动稳定器”第二章 财政支出学习要点 财政支出的分类 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 财政支出的管理 财政支出的效益评价方法教学要求 了解财政支出的分类、规模,财政支出的管理;理解政府采购制度以及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掌握支出的主要结构和管理第一节 财政支出概述 财政支出是政府对已经集中的财政收入进行有计划的再分配活动一、财政支出的分类 按支出性质分类: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按支出功能分类 按支出经济分类 按支出权限分类:中央支出和地方支出二、财政支出规模(一)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 可用绝对数表示,也可用相对量反映(二)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1、一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分配
8、政策、政府职能、物价水平等2、特殊因素:人口数量、服务环境、国际因素(三)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1因政府活动扩张而增长2因政府收入增长而增长3因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而增长4因官僚行为而增长 (四)我国的财政支出规模我国今后财政支出增长趋势不会改变 一是政府必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量的社会基础设施等公共品 二是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将不断地增长 三是我国社会事业会加快发展 三、财政支出结构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财政资金用于各方面的数量、比例及相互关系(一)制约财政支出结构的因素1政府职能 2经济发展阶段3资源配置方式(二)财政支出结构的主要问题1财政支出存在着“越位”、“缺位”现象 2政府资金管理缺乏统一协调
9、 3支出项目挂钩过多(三)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1财政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资力度2财政支出中的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将增大3社会科教文卫事业的支出将增多 4行政管理费用将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5财政补贴的数量将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第二节 财政支出主要内容一、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一)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的概念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是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行使其职能所发生的费用开支(二)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的内容(三)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的影响因素 一是以政府应有的服务职责范围为前提而合理配备的行政机构的基本需要 二是国家在一定经济发展阶段上可能为政府实现服务管理所需要的供给 财政收支总量及一般公共服务
10、支出占财政收支的比重的历史数据比较,实现一定的效率所需要的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的比较,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的比较,及一些客观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影响一定年度内的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的变动(四)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的管理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是一项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公共管理支出1规范一般公共服务支出范围2按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健全制度,加强财务管理,优化支出结构3认真贯彻执行预算法,严格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力 二、外交、国防与公共安全支出(一)外交支出包括外交管理事务、驻外机构、对外援助、国际组织、对外合作与交流、对外宣传、边界勘界联检、其他外交支出(二)国防支出用于现役部队及国防后备力量、
11、国防动员及其他国防方面的费用支出(三)公共安全支出反映政府维护社会公共安全方面的支出 三、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支出(一)教科文卫支出的概念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支出是指国家财政用于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事业的经费支出(二)教科文卫支出的内容(三)进一步完善教科文卫支出1教科文卫体事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要在支出安排上加大投资力度2逐步提高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3对于科学技术支出,建立多种形式、多种所有制、多层次的技术开发服务体系4对于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支出,也应遵循政府和社会共同办的原则四、社会保障支出(一)社会保障的内容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在劳动者或全体社会成员因
12、年老、疾病、伤残丧失劳动能力或丧失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生活困难时,向其提供必不可少的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服务 主要内容是:1社会保险 2社会救助3社会福利 4社会优抚(二)社会保障支出 社会保障支出是财政对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支出 按财政支出功能分类,包括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社会保险基金支出两类(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从财政角度来看,应重点考虑以下几点:1开征社会保障税,以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稳定增长2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 3建立社会保障预算 4做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五、农林水事务支出 农
13、业支出也称财政支农支出,是指财政支援农村各项生产支出的补助费及农业综合开发和配套资金的支出1科学界定财政农业支出范围 2大力优化农业资金结构 3着力整合农业财政资金 4努力降低农业财政政策的执行成本 六、财政投资支出(一)财政投资支出的概念 财政投资支出是指政府通过预算安排用于公共性质项目的资金支出(二)财政投资支出的内容 按照投资项目的性质不同,可以把投资项目划分为公益性投资项目、基础性投资项目和竞争性投资项目三大类(三)财政投资支出的管理 包括:立项管理;筹资管理;建设管理七、财政补贴(一)财政补贴的概念 财政补贴是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目的,向企业或公民提供的无偿性资助(二)财政补贴的内容 价
14、格补贴 企业亏损补贴 其他补贴(三)财政补贴的方式1、财政退库(暗补)2、列预算支出(明补)(四)财政补贴的完善第三节 政府采购一、政府采购概述(一)政府采购的概念 政府采购,又称公共采购,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的需要,按照规定的方式和程序,从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公共部门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行为(二)政府采购的特点1资金来源的公共性2采购活动的非盈利性3采购对象的广泛性4采购管理的规范性(三)政府采购的原则我国政府采购应当遵循:1、公开透明原则2、公平竞争原则3、公正原则4、诚实信用原则二、政府采购制度的主要内容(一)政府采购的范围 政府采购的范围,主要包括采购人(采购主体)范围、采购资金范围、
15、采购对象范围和采购项目范围(二)政府采购的方式 采购方式是政府采购制度的核心内容,它是确立政府采购行为的基本规则 政府采购的方式很多,有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询价等。要建立以公开招标方式为主、其他采购方式为辅的采购方式体系(三)政府采购的程序 第一阶段是采购项目的确立阶段 第二阶段是采购合同的形成阶段 第三阶段是采购合同管理阶段 第四阶段是妥善保存采购文件 三、政府采购制度的完善1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的实施范围 2改革现行的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 3健全政府采购基础性工作 第四节 绩效评价一、绩效评价的意义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核心是强调公共支出管理中的目标与结果及其结果有效性的
16、关系1支出绩效评价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2支出绩效评价是深化财政改革的必然要求 3支出绩效评价是提高财政决策水平的必然要求 二、绩效评价的方法(一)成本效益分析法(二)最低费用选择法(三)财务分析法(四)“公共劳务”收费法三、完善绩效评价工作(一)坚持系统化原则,整体规划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改革方案(二)采取循序渐进的实现方式,由易到难、由重点及一般逐步展开(三)根据科学化原理,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机制(四)逐步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信息收集网络和数据库 第三章 财政收入学习要点 财政收入的分类 财政收入的规模和结构 税收收入 非税收入的基本内容及管理教学要求 理解财政收入的形式和规
17、模;了解主要税种和主要非税收入及公债的基本内容;掌握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第一节 财政收入概述一、财政收入分类 财政收入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采取一定的形式,从分散在各微观主体的生产总值中集中起来的一部分货币资金(一)按财政收入性质分类1税收收入 2社会保险基金收入3非税收入 4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 5债务收入 6转移性收入财政收入分类(二)按财政收入产业分类 可分为来自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财政收入(三)按财政收入所有制分类 可分为来自国有经济收入、集体经济收入、外商投资企业收入、股份制经济收入、联营企业收入、私营经济收入、个体经济收入、其他企业收入(四)其他分类二、财政收入规模
18、财政收入规模是指财政收入在数量上的总水平。它是反映政府财力和政府职能范围大小的重要指标(一)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1财政收入绝对量 2财政收入相对量(二)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2分配制度 3价格水平4政府职能三、财政收入结构 财政收入结构是指财政收入的项目构成及其相互关系(一)财政收入的所有制构成1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 2财政收入与非国有经济(二)财政收入的产业构成1第一产业与财政收入 2第二产业与财政收入 3第三产业与财政收入 第二节 税收收入一、税收原理(一)税收的概念 税收是国家凭借公共权力,依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向经济单位和个人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二)税
19、收的基本特征1强制性 2无偿性 3固定性(三)税制要素 税制是税收制度的简称。税收制度是国家规定的税收法令条例和征收办法的总称1纳税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是缴纳税款的主体2课税对象。是国家征税的客体3税率。是税额与课税对象数额之间的比例。税率是税收制度的核心。(1)比例税率(2)累进税率。(3)定额税率(四)税收分类1按税收客体分类 税收可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 2按税收能否转嫁分类 税收可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3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 税收可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4按税收征管和使用权限分类 税收可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地方共享税5按税收计征标准分类 税收
20、可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二、主要税种(一)流转税类 流转税是指以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流转额包括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流转税与商品生产和流通密切相关,具有征收普遍、税源广泛、税负容易转嫁、计征简便等特点 流转税类1增值税 是以商品价值中的增值额为课税对象的一个税种 2消费税 是以特定消费品为课税对象所征收的一种税3营业税 是以纳税人的营业额作为课税对象的税种4关税 是国家对进出本国国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一种税(二)所得税类所得税是对所有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总称。1企业所得税 2个人所得税(三)资源税类1资源税2土地使用税3耕地占用税 (四)财产税与行为税类 财产税是以纳税人拥有或支配的
21、财产为课税对象的一类税。我国现行税制中属于财产税的有房产税、契税、车船使用税等 行为税是指以纳税人的某种特定行为作为课税对象的一类税。是当今世界各国广泛征收的税种。我国目前属于行为课税的有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2000年起暂停征收)、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屠宰税等三、税收征收管理(一)税收征收管理的概念 税收征收管理是指税务主管部门代表国家依据税收法律、法规指导纳税人正确履行纳税义务,并对征税和纳税过程进行组织、管理、监督、检查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二)税收征收管理体系1健全的征管法规2科学的征管制度3规范的征管规程4现代的征管手段5严密的监控网络6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三)税收征收
22、管理机制 税收征收管理机制由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检查、票证管理、税务行政复议和税务代理等环节构成 税收征收管理机制的这些内容可分解为三个环节:管理、征收、检查,通常称为“管、征、查”第三节 非税收入一、非税收入的概念 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取得的财政资金,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税收入的概念1非税收入的征收主体是各级政府2非税收入的征收目的是为了公共利益3非税收入的征收范围限定在能够按受益原则确定的特定产品或劳务(混合品)4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要依
23、法进行二、非税收入的内容(一)行政事业性收费 包括行政性收费和事业性收费两部分1行政性收费。按收费的内容和管理手段划分,行政性收费可分为以下几类 管理性收费 证照性收费 资源性收费2事业性收费 按收费内容、行业和性质划分,事业性收费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社会福利性、公益性收费二是执法检验、检测性收费三是专业技术咨询服务性收费四是中介服务性收费五是基础设施使用性收费非税收入的内容(二)政府性基金(三)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四)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五)专项收入(六)彩票资金收入(七)罚没收入(八)其他非税收入三、非税收入的管理(一)加快非税收入管理的法制建设(二)实施非税收入的分类管理(三)健全
24、非税收入的收缴制度(四)加强非税收入的票据管理(五)实行非税收入的预算管理第四节 公共债务收入一、公债的分类(一)公债的概念 公债是公共债务的简称,是指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采取有借有还的信用方式,通过在国内外发行债券取得的财政收入。它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特殊形式和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二)公债的分类1按照发行区域不同,可将公债分为国内公债和国外公债2按照举债主体不同,可将公债分为中央公债和地方公债3按照偿还期限长短分类,可将公债划分为短期公债、中期公债和长期公债4按照公债的流动特点为标准分类,可以将公债分为上市公债和非上市公债两类 二、公债的发行与偿还(一)公债的发行 公债发行是指政府将公债出售
25、给认购者,并将公债收入集中到政府手中的过程 它是公债运行的起点,其核心是确定公债发行的方法及公债的利息率1公债发行方法公募法、承销法、公卖法、特别发行法2公债的利率 指公债所应支付的利息额与借入本金额之间的比率。公债利率的高低,主要是参照以下因素来确定的:(1)金融市场利率水平(2)政府信用状况(3)社会资金供给量(二)公债的偿还 公债偿还是指国家按照公债发行条件清偿债务的过程。它包括公债偿还方法和偿还资金来源两方面内容1公债偿还的方法(1)直接偿还法(2)购销法 2公债偿还的资金来源 公债偿还的资金来源大致有以下几种:(1)财政结余(2)预算列支(3)偿债基金(4)举借新债三、公债的规模(一
26、)衡量公债规模的指标1绝对数指标。主要有:历年累计国债发行总额,当年国债发行总额和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国债总额2相对数指标(1)公债负担率。公债负担率是公债余额占GDP的比重,即:公债负担率=(公债余额GDP)100%(2)公债依存度。公债依存度是当年公债发行额占当年财政支出额的比重,即:公债依存度=(当年公债发行额当年财政支出额)100%。(3)偿债率。偿债率是当年的公债还本付息额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重,即:偿债率=(当年的公债还本付息额当年财政收入额)100%(二)影响公债规模的因素 一般来说,公债的规模受以下几个主要因素的制约和影响:1应债主体即债权人的承受能力2政府即债务人的偿债能力3公
27、债的使用方向、结构和效益四、财政风险(一)财政风险的概念和特点 公债规模过大或公债结构过分不合理,必然会引发财政风险。狭义的财政风险就是指财政的债务风险,广义的财政风险还包括非债务风险。财政风险有如下特征:1隐蔽性、2公共性、3传导性(二)财政风险的分类1按承担风险的主体,分为中央财政风险和地方财政风险 2按风险的构成内容,分为债务性财政风险和非债务性财政风险 3根据财政承担债务风险的责任和性质,分为直接的债务性财政风险和间接的债务性财政风险(四)财政风险的防范与化解1认真防范直接的财政风险2积极化解间接的财政风险3有效健全公债运行机制4高度重视或有债务5实行公债余额管理 2022-7-21第
28、四章 政府预算 学习要点 政府预算的概念及类别 政府预算的管理程序 部门预算与传统预算的区别 部门预算的内容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内容教学要求 了解政府预算的基本问题;理解国库集中支付的主要制度;掌握部门预算主要方法2022-7-21第一节 政府预算概述一、政府预算的概念及类别(一)政府预算的概念 所谓政府预算,是指具有法律效力的政府年度公共财政收支计划。由预算报表和文明说明书两部分组成。法律效力体现在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包括预算编制、预算调整和决算编制三个环节 2022-7-21政府预算还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一方面,政府预算是有计划筹集和分配使用公共财政资金的重要分配工具。包括有计划地筹集
29、和有计划地分配使用公共财政资金 从有计划地筹集公共财政资金来说,一是在总量上做到有计划。用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进行衡量。二是在结构上做到有计划2022-7-21(二)政府预算的类别1、按政府预算组织形式,可划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2、按政府预算编制方法,可划分为基数预算和零基预算3、按预算内容分合关系,可划分为总预算、部门预算和单位预算4、按政府预算组织体系的构成环节,可划分为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5、按政府预算法律效力,划分为正式预算、调整预算与临时预算2022-7-21二、政府预算的特征和原则(一)政府预算的特征 与其他财政范畴相比,各国的政府预算一般都具有:预测性、法律性、综合性和公开
30、性2022-7-21(二)政府预算的原则 1、公开性2、完整性3、统一性4、可靠性5、年度性6、法律性2022-7-21三、政府预算的管理程序 政府预算管理程序具体包括政府预算编制、政府预算执行和政府决算三个环节(一)政府预算编制和审批 政府预算编制是政府预算管理的首要和基础环节,具体由政府行政机关负责。在我国,各级政府负责预算的编制工作,具体编制工作由财政部门承担2022-7-211、政府预算的编制原则 一是及时性原则 二是连续性原则 三是平衡性原则 四是真实性原则 五是效率性原则 六是合理性原则 2022-7-212、政府预算的编制程序 “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两下两上、逐级汇编”的编制程序
31、如下:一是自下而上上报预算收支建议数 二是自上而下下达预算收支控制指标 三是自下而上上报预算草案 四是自上而下批复预算2022-7-213、政府预算的编制内容 政府预算的编制内容包括一般预算、基金预算和债务预算。其中,一般预算是重点。政府一般预算收支具体包括当年本级预算收支和转移性收支两部分。当年本级预算收支是指各级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经过自身的努力,当年本级依法组织和安排的预算收支 转移性收支,以前称“预算调拨收支”,主要是体现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项目,反映财政资金在上下级政府间的往来调拨关系,并在上下级政府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2022-7-214、政府预算的审批 政府预算的审批
32、环节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初审 二是审批 三是批复 四是备案2022-7-21(二)政府预算的执行1、政府预算执行的组织体系 预算执行阶段是政府预算管理的中心环节。政府预算执行的组织体系包括行政领导机关和职能机构。职能机构包括财政机关、税务机关、海关、国库、部门和单位2022-7-212、政府预算执行的任务 在预算执行阶段,所有参与预算管理的各主体应当共同完成的任务主要包括组织预算收入、拨付预算资金、预算调整和预算执行的检查分析等内容。预算调整是预算执行中的中心任务,是组织新的预算收支平衡的重要方法。所谓预算调整,就是在预算执行中,通过改变预算收支总额组织新的预算平衡的重要方法 2022-7
33、-21四、预算监督和法律责任 预算监督机关主要包括:人代会、人大常委会、政府、审计、财政等 有关预算管理主体和责任人如果违反预算法,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2022-7-21(三)政府决算 政府决算草案由各级政府负责编制。具体事项由财政部门部署。各级政府决算的编制程序是自下而上、逐级汇编。县以上各级政府决算草案由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乡级政府决算草案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各级政府决算经批准后,财政部门应当自批准之日起20日内向本级各部门批复决算。各部门应当自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批复本部门决算之日起15日内向所属单位批复决算 2022-7-21第二节 部门预算一、部门预算的原则 部门预算就是指
34、以政府部门为单位进行编制并经法定程序审批通过的反映政府部门收支活动的预算。部门预算与功能预算的区别主要在于:1、预算编制的分类基础不同。2、预算涵盖的范围不同。3、预算管理的侧重点不同。4、预算管理的方式不同。5、预算编制的方式不同。6、预算的细化分类不同。2022-7-21编制部门预算的原则1、合法性原则2、真实性原则3、稳妥性原则4、重点性原则5、完整性原则6、绩效性原则2022-7-21二、部门预算的内容部门预算由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构成,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包括财政预算拨款、预算外收入和其他收入 一般预算支出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基金预算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和指定范围的支出2022-7-2
35、1三、部门预算的流程 部门预算仍然实行“两上两下”的基本流程,但对每一次“上”和“下”的具体内容作了调整 另外,为了使预算编制工作顺利进行,需要将预算编制和报送时间适当提前 2022-7-21 第三节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意义(一)国库制度具体包括:独立国库制、委托国库制和银行存款制三种(二)传统国库制度的特点和缺陷1、传统国库制度的特点一是国库业务双重代理的二是国库资金实行“存不计息、付不付费”2022-7-212、传统国库制度的弊端一是财政收支活动透明度不高二是财政收支信息反馈迟缓三是容易造成财政收入流失四是容易出现截留挤占挪用2022-7-21(三)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特
36、征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又称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是建立、规范国库集中收付活动的各种法令、办法和制度的总称,由国库集中收入管理制度、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和国库集中账户管理制度三部分构成。其特征是:一是主体是政府二是对象是财政性 三是中介是中央银行及其指定的代理商业银行四具有集中统一性五具有资金可控性 2022-7-21(四)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意义1、有利于革除原有国库管理制度的种种弊端 2、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满足社会公共需要。3、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4、有利于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框架2022-7-21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内容1.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总体来
37、讲,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需要建立以下几类账户:(1)国库单一账户。(2)零余额账户。(3)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4)小额现金账户。(5)特设专户。2022-7-212、规范收入收缴程序(1)划分收入类型。(2)规范收缴方式。(3)确定收缴程序。2022-7-213、规范支出拨付程序(1)划分支出类型(2)确定支付方式(3)设定支付程序 第五章 财政体制学习要点 分税制体制的构成要素 我国预算管理职权的划分 我国分税制体制的完善 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特征和理论依据 税收收入划分的一般方法教学要求 了解财权与事权的划分;理解财政体制的基本内容;掌握分税制的主要做法 第一节 财政体制概述一、财政体制的概念和
38、实质(一)概念 财政管理体制是通过划分预算管理权责和预算收支范围来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一项根本制度(二)实质 财政管理体制的实质是处理政府间在管理权限上的集权与分权、在收支范围上的集中与分散的关系问题 二、财政体制的内容1.预算组织管理体系 预算组织管理体系,也称“预算级次”、“预算分,是根据国家政权结构、行政区域划分和预算管理体制的规定按一定的方式组合而成的统一整体。世界上主要国家的政权结构一般为三级,相应预算级次也分为三级。我国预算组织管理体系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两大环节组成,地方预算由省、市、县、乡四级总预算组成。县以上地方各级政府总预算分别由政府本级预算和所属下级总预算组成 2.预算收
39、支范围划分 预算收支划分就是确定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归属和财政支出的责任。预算收支划分是财政体制的核心内容。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对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范围划分的主要原则是受益原则、行动原则和技术原则。在此基础上,按照效率原则、适应原则、恰当原则和经济利益等原则,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分别实行不同的税权划分模式,包括分散型、适度集中相对分散型、集中型三种3.预算管理权责的划分 预算管理权责是指法律规定的参与预算管理的各主体对预算管理的权限和责任 它包括预决算草案编制权、预决算草案审批权、预算执行权、预算调整权、预备费动用权、预算执行报告权、预算监督权和对不合理决定的撤消权等 4.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为了实现纵
40、向政府间财政收支均衡,为了确保各级政府职能的实现和财政体制的顺利运行,确保地方各级政府能够均等地提供基本满足公众需要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必须相应建立必要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具体内容将在第三节讲述三、财政体制的类型根据各级预算管理主体独立自主程度的不同,或者说按照财权与财力的集中与分散程度的不同,大体可将我国实施过的财政体制分成以下四种类型:1.统收统支体制2.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3.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4.分税制体制第二节 分税制体制一、分税制概述1.分税制的含义 分税制体制是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简称,人们通常俗称“分税制”,它是指在确定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范围的基础上,以税种为主划分各级
41、政府财政收入,据此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2.分税制的构成要素 分税制的构成要素包括分权、分税、分管、政府间转移支付和分级预算五个方面(1)分权。即划分上下级政府间的事权和支出范围。按照公共产品分层次标准和政府职能分工标准的原理确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范围(2)分税 税收收入划分的具体方法是:分割税额、分割税率、分割税种和分割税制和混合型五种一是分割税额二是分割税率三是分割税种四是分割税制五是混合型(3)分管 是指在上述分税的基础上,分别设立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管。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别管理和使用各自的税款,各级财政相对独立,对各级财政的资金不能混淆、挤占与平调(4)政府
42、间转移支付 所谓转移支付,若不加任何限制词,是指两个货币收入主体相互之间非交易性的货币交换关系 按照主体和范围的不同,可把转移支付分为广义转移支付、财政转移支付、政府间转移支付和国际间转移支付四种类型 广义转移支付 财政转移支付 政府间转移支付 国际间转移支付(5)分级预算 分级预算是在上述制度建立的基础上,实行各级政府预算的分别编制、分别审批、分别执行和分别平衡二、我国分税制体制的内容1.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 中央财政: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支出以及中央直接管理的企事业发展支出。地方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
43、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2.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 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 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分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方税中央固定收入 1.关税2.海关代征的消费税和增值税3.消费税4.中央企业所得税5.地方银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6.铁路、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等集中缴纳的收入(包括营业税、所得税、利润和城市维护建设税)7.中央企业上缴利润8.外贸企业出口退税,除1993年地方实际负担的20%部分列入地方财政上缴中央基数外,以后发生的出
44、口退税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 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 1.增值税:中央75%,地方25%2.纳入共享范围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中央60%,地方40%3.资源税:海洋石油资源税归中央,其余资源税归地方4.证券交易(印花)税:中央97%,地方3%地方固定收入 1.营业税(不含铁道、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等集中缴纳的营业税)。2.地方企业上缴利润。3.城镇土地使用税。4.城市维护建设税(附加不含铁道、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部分)。5.房产税。6.车船使用税。7.印花税。8.耕地占用税。9.契税。10.遗产和赠与税。11.烟叶税。12.土地增值税。13.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1994年后的调整(1
45、)从1997年1月1日起,将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中的证券交易(印花)税的分享比例调整为中央占80%,地方占20%;后又调整为中央占88%,地方占12%;自2000年10月1日起,再次调整为中央占91%,地方占9%,并按中央要求,2001年,中央占94%,地方占6%,2002年实现中央占97%,地方占3%的目标1994年后的调整(2)1997年11月1日起,将金融保险业的营业税税率由5%提高到8%;2001年1月1日起,分三年把金融保险业营业税税率降低到5%。提高税率所增加的收入归中央财政(3)为了严格控制土地使用,对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分配做了必要调整,自1997年起,将其中新批转为非农建设用地
46、的部分收入上缴中央财政所得税中央与地方分享改革 从2002年1月1日起,将现行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中央和地方所得税收入的办法改为中央和地方按统一比例 除铁路运输、国家邮政、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以及海洋石油天然气企业缴纳的所得税继续作为中央收入外,其他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收入由中央与地方按比例分享 分享比例。2002年所得税收入中央分享50%,地方分享50%;2003年所得税收入中央分享60%,地方分享40%;2003年以后年份的分享比例根据实际收入情况再行考虑出口退税改革 2003年10月对出口退税机制进行改革,改革
47、后从2004年开始出口退税将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 以2003年出口退税实退指标为基数,对超基数部分的应退数额,由中央和地方按75:25的比例分别承担。2005年1月1日起,各地区出口货物所退增值税中,超基数部分的退税额,中央和地方的分担比例从原来的75:25改为92.5:7.5。属于基数部分的退税额,继续由中央财政负担农业税改革 从2005年开始,中央决定利用3年的时间取消对种地农民征收的农业税,实际上2005年就有28个地区宣布了取消农业税,剩下的3个地区也在2006年不再征收农业税3.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确定按现行体制,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主要有(1)税收返还。N年的税收返还数额=N-1年的
48、税收返还数额(1+增值税、消费税的全国平均增长率0.3)(2)体制补助和体制上解(3)中央对地方的专项拨款(4)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4.预算资金的调度 由于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支出数额很大,为了避免资金的往返划拨造成地方财政资金调度的困难,保证地方财政正常用款,中央确定了一个预算资金的调度方法 5.硬化预算约束,自求平衡 中央与地方各级预算经同级人大批准后执行,自收自支,自求平衡,基本上实现了分级预算第三节 政府间转移支付一、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特征和理论依据1.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特征(1)转移支付的范围只限于政府之间。(2)转移支付是无偿的支出。(3)转移支付并非政府的终极支出2.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理
49、论依据(1)矫正财政纵向失衡(2)矫正财政横向失衡(3)补偿地区利益外溢(4)实现政府特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二、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形式1.一般性转移支付 一般性转移支付也称“无条件转移支付”、“无条件拨款”、“一般补助”或“一般均等化补助”,是指中央政府拨款时并不规定资金的用途,也不要求地方政府进行资金配套,地方政府可按自己的意愿使用这笔财政资金,它赋予地方政府较大的自由度,中央政府对此一般不加过多的限制和干预 2.有条件转移支付 有条件转移支付是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对称,或称“分类补助”或“专向补助”,是指中央政府给地方的补助在使用上附带了一些条件,要求补助资金专款专用,以实现中央政府的特定目标。专
50、款专用是这种形式的显著特征 按照是否需要地方政府资金配套,又可分为配套补助和非配套补助 配套补助和非配套补助 配套补助是指地方政府在使用补助资金时,按照中央政府规定的一定比例配套一部分专项资金 非配套补助则是地方政府在使用补助资金时,不需要按一定比例配套一部分专项资金 配套补助 封顶配套补助就是中央政府承担的补助有封顶限制,或者是确定了给予地方的最高补助额度 不封顶配套补助就是中央政府的补助额度取决于受补助政府的配套能力,如果地方政府积极性高且配套能力强,中央政府给予补助的额度就会很大三、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模式 第一种:单一的自上而下的纵向财政平衡,简称“单一纵向模式”,第二种:以纵向为主纵横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