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七年级地理上(第二章)陆地和海洋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微能力2.0认证-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目 录作业设计方案撰写:TFCF优秀获奖作品3单元信息基本信息学科年级学期教材版本单元名称地理七年级第一学期人教版陆地和海洋单元组织方式 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课时信息序号课时名称对应教材内容1认识海陆分布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2认识海陆地形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3探寻海陆变迁 1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4探寻海陆变迁 2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二课时第 1 页 共 25 页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作业设计单元分析课 标 要 求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 (2022 年版) 的要求,本章内容 属于“认识地球的表层”中“陆地和海洋”部分,属于“自然地理”的 范畴,课标具体要求见下表。“陆地和海洋”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标准活动建议1、阅读世界地图,描述世界海陆分布 状况,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2、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看影视 资料,观察地形模型等,区别山地、丘陵、 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3、在世界地形图上找出陆地主要地形 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观察地形分布大 势。4、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 断运动变化之中;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 观点,并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 块运动的关系。5、结合实例,说出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开
3、展拼图游戏、模拟演 示等活动。例如,开展 七大洲、四大洋拼图游 戏;利用泡沫、沙土等制作 地形模型;利用地图软件,观察陆 地和海底地形分布大 势;自选实验材料或使用计 算机,设计实验,模拟 海底扩张、大陆漂移等; 查阅资料,理解并认识 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教1、知识框架海 洋 和 陆 地认识海陆探寻海陆变迁2、内在逻辑第 2 页 共 25 页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作业设计材 分 析认识全球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中的主要内容,是学习人文地理 和区域地理的基础,“认识全球”中包括“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认 识地球的运动”和“认识地球的表层” ,“认识地球表层”部分包括: 认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4、“陆地和海洋”属于自然地理部分,地球表 层由陆地和海洋构成,他们是地球上两个最大的地理单元。在编排教学 内容时,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认识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及探究这种 格局形成的原因,前后存在因果关系,重在指导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合 作探究,在过程中解决问题,认识海陆分布格局及其原因、认识海陆地 形分布大势,理解海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 辩证唯物主义观,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本章内容在选择和编排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在教学内容中贯 穿科学史教育及科学精神的培养;二是强调了以求证和探索的思路来 组织教学内容。两节内容虽联系紧密,但空间和时间跨度大,对学生 而言比较抽象。所
5、以我从生活中有趣的地理现象出发,注重现代化的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多查阅资料,动手实践,让所学内 容更形象化。3、单元整体建构:“第二章陆地和海洋”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主题是探索地球的 面貌,知其发展与变化,可以归属于“探索与发展” 。本章围绕地球 面貌陆地和海洋展开,从时空分布和变化特点,从大尺度到小尺度,内容之间也是层层递进。经过单元深度剖析,本单元知识架构如图所示:第 3 页 共 25 页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作业设计学 情分 析七年级学生初学地理,需要调整加强学生读图能力和析图能力的培养,但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因此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并鼓励学生动手制作模
6、型等,将知识形象化。第 4 页 共 25 页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作业设计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单 元学 习目 标1、利用地图能够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并 准确判别大洲、大洋、半岛、岛屿、海和海峡。2、借助地图,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找出大洲的分界线,再通过 绘制大洲和大洋简图,明确大洲和大洋的相对位置关系,培养区域认 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3、通过实验、GoogleEarth、百科等直观演示活动说明海陆的变迁,强化区域认知能力。4、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看影视资料,观察地形模型等,区 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5、在世界地形图上找出陆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
7、,观 察地形分布大势。6、结合有关的资料,实验等教学活动学会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并 总结大陆漂移的基本观点,理解板块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影响,培养学 生的综合思维能力。7、结合实例,说出海洋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单 元作 业第一课时认识海陆分布知道世界海陆的分布状况并熟练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名称、形状和空间位置。第二课时认识海陆地形1、区分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盆地的形态特征。2、认识陆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知道地形分布大势。3、认识海洋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第三课时探寻海陆变迁 11、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2、通过材料分析和实验演示,认识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第 5 页 共 25 页第二
8、章 陆地和海洋 作业设计目 标第四课时探寻海陆变迁 2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及其与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之间关系。第五课时单元复习作业1、读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2、知道陆地主要地形和海洋主要地形的分布;3、会区分陆地五种地貌形态特征;4、理解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5、知道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理解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 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6、认识海洋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第 6 页 共 25 页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作业设计单元作业设计思路设 计 思 路本单元属于地球表层两个最大的地理单元,属于大尺度范畴,学 业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及其他地理工具,观察、描述地球表层陆
9、地、 海洋的基本面貌,根据学业要求,将本单元的作业设计思路如下:作 业 体 例本单元作业由课时作业和单元质量检测作业组成,本单元课时作 业为四课时,类型有书面作业和实践作业,书面作业有绘图、选择、 填空、连线、简答等题型,基于双减的背景,本着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的出发点,本单元书面课时作业“有备而来”课前准备、“乘风 破浪”巩固练习和“同舟共济”实践活动三部分组成。单元 质量检测作业由 2 组选择题、组综合题和 2 题活动题组成,第 2 组选 择题和综合题学生可根据自身水平二选一。选择题和综合题均通过时 政材料题组形式呈现,重在考查知识的整体关联,对知识的运用迁移 能力,学生的综合素养;活动题对
10、学生的绘图、析图能力、语言表达 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要求较高。本单元作业体例见下表 :本单元作业体例表课时作业单元质量检测作业题量认识海陆分布3 组选择题 2 组 综合题 1 组 活动题 2 组认识海陆地形3 组探寻海陆变迁 13 组探寻海陆变迁 23 组题型书面作业、实践性作业绘图、填图、连线、选择题、综合题、活动题等时间20 分钟以内30 分钟以内第 7 页 共 25 页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作业设计课时作业第一课时 认识海陆分布(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一、“有备而来”( 一) 作业内容:查阅人类探索地球面貌认识历程的案例。(二) 时间要求:2 分钟(三) 评价设计评价标准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海陆分
11、布整合资料能力备注独立完成(四)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人类对地球面貌的认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距离学生非常遥远,学生认识 困难,因此,让学生查阅资料,初步了解人类对地球面貌的认识历程,认识到人 类的伟大和科学探索的精神,同时培养学生对资料的整合能力。二、“乘风破浪”( 一) 作业内容:2021 年 10 月 16 日,载着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的神州十三号飞船在酒 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三人开始了长达 6 个月的太空之旅,下图是宇航员在 太空中拍摄的一张图片。读图回答下列问题第 8 页 共 25 页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作业设计1、 (基础题) 下列符合宇航员在太空中看到海陆比例是 ( )【参考
12、答案及解析】C 解析:根据课本 30 页图 2.2“世界海陆面积比较” ,得出本题选 C。2、 (提升题) 关于甲、乙分别所在大洲叙述正确的是 ( )A. 亚洲 非洲 B.非洲 亚洲 C.亚洲 欧洲 D.欧洲 亚洲3、 (提升题) 图中甲乙两大大洲之间的分界线是 ( )第 9 页 共 25 页A.土耳其海峡C.苏伊士运河【参考答案及解析】2.B 3.CB.直布罗陀海峡D.白令海峡根据课本 33 页图 2.7“亚洲与欧洲、非洲的分界”,得出第二题选 B,第三 题选 C。(二) 时间要求:2 分钟(三) 评价设计评价标准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海陆分布整合资料能力备注基础题和提升题可根据自身水平选做(四)
13、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陆地和海洋部分的课标之一是“阅读地图,描述世界海陆分布状况,说出七 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海陆分布状况是我们学习自然地理的基础。本组题目以 时政热点航天事业为话题,设置新的情境,以问题为导向,注重考查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读图能力、分析和归纳能力的培养。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作业设计三、“同舟共济”( 一) 作业内容每小组准备一幅世界空白经纬网图以及自制七大洲轮廓模型,在模型上标注 出重要的经纬线。并将相邻大洲之间的界线书写在卡纸上。将七大洲轮廓的模型 和洲界贴在世界空白经纬网图中相应的位置,贴完后,进一步观察赤道、南北回 归线、南北极圈这几条重要经纬线与有
14、关大洲的相对位置的关系。(二) 时间要求:15 分钟(三) 评价设计评价标准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作图规范了解海陆分布整合资料能力备注本题由小组合作完成(四)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陆地和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两个地理单元,对学生来说相距较为遥远和陌 生,本题通过制作七大洲和四大洋模型图,绘制重要的经纬线,明确他们的相对 位置,加深学生对海陆分布情况的了解。第 10 页 共 25 页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作业设计第二课时 认识海陆地形(第二节 大洲和大洋)一、“有备而来”( 一) 作业内容:查找世界海陆地形图,观察地形图上是如何表示地形的差异的?(二) 时间要求:2 分钟(三) 评价设计评价标准学生评价教师评
15、价了解海陆地形分布家乡的地形备注独立完成并小组交流(四)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陆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观察地形分布 大势”是本单元的课标之一,陆地的五种地形很难在一一个小的区域完全看到, 因此借助世界地形图,让学生们课前对与世界地形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为海洋陆 地地形的学习做好铺垫。二、“乘风破浪”( 一) 作业内容:1、 读陆地五种地形景观图。(1) 完成下列连线A B C DE平原山地高原丘陵盆地第 11 页 共 25 页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作业设计2、读海底地形图完成下列连线。海岭海沟海盆大陆架abcd(二) 时间要求:3 分钟(三) 评价设计评价标准学生评价教
16、师评价区分陆地地形区分海底地形备 注独立完成(四)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在世界地图上指出陆地和海底主要地形”是本单元的课标之一,陆地和海底 地形与学生相距甚远,因此,陆地地形采用模型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对比,可清 晰直观地观察出五种地形及形态特征;海底地形采用地形剖面图,更直观清晰; 同时注重学生读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的力培养。三、“同舟共济”( 一) 作业内容1、分组用泡沫、橡皮泥或者沙子制作地形模型,用小旗子标注地形类型, 观察并描述不同地形的形态特征。2、分组利用Google Earth 地图软件,讨论海陆地形分布大势。(二) 时间要求:15 分钟(三) 评价设计评价标准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制作
17、规范五种地貌形态第 12 页 共 25 页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作业设计语言表达能力备 注本题由小组合作完成(四)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观察地形模型或实施考察,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 态特征”是本单元的课标之一,但对于五种地貌形态的认识,即使实施考察也很 难在一个地区全部观察到,因此,采用制作地形模型的方式,让学生亲手制作, 并观察和体验,在制作过程中学会区分五种地貌形态特征,同时利于培养学生的 动手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第 2 小题,学生通过合作利用信息技术软件,让遥远 的海陆尽在眼前,进而读图分析出全球海陆地形分布大势 ,培养学生的读图和 分析问题的能力。第 13 页 共 25
18、页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作业设计第三课时 探寻海陆变迁 1(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沧海桑田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一、“有备而来”( 一) 作业内容1、查阅字典或者百度,查找“沧海桑田”这一成语的由来和意思2、尝试拼合上节课完成的各大洲轮廓图,你发现了什么?(二) 时间要求:5 分钟(三) 评价设计评价标准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表述能力整合资料能力备注第 1 小题独立完成,第 2 小题小组合作完成(四)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是本单元的课标之 一,第 1 小题通过查阅资料,使学生理解这一成语的由来,发现古诗词中的地理 知识,认识学科之间的联系。第 2 小题运用
19、上节课的大洲轮廓模型拼图,发现有 的大陆可以拼合到一起,初步理解海洋和陆地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为后面的 学习做好铺垫。二、“乘风破浪”1、查阅资料看看全球有哪些地方曾经是陆地后来变成了海洋?有哪些地方 曾经是海洋后来变成了陆地?为什么?2. (基础题) 下列现象能说明海陆变迁的是 ( )A 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B台湾海峡发现古森林遗迹C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D南极洲分布的纬度最高【参考答案及解析】B A 选项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不符合题设要求; B 台湾海峡发现古森林遗址说明整块海域曾经是陆地,是海陆变迁实例,故 B 正 确;C 是海陆的比例,不符合题设要求;D 是考查大洲的
20、分布状况,也不符合题第 14 页 共 25 页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作业设计设要求。(二) 时间要求:5 分钟(三) 评价设计评价标准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表述能力整合资料能力备注第 1、2 小题独立完成(四)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是“海洋和陆地”部分的 课标之一,第 1 小题通过查阅资料,使学生知道海陆变迁的实例,培养学生收集 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加强对海陆变迁的理解;第 2 小题是通过四个不同的情境案 例,考查学生对海陆变迁实例的理解情况,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海陆变迁的理解。三、“同舟共济”( 一) 作业内容小组合作,利用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拼图,尝试演示大陆漂移学
21、说的过程,看 看大西洋、太平洋的面积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二) 时间要求:5 分钟(三) 评价设计评价标准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表述能力理解海陆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备注本题由小组合作完成(四)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本题利用上节课的拼图,继续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海陆曾经是一个 整体,理解海洋和陆地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辩证唯 物主义观,并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第 15 页 共 25 页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作业设计第四课时 探寻海陆变迁 2(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板块的运动)一、“有备而来”( 一) 作业内容用一本书打开铺在桌面相向挤压会有什么结果?朝相反的方向用力拉,会有 什么
22、样的结果?(二) 时间要求:5 分钟(三) 评价设计评价标准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表述能力理解海陆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备注本题由小组合作完成(四)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 动的关系”是“陆地和海洋”部分的课标之一,让学生动手演示板块水平运动的 两个方向,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板块运动方向及其影响,为板块运动及影响做好铺 垫,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二、“乘风破浪”日本当地时间 2021 年 12 月 29 日 11 时 33 分左右,日本东京都 23 区发生里氏 3.4 级地震,最大震感为震度 3,震源深度 30 公里。根据材料并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3、: 第 16 页 共 25 页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作业设计1. (基础题) 日本位于 板块与 板块交界处,处于板块 (生长 消亡) 边界。处在 火山地震带。【参考答案及解析】亚欧 太平洋 (前后位置可互换) 消亡 环太平洋2. (提升题) 依据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推断,下列地区可能会逐渐消失的是 ( )A大西洋 B喜马拉雅山 C地中海 D红海 【参考答案及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板块构造运动的影响,A 选项大西洋处于美洲板块与非洲 板块和亚欧板块的分离处,处于生长边界;B 选项喜马拉雅山位于亚欧板块和印 度洋板块的挤压碰撞处,处于消亡边界,该山脉会逐渐升高;C 选项地中海位于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
24、挤压碰撞处,处于消亡边界,地中海的面积会逐渐变小, 甚至消失;D 选项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分离处,处于生长边界,红 海的面积会逐渐变大。(二) 时间要求:5 分钟(三) 评价设计评价标准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表述能力理解并运用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备注1、2 两小题选做 1 题即可(四)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 动的关系”是本单元课标之一,本题结合板块构造图,以日本为例,说明板块构 造运动对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查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与应用,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三、“同舟共济
25、”第 17 页 共 25 页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作业设计( 一) 作业内容做一做,说一说;喜马拉雅山脉的高度将会怎么变化?运用板块构造学说演 示并表述。(二) 时间要求:5 分钟(三) 评价设计评价标准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表述能力理解并运用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备注小组合作完成(四)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 动的关系”是本单元课标之一,本题以喜马拉雅山为例,考查学生应用板块构造 学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及其影响,培养学生 知识的迁移能力,并帮助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第 18 页 共 25 页第二章 陆地和
26、海洋 作业设计单元质量检测一、 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内容温馨提示:书面作业共有二大板块,看海陆中作业 1 为必做、作业 2、3 为 选做题;说海陆部分中的作业 4 和作业 5 均为活动题,为必做题。(一) 看海陆作业 11、作业内容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毛主席的词句早已变为人间现实,而今朝“奋 斗者”号潜行深度突破万米,更增添了几分梦幻的味道。2020 年 11 月 10 日 8 时 12 分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坐底马里亚纳海沟,坐底深度 10909 米。 根据材料完成下面两小题。(1)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坐底马里亚纳海沟,下图中位于该地形的是 ( )海底地形图A.a B.b C.c
27、D.d(2) 关于我国不断向深海探索的主要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认识海洋环境,探索更多的海洋资源B.认识海洋环境,拓展人类活动空间C.认识海洋环境,保护海洋,造福人类D.认识海洋环境,向海洋掠夺资源【参考答案及解析】(1) B 通过读图观察发现 a 是大陆架,b 是海沟,c 是海盆,d 是海岭, 根据题目要求本题应选 B。第 19 页 共 25 页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作业设计(2) D A、B、C 是海洋对人类的有利影响,也是我国不断向深海探索的主 要原因,D 说法不符合人地协调观,故选项中说法错误的是 D。2、时间要求:3 分钟3、评价设计评价标准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正确率掌握海底主要
28、地形认识海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备 注必做题 独立完成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认识海底主要地形”、“结合实例,说出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是 本节课的课标,本题以时政为切入点,以问题为导向,注重考查学生对海底地形 及海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这两个作业目标的掌握情况,同时利于培养学生的 读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作业 21、作业内容2021 年 2 月 20 日是中国首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建成 36 周年,读南极 中国科考站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1) 位于长城站西北方向的 A 大洲是 ( )A.非洲 B.大洋洲 C.南美洲 D.北美洲(2) 甲乙丙分别对应的大洋名称正确的是 ( )第 20 页
29、共 25 页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作业设计A.太平洋 印度洋 大西洋 B.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C.大西洋 太平洋 印度洋 D.大西洋 印度洋 太平洋(3) 图示地区能说明大陆漂移学说现象的是 ( )A.南极大陆有丰富的煤炭资源B.南极地区有丰富的固体淡水资源C.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D.南极大陆位于纬度高度地区,终年严寒【答案及解析】(1) C (2) B(1) 、 (2) 两小题结合经纬线,考查学生对全球海陆分布的掌握情况(3) AA 南极大陆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说明这里曾经是温暖湿润的环境,有茂密的森林;B 选项和 D 选项有一定的因果联系,C 选项中的现象说明这
30、两个大陆曾经是 一个整体,但非洲并不在图示区域中。2、时间要求:5 分钟3、评价设计评价标准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正确率掌握海陆分布状况理解海陆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备 注选做题 独立完成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阅读世界地图,描述世界海陆分布状况,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是本单元的课标。本组题 主要通过设置情境,考查学生对全球海陆分布的掌握情况和对大陆漂移的理解, 同时利于培养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读图和析图等综合思维能力。作业 31 、作业内容第 21 页 共 25 页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作业设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材料一:“一带一路
31、”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材料二:“一带一路路线图”材料三: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1) “一带一路”联系了 、 、 。 (大洲)(2)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过的红海位于 板块与 板 块交界处,处于板块生长边界。(3) “一带一路”经过的国家 印度尼西亚是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有关 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B.地处板块内部,地壳活跃C.地处板块生长边界,地壳活跃 D.地处板块消亡边界,地壳稳定第 22 页 共 25 页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作业设计(
32、4) 2021 年 3 月 23 日,一艘悬挂巴拿马国旗的“长赐号”重型货船在苏 伊士运河新航道搁浅,该运河沟通了哪两两大洋 ( )A.太平洋 印度洋 B. 印度洋 大西洋 C.北冰洋 太平洋 D.大西洋 太平洋 (5) “一带一路”经过的海洋面积将会缩小的是 ( )A.红海 B.地中海 C. 阿拉伯海 D.黑海【答案及解析】(1) 亚洲、欧洲、非洲通过读“一带一路路线图”经过国家所在大洲,得出一带一路联系亚洲、欧 洲、非洲。(2) 印度洋板块 非洲板块 (前后顺序可互换)红海位于亚洲和非洲之间,根据板块的分布可判断出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和非洲 交界处,这里位于板块的张裂地带,因此属于生长边界。
33、(3) A 通过阅读板块分布图,可知印度尼西亚地处亚欧板块、印度洋、太 平洋板块交界处,从板块运动方向可判断处于板块挤压处,地处消亡边界,地壳 活跃,故本题选 A.(4) B 苏伊士运河的贯通,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地中海属于大西洋,红 海属于印度洋,故本题选 B。(5) B 选项中只有红海和地中海位于板块边界,但地中海位于板块消亡边 界,因此地中海将会缩小,所以本题选 B。2、时间要求:5 分钟3、评价设计评价标准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正确率掌握海陆分布状况理解海陆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理解并运用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备 注选做题 独立完成第 23 页 共 25 页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作业设计4、作业分析与
34、设计意图本组题联系时事热点,创设情境,考查海陆分布情况与板块运动产生的影响, 注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培养学生关注时政的习惯,并 学会在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二) 说海陆作业 4 活动题1 、作业内容结合板块示意图和之前绘制的海陆轮廓图,分组讨论中国是否位于地震带上?如果是,请运用你绘制的板块分布图,试分析原因。 (提示:将海陆分布图贴在黑板上 用粉笔绘制出相应的六大板块)【参考答案及解析】是 中国东部沿海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 地壳活跃,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中国西南部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的交界处,地壳活跃,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2、
35、时间要求:10 分钟3、评价设计评价标准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正确率表述能力掌握海陆分布状况理解海陆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理解并运用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备注本题为必做题,由小组合作完成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本题是结合前面两节实践题的基础之上完成,重在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并加强对本节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同时帮 助学生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第 24 页 共 25 页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作业设计作业 5 活动题1 、作业内容(1) 利用之前小组制作的陆地地形模型,描述陆地五种地形的形态特征。(2) 说说你的家乡地形的地形特征。2、时间要求:10 分钟3、评价设计评价标准学生评价
36、教师评价正确率表述能力描述陆地五种地形特征备 注本题为必做题,由小组合作完成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看影视资料,观察地形模型等,区别山地、 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 ”为本单元的课标之一,陆地五种地形 距离学生遥远,很难在一个地区看到五种地形,因此第 (1) 小题运用之前各小 组制作的地形模型,小组合作,用合适的语言去描述五种地形形态特征,本题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第 (2) 小题联系身边, 从家乡的地形出发,利于加强学生对地形特征的理解,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 践力。二、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属性表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属性表序号类型对应单元
37、作业目标对应学习水平难度来源时间了解理解应用作业 1选择题2、6容易原创28分钟作业 2选择题1、4中等原创作业 3综合题1、4、5较难原创作业 4活动题4、5较难原创作业 5活动题3较难原创 三级指标“家国情怀”在课程标准中的描述,包括地理国情和地理乡情两方面。地理国情的描述主要体现在: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邻国、临海、人口、地形、地势、气候、河流、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以及台湾省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几方面。地理乡情的描述主要体现在:家乡的地理位置、发展规划等。三级指标“家国情怀”在课程标准中的描述,比较全面的反映了我国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具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例如:我国的地理位
38、置、领土面积、邻国和濒临的海洋、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这些描述充分说明了我国的领土面积和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是世界上很多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例如:我国的地形地势、气候特征、河流水文特征等自然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了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体现了我国的资源优势。例如:通过我国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分布及特点的学习,可以充分理解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增加民族自豪感。例如:关于台湾省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台湾省的位量和范围,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蕴含着我国对祖国统一大业具有坚定不移的信念。这些内容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国际理解教育的涵义之一,是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相互
39、理解和尊重,理解他国、他人,首先要理解自己,只有理解自己,才能更好的理解和尊重他人,这就是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关系,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是国际主义的前提。三级指标“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课程标准中的描述,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人类共同生存的地球基本状况的认识,二个是对国家之间关系的认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这些描述,是对人类共同生存的地球基本状况的认识。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每一个人都是“地球村”的一员,只有对地球整体状况的深刻认识,才能更好的理解不同国家、不同人之间,只有通力合作,才能保护我们的地球
40、家园。三级指标“区域经济差异”在课程标准中的描述,主要体现在:不同地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特定国家根据自然条件的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区域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特点。这些描述,从不同的方面表示了区域经济差异。由于国及各国内部各区域间发展经济的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区别,导致全球经济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经济差异明显,经济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不同地位。经济差异的存在,更需要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进行优势互补,逐步缩小世界经济的差异。国际理解教育在这方面,对树立尊重差异、理解差异的观念,具有积极的作用。三级指标“全球经济一体化
41、”在课程标准中的描述,主要体现在: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区际联系对经济发展的意义,祖国内地与香港、澳门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外向型经济对某区域发展的影响。全球化的缘起,就是经济在外。加强世界各地的经济合作、加强区际联系、发展外向型经济可以促进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三级指标“尊重文化多样性”在课程标准中的描述,主要体现在:描述某地区富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说明某国家自然环境对民俗的影响,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从地理学的角度看,“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尊重和理解不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地域文化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服饰、饮食、民居等民俗文化,是其中的一个表现,只有了解各民族的富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才能形成尊重文化多样性的理念。三级指标“珍视人类文化遗产”在课程标准中的描述仅有 2 条: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