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沂水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卖家):一起向未来 文档编号:3559718 上传时间:2022-09-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沂水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山东省沂水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山东省沂水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山东省沂水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山东省沂水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山东省沂水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客观题(60分)(一)单选题(40题,每题1分,共40分)1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前683前621年)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3人,以孙立者2人,不明嫡庶者1人,以长子继位者仅2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这种现象()A因为秦国经济文化发达B导致王位争夺激烈C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特权D有利于社会的变革2西周建立后,在分封同姓诸侯的同时,也分封了部分异姓诸侯。其目的是()A稳定统治秩序B强化宗法制度C促进民族交融D加强文化交流3春秋后期,周景王的正妃生有两子:姬猛、姬匄。景王死后,姬猛继位。其庶长子姬朝杀害

2、姬猛,自立为王,并号召鲁国、晋国等国“奖顺天法,无助狡猾”,实力强大的晋国攻打姬朝而拥立姬匄为王。这说明当时()A诸侯尊崇大宗B兄终弟及成为继承原则C霸权交替频繁D宗法制仍具较大影响力4据史料记载,商朝时期,王位“兄终弟及”的现象非常普遍;西周时期,王位“父死子继”则成为定制,并逐步确立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这反映了()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历程B“家国”观念随社会发展而变化C保障了国家制度和政策的可持续发展D体现了王位继承者“优胜劣汰”原则5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

3、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体现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A依靠嫡长子继承制来巩固奴隶主政权B借助礼乐制度维护贵族的等级特权C利用分封同姓诸侯来加强对地方控制D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来维系统治6“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的性质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出现这一现象的制度因素是()A宗法制B皇帝制C世官制D察举制7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

4、这主要体现了古代中国()A以民为本的思想B家国同构的观念C分封及宗法意识D君舟民水的理想8商代和西周的文字是统一的。春秋以降,关东各国文字日趋分化,俗体流行。到战国时,各国“文字异形”,与传统写法大相径庭,只有周王室和秦国文字是在传统的正体写法基础上稳健发展。这反映出()A秦国对西周制度与文化的坚守B经济发展道路差异导致文字分化C秦国对传承华夏文化有所贡献D正体俗体之别是华夷之辨的表征9孔子在纵观西周、春秋政治发展的趋势之后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

5、道,则庶人不议。”材料反映了()A孔子对当时时代发展特征的理解B诸侯有号令天下礼乐征伐的权力C春秋战国是一个霸权迭兴的时代D周王享有至高无上的威望和权力10周代遇重大事情需解决时会举行国人(指城邑及其四郊的居民)会议,甚至某些时候可定夺国君的废立,如左传僖公十八年中记载狄人伐卫,卫侯以国让父兄子弟,众不可。这反映国人会议()A确保了民众参政的权利B破坏了正常的分封体制C制约了周代贵族的权力D巩固了周代的封建统治11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到天子的巡狩制度,其目的之一是“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而如今国君出游却使“饥者弗食,劳者弗息”。这一记载反映了()A治国应秉承民惟邦本B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

6、C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D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12考古发现西周时期的一些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墓地在墓向、墓葬形制、葬式以及殉葬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多相似之处。这表明当时()A墓葬制度凸显了贵族特权B分封体制巩固了中央集权C宗法制保障了政权的稳定D礼乐制度传播了西周文化13周公强调,天命的转移并非不可把握,上天实际上是以德的要求来检验下界统治者,想要长久保有天命,就必须吸取前代和祖先执政的经验教训,时刻敬天、明德、保民。周公的这种天命观()A意在阐释周人代商取得统治的合法性B强调脱离天命关注现实政治的重要性C蕴含着中国古代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D成为后世统治者强调仁政的理论来源14周朝时,士

7、以下的胥吏阶层靠“稍食”(官府发放的口粮及衣装)为生,它的多少要依职事与考课而定,按等级发放。该制度()A说明官僚政治开始形成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服务于分封制和宗法制D说明等级制度逐渐加强15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幕中出土的大量秦简,其中包含置吏制律三条,规定县、都官、十二郡官吏、属官的考核、升黜工作从每年的十二月开始,到次年三月必须截止。这一规定()A可以用来佐证秦朝厉行法治B说明郡县官员必须由中央任命C有利于国家政务的有序推行D突出强化基层官员的责任意识16在秦帝国,郡下设县,县下依次设乡(亭)、里、什伍等组织。郡县的自由民皆称“黔首”。征服山东六国的秦人,在政治上没有特权,

8、他们与山东六国人一样,均为帝国的臣民。由此可见,秦朝()A铲除了贵族等级制的基础B郡县制的推行打破了地域关系形态C郡县制呈现出地缘性特征D政治制度建设蕴含着民主平等色彩17唐代,应试者为增加及第可能,将自己诗文编辑成卷轴,在考前呈送有地位者以求推荐,此后形成风尚,称为“行卷”。唐代“行卷”之风()A推动了贵族政治的发展B有利于经世人才的选拔C促进了文化的开放包容D不利于科举制良性发展18汉文帝设立孝经博士,魏晋皇帝多标榜“以孝治天下”,唐代孝经升格为与“五经”并列的儒家经典。这反映出()A道德教化日益受到重视B儒学教育走向神秘化C民间信仰与朝廷的互动D孝道推动了儒学复兴19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曾说

9、:“(唐)太宗鉴前世之弊,深抑宦官无得过四品。明皇始随旧章,是崇是长,晚节令高力士(宦官)省决章奏,乃至进退将相,时与之议,自太子王公皆畏事之,宦官自此炽矣。”这主要反映出当时()A封建君主专制相对孱弱B内阁诸臣听命于司礼监C唐初中枢体制渐被破坏D宦官专权因废相而出现20钱穆提到:唐代科举考试中实行“公卷通榜制”。所谓公卷,是由考生把平日诗文成绩呈送给能文章有学问的政府大僚阅看;通榜是考后出榜前,根据社会及政府先辈的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这一做法()A完善了察举制度B反映了社会舆论决定考官选择C扩大了统治基础D可能使科举制公平性受到质疑21国史异纂曰:“武后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自糊其名,暗

10、考以定其等第。盖糊名考校,自唐始也。今贡举发解,皆用其事曰弥封(指把试卷上填写姓名的地方折角或盖纸糊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参考人员日趋多元B考试程序趋向公正C官员选拔方式多样D防弊措施流于形式22唐赵暇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太宗本人也曾在洛阳登端门,见新科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圈套)中矣!”材料从本质上说明科举制()A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位的垄断B带动了唐朝社会尚学风气的形成C加强了对文人的思想文化控制D提高了封建官僚集团的文化素养23唐朝科举不避时政,有价值的答卷相当于政治磋商活动中的提案,因而士人特别关心国事;比如白居易和元稹便根据时事做了数十篇的

11、策论,而后在科举考试中被考官选中。这说明唐代的科举制()A具有匡时济世的功能B体现近代民主议政的特点C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D助推注重教育的风气形成24西汉一代政区变化较大。汉初七国四十余郡,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这一变化说明汉代()A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完善B始终未能解决王国问题C国家统治区域日趋扩大D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强化25曹魏时期,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这反映出,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A加大了荐官的随意性B促进了社会阶级流动C注重

12、选拔的公正合理D摒除了门第间的差别26西汉初年,在王国的政治架构上,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吏的任免权,而相“总纲纪、统众官”。这一举措()A推行于“推恩令”颁布后B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C直接导致“七国之乱”D意在防范封国的势力壮大27尚书最初是皇帝的秘书,东汉时发展成为尚书台,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之名始于汉武帝,初由宦者担任,魏文帝始设中书省,专司诏令;门下诸官历来都是皇帝的待从,西晋时定名为门下省。材料反映了三省()A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定制B是皇权不断侵夺相权的产物C有效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D为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的结果28以下有关三省六部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有叛将而无

13、叛吏 B有官无吏,人员精干C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D置使以总国计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29687年,有人告发宰相刘祎之受贿,武则天(690 年一705年在位)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审查此事。“本立宣敕(皇帝的诏令)示祎之”。祎之辩驳道:“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据此推断()A古代负责监察的官员位高权重B敕书出台有悖于规制C唐代建立一套独特的法律体系D女皇武则天独断专行30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

14、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31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32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

15、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33汉末“以鬼道教百姓,賨人(蛮族)敬信巫觋,多往奉之”;匈奴人刘渊以汉朝宗室自居,又“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这反映了()A少数民族大力推崇汉族文化B先进文化在民族融合中的重要作用C汉族对少数民族吸引力强大D民族融合就是对少数族的文化提升34南北朝 (公元420一589 年) 时,因北部各族之间的战争不断发生,“北民南迁”出现第一次高潮;两宋之

16、交,“靖康之难”(公元1126年1127年)后“北民南迁”再现高潮,结合下图分析最为合理的是()A南方经济文化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B人口的南迁加速了南方经济的开发C北民南迁与气候寒冷水草不足相关D气候变迁决定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35体现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史实是()A虚心纳谏B唐蕃和亲C重视农桑D完善科举36“汉承秦制”、“唐袭隋规”,是后人对秦汉、隋唐制度的基本概括。这里的“制”和“规”是指()A封邦建国;三公九卿和科举制 B中央集权制;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C封邦建国和礼乐制 ;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D中央集权制;三省六部制和推举制37“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17、。”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A周天子分封天下B秦始皇统一六国C汉武帝开拓疆土D忽必烈一定乾元38唐太宗“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既用“西北骁武之士”,又用“东南儒生”;既用秦王府旧人,也用东宫旧仇;既用高祖遗臣,也提拔寒微士人、任用少数民族精英。材料表明,贞观之治得益于()A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B统治者的革新魄力C统治集团的开放性 D科举制的发展完善39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宗旨的史学著作是()A史记B资治通鉴C史通D文史通义40均田制下授田并承担赋役的起始年龄逐渐从15岁调整到18岁,还田除役的年龄逐渐从71岁调整到56岁,与此同时女性逐渐不负担赋役也不授予土地。出现这种

18、现象主要是由于()A儒家思想的民本理念受到重视 B垦荒使私有土地的范围缩小C土地占有不均衡的现象加重 D农业的生产方式出现重大调整(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20分)4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虽然分分合合、王朝更替、偶有反复,但没有改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演变趋势指()A察举制度不断完善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专制主义不断强化D民主法治不断健全42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中国古代思想家有的倾向积极涉世,参预国家政治;有的倾向消极避世,内省修身。下列人物中,倾向积极涉世、参预国家政治的有()A孔子B老子C庄子D董仲舒43. 所谓中国文化圈(汉字文化圈)涵盖范围是以下哪些地区() A朝

19、鲜半岛 B日本C. 越南 D.吐蕃 44. 春秋时期,出现了君主失政的现象。孔子对此感慨不已,并提出自己主张。下列不属于属于孔子主张或言论的是A“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45. 孔子反对贫富过于悬殊,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也抨击过“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食人也”的社会现象。这不能反映出先秦儒家()A对专制体制的不满B对社会正义的诉求C过于理想化的追求 D不符合统治者需求46. “东周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同

20、时产生了新的问题,过时的传统必须摒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人的思想此时可以自由驰骋了。”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最本质的“巨大变化”指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B“旧有的世俗权威崩溃”指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C“自由驰骋”造就了思想活跃的“百家争鸣”局面D“新的指导原则”在当时主要指与时俱进的儒家思想47.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不能反映三国鼎立形势是48. 比较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秦朝与隋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A.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完成了统一 B.都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工程C.都对儒家学说进行打压 D.都是因暴

21、政而亡的49. 据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记述,唐代科举考试主要科目及内容如下:科目初试二试三试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以上材料说明唐代科举制( )A.实行分科考试选拔官员B.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C.检测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D.明经科考试难度大于进士科50. 隋朝统一后编定了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融合南北朝官音形成长安官音,又称“汉音”、“秦音”。这一做法不能说明()A形成了最早的官方语言 B促进了地区交融与文化认同C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强化了北方

22、的政治中心地位二、材料解析题(共40分)51(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材料三 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

23、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10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8分) (3)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依据材料一、一、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6分)52(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

24、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经过唐太宗的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材料二 安史之乱之后,藩镇数量比较多,互相牵制,没有出现某个藩镇一家独大的局面。同时,藩镇内部也不怎么稳定,经常发生军人闹事,甚至兵变。另外要指出,所谓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只是一个大致的概念,描述一种倾向,不是说真的全都割据了。根据学者的研究和概括,唐朝后期的四十多个藩镇,真正比较稳定地维持着割据状态的,只有河北地区的三个藩镇。当然,即使是这样独立

25、性比较强的藩镇,在形式上也是臣服于唐朝的。除河北以外,唐朝后期设在北部、西部和中原的藩镇,基本只能算是半割据。此外,还有南方的藩镇,那就不能算割据了。不但不割据,而且绝大部分时间很听中央的话,源源不断地向朝廷供给粮食财物,唐朝后期的中央财政主要是靠南方支撑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唐太宗所做的贡献。 (8分)(2)安史之乱后,唐朝藩镇割据,却依然维持150年。根据材料分析其原因。(8分)20192020学年度高一历史月考试题答案2019.9.28一.客观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40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DADBDABCACAD

26、ACCCDACD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BCADCDBCBCDCBCBBBCA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41424344454647484950BCADABCACDACDABCABCABDABCACD二.材料解析题(40分)51. (1)相同: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2分) 不同: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 (2分)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 (6分)(2)特点:强

27、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4分) 成败: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 (4分)(3)意义:适应时代需要,发展了大一统理论,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6分)52. 【答案】(1)贡献:为唐代的建立和统一作出功劳;吸取隋亡教训,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发展生产;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若谷。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北方民族纷纷入朝,尊崇唐太宗为“天可汗”。(8分) (2)原因:藩镇数量较多,相互牵制,难以形成独大的割据势力;藩镇内部矛盾复杂,经济实力下降,缺乏割据基础;藩镇割据仅仅是一种倾向,割据较强的藩镇在形式上臣服于唐朝;大部分藩镇处于一种半割据状态,而且南方藩镇听从于朝廷,并支撑中央财政。(8分)- 8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山东省沂水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为本站会员(一起向未来)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