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入:导入:王安石、司马光君子之争王安石、司马光君子之争 王安石和司马光两位北宋朝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无疑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一个是变法的积极推动者,一个是极力反对者,针锋相对,寸土不让。可是两人的争斗是为了改变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实现富国强军、百姓安居乐业的治国理想和宏伟抱负,而非为了一己之私,所以他们的争斗是君子之争,体现出来的是坦荡的胸襟和无私的情怀,而没有见不得阳光的人身诋毁,二人在品德、学识、性格上却又有许多共同之处。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今江西省临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后被封为川)人,后被封为“荆国公荆国公”,人称
2、,人称“王荆公王荆公”,“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之一,列宁称其为,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的改革家”。作品有。作品有临川集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集拾遗等。等。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王安石王安石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报书书”、“与与书书”、“上上书书”、“答答书书”等等,如:等等,如:报任安书报任安书(司马迁)、(司马迁)、与朱元思书与朱元思书(吴均)、(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3、王安石)。文体介绍文体介绍书书“答答”:即即“答复、回复答复、回复”之意。之意。解题解题“谏议谏议”:则指的是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谏议大夫”这个官职。这个官职。所以,所以,“答司马谏议书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不能理解为“回答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来理解。变法自熙宁二年(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
4、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理财财”、“整军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
5、中的不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写作背景写作背景宋神宗熙宁二年(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1069年),身为参政年),身为参政知事(相当于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知事(相当于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第二年,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新法。第二年,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六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
6、了一封三千六百多字的长信,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百多字的长信,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就要王安石放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就是王安石的复信。是王安石的复信。强强聒聒重重念念冀冀君实或见君实或见恕恕也也辟辟邪说邪说难壬难壬人人不不恤恤国事国事 胥胥怨者民也怨者民也会会晤晤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度度义而后动义而后动 guchngj shbnn rnxxdwdu读文正音读文正音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1 1人朗读,人朗读,1 1人指出重点字词人指出重点字词1 1人翻译,人翻译,1 1人找出特殊句式句子或者难点句子。人找出特殊句式句子或者难点句子。某某启:昨
7、日蒙教。启:昨日蒙教。窃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而议事每每不合,所操之不合,所操之术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复一一自辨。一一自辨。重重念蒙君实视遇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厚,于反覆反覆不宜卤莽,故今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具道所以,冀君实或,冀君实或见恕见恕也。也。研读课文,理清文意研读课文,理清文意古人在信稿上用“某”,代替自己的名我私下,谦词往往,常常方术,方法,这里指政治主张又书信往来详细说明这样做的理由原谅我 盖盖儒者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
8、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侵官、生事、生事、征利征利、拒、拒谏,谏,以致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举先王之政,先王之政,以兴利除以兴利除弊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辟邪邪说,说,难壬人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固前知其如其如此也。此也。研读课文,理清文意研读课文,理清文意读书人侵犯官员的职权与民争利因而招致在朝廷上讨论修改施行,推行驳
9、斥,抨击善以巧言献媚的人本来事先就知道 人习于人习于苟且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恤国事、国事、同俗自同俗自媚于众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汹汹然?盘庚之迁盘庚之迁,胥怨胥怨者者民也,非民也,非特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度义度义而后动,而后动,是是而不见而不见可悔可悔故也。故也。研读课文,理清文意研读课文,理清文意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大吵大闹的样子相怨,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仅,只计划计估,考虑认定正确得过
10、且过,没有长远打算忧虑,顾念适宜值得反悔的地方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则非某之所敢知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研读课文,理清文意研读课文,理清文意施恩泽给这些人民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知道,此处指领教王安石1.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
11、信为自己辩解。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解析文本解析文本第一段第一段2.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中“术术”指什么?指什么?“术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3.3.本文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本文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么观点?解析文本解析文本4.4.作者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作者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名实相符
12、是辩别是非的原则)“盖儒者所争,尤在于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解析文本解析文本侵官侵官授之于有授之于有司司修之于朝修之于朝廷廷受命于人受命于人主主生事生事以兴利除以兴利除弊弊举先王之举先王之政政征利征利为天下理为天下理财财拒谏拒谏难壬人难壬人辟邪说辟邪说司马光司马光王安石王安石天下天下怨谤怨谤前知其如前知其如此此怨诽之多,怨诽之多,5.5.作者重点批驳对方的什么观点?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作者重点批驳对方的什么观点?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变法)以致天下怨谤也(变法)以致天下怨谤也”解析文本解析文本致谤致谤抓住要点、驳倒要点,司马光信中其他的细支抓住要点、驳倒要点,司马光信中其他的细支末节也
13、就不攻自破。末节也就不攻自破。第一段第一段整体思路整体思路第二段第二段交代写信的缘由和目的。交代写信的缘由和目的。先立后破,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先立后破,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弊端,逐一驳斥。弊端,逐一驳斥。第三段第三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达对分析反对派对新法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达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想的不满。第四段第四段结束全文,书信礼仪性的客套话。结束全文,书信礼仪性的客套话。文章第三段作者引用文章第三段作者引用“盘庚迁都盘庚迁都”这一历史典故的意图是什么?这一历史典故的意图是什么?解析文本解析文本作者引用作者引用“盘庚迁都盘庚迁都”的的历史典故意在表明自己坚历史典故意在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决不动摇。持变法的决心决不动摇。作作 业业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是赞同变法还是反对变法?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是赞同变法还是反对变法?为自己选择一个身份,用文言给王安石或司马光写一为自己选择一个身份,用文言给王安石或司马光写一封信,表明自己的态度。封信,表明自己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