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读目标导读目标1、把握全文主旨,理解题目、把握全文主旨,理解题目“复复活活”的意蕴。的意蕴。2、分析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分析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通过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学习作者通过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写等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重难点法。重难点1、理解题目、理解题目“复活复活”的意蕴。的意蕴。2、分析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在人分析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物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庭各有各的不幸。意思:幸福的家庭似乎都一样的美好无
2、可挑剔,不幸福的家庭总是有各种各样的不和谐,各种各样的灾难或痛苦。出处:俄国 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第一章第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庭各有各的不幸。解析:列夫托尔斯泰的这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和中国的俗语“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有异曲同工之妙。每一个家里都有一些旁人不为所知的难事,每个家庭都有别人所不同的烦恼。看着貌似很幸福的家庭,也有自己的烦恼事,只不过没有说出来而已。十年心血写复活十年心血写复活 从从1889年到年到1899年,已经步入老年,已经步入老年的列夫年的列夫托尔斯泰花了十年时间写就托尔斯泰花了十年时间
3、写就复活,讲述了发生在沙皇统治下复活,讲述了发生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的人间悲剧。为了创作的俄国社会的人间悲剧。为了创作复活,作家倾注了巨大的心血:复活,作家倾注了巨大的心血:他特地参观了莫斯科和外省的许多监他特地参观了莫斯科和外省的许多监狱,上法庭旁听审判,接触囚犯、律狱,上法庭旁听审判,接触囚犯、律师、法官、狱吏等各种人物,深入农师、法官、狱吏等各种人物,深入农村调查农民生活,还查阅和分析了大村调查农民生活,还查阅和分析了大量档案资料。量档案资料。小故事,大作品小故事,大作品 一天,柯尼给托尔斯泰讲了一件他亲身经历的事:一一天,柯尼给托尔斯泰讲了一件他亲身经历的事:一个贵族在充当法庭陪审员
4、时,认出一个被控犯盗窃罪的妓个贵族在充当法庭陪审员时,认出一个被控犯盗窃罪的妓女曾是他亲戚家的养女。他年轻时诱奸了这个姑娘,然后女曾是他亲戚家的养女。他年轻时诱奸了这个姑娘,然后一走了之,怀了孕的姑娘却被主人赶出了家门。孩子一出一走了之,怀了孕的姑娘却被主人赶出了家门。孩子一出生就被送到了育婴堂,而姑娘从此逐渐堕落,最后落入下生就被送到了育婴堂,而姑娘从此逐渐堕落,最后落入下等妓院,当了妓女。法庭偶遇唤醒了这个贵族的良心,他等妓院,当了妓女。法庭偶遇唤醒了这个贵族的良心,他找到柯尼,承认了自己年轻时对这个姑娘犯下的罪过,希找到柯尼,承认了自己年轻时对这个姑娘犯下的罪过,希望以结婚的方式赎罪。柯
5、尼非常同情他,但并不主张他用望以结婚的方式赎罪。柯尼非常同情他,但并不主张他用这种方式。但那贵族很坚持,可是在婚礼前那妓女得了伤这种方式。但那贵族很坚持,可是在婚礼前那妓女得了伤寒症死了。寒症死了。“这故事这就是复活产生的渊源。这故事这就是复活产生的渊源。托尔斯泰最喜爱的复活托尔斯泰最喜爱的复活 列夫列夫托尔斯泰本人最喜爱的托尔斯泰本人最喜爱的作品是复活,而不是战争与作品是复活,而不是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他在卡列尼娜,他在留给妻子的告别信中写道:我的灵留给妻子的告别信中写道:我的灵魂也渴望在七十岁的时候尽全力得魂也渴望在七十岁的时候尽全力得到安宁和独处,以便凭着我的良心到安宁和
6、独处,以便凭着我的良心在和谐中单独生活。所幸,托尔斯在和谐中单独生活。所幸,托尔斯泰走到半路就回家了。他最终选择泰走到半路就回家了。他最终选择了跟复活的男主人公聂赫留朵了跟复活的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一起,开启全新的生活。夫一起,开启全新的生活。罗曼罗曼罗兰如是说:罗兰如是说:复活是托尔斯泰的艺术遗复活是托尔斯泰的艺术遗嘱嘱这是最后的一峰,或者是最高这是最后的一峰,或者是最高的一峰。虽然复活没有他早年作的一峰。虽然复活没有他早年作品中的和谐和丰满,虽然我本人更喜品中的和谐和丰满,虽然我本人更喜爱战争与和平,但它仍不失为歌爱战争与和平,但它仍不失为歌颂人类同情的最美的诗颂人类同情的最美的诗最真实的最
7、真实的诗,也许,我在这本书中比在他的任诗,也许,我在这本书中比在他的任何作品中更清楚地看到托尔斯泰那清何作品中更清楚地看到托尔斯泰那清明的目光,淡灰色的、深沉的、明的目光,淡灰色的、深沉的、“深深入灵魂入灵魂”的目光,它在每颗灵魂中都的目光,它在每颗灵魂中都看到神的存在。看到神的存在。聂赫留朵夫聂赫留朵夫是“忏悔贵族”的典型。他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聂赫留朵夫突破了贵族传统的道德观念,放弃了贵族特权的地位,最后跟贵族阶级决裂。他否定了土地所有制,提出了解决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必须把土地交给农民的看法。他对一切都表现出深厚的人性,对劳动人民充满同情和爱护之心;对革
8、命者充满敬意;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对贵族非常的厌恶;他有追求自由和平等的高尚理想,聂赫留朵夫性格发展的过程就是深刻认识社会和背叛贵族阶级的过程。玛丝洛娃代表生活的真善美。她在拒绝聂赫留朵夫的“善行”时,一再表现出自己内心的屈辱、痛苦和按捺不住的愤怒。正是这种感情触动了她麻木不仁的灵魂,并最后使她觉醒过来。由于她的灵魂深处始终保存着善良的天性和与聂赫留朵夫初恋时的美好回忆,“悔罪”的聂赫留朵夫才能获得她的宽恕,并使她重新“爱”上他。玛丝洛娃最终拒绝聂赫留朵夫要求和他结婚的建议,表现出玛丝洛娃的崇高品质,也是她为了爱他而做出的自我牺牲。1、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的复活是其晚年的代表作品,一方面,在对
9、当时社会的罪恶和腐朽反动的国家、法律、教会制度的揭露上,很难找出另一部作品有这样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2、宗教的救赎 托尔斯泰主义和俄罗斯的宗教哲学有很多关联之处,但在复活一文中,这种精神的自我拯救和自我完善与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结合在一起,因而这种解决的方式显得苍白无力,并充满了内在的矛盾。作为上层的统治阶级的一员,自然在认识到自身的罪恶之后,可以通过宗教的手段,来实现对自我救赎。然而对于从来就处于下层的穷苦百姓,他们的救赎要依靠什么呢?显然只
10、能靠宗教。(一)对比的成功运用复活的结构与描写的基本原则,是尖锐的对比。小说中描写了极其广泛的生活画面:从法院到教堂,从监狱到流放所,从莫斯科到彼得堡,从城市到乡村,从俄罗斯到西伯利亚。通过这些画面,作者把上层社会与人民生活进行对比,把贵族老爷、达官贵人与贫苦的老百姓进行对比,把统治者与犯人进行对比。(二)细腻的心理描写 托尔斯泰善于通过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如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重见玛丝洛娃后,思想上引起的一系列的激烈斗争。小说巧妙地利用外界的事物和现象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有时外界事物影响着人的情绪;有时又由于人的情绪使周围环境带上一种特殊的色彩。如法庭审判、监狱的情况,农民和流
11、放犯的生活,都积极地影响着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和情绪,有时聂赫留朵夫的恶劣情绪又产生对周围环境的厌恶感情,如聂赫留朵夫在参加法庭审判后到柯尔查庚家看见他家的一切都感到厌恶。作者通过聂赫留朵夫不同时期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对贵族地主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同时也表现了聂赫留朵夫道德自我修养的整个过程。(三)辛辣的讽刺笔调 托尔斯泰所运用的讽刺手法,有他自己的独特的风格。他是在朴素的叙述中包含着辛辣的讽刺,利用揭露形式与内容的矛盾,造成有力的讽刺效果。例如作者对法庭的官员所进行的描述对整个法庭描写就是这样。托尔斯泰对整个法庭的描写从它的陈设到审判的程序都作了详尽的描绘,表面上看起来,这个法庭好像是很庄严很神圣的
12、,但实际上却是极端轻率和不负责任的。通过逐步深入的描写,托尔斯泰揭露了那些执法者都是装模作样的。他们假装正经,故作姿态,都是一些道德败坏,草菅人命的官僚分子。像这样揭露法庭表里不一的讽刺手法,就辛辣地嘲笑了沙皇俄国法庭的伪装公正,和貌似神圣的丑态。托尔斯泰还常常用他本人的解释来揭露贵族及官吏们的卑鄙和虚伪,并以此充实他对人物性格讽刺性的刻画。在果戈理的作品中,当书中人物大言不惭地谈论着卑鄙的事情时,他们自己就揭露了自己。而在托尔斯泰的作品里,人物常常隐讳着自己的罪恶。正因为这样,作者对他们的揭露就更为尖锐有力。1、复活在中国的百余年复活在中国的百余年早在二十早在二十世纪初,列夫世纪初,列夫托尔
13、斯泰的作品就开始托尔斯泰的作品就开始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1913年,复年,复活第一种译本出版,译者林纾并不活第一种译本出版,译者林纾并不懂俄文,是靠别人用中文口述,他用懂俄文,是靠别人用中文口述,他用中文写出,并改书名为心狱。此中文写出,并改书名为心狱。此后有多个版本的复活问世。托尔后有多个版本的复活问世。托尔斯泰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对黑暗司法斯泰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对黑暗司法制度的抨击,引起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制度的抨击,引起许多中国知识分子的强烈共鸣。的强烈共鸣。2、巴金与复活、巴金与复活1931年年4月,巴金先生在月,巴金先生在激流引言开头写道:激流引言开头写道:几年以前我流
14、了眼泪读托尔几年以前我流了眼泪读托尔斯泰的复活斯泰的复活,曾在书前的曾在书前的一页空白上写下了一页空白上写下了“生活本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身就是一个悲剧”这样一句这样一句话。巴金极其崇敬托尔斯泰,话。巴金极其崇敬托尔斯泰,称他为称他为“十九世纪世界的良十九世纪世界的良心心”。年轻的巴金年轻的巴金1、复活这本书告诉我们人性向善这个道理。作者通过玛丝洛娃体现了俄罗斯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和对整个黑暗社会的无比憎恨。她在拒绝聂赫留朵夫的“善行”时,一再表现出自己内心的屈辱、瘸苦和按耐不住的愤怒。正是这种感情触动了她麻木不仁的灵魂,并最后使她觉醒过来。由于她的灵魂深处始终保存着善良的天性和与聂赫留朵夫初恋时的美好回忆。复活这本书告诉人们:人性要复活就要对自己进行反思后改过自新。有了新的思想就会有新的看法,对于善与恶的区分自然也不同。真正高尚的心灵恐怕是需要多次的复活才能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