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師專業成長教師專業成長9232019 9232019 陳秉倫陳秉倫 9232025 9232025 許恬慈許恬慈9232029 9232029 林馨儀林馨儀 9232031 9232031 廖威婷廖威婷9232032 9232032 劉夢妮劉夢妮產生背景職前師資培育的功效有限初任教師導入階段的影響深遠且有待努力教師進修教育與訓練的有限教育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且教育績效責任逐漸受到重視教師專業自主性的呼聲越來越高有關學校效能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越來越多職前師資培育的功效有限在職師資教育在當代教育裡有關鍵性的地位,是學校最具發展潛力,且最重要的一項資源得到教師證只是拿到一把打開教師專業成長機會的鑰
2、匙,職前師資培育階段只是長期的教師專業發展之起步而已 改進教學品質的最大可能與希望,並非在於訓練新的教育工作人員,而是在於如何持續提升在職的教師由於缺乏公正有效的師資評鑑方式或檢定方式,教師的品質更無法在師資培育階段嚴格把關職前師資培育的功效有限多數初任教師到了學校服務之後,多半感到自己似乎處在一種“自生自滅、自求多福”的處境 如果能運用明確合理的學校政策或有關人員的專業督導,將有注於優良教師的養成初任教師導入階段的影響深遠一個教師最初三年的專業發展,是一段密集的學習階段,有賴師資培育機構和學校之間的密切合作必須有系統的連結教師的職前經驗與初任教師的導入初任教師導入階段的影響深遠通常再進修的課
3、程往往忽略了個別學校或教室的特殊狀況與需求教師們在心態上,依賴上及提供資源來協助自己本身的成長,而非主動追求自我成長,也沒有把專業成長視為自己的義務缺乏一種推動教師們共同成長的動力教師進修教育與訓練有限任何教育改革必須配合教師專業發展,否則不會成功任何試圖改進學生學習的努力,必須依賴某種形式的教師成長教育改革與教育績效的重視學校改進計畫必須伴隨著教師的專業發展計畫,兩者密不可分教育改革不易推動的主要原因就是沒有讓教師參與改革,沒有同時帶動教師的專業成長一方面社會大眾對教師有所要求,教師一樣可以對社會大眾要求提供協助教師專業發展的環境與資源教育改革與教育績效的重視教育鬆綁,就是要尊重教師的專業自
4、主性,而教師專業自主性的提升又與教師專業發展息息相關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專業自主性、教育改革三者息息相關,缺一不可 教師專業自主性受重視教育改革必須無條件的相信教師可以是推動改革的主體,給予充分的專業自主權教師必須遵守一定的專業倫理,應該受到一定的監督,透過同事之間的互動與交流來形成的專業性監督與同儕視導教師專業自主性受重視“教師專業發展”已經逐漸受到重視專業發展活動乃是邁向各種“協同”的實務,包括教師間與學生間的協同教師在職專業發展活動將成為確切的期望學校效能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系統的主要因素教師促發者教師的專業工作情境 教師的專業發展階段教師的專業發展內涵教師的專業發展需求教
5、師的專業展的基本原理推動教師專業發展活動的基本理念教師專業發展的活動型態學校效能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教師的研習進修教師的研習進修在職進修教育的意義 教師的在職進修,亦稱在職教育,或在職進修教育,不同於職前教育,前者是教師任職後的不斷進修研習,不論在職進修或是職前教育皆是提高教師素質;唯有實施在職教育,才能鞏固職前教育的基礎;唯有加強在職教育,才能發揮職前教育的成效,所以在職進修教育當可補充職前教育的不足。廣義上來說,可包括三方面:1.教師的自我教育,即教師自行研究、閱讀、增進新知。2.教師校內的研究,進修活動。3.教師參加校外的在職教育。狹義上來說,通常僅指由政府或有關學校機關所舉辦的校外教育
6、專業進修活動(一)教師社會角色的變異 今日教師的角色,由於受到工業社會中,社會的流動、人事體制的建立、教育功能的擴增,以及文化價值多元之影響,教師角色迅速改變,教師宜認識並妥善扮演下列諸種角色,才能有益於教育與社會之進步:在職進修教育的必要性1.教師在教室中之角色:協助學生社會化及選擇人才。2.教師在學校中之角色:傳授知識及建立知識的方法,協助個人社會化的主要單位、組織與決策,平衡學生情緒。3.教師在專業團體中之角色:研究及統合價值。4.教師在社區中之角色:協調社區關係,導致社區行動。5.教師在社會文化中之角色:經由選擇人才,協助政治社會化。(二)教育專業化的要求 師資訓練中重視在職教育的原因
7、,顯然與教育專業化趨勢有關,惟有使教育工作專業化,方能與其他專業工作競爭羅致優秀人才,而教育專業化之一項條件,即為在職教育。據美國全國教育協會1948年提出八項專業標準:(1)是一種心智的活動。(2)需要專門的知識。(3)需求時間的專業準備。(4)需要繼續不斷的在職教育。(5)提供終生職業和永久會員資格。(6)建立自己的標準。(7)工作服務之目的不全在個人之報酬。(8)有強而有力的專業組織。英國霍勒教授在教師之角色一書,也指出工作專業化的標準:(1)履行重要的社會服務。(2)系統性的知識。(3)需長時間的理論和實際訓練。(4)高度的自主性。(5)團體的倫理規範。(6)經常性的在職教育。(三)科
8、技知識的爆增 由於知識是幾何級式的快速累積,教育學術的日新月異,教育事業的不斷進步,教育從事人員不但需要接受嚴格的職前專業訓練,即使就業後,仍須有計劃的、系統性的學習活動,方能勝任繁鉅的教學工作,因此無論職前教育時間有多長,內容何等充實,仍無法保證培養出來的教師能趕上時代的需要,教師的在職教育乃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四)師資養成教育的不足 提高教師素質乃是目前世界各國對教育改革的共同焦點,目前各國對師資的培養紛紛要求延長養成教育受教年限,但儘管受教年限在長,教育內容在完善,都不能保證能為永遠優秀的教師,故教師的職前教育結果並非意味著教育之終止,而僅是完成其教學職務所需能力的準備工作而已,在擔
9、任正式教學工作後仍要參加計劃性系統的學習活動。教師為適應社會變遷與進步需要,必須不斷的在職進修。今日在提高教師素質之呼聲中,如何加強教師職前養成教育,與鼓勵教師參加在職進修教育,兩者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職進修教育的迷思 教師的在職教育在過去國內一直未受到重視,主要原因在於國人普遍存在一種錯誤的看法,認為一般教師都已是在職的合格的教師,進修或不進修無關緊要,並不會影響教師教學工作的合法性;對於教師在職進修工作的實施認為可有可無,因此在過去國內對教師在職進修教育的未予重視及未克積極落實辦理,乃為必然之事。(一)目前教師素質結構有待提昇 依據教育部之資料顯示,目前國內各級學校師資素質仍顯參差不齊,
10、有待提升。(二)社會變遷加速教育專業化的發展 由於社會快速變遷及科技加速增長的結果,教師想要勝任教職必須不斷的追求新知方足以迎合時代需求;社會不斷轉型,社會上對教師角色的期待也不斷的改變,教師不應只是教室內的教書者,更是社區的協調者以及社會進步的推動者。教師在職進修工作的迫切性(三)提昇教育品質是教育思潮焦點 要求教育精緻化發展需要藉由教師素質的改善,來提昇教育品質,加強教師在職的進修正是提高教師素質的最佳策略 在職進修可提昇新知,滿足教師教學知能之需求,有其實質性的價值,同時亦提供學分證明及學位頒授,有助教師個人學歷的充實及普及加薪的實利;此外進修所累積的記點加分,對教師個人陞遷調動及行政甄
11、選亦有益處。故在職進修教育對教師個人而言,可視為一種權利。教師參加在職進修教育,有實質的上教學專業成長的需求,有助於教學工作知能的增強,對教師學職責得勝任完成有正面的肯定價值。在職進修是教師的權利 教師在職進修是一種權利也是一種義務,前者是就教師個人立場來說明,而後者則係就學生本身的角度來考慮的。教師的職責在幫助學生有效學習目標的達成,因此教師應否參加在職進修,並不能完全來自個人好惡與權益角度來衡量,應同時站在學生學習需要立場去評估。在科技知識爆炸時代,要求教師不斷參加在職進修,以獲得必要的知能,來滿足教學需求;放棄在職進修的機會,教師將因未能不斷獲取新知,而減低對學生有效的幫助,教師本身所能
12、給予學生的附加價值相對減少,因此從學生的權益角度來看,教師參加在職進修更是一種義務。在職進修也是教師的義務教師在職進修教育的概念分析 教師在職進修教育與職前養成教育,都是提高教師素質不可或缺的因素,實施在職進修教育才能鞏固職前教育的基礎,加強在職進修可發揮職前養成教育的成效。(一)進修對象問題 教師在職進修的對象不僅限於試用教師,還應包含合格教師;不僅接受自願進修的教師,且要強迫應該進修而不願進修的教師;為達到素質普遍達到師院師大及研究所以上的程度,若未具大學以上的學歷者應積極有計劃地提供進修教育機會。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教育問題的檢討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教育問題的檢討(二)進修法律問題 我國中小
13、學教師進修過去常依照各種不同的法令辦理,如提高中等學校教師資質實施方案、提高國民學校師資素質辦理方案、國民學校教職任用待遇保障進修辦法等,但大多公佈時間已久,大部份已不適用現階段進修之需要,因此進一步訂頒具體可行的進修辦法,以合理保障教師在職進修機會。(三)進修時間與方式問題 教師在職進修之時間與方式應採取多元方式;進修時間可分暑期部、夜間部、週末班或利用學期中白天提供短期研習班辦理之需;進修方式:正規班、研習班、巡迴班、函授班及空中教學班。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教育問題的檢討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教育問題的檢討(四)進修經費問題 教師在職進修教育既是教師養成教育的延伸,因此政府在經費允許下若教師在職
14、進修之科別與任教專長學科相符,則在職進修經費應可以比照公費待遇方式,由政府負擔。(五)進修獎勵問題 為鼓勵教師在職進修,應採取適當的獎勵方式,應對短期進修者,在修滿一定時數後,頒給研習學分證書,作為教師調動、陞遷及獎勵之依據。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教育問題的檢討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教育問題的檢討(六)進修機構問題 辦理中小學教師進修及輔導,為師範院校應有之職責,但若僅由師範院校承擔全責,實負荷過重,故進一步擴充教師進修機構實有迫切需要(一)確立健全教師在職進修制度 如何將教師進修工作有效制度化,乃為必要。教師進修工作在初期固然受限於人力財力條件,但是在某一階段後,責應以制度要求需要進修者都參加進修,
15、應帶有強迫性及全面性實施。落實教師在職進修工作的作法落實教師在職進修工作的作法(二)訂定完整教師在職進修辦法 建立制度後即應著手研擬進修辦法,作為全面推展教師進修之依據,對於進修資格、條件、辦理辦方式、經費編列.等(三)強化教師在職進修課程內容 要使教師進修意願提高,則應加強進修內容的吸引。養成教育較偏於理論課程,教重視一般陶冶;在職進修教育則應偏實用課程導向,重實施教學技術方法和經驗的研習,尤其面對教學內容新知及教學疑難問題解決,都是在職進修研習的重點。落實教師在職進修工作的作法落實教師在職進修工作的作法(四)頒定教師在職進修獎勵辦法 落實教師在職進修工作,除加強進修課程內容來吸引教師進修之
16、意願外,亦須頒訂良好的教師在職獎勵辦法,給予鼓勵。(五)提供更多教師進修機會 目前國內各級學校教師在職進修的意願提高,因此,考慮多元化的機會提供,確有必要,如:短期研習、日間班、夜間班、周末班、暑期班等,提供更多教師研習進修機會,以利教師素養的全面提昇。落實教師在職進修工作的作法如何發揮良好功能:目標方面:教師能了解其在教學方面的優缺點。教師能對學生有較高的抱負水準,並設法改進其教學方法與教材設計,確定學生獲得最好的教育,並增進學生的學習成就。教師能不斷的作批判性的自我反省。教師能與校長、家長與學生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如何發揮良好功能:具體做法方面:每位教師的在職進修,除針對其教學之專門知識外
17、,亦應安排其專門知識與教育專業能力融合轉化的練習機會。教導教師自我評鑑的方法,並增強教師自我理解與反省的能力。舉辦課程、教材與教法理解的研討會、促進其專門知識的更新。培養學校中的優良教師,作為帶動學校教學研究風氣的種子,以刺激與帶動教師多發現問題並從事行動研究。培養與獎勵教師發展新的教學方法:包括:如何以有趣的方式呈現教材與教法、較佳的問答方法與候答方式。成立問題診斷與諮詢中心,提供與教師有關的研究與教學之諮詢服務,並激發老師在職進修之興趣與責任感。唯有能讓教師本身意識到其專業知能的不足或是意識到其專業智能受到教育(其他教育專業人員或團體)或非教育因素(政治、經濟與市場)的干擾或控制時,然後方
18、可能就長久,也較根本的強化教師的自我能力。教師推廣教育的典範、遠景與問題典範:第一種模式是班級教學或課程第二種模式是函授課程及遠距教學(形式不同、對於推廣教育的思考方向也不一樣)班級教學【模式】研習會、有計畫的課程、長期學位或證照課程。【授課者】教師來源包括大學學校的教授、各領域的專家或顧問。【授課時間】課程時間至少為一小時,多則一個星期。【課程性質】屬於技術層面、如何紀錄、發問技巧、高層次思考等等。函授課程與遠距離教學:以前為電子郵件形式和教授互動,傳遞參考書目與心得論文等等,許多先進的學校已經利用新的科技發展出遠距教學,這種教學結合衛星電視、電腦、電子郵件及雙向交流電視等設備,使未來遠距教
19、學及具發展潛力。空中大學為遠距教學的典範。推廣教育的遠景知識層面:幾乎每一個國家都越來越了解知識與技術是個人及國家成功的要素。教育是個人及國家最佳的投資,我們不僅要培養有素養的公民,我們也要培養學習的公民,使國家跟上時代的潮流,推廣教育正式達此目標的最佳方法。推廣教育的遠景科技層面:科技進步使推廣教育的雙向溝通有很重大的發展。電訊傳輸設備使我們可以在兩個以上的不同地方同時開會或上課,透過此設備,與會者不僅能聽到聲音,也能看到授課者,並且看到發問或回答問題的學生。推廣教育的遠景經濟層面:這是支持遠距教學的最大力量,遠距教學不需要大量的座位空間與通勤時間,這種降低經濟成本的遠距教學方式逐漸受到大眾
20、的肯定與支持。推廣教育的遠景教師方面:可以透過遠距教學的方式向專家學習,這種雙向式的學習方式對教師專業成長有正面的影響。遠距教學的最大優點在於允許教師選擇他們所喜歡的專家,不需要像傳統教室中的學習一樣,即使對不敢興趣的課程,也必須全程參與。學生的需求、個人以及政府對學習的支持、突飛猛進的科技與遠距教學的經濟性,都是促使推廣教育蓬勃發展的重要因素。推廣教育遇到之難題一、互動不足:傳統教學,師生面對面的方式提供師生探討問題的機會,可以豐富學生的經驗,然而遠距教學的課程與內容為事先準備,缺乏雙向溝通的機會。二、如何滿足遠距學習者的學習經驗。三、遠距學習者各有不同的動機。選修歷史與哲學課程的人與選修電
21、視維修的人。如果推廣教育強調的是學習者必須學習他人認為重要的課程內容,然後通過課程實施前已設計好的測驗,這樣的推廣教育是否是一種很好的選擇,就值得懷疑了。我們必須賦予推廣教育啟蒙運動的精神,否則,我們只是在製造學習的機器。至目前為止,推廣教育是一種最佳的進修工具,它可以促進個人專業發展,是教師在職進修既經濟又有效率的工具,推廣教育可以激勵個人學習的動機,然而,如果我們從經濟與效率的觀點而非自由與解放的觀點來看待推廣教育,我們只會製造學習的機器。果真如此,推廣教育不但無法提供新知,反而會扼殺學生的動機、好奇心與創造力。因此當我們在發展教師推廣教育時,必須非常用心,使推廣教育發揮最大的影響力。教學
22、理念與實踐教學理念與實踐理性溝通的教學 壹、前言理性社會的建立,是一個民主國家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凡真正走向民主化的社會,都應致力於能自我反省與獨立思考判斷社會成員之養成。其中溝通活動便是社會在造型、轉變與尋求合法性過程的基礎。HabermasHabermas的溝通行動論的溝通行動論 Habermas是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中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人物,他由哲學與社會學的角度分析人類的社會生活要素,他發現互動是人類主要的生活要素之一,為了要互動人類必須具備基本的溝通能力,否則個體與個體之間將無法進行有效的溝通行動(郭乃菁,民89;黃瑞祺,民75)。要建立互為主體性的溝通能力,必須具備下列四大要件(江志
23、正,民87;林俊瑩、林淑華,民89;邱秀娥,民88;郭乃菁,民89;楊洲松,民87;):(一)文法語言(language)的溝通能力:即能正確使用文法與文字的規則,是最基本的溝通能力。(二)語用(speech)的溝通能力:即是表達的句子不僅要能合乎語法,更要能恰當的使用,也就是說要配合情境說出適當的語句。(三)有效聲稱(validity claims)為基礎的言辭溝通:言辭行動的目的在達成相互的共識和彼此的理解。Habermas認為有效聲稱必須預設下列四個假設:1.可理解性聲稱(comprehensibility claim)言語表達的意義是可以理解的。2.真實性聲稱(truth claim)
24、命題的內容是真實的。3.真誠性聲稱(truthfulness claim)說話者的意向是真誠的。4.適切性聲稱(rightness claim)言辭溝通是正當得體、適合情境、達成互為主體性的共識。Habermas認為人際間的溝通,必須滿足以上的四個條件。以上四個條件是可以適用在每個人身上的,而且是可以在現實生活上運用的,以Habermas的觀點具備了這四種要件,才是擁有良好溝通能力的人(李英明,民75)。(四)理想的言談情境 Habermas以為個體在進行溝通的時候,常常會因為雙方背景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共識,當彼此的共識無法達成時,溝通就會中斷,衝突也就產生。因此,若想使彼此的溝通行動順利進行
25、,必須在預設理性共識的前提之下。所謂的理想的言談情境指的是:1.溝通雙方在機會平等的基礎上,有均等相同的發言機會。2.溝通雙方在機會平等的基礎上,雙方都能針對議題,充分表達自己意見,並且對對方的看法進行檢討批判。3.溝通雙方在機會平等的基礎上,使用表意的(expressive)的言辭,雙方都要具備真誠性,了解各自的情緒,達成互為主體性的溝通。4.溝通雙方在機會平等的基礎上,使用規約性(regulative)的言辭,只對單方面的特權、片面規範都要能去除,雙方必須完全遵守溝通中所建立的規約。貳、理性溝通教學的層次(一)心理的層次凡以溝通的心理層面為主的教學,主要將理性的溝通能力,指向有效的透過動態
26、的人際歷程,分享彼此的感情與觀點,促成集體共識的行程,使社會性的合作成為可能。理性溝通的教育目的,即在促進人類在此創造過程,能在何協、理性的氣氛下進行,並有效的達到目的。(二)理解的層次理性溝通的教育也可以從符號互動論及詮釋學等微觀社會學的觀點,發現達成理性溝通的途徑。符號互動論者認為,溝通是透過具有社會性意義的符號,達到溝通者分享意義與價值之目的。Bernstein的符碼理論 Bernstein的符碼理論由社會化問題出發,以言語溝通類型作為觀察的切入點,因為言語溝通可傳遞社會結構和心靈意識,是人際之間的中介工具。符碼理論特別之處在於其不但解釋了鉅觀社會結構與微觀心靈意識之間的關係,也能說明轉
27、譯社會結構與心靈意識的歷程(王瑞賢,民90)。換句話說,符碼理論是從語言活動的探索,分析存在如何藉由語言進入意識,意識又如何運用語言體現存在。因此,了解Bernstein對於語言活動的的看法,是解讀符碼理論的關鍵所在(王瑞賢,民88)。我們所使用的語言或溝通方式,其背後受到階級、社會關係和文化的影響,因此面對溝通個體間的差異,溝通間訊息的正確傳遞,就非常的重要的。(三)批判的層次人們溝通中所使用的語言通常本身即是一種意識形態的形式;日常生活中所謂的常識,也容易被意識形態所附著,使得人類理性與自主性的開展,受到層層限制。因此,一個理性溝通者,除了應有能力只出現像或事理間的矛盾與不一致,以及對人類
28、自主性被剝奪與被控制的事實加以質疑外,也應具有行動及反省的能力,能在理性溝通過程,針對受質疑的有效宣稱進行辯論,形成解構性的心理解,引導實踐行動的發生。肆、理性溝通的教學策略(一)提供開放而相互支持的學習情境(二)培養良好的溝通能力與習慣(三)倡導理性的論辯(四)關懷公共議題(五)鼓勵合作反省(六)教導多元的文化觀陸、理性溝通教學實務針對親師與師生的溝通方式,Ginott提出了一致性溝通的原則,幫助教師和家長有效的跟孩子溝通。他建議家長和老師對孩子嘗試使用一種新的溝通方式,他勸他們重新學習拒絕、責備、羞辱、嘲弄、輕視、威脅、賄絡的語言,重新學習一種名叫接受的新語言。進行一致性(congruent)、前後連貫(consistent)並且要客觀(objective)。教師溝通模式的比較(改編自The Ginnot Model)好的教師溝通方式*發出理性而穩定的訊息,注重事件發生情況,而不是孩子的人格*適度的表達憤怒*請求合作*接受並瞭解孩子的感覺*適當的引導孩子改正*避免獎勵的危險*簡明的糾正孩子*人性化的行為模式差的教師溝通方式*挖苦並批評孩子*攻擊孩子的人格*要求、命令*否定孩子的感覺*將孩子貼上標籤*發表冗長而不必要的訓誡*發脾氣並失去自我控制*全然使用獎賞來處理學生問題*較無人性化的行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