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第2章章教育的哲學基礎教育的哲學基礎哲學的意義 哲學的起源 卡西勒(Cassirer,1874-1945):人文社會科學的邏輯 驚異:仰望穹蒼,滿天繁星,人之如此渺小,所為何來?對哲學的二種解讀 哲學是一種活動,是使用的一種思維方法,是採取的一種論證方式而不將哲學當作一組清楚界定的學科而來的知識體系,如馬克思主義或存在主義 哲學是一種學術興趣,有其對世界的思考結果,而呈現為各種理論。哲學的地位 孔德:人類社會發展的三個階段 神學:以神靈力量來,解釋事物 哲學:以理性思辦,來解釋事物 科學:以觀察、實驗,來解釋事物神學、哲學與科學(英-羅素)哲學: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 和神學一樣,包含著人
2、類對於那些迄今仍為確切知識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 也科學一樣是訴之於人類的理性而不是權威-不管是傳統的權威或是神啟的權威。亦即,一切確切的知識都屬於科學;一切涉及超乎確切知識之外的教條都屬於神學,但是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還有一片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那就是哲學。就上述哲學的特性來看,教育哲學要探討的是那些無法以科學方法找到答案,又不願盲目相信傳統權威或其他權威系統所給予答案的教育議題 哲學與科學 科學:精密而有系統的知識,解釋現象 描述、解釋、預測、控制 人體的構造:206塊骨頭 哲學:追求第一因,並做價值判斷 人的意義、人的價值 教育科學與教育哲學 從主觀走向客科的教育科學 確認價值學門的人
3、學地位 哲學的意義 哲學是愛智:樂於探討萬事萬物之理。Philosophy從古希臘文philo(喜歡)sophia(智慧)結合而來。哲學是規約:即告訴我們要怎麼做 哲學是思辨:運用理性的活動(非體力、或情感)哲學是分析:三大範疇:物自身、屬性、關係哲學的範疇 形上學(metaphysic):物理學之後 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包括一般物理現象的物理學及意識層面和精神的第一哲學。安德羅尼庫斯,彙集成書時,先放物理學,再放第一哲學,後來第一哲學就被稱為那些放物理學之後的學問,中文稱之為形上學。又包括本體論和認識論 本體論(ontology):終極的實體是什麼?認識論(epistemology):關於知識的
4、學問哲學的範疇 倫理學(ethic)又稱道德哲學(moral philosophy)研究善惡的學問 政治哲學:市民為何要服從政府?科學哲學:研究科學與倫理的問題。邏輯學:研究人類知識原理的學問。教育不是一門明確的學科,而是一門跨學科的領域。32教育中的哲學議題本體論:教育的本質人性論知識論:心靈論倫理學:德育原理與道德教育教育哲學的意義 為什麼需要教育哲學 教育科學與教育哲學 人有人生哲學 領導人有用人哲學-教育事務並非一眼可看穿或具一致的共識,故需要哲學做為實施教學活動的指引。教育哲學的定義-教育哲學就是提供教學之所以要如此進行的解釋。教育與哲學的關係 哲學是教育的普通原理 教育目的的決定需
5、要哲學的引導 個人本位、社會本位 教育內容的選擇需要哲學的批判 心靈實體、心靈狀態說 教育方法的應用須有哲學的依據 人性本善、人性本惡、性有善有惡 教育是哲學的實驗室 先是哲學家,再是教育家,透過教育來實施、驗證理論教育哲學的功能 教師對哲學的需要 在日常生活中的需要 在教育工作上的需要 人性為何?人是否可教?人是否能學習?又如何學習?何謂知識?知識如何獲取?知識的真假如何判斷?教育哲學的功能 檢討、分析教育根本假定 解釋教育的意義、價值及本質:傳承或創新 解決教育理論上、實施的困難與矛盾之處:一綱一本、一綱多本、一綱多本選一本 小班小校的效益 教育應以個人發展為目的,抑或社會穩定進步為目標?
6、教育哲學的研究途徑 以哲學基本議題為主 以哲學派別為主 以教育本身問題為主教育哲學的課程目的 首先,提供各種與教育議題有關的哲學觀點 其次,讓學生充分了解此些哲學理論於各種教育議題上的立場 最後,協助學生再綜合社會情境、自我人生體驗後,形成自我的教育哲學觀點。三種教育哲學取向 一、思辨的哲學與教育 二、分析的哲學與教育 三、後現代思潮與教育思辨的哲學與教育 形上學與教育 知識論與教育 價值論與教育形上學與教育 亞里士多德將哲學分為第一哲學與第二哲學 形上學包含三個主要領域:宇宙論 主張宇宙會趨向特定目的之目的論(永恆)認為宇宙是流動的現象世界是(隨機偶然)或(反覆循環)神學:有神論及無神論 本
7、體論:唯心論及唯物論知識論與教育知識論探究知識的性質、起源、效度、限制、形式、條件和用處知識層面實體可以被認知嗎?真理是相對的或絕對的?知識是主觀的或客觀的有獨立於人之外的知識嗎?知識的來源感覺:經驗主義理性:理性主義天啟權威直觀:沒有來源,就是知道 知識的類別 感覺的知識(基本知識):感官接觸而認知者。推證的知識(非基本知識):間接的演繹而得。如數學的證明 知識的檢證 符應論:外在經驗的可檢證性 貫通論:內部邏輯的一致性 實用論:可解決問題的效用性價值論與教育 價值論是探究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的性質,研究人生本務和實踐生活的學問 事物有價值是因為我們欲求它們,或是因為他們本身有價值我們才欲求?分
8、為:客觀價值論 事務本身即具有價值,不因人而異,即必然性。事物的價值,可經由傳授,而使人得到同樣的價值感受,即可教性。柏拉圖主義者,認為價值有永恆的本質,不變的性質。主觀價值論 以判斷者主觀滿意程度為依據。功利主義者,認為能獲取快樂結果的,即是有價值的。中和價值論 客觀與主觀都是必然的。倫理學&美學 倫理學 有關道德價值和道德行為之試飛與善惡的研究,探究正當行為的基礎,規範人類行為的原則,或是說明良善的生活之依據 分為 主內派(義務論),代表人物:康德(Kant)行為的善惡取決於行為者的內在動機 主外派(功利主義),代表人物邊沁(Bentham)、彌爾(Mill)行為的善惡取決於行為後的外在結
9、果 美學 有關美、藝術創作和欣賞的原理,跟個人的想像、創造和鑑賞能力密切相關。發展歷程 從古代用以探討美的本質、美的結構及美的秩序等客觀結構黃金比例,九頭身 近代強調主體對美的發現、感知能力 康德的判斷力批判 現代則強調主體對美的創造能力,當代則是積極消融主體與客體之間的聯結,承認主體對美的絕對主導權。普普藝術分析的哲學與教育 觀念分析學派 哲學被視為是語言和概念分析的活動,主張檢視人類的語言和語言的使用,以概念分析的方式來釐清哲學中含混不清的語言、觀念、預設及問題 認為哲學家受到傳統形上學問題的困惑而不能解決,這不是因為他們相當複雜,而是因為這些問題並不是真正的問題(假問題)哲學革命由形上學
10、轉至心靈哲學 分析哲學可以說是敵視一切的思辯哲學,將其稱之為形上學 分析哲學對於形上學的討論較為忽視,因其對於在思辯學中佔有重要地位的實在之理解,往往當作是語言意義的錯用 哲學心理學 分析哲學主張哲學家的主要角色是澄清或闡釋吾人表達經驗的命題、概念和概念機制,以及評斷論證的適切性和分析各種知識形式如道德、政治和審美等判斷的必要性和理由根據。概念分析的本質,是個澄清的活動 知識與行動的基礎,是個論證的活動 觀念分析學派對知識論的基本主張 傳統哲學所產生誤解是因語言使用的意義不明 觀念分析學派的思想特徵 哲學的新革命 真正的哲學在於分析、驗證與批判,而不是空泛的玄思,甚至不必產生新知,而是將現有觀
11、念予以澄清。意義的檢證性 一切有意義的陳述都應有清晰明確和邏輯關係的表達。知識的形式 設證:屬思辨哲學,為主觀的玄思,無加以邏輯推論。例如藝術、道德、上帝等。論證:屬分析哲學,具有邏輯和經驗的可論性。觀念分析學派對教育的響影-從二方面來分析教育 教育的性質 教育是一種工作-成就的性質 教育是多樣化的歷程 教育是啟發 教育的規準 合價值性 合自願性 合認知性 對教育的功能 指引思考教育語言的問題-澄清概念與意義-提供社群分享的基礎 不作規範性的陳述-能多元價值積極意義 建構澄清理論的模式-有一套系統性的思路 對教育的負面影響207 過度窄化哲學的功用 混淆教育目的與方式,觀念分析應視為哲學技術,
12、仍有對教育目的等哲學內容的思索。哲學應具有多元的面向,綜合、思辯、規範與分析,若過度強調某一面向,而忽略其他都是不完整的。後現代思潮與教育 形上學層面的反基礎主義 知識論層面的多元主義 價值論層面的反權威主義 後現代的教育觀 何謂後現代主義?53 並非現代的消失而是進入新的局面 後現代主義並不代表社會政治與文化方面尖銳的斷裂,而是另一種形式的論述,解釋和說明事件的理論取向。不再追求統一的思維,而是強調多元性形上學層面的反基礎主義 基礎主義 主張人性具有普遍的本質,而理性是人的主要特徵之一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後現代的反基礎主義 沒有外在於歷史和傳統的普遍法則 反思:我們固然是生活在多疆界的社會
13、,卻不是生活在破碎不連續之中知識論層面的多元主義 後現代思潮在知識論上的多元主義的主張 主張知識來源的多樣性 否定科學方法的普遍有效性及知識上之客觀性與價值中立 強調部分的、區域性的以及脈絡的知識 女性主義、同性戀者聲音的重視 真理政體 真理是塑造出來的,有一套知識的生產機制 反思:後現代主義過於強調具體性和局部性,而忽略一般性的觀念價值論層面的反權威主義 後現代的多元性格所帶來的反權威主張 現代主義的主張 具有單一且權威的價值判斷標準 白人、異性戀者 後現代主義的主張:容忍 抨擊家父長制,將自己的制益置於那些受他們照顧者之上 反思:易導向價值的相對主義,沒有是非標準。後現代的教育觀 當代教育理論 以理性為主體,著重引出個體的主動性、主體性和認同後現代主義 後現代的教育理論 挑戰做為社會、文化結構與過程中,教育之知識的結構與體系的觀念 現代教育受理性崇拜轉化而來的各種工具理性影響,重視工具理性而忽略了自我反省和價值考量 工具理性:以達成目的的有效性來決定工具與手段的採用 透過破壞與顛覆進而重構另類的教育理論與教育實務 囤積教育與提問式教育(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