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课标Ⅱ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pptx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359029 上传时间:2020-03-12 格式:PPTX 页数:162 大小:1.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新课标Ⅱ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62页
2020年新课标Ⅱ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62页
2020年新课标Ⅱ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62页
2020年新课标Ⅱ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62页
2020年新课标Ⅱ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点一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A组 课标卷题组 1.(2018课标,25,4分)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 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 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五年高考,答案 B 材料中“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说明当时小农破产的现象已很严重,表明自耕农 经济发展受阻,故B项正确。西汉文景时期,政府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并 未体现粮价低抑制了当时农民的生产热情,

2、故C项错误。富商大贾只是操纵物价,其并不能操 纵税收,故D项错误。,概念阐释 自耕农经济 自耕农经济是指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于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于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 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是一种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营方式。,2.(2016课标,26,4分)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 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答案 B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 地兼并更为激烈,因而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3、出现了题干中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 0%左右,其余大都是租种土地的“客户”的现象,故答案为B项。,知识拓展 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 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一个顽疾。大地主 为了拥有更多的土地,采用各种卑劣手段,尤其是灾年,巧取豪夺,让拥有土地的农民变卖自己 的土地和房产。,3.(2015课标,26,4分)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 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答案 C 安史之乱后,经

4、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人口南迁给南方地区 带去先进的农业技术,促进了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A、D两项与题意无关。B项不 是推动南方经济发展的因素。,解题技巧 “以农立国”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国家发展之根本。放眼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 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学会巧用排除法。,4.(2018课标,41,12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 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 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

5、中都有朝廷调集 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 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 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 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 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 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

6、启振等“一带一路” 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2分),答案 (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 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中的“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 地区”“推广到江南及岭南”“各式各样的豆制品”“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 期的实践经验与其他作物轮种”“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等关键信息概括即 可。第二小

7、问作用,根据材料中的“重要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送至 南方救灾、备种”等信息归纳概括即可。,B组 课标、课标、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9课标,27,4分)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 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 江南 ( )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答案 C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以乾隆年间江南地区的租佃关系作为背景材料,考查考 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释和证明历史现象与历史观点的能力,体现

8、的核心素养为史料实证和 历史解释。本题有助于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 家观念。 题干材料反映了乾隆时期江南地主和富户的土地几乎都委托给佃户经营的现象,而佃户属于 个体小农,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土地所 有权的变更情况,佃户只拥有所租土地的使用权,无所有权,故A项错误。当时农业生产的利润 比较可观,并非微不足道,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是否普遍,故D 项错误。,知识拓展 租佃关系 在租佃制下,农民租种地主部分或全部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的租金。战国时期产生;到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现象

9、已比较普遍;宋代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在租佃关系下,虽然佃农要遭受较重的地租剥削,但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租佃农民通过抗租、减租斗争,争取长期甚至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利,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2.(2019江苏单科,1,3分)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 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 了 ( ) 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答案 A 本题考查古代中

10、国的土地制度,旨在考查考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试题以青铜器铭文内容为背景材料,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商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实际归国王所有,贵族没有土地所有权。从材料信息看,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反映了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材料信息未涉及世袭制度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仅涉及矩换取“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无法说明礼乐制度崩坏,故D项错误。,易错提醒 本题易错选D项,错因在于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

11、的盛服 和玉饰”不等于礼崩乐坏,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3.(2018课标,24,4分)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 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答案 D 考古发现可以反映时代风貌。读图可知,战国以前,铁器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黄 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故选D项。图中反映的 是铁器发现地的分布情况,无法由此推断出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A项排除;汉代张骞通西域 以后

12、,丝绸之路开通,沟通了中原与今新疆地区的联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铁器“不少是自然 陨铁制作而成”,无法说明冶铁技术的普及,故C项错误。,易错提醒 本题易错选B项。错因在于审题不清,被表面现象迷惑。在不同地区均发现铁器 并不能说明这些地区之间存在联系,不能凭主观臆断解题。,4.(2018北京文综,13,4分)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 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 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 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

13、了条件 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 B. C. D.,答案 B 南宋初年北民大量南迁,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价格暴涨,经济利益的驱使及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促使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从而打破了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因此符合题意。农政全书成书于明代,与“南宋”这一时间信息不符,排除;曲辕犁是唐代江东地区发明的适合南方水田耕种的生产工具,排除。本题选B项。,方法技巧 巧用排除法解题 本题最简便的解法是用排除法,解题时抓住题干材料中的时间限定信息“南宋初年”,排除 即可。,5.(2017课标,26,4分),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

14、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答案 A 本题以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表格数据显示,该地占有130亩以下土地(包括130亩)的户数占总数的90%以上,说明当地盛行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故A项正确。表格数据显示,占有130亩以上土地的户数不足10%,说明该地土地集中的现象并不突出,B项错误;表格显示的是土地占有情况,不能体现均田制是否遭到破坏、农业生产效率是否提高,C、D两项错误。,易错提醒 本题易错选B项,主要原因是没有准确把握表格信息。,6.(2

15、017北京文综,12,4分)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 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 ) 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 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 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 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A. B. C. D.,答案 A 本题考查战国至汉代政治经济状况。从题干中“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可判断 符合题意;从题干中“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可判断符合题意;中的 大运河开通于隋朝,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汉代”不符。因此A项符合题意。,7.(2016课标,25,4分)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 可以

16、用来说明当时 (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 D 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田庄,农事图体现的正是 汉代大地主的田庄上多人共同劳作的情景,故D项符合题意。个体农户劳动力有限,不会出现 农事图中多人共同劳作的情景,A项错误;农事图体现的是多人共同劳作,无法说明农业生产的 精耕细作,B项错误;汉代不存在土地公有制,C项错误。,易错警示 本题易错选C项。图中确实能看出集体耕作的信息,但是忽视了“土地公有制 下”。土地公有制在汉代早已不存在,故此图不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17、,8.(2015课标,24,4分)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 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可以养活更多的人,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 小农的生活压力,有利于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C项正确。畜力和铁制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 业收益的增加,A项因果倒置;农业收益增加为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故B项错误;农业 收益的增加也会使地主实力上升,有利于土地兼并和

18、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D项错误。,评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大。解题的关 键是分析农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分辨备选项的内涵。,9.(2018天津文综,1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下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 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 长了39%。 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 高的外来因素。(4分) 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

19、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 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 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5分)举例说明“中国传 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2分) 材料三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

20、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2分)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5分),答案 (1)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 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 (2)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 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 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3)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

21、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 进入工商领域。,解析 (1)第一小问要结合示意图和文字材料进行概括。第二小问要结合明和清前期的国际 形势加以分析。 (2)第一小问有两个角度,脆弱的原因要联系小农经济的局限性分析,顽强的原因要联系小农经 济的优点分析。第二小问要列举出最典型的经济重心南移这一事例。 (3)第一小问要从对农业的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方面概括。第二小问主要从自然经济的特 点、古代政府的经济政策等角度分析。,方法技巧 背景原因类材料题的解题方法 (1)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领会题意。 (2)审题:审准与课本

22、知识的关系,诱发联想,启迪思路。问答题的内容大多数依托课本知识,因 此课本上相关的“蛛丝马迹”往往会是解题的重要依据。考生应尽可能把题目与课本知识 联系,找出内在联系,诱发联想,启迪思路,知识定位准确,审题定位这一步方告结束。 (3)答题:要求“语言准确”“逻辑严谨”以体现科学性、准确性、严谨性。此外,在文字表述 形式上,要做到“三化”,即:序号化、要点化、段落化。,10.(2016课标,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

23、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

24、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答案 (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

25、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 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 素的积极面。,解析 (1)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及归纳概括的能力。原因,首先要划分出材料 一的段落层次,然后归纳出每个层次的大意。归纳时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社会总体 稳定”“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玉米、甘薯高产作物不断推广”等。影响,注意从 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如人地关系、环境问题、社会矛盾等。 (2)第一小问主要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加以概括,如“早谋移徙”“兴办现代实业”

26、“改良 农业”“迟婚与节育”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作答时不要照抄照搬原文,一定要用专业的历 史语言加以概括。第二小问属于评价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既可以对所有主张进行总体评价, 也可以对个人主张分别评价。评价时一定要遵循一分为二的基本原则,既要看到该主张的进 步性,又要认识到该主张的局限性。,命题立意 本题以当今中国的社会热点问题人口问题作为切入点,说明全国新课标卷的 命题不回避热点问题,而是直面社会热点,突出历史的借鉴功能。中国古代政府就已认识到人 口问题的重要性,其做法对解决今天的人口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C组 教师专用题组 1.(2018江苏单科,5,3分)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

27、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 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 )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地主常在农户蚕丝收获 之际收取田租,这说明江南地区农户收入多依赖“桑蚕”,也就是家庭副业,故选C项。小农经 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桑蚕业发展并不意味着农耕技术衰退,故排除B项;材 料没有涉及地主剥削程度的问题,排除D项。,误区警示 (1)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是外国商品冲

28、击的结果。(2)家庭副业的发 展是否影响主业,并导致其衰退,要看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2.(2016浙江文综,17,4分)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 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 )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3.(2016江苏单科,3,3分)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 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 )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

29、.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答案 B “水车”是灌溉工具。由材料中“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可知,农民 可利用灌溉工具引水灌溉农田,这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故选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水车 自动灌溉,故A项错误;利用水车抗旱不能说明灌溉技术的成熟,故C项错误;这种水车是自然经 济形态下的农业工具,不可能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故D项错误。,评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难度适中。可联系教材知识直接得出正确答案。,4.(2015天津文综,1,4分)“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 可容一牛,

30、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答案 B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依据材料中“两柄上弯其所盛种粒,各下 通足窍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可知该农具为播种工具耧车。,5.(2015江苏单科,4,3分)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 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 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答案 B 根据题干材料,淮北农耕经历了从唐宋时期的“稻

31、垄泻泉声”“水阔人间熟稻 天”到清代“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沟洫之制,水陆失宜”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 要原因是农田水利工程的破坏和人们对土地的过度开发,这折射出政府的不作为,由此判断B 项正确。A、C两项与题意无关,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6.(2015广东文综,14,4分)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 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 )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资本主义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答案 A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

32、析历史问题的能 力。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家庭生产方式,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提及。,7.(2014重庆文综,3,4分)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 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答案 B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 力。难度中等。A项中“迅速超过”

33、、C项中“优势地位不复存在”的表述错误。全国的经 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D项错误。故本题选B项。,8.(2014广东文综,13,4分)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 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 ) A.井田制瓦解 B.分封制恢复 C.均田制受到破坏 D.“市”突破空间限制,答案 C 唐代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根据材料中“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 买”可知均田制受到破坏,故C项正确。A项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D两项与材料所 述现象无关,排除。,9.(2013课标,25,4分)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

34、此法,“不抑兼 并”。据此可知宋代 (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答案 D 宋代中央集权日益强化,A项与史实不符。“不抑兼并”会造成土地高度集中,故C 项不正确。B项在材料中不能得到体现。D项正确。,知识拓展 宋代的土地政策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明显不同,均田制旨在抑制土地兼并,而宋代 “不抑兼并”助长了土地兼并。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即自耕小农衰退。宋 代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当时统治者看来,土地和社会财富无论在谁手中,只要在大宋境内, 就是国民的财富。,10.(2012课标全国,24,4分)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

35、大族“田宅逾制”作 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答案 C 本题考查汉代政府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 用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大。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豪强大族对政治、经济的影响。豪强大族是 封建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一方面豪强大族的发展容易在地方上形成割据势力,妨碍中央 集权;另一方面豪强凭借其政治、经济实力巧取豪夺,兼并土地,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因此,许 多王朝采取“抑

36、制豪强”的举措。汉武帝将地方豪强大族迁至长安附近集中居住,既有利于 加强对豪强大族的监督,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故C项符合题意。,11.(2009宁夏文综,24,4分)右图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 而成,上部为“禾”。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 “有年”的意思应是 ( ) A.人寿年丰 B.祈盼丰收 C.庄稼收获 D.祭祀谷神,答案 C “年”的上部为“禾”,是收获的意思,“有年”就是指庄稼收获了,“大有年”则 是指庄稼丰收了,C项符合题意。,12.(2009宁夏文综,26,4分)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 要形式是 ( )

37、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答案 C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个体农户耕作。,13.(2015四川文综,13,12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 “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 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 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

38、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 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 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12分),答案 (2)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3分)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3分)改变 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3分)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3分),解析 第(2)问提取材料信息,从经济发展、人口流动、人口增长、人们生活习惯改变以及土 地利用等方面概述美洲农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14.(2

39、014课标,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 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

40、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 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草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镇。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麇(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

41、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分),答案 (1)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 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12分) (2)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13分),解析 第(1)问,首先要提炼出两则材料的关键信息,然后根据这些关键信息进行概括,注意角度一定要全面,如政府的政策、移民的来源和规模等。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42、,从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交融等方面总结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政治方面要联系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抵御外来侵略,经济方面要联系增加政府收入、促进当地开发以及缓解人口压力,文化方面要联系移民对促进关内、关外文化技术交流的作用。,解题技巧 归纳概括要点类的主观题,需要做到两点:“全”和“变”。全指的是要点要全面,即不遗漏任何一个有效信息,将所有的得分点都提炼出来。变指的是变通,即要求考生不照搬照抄材料原文,而是对材料信息加以适当整理、归纳、概括,将材料中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考点二 手工业的发展 课标、课标、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9课标,27,4分)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

43、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 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答案 D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和商业,考查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渗透历史解 释素养。 明代,交通方式并未发生根本变革,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棉花的产销与加工,与土地制度 无关,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货币制度改变的相关信息,C项错误;“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 棉花产区,所产棉花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反映的是原料产地与加工地区的关系,折射 出地区经济的差异,D项正确。,解题指导 本题解题关键

44、是准确理解产棉区的棉花被收购,运到异地加工后再返销棉布这一 现象所反映的本质问题。,2.(2019北京文综,12,4分)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 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 ( )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答案 A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体现了家国情怀和时空观念素养。试题通过中国古代文明在丝绸之路沿线的传播和影响,渗 透“一带一路

45、”的热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公元前7前5世纪正处于东周时期,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都 属于古代西域地区,在这些地区出土了“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说明东周时期丝织品 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因此A项正确;B、C、D三项既不符合史实,也无法从题干材料中判断 得出,故排除。,3.(2019天津文综,1,4分)中国很多地区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 图片中的两件青铜器出土于同一地点,该地点位于地图中 ( ),A. B. C. D.,答案 C 本题以历史文物和历史地图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成就。通过展示两 件青铜器,

46、考查学生完整准确地解读历史信息、调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时 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 文明的历史价值。 由所学可知,材料展示的两件青铜器,是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故C项正确,皆 不在四川境内,A、B、D三项错误。,解题指导 解答本题,一是准确把握出土文物的特征,二是正确解读地图资料。,4.(2018课标,26,4分)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 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 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

47、)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答案 A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经济的发展。据题干可知,北宋前中期,四川地区采取新制盐技 术,井主雇佣大量外地的工匠,且受雇工匠对工作条件和待遇有要求,不然就另谋高就,这折射 出该时期民营手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技术工匠,故选A项。仅从雇佣工匠的待遇要求无法全 面说明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出制盐业的雇佣工匠现象,并不能说明雇佣 劳动的普及,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现象与盐业专卖制度无关,排除D项。,名师点睛 宋代手工业发展与工匠身份的变化 (1)宋代手工业发展规模大、分工细,需要大量工匠,私营

48、手工业多采取雇佣制,官营手工业工 匠也不是无偿服役,而是付给一定的“雇值”,有利于工匠所受的封建人身束缚的松弛。 (2)手工业作坊中工匠身份的变化,促进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5.(2017课标,25,4分)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 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 时 (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答案 C 本题以史记的记载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解读文字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 力。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材料表明,西汉前期,从

49、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 许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致富,反映了当时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故C项正确。人们致 富并不能说明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A项错误;西汉前期重农抑商政策得到强化,B项错误;材料 说明人们靠努力和智慧致富,不能说明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D项错误。,解题思路 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富裕的人“不可胜数”,这种现象的实质是社会经济的发 展。,6.(2016课标,27,4分)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 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 了 (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答案 A 明末江南农村雇工骄惰成风,雇主要好生款待才能留住他们,与百年前勤劳顺从的 雇工相比,其地位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高考专区 > 二轮专题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0年新课标Ⅱ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pptx)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