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一 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五年高考,A组 课标卷题组 (2016课标,41,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 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答案 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3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 取的信息;(6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分) 示例:集中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
2、,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 展;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阅读图文材料,任意提取一个信息,迁移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说明。 可从清末开商埠趋势角度提取信息,可从区域分布角度提取信息,从“是什么”“怎么样” “为什么”等角度论证说明。如从所给的地图材料“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中可以提 取自开商埠集中于沿海地区这一信息,分析论证时要紧紧围绕所提取的信息,不偏离主题,做到 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B组 课标、课标、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18课标,28,4分)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
3、包装”成 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 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 (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列强侵华。解读题干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充分利用舆 论宣传策略和公关手段,引导欧美舆论倒向日方,西方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是日本将中 国“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解放出来,而清政府却对此没有任何回应,这本质上说 明了昏庸的晚清政府不谙熟近
4、代外交,故选C项。材料只反映了日本利用舆论宣传掩盖其侵 华的目的和晚清政府的不作为,未反映A、B、D三项。,2.(2018课标,28,4分)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 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 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 )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答案 D 地方官员在上奏中要求按照万国公法来评判涉外事件,说明国人具有了一定的近 代外交观念,故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
5、益,故A项错误。当 时朝贡体系尚未完全解体,故B项错误。材料中地方官员只是在上奏中提供建议,并非干预朝 廷外交事务决策,故C项错误。,3.(2018天津文综,5,4分)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 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 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这表明当时 ( ) 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 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 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 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答案 A 清政府官员要求外商具结承诺不再夹带鸦片并且被发现夹带鸦片甘愿接受处理, 体现出政府的禁烟态度坚
6、决,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各国政府对禁烟政策的态度,也不能 说明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B、C两项错误;当时列强还未获得在华治外法权,D项错误。,4.(2018北京文综,16,4分)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 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 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 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 ) 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 D.鼓动中国民众推
7、翻清政府残暴统治,答案 A 寓言故事中的狮、狼和狗代表西方列强,羊、兔子代表面临列强侵略威胁的中国 等国。1903年,正值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时期,这则故事后的按语意在提醒中国人警惕被列强侵 略瓜分的危险,因此A项符合题意。这则故事后的按语抨击了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揭示了列 强侵凌弱国的罪行,B、C两项错误;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关系,而非中国民众 和清政府之间的关系,由此排除D项。,5.(2017课标,29,4分)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 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 个省区仅有3
8、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答案 A 从材料信息可知,1904年,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及直隶的留日学生占全国留 日学生总数的85%以上,而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占比较小。究其原因,长江流域、东 南沿海地区以及直隶遭受西方列强侵略较早,商品经济较发达,开放程度较高,而山西、陕西等 其他十几个省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较低,故选A项。B、D两项并非主要因素,故排除;2 0世纪初正处于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并未发
9、生变化,故C项与史实不符。,6.(2017天津文综,5,4分)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都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 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 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 ) 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答案 C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题干信息表明中国发展海军是应对西方 侵略的被动反应,以致出现“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局面。这说明中国发展海 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故C项正
10、确。A、B、D三项均与题干主旨相左。,7.(2017江苏单科,6,3分)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 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 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 A.贫富不均 B.莠民作乱 C.民性懦弱 D.吏治败坏,答案 D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从材料信息看,耆英认为,官吏因“欺压良善”,而 “自命为能员”,这是不能抵御外寇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也折射出清政府吏治败坏,故选D 项。材料信息未涉及贫富不均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莠民作乱, 故B项错误;“民性
11、懦弱”是百姓不敢“闹事”的原因而不是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故C 项错误。,8.(2016江苏单科,6,3分)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 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在这种思想的“组 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 ( ) 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 B.基督教平等思想 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 D.“中体西用”思想,答案 D 天朝田亩制度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其受农民起义中“均 贫富”思想的影响,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土地分配原则,A项正 确,不符合题意;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论
12、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这是受基督教 平等思想的影响,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太平天国想通过天朝田亩制度,建立“有田同耕, 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这是受礼记礼运中 “大同”思想的影响,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派的思想,与题干中“财 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的信息不符,D项符合题意。,9.(2016江苏单科,9,3分)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
13、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答案 A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从1894年到1914年,日本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逐年 加大,表明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强,A项正确;对英贸易比重降低与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加强有关,并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明显下降,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 略以资本输出为主,C项错误;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的变化说明列强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 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不断加深,D项错误。,10.(2018课标,41,9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
14、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 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 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9分),答案 (2)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解析 (2)晚清时期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从材料二时间信息入手,联系清末社会特征、西学东 渐、政治变革等知识回答。,11.(2017江苏单科,22,12分)民国年间,许多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思考国家的发展道路。
15、阅读下 列材料: 材料 地球的面皮有限,而列强的欲望无穷。在这个情势下,亚洲人民只有三条道路可走。其 一,是效法列强的武备以自救,代表是日本,以武力自救,“卖灵魂以得邦国”,不是值得我们赞 美的;其二,是因不肯效法而沦为列强的奴属,代表是印度;其三,是凭着自己的天才,另去创造一 条新道路。彷徨于这两条歧路之间,而又未能另自创出一条新道路者,则有我们的中国。 帝国主义在我国所发生的不幸结果,我们都已知道。远者如鸦片战争及它的结果,近者如英国 强占威海卫,俄国强占大连湾,德国强占胶州湾。在这丑恶的两条道路外,我们能另想出一条自 尊而又能自救的新道路吗?这条新道路是可以找到的,但却不是容易找到的。
16、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1924 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说明日本和印度所走的是什么道路,指出二者走上不同道路的共同背景。(3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9世纪后期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中作者提出的中国“道路”问题 写一篇小论文。(9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答案 (1)道路 日本:积极自救后侵略扩张。 印度:不积极自救沦为殖民地。 背景:遭受西方列强侵略。 (2)略。,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日印三国面对西方侵略所选择的发展道路及对中国“道路”的理解 和认识。第(1)问,据材料信息,迁移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印度所走的不同道路;结合19世纪中 期
17、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的扩张指出共同背景。第(2)问,据材料及所学,按照小论文的格式,提 出观点。结合中国19世纪中期后的沉沦、抗争与探索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史论结合, 言之有理即可。,C组 教师专用题组,1.(2015江苏单科,6,3分)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 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 因是 ( )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答案 D 从材料中“天京陷落”可以判断出这是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描述。太平天国运动失 败的根本原因是农
18、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故D项正确。,2.(2015上海单科,19,2分)上海租界在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称谓,如“夷场”“冒险家的乐园” “文明的窗口”“外人居留地”等,其中最淡化价值判断的称谓是 ( ) A.夷场 B.冒险家的乐园 C.文明的窗口 D.外人居留地,答案 D 将上海租界称为“夷场”“冒险家的乐园”“文明的窗口”分别体现了对外国的 鄙视、西方的冒险精神、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等价值判断。而将上海租界称为“外人居留 地”,是对当时现实的描述,不含有或褒或贬的价值判断,故D项符合题意。,3.(2015重庆文综,6,4分)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今春以来,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 东极平
19、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 顾?盖大吏之泄泄(闲谈)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太 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 ( ) A.自然灾害频仍 B.社会治安混乱 C.土地兼并严重 D.官吏贪暴腐败,答案 D “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等信息,说明曾国藩认为官吏贪暴 腐败严重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故选D项。A、C两项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但与 题中曾国藩所言不符,排除;“粤盗益复猖獗几无一尺净土”说明社会治安混乱,但这是太 平天国运动兴起后的社会现象,B项错误。,4.(2015四川文综,5,4分
20、)右图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 的图片。该战事的后果是 ( ) A.南京条约签订 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 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 D.辛丑条约签订,答案 D 由图中美国星条旗、英国米字旗等列强旗帜及列强占领的建筑物,可以判断此次 战争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其结果是中国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故选D项。A 项是鸦片战争的后果,B项是中法战争的后果,C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后果,均不符合题意,排 除。,5.(2015安徽文综,15,4分)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 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 护,归
21、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答案 B 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人并不能“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故A项错 误。拿破仑三世于1870年被俘并下台,据此可排除C、D两项。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 约继续有效,而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人可自由到中国内地游历、经 商、传教,故B项正确。,6.(2014重庆文综,6,4分)从1876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立 即对外通商,力图打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场。中方谈判首脑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轮船未 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
22、,开设行栈。”李鸿章此话的主要意图是 ( ) A.利用英国开通川江航运 B.变相地接受英国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 C.借助英国开发西部市场 D.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答案 D 由题干中英国的要求和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可看出,李鸿章是要拖延重庆 的对外通商,D项正确。,7.(2014山东文综,18,4分)“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 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 臣”“合议既成”是指签订了 (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答案 D 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举国震惊,越
23、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中国的落后,所以才会 出现材料中“举国争言洋务”的局面。由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材料信 息不符,排除。,8.(2013课标,29,4分)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 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 清政府 (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答案 C 领事馆是近代外交的产物。清政府在国外设立领事馆,反映了清政府的外交从封 建时代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故选C项。仅靠设立领事馆并不能摆脱不平
24、等条约的束 缚,排除A项;B项中的“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与史实不符;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清政府的国际 地位得到提高,排除D项。,9.(2011课标全国,29,4分)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 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 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 主要是因为 ( )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答案 A 洪秀全以拜上帝教为旗帜,组织和发动群众起义,反对儒家
25、思想,在太平天国运动初 期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其政权趋向封建化,其统治思想随之发生了 变化,重新尊孔,实质上说明了拜上帝教难以适应太平天国后期政权的封建化,故A项符合题 意。B项与题干情境无关;C、D两项不符合太平天国运动的史实。,10.(2011课标全国,31,4分)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 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 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 这表明 ( )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
26、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答案 B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时,地方总督刘坤一、张之洞等人不遵从清政府 向列强宣战的懿旨,私自与列强签订地方保护条款,实质上说明了清政府中央集权的削弱和面 临危机,故B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中“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可以排除A项;C项不符合 “两不相扰”的信息;D项不符合史实,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并未与清政府分 庭抗礼。,11.(2015江苏单科,22,13分)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 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
27、,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 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 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 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 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 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 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 义归辽,责报殊奢,而
28、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 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3分)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 加以说明。(4分),答案 (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 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 (2)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
29、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 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 (3)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 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解析 (1)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概括。第二小问要从作战策略、军队斗志及指 挥等角度分析。(2)根据材料信息作答。(3)结合甲午战争对中国的深刻影响进行分析,注意角 度要全面。,12.(2015浙江文综,38,7分)(节选)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一 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 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
30、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 之时矣。 杨廷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 (1)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与影响。 (7分),答案 (1)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 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完整,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解析 (1)第一小问归纳材料一的中心思想即可,注意关键信息“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 约”。第二小问回顾教材知识作答即可。,13.(2015天津文综,13,12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
31、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 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 (上席),英方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 行。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反映了清廷官员怎样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 国使臣所持态度的国内背景。(6分) 材料二 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 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 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
32、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 举行,并躬亲入座。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试从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6分),答案 (1)座位次序(外交礼仪之争)。 以天朝上国自居。 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国力强盛。 (2)屈辱的服从地位。 19世纪末,西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中国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可知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为座位次序问题;第二小问结合时 代背景可知反映了清朝官员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心态;第三小问结合时代背景可知英国开展了 工业革命,国力强
33、盛,因此其在与中国的外交中采取了较强硬的态度。第(2)问第一小问由“清 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 亲入座”可知中国处于屈辱的服从地位;第二小问结合时间信息“1901年”分析即可。,A组 课标卷题组 (2016课标,29,4分)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 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考点二 辛亥革命,答案 D 1903年正值清末“新政”期间,作为官方文件
34、的奏定学堂章程禁止使用的这 些新名词从侧面反映了此时民主革命思潮高涨,清政府统治面临危机的社会现实。而清政府 此举的目的在于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进而维护清朝统治,因此D项符合题意。此时社会上传 播的主要是革命思想,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不符合史实。,1.(2019天津文综,6,4分)据革命老人吴玉章回忆,1903年他在日本曾读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 “感到这种学说很新鲜,不过那时候一面在学校紧张地学习,一面着重从事革命的实际活动,对 这种学说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放过去了”。这反映了 ( ) A.社会主义理论尚未成熟 B.社会主义制度已成为青年追求目标 C.中国革命理论已经形成 D
35、.先进理论付诸实践要适应时代要求,B组 课标、课标、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答案 D 本题考查理论能否付诸实践与时代的关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 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试题以革命老人吴玉章的回忆为背景材料,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 核心素养,指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 材料“1903年他在日本曾读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一面着重从事革命的实际活动,对这 种学说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放过去了”,表明社会主义理论虽然先进,但并不符合当时中 国革命的实际,D项正确。,2.(2019天津文综,7,4分)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
36、宣称:任何对外国 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 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 )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答案 B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试 题以纽约时报的报导为背景材料,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指导学生从历史 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 材料“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表明这场革命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B项正确。由材料中“湖北革命军”可知
37、这场革命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A项错误;材料只是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对“这场革命”的报导, 无法反映这场革命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C项错误;“反帝”与材料中“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 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的信息不符,D项错误。,3.(2019江苏单科,8,3分)近代上海报纸刊登纪苏州一车夫:昨日经过观前街,见一日本人,正 在叫车,大呼:“至盘门(租界)大日本领事馆去!”车夫操吴侬软语道:“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 奴是不拉的。”这一记载可能出现于 ( ) A.18401894年 B.18951911年 C.19121945年 D.19461949年,答案
38、 C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和日本侵华,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 力。试题以近代上海报纸的记载为背景材料,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培养爱 国情怀。 材料中“大国民”说明此时已进入民国时期,“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说明 当时中国民众的民族主义日渐觉醒,同时也说明当时中日之间有较大的民族矛盾,据此判断此 时期应是辛亥革命后、抗战胜利前,故C项正确。18401911年属于清后期,与“日本人 大呼”“大日本”“大国民”不符,A、B两项错误;19461949年属于解放战争时期,与“倭 奴是不拉的”不符,D项错误。,4.(2018江苏单科,8,3分)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
39、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 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 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 ) 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 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答案 B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清朝末年四川官、商、民筹办铁路的历史事件。1911年,清政 府宣布将商办铁路“收归国有”,引发了四川保路运动。清政府派湖北新军镇压保路运动,造 成湖北防务空虚,武昌起义爆发,最终清朝政府垮台。故选B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咸丰年 间,故A项错误;保路运动发生于1911年,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国民革命运
40、动兴起于1924年, 排除C、D两项。,5.(2016北京文综,17,4分)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图1和图2分别 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 ( ) 图1 图2 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 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 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A. B. C. D.,答案 C 1911年11月,武昌起义已经成功,广告专制与共和之过渡不可能成为发动武昌 起义的宣传工具,错误;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是1912年1月,错误;商人广告中“人造自来 血”的功能由“救廿世纪贫
41、血症之良药”到“专制与共和之过渡”的变化,折射出营销策略 与武昌起义前后的时局巨变相关,正确;武昌起义后,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 国社会的发展趋势,正确。故本题选C项。,6.(2015北京文综,16,4分)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 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洲之形 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 )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答案 B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太平天国运动未与西方文明相 对接,更没
42、有提倡民主自由思想,由此可排除A、C两项;剪辫与宗教信仰没有必然联系,可排除 D项。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7.(2015北京文综,17,4分)近代某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获准成立后,上呈公文,请求将北京原用 于科举考试的贡院改为其办公用地。公文中有“仰恳天恩,准予改拨”等语。该公文应出现 于 (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预备立宪时期 D.中华民国初期,答案 C 根据材料“某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获准成立”“请求将北京原用于科举考试的贡 院改为其办公用地”可知当时废除了科举、设立了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这是清朝预备立宪 的重要表现,故正确选项为C。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都没有设立“全国性咨
43、询议政机构”,可 排除A、B;公文中有“仰恳天恩,准予改拨”,说明当时仍处于清王朝统治时期,可排除D。,8.(2016课标,40,17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到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 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 500万人左右, 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 51 0家,投资总额约63 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
44、,出现了一 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 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 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7分),答案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 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 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共17分),解析 第
45、(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有关亚洲人口迁移的信息,对比材料二中中国海外移民的 几个阶段归纳特点;对应相关历史阶段,迁移近现代中国与世界联系的特征分析归纳其形成的 原因;第二小问,回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结合华侨华人活动的历史事件说明其 贡献。,9.(2015广东文综,38,13分)(节选)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 答问题。 材料二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 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3)结合材料二,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13分)(要求:信息的提取准确,调动和运用知 识合
46、理,逻辑清晰。),答案 (3)清政府学习西方进行改革,但仍坚持“中体西用”,1904年学制中儒学地位有所下 降,但分量仍很重;(5分)1912年,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倡导民主共和,取消读经讲经 课;(4分)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和新道德,五四运动反帝爱国,1922年新学制改修身课为公 民课。(4分),解析 第(3)问从表格内容出发进行分析说明。,1.(2015浙江文综,19,4分)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 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 ) 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 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
47、用 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C组 教师专用题组,答案 B 刘邦主张“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是为了巩固刘氏天下的专制统治,孙中山 主张“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是为了防止帝制的复辟。A项中传统社会指封建社会, 与题干不符。C项说法错误。题干强调的是从君主专制到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D项与题 干主旨不符。B项正确。,2.(2014广东文综,16,4分)下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 例证,可用于说明 ( )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答案 B 材料说明辛亥革命并未彻底扫清封建传
48、统习俗,故B项符合题意。1917年前维新变 法运动已结束,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落后现象,并不能体现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故C项 错误。1917年国民革命尚未发生,故D项错误。,3.(2013课标,29,4分)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答案 B 戊戌政变和义和团运动是反现代化的,A、D两项错误;C项是晚清时期中国屈辱历 史的体现,不符合题意。,4.(2011大纲全国,16,4分)清初著名诗人陈元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处题诗一首
49、,中 有“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之句。近人作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 1907年刊于民报,一时广为流传。章太炎此举意在 ( ) A.提倡反清复明 B.抵制保皇势力 C.宣扬传统文化 D.激发民族主义,答案 D 南宋陆秀夫坚持抗元,宁死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气节,陈元孝的诗意在歌颂陆秀夫,章 太炎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以陈元孝的诗题画,意在唤起民众进行排满革命,因此D项符 合题意。反清复明斗争多发生在清初,由此排除A项;章太炎虽然反对保皇势力,但在题干中无 法体现,由此排除B项;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章太炎主张宣传西方启蒙思想,由此排除C项。,5.(2010全国,15,4分)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